第六章 打造奉獻的文化

“支持教育及醫療發展是我終生不渝的事業……在人生旅程中,能播下一些良好的種子,為人類做出貢獻,生活就更有意義。”

“李嘉誠先生少年經曆憂患,不足十五歲便輟學到社會謀生,深深體會健康和知識的重要,認為對無助的人給予幫助是世上最有意義的事情,教育及醫療兩者更是國家富強之本,他也認識到個人力量到底有限,唯有事業成功,才能對社會和國家做更大的貢獻。故早年隨著事業進展、行有餘力的時候,便熱心慈善公益,支持內地及本港的教育醫療事業。於1980 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借以對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做更有係統的資助。曆年來,李先生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會已捐出及承諾之款項逾八十五億港元。此外,李先生亦推動旗下企業集團捐資及參與社會公益項目。”

以上為李嘉誠基金會網頁上對李氏基金會的簡單介紹。至於基金會究竟是怎樣運作的?還是讓基金會董事周凱旋女士來介紹吧。2006 年12 月8 日下午,周凱旋接受訪問時說到:“李先生他令人讚歎的地方,是一個要常常深入思考的人,是一個常常提升自己、不怕轉變的人,這亦驅使他從慈濟家轉變為一個慈善家。慈濟跟慈善工作、跟基金會的工作是不同層次的。基金會在李先生看來,是個人信念的延伸。每個基金會不是講求你有多少錢、多少能力,最重要的反而是:What do you believe ?你自己相信什麽?你想改變世界上哪一個你不滿的現實?”

李嘉誠基金會所做的事都強調是一種“實驗”。在李嘉誠眼裏,創辦汕頭大學是一次很大的實驗,希望與政府一塊探討“年輕人怎樣準備麵對未來的挑戰,怎樣準備承擔對社會的義務”,通過教育係統讓學生自己追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你辦汕頭大學是為自己,還是為國家?”周凱旋曾這樣直接問李嘉誠,“這是很不同的概念。為李先生自己,或是為李先生的家族,那我們就不斷投放資源,把最有能力的人都吸引到汕頭,然後努力爭取成績,讓人覺得我們這樣好、那樣好。但是,這是沒有意義的,潮汕隻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李先生辦汕頭大學是為全中國,那我們應把汕頭當成一個實驗。”

李嘉誠基金會的規模在全球排行前列,每天能收到大約二百個申請。“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我們有個小組,按李先生的規定分析排序後再讓他考慮。”

李嘉誠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不可以為他本人、他的家族成員或基金會任何成員或董事,帶來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個人利益。”

周凱旋帶領的小組,首先看申請項目是否符合基金會的捐助焦點。教育和醫療,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兩大主要方向。“符合了,我們還會看項目對社會能起多大的杠杆作用,因為李先生很相信商業或慈善也要帶給社會最大的實惠,如何帶動一個突破、一項新的科研,看的是社會回報。”另外,基金會也很重視政府對項目的支持。“政府配套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們捐助美國伯克萊四千萬美元建一個生命科學中心,關鍵時刻帶動美國發展生命科學,對方也會按我們的捐助做出配套。”

不過,在周凱旋名下,還有一個“周凱旋基金會”,是專注於基礎教育尤其是女性方麵。“我跟李先生在這方麵其實是有分歧的,他認為我有偏見,我不同意。男生不可能理解女生所承受的一種無形壓力。”周凱旋覺得,女性企業家要是有能力的話,一定要專注於女性的工作,幫助女性於自信的建立、社會的參與和對未來的憧憬,“我的基金會隻會做這件事情,不會考慮其他。在李嘉誠基金會裏,我自己的定位是擔任服務的角色,是義工,我積極地參與,去承擔問題或是解決問題,但是我不追求我是否是董事,等等。”

周凱旋表示:“請你不要介意我的分析,其實資產分配與運作的問題是一個表皮的問題,很容易解決的。但是李先生的不同,或是說李先生希望跟中國有意於慈善事業的人所分享的,是他相信的東西。從他個人的榜樣,他相信一件事情,而且他以身作則去實現這想法,這就是李嘉誠基金會最重要的原則。”

捐助港大

2005 年5 月5 日,李嘉誠旗下的李嘉誠基金會,宣布捐款十億港元予香港大學,協助港大躋身全球排名前二十五名大學。這筆巨額捐款創下多項紀錄,包括有紀錄以來亞洲最大筆的教育捐款、香港曆來最大筆捐款,以及香港的大學曆來接收最大筆的單一捐款,這亦是李嘉誠基金會曆來最大筆的單一捐款項目。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表示,捐款主要是希望用作教育發展及科研,但未指定用途。他指出,李嘉誠捐款港大,主要是因為他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亦顯示“以香港為家”的信念,李嘉誠亦認為港大曆史悠久,認同港大教學與科研成就卓越。

據了解,香港及各地的大學及機構,都有向基金會募捐,這次捐出巨款予港大,前後談了約一個多月,其間港大提出的募捐額低於十億港元。據悉,李嘉誠曾考慮應該同時向多間院校捐款,抑或是作一次大額“投資”,結果選擇集中投放港大,因他相信科研工作可以推動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對香港未來發展十分重要,而且欣賞港大的科研成績。

這次李嘉誠捐出巨款給予港大的另一考慮,是想顯示他對香港的承擔,反饋他視作家園的香港。如果單純為了推動學術或個人留名,捐款給國際知名的哈佛或牛津大學,效果會更佳。

同濟心不是富裕人士專有的,亦並非單單屬於某一階層、國家或宗教的,通過決心及自由發揮,它可創出自己的新世界,一個能體現集體力量、具感染性的大同社會,因為這工作是永恒的,而其影響力也是無窮無盡的。讓我們大家一起同心協力,不要再猶豫,拿出我們企業家豪邁的精神和勇氣,讓我們選擇積極幫助有需要的人重塑命運,共同為社會進步賦予新的意義。

有人說現代人的心,比南極底層的水還冷。但我相信上善若水——公道和溫情燃活在我們的道德良心之中,隻要我們每個人都願意承擔多一點,仁心可以結合成為力量,必能建立自覺及健康的公民社會。

李嘉誠過往曾捐款香港、內地及海外多間大學及機構。在香港方麵,曾獲他捐贈的大學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大學、浸會大學、理工大學與公開大學等,而過去二十年捐款給港大的累積總額超過五千萬港元,但這次卻一次捐款十億港元。對於李嘉誠沒有對其他大學捐款,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說,李嘉誠過往也有捐款香港的其他大學,未來亦會繼續捐款。

而在稍後舉行的長和股東大會後,李嘉誠亦花了相當時間解釋捐款的用意。李嘉誠強調,港人正麵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希望該筆捐款能助港人出人頭地。同時,他希望這次捐款能引起大家的捐獻文化,並促使特區政府做出配套措施。被問及為何選中香港大學,李嘉誠即笑笑說:“這個問題好難答”。但他再三強調,除了港大外,亦捐錢給中大及理大等,但其基金會隻會選擇視乎對社會有好處的項目,而香港及內地永遠是首選。李嘉誠語重心長地說,香港為何能立足於全球,全靠香港有出色的人才,這與香港有良好的教育和醫療關係密切。李嘉誠又特別強調:

今天,香港要迎接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挑戰。與其他地方相比,香港的優勢仍在:一百多年來香港的工商貿易活動帶來了較高的儲備,若能適當善用,當能爭取多一點的時間及資源,創造更多的選擇機會;內地經濟的蓬勃發展為香港提供了無限的投資商機,香港可在出口、生產和商貿方麵重新部署競爭優勢;香港對國際情況、法律及信息掌握較佳,有較完善的金融製度,集資條件為亞洲之冠;香港的傳統文化富有包容性,對營商有利。這一切都有助於推動香港社會繼續邁向繁榮和維持穩定。

這份令港大“驚喜”的大禮,頓時也令港大的發展基金總額超逾三十億港元。由於港大有宏圖大計,正期望在2011 年慶祝大學一百周年時,基金可以超過五十億港元,朝著一百億港元的大目標邁進。港大知情人士指出,這次捐款並不限於特定項目,李嘉誠在捐款時並未特別指明款項用途。港大可利用基金款項,推動大學西部擴展大計,以及多項科研,如醫學院、法律學院等多項發展計劃,其中的醫學研究最為李嘉誠關注,相信這筆款項未來用於醫學研究的比重為多。

港大校長徐立之對李嘉誠及其基金會表示感激,他形容這筆捐款是“空前龐大的禮物”,不但是對港大卓越表現的認可,亦是香港慈善活動的裏程碑。

他指,捐款將推動港大的教育發展更上一層樓。徐立之表示,李嘉誠與他及兩位港大副校長均為相識多年的朋友,李經常與副校長李焯芬教授討論佛學,又和首席副校長王於漸研究經濟社會問題。早於徐立之在加拿大回港出任校長前,李嘉誠已十分支持他,希望港大有更好的發展,常向他了解大學發展動向,並十分支持及信任港大。徐立之笑說,十億港元捐款,實在是令人鼓舞的數字,也創下香港曆史性的捐款,大學的宗旨是辦好教育,認為捐款予最成功的學術單位,有助學術單位更上一層樓,十億港元的捐款相等於香港大學一年總營運經費的三分之一。過去港大曾獲得的最大筆捐款是來自嘉道理家族,合計約五億港元,用於興建作為農業研究的嘉道理中心。

李嘉誠基金會於1980 年成立,曆年來由李嘉誠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截止2005 年,已經捐出及承諾捐出的款項高達八十億港元,當中九成是捐助教育及醫療事業。

支持教育及醫療發展是我終生不渝的事業……在人生旅程中,能播下一些良好的種子,為人類做出貢獻,生活就更有意義。

這是李嘉誠一心圓的另一個夢,是他啟動生命新旅程的終極目標,或許也成為他發展新事業的原則。昔日父親病逝和自己失學的那份傷感整整纏繞李嘉誠六十年,成為揮之不去的心頭之憾。從此以後,讀書和看病、健康與知識在他心頭變得格外的沉甸甸。多少個日夜,多少個風雨,都絲毫未曾動搖心中固有的信念。

命名

2005 年5 月24 日,香港大學醫學院發表聲明,回應港大醫學院畢業生反對港大接受李嘉誠基金會捐出十億港元給大學後,將醫學院命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聲明指出,由於李嘉誠及其基金會關注教育和醫學的發展,十億港元的捐款大部分將用作發展醫學及生物科技,故校方決定以醫學院冠名,以表達對李嘉誠的衷心感謝。港大校務委員會又表明,醫學院改名後,學院的管理、法定地位及日常運作與以往沒有任何分別。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收到校友及醫學院前任資深教授的電話,指醫學院命名有問題,他認為,港大應以其他方式表揚捐款者,例如新校園、建築物、獎學金及教授名銜等作為感謝,他和其他聯署人會約見校長徐立之反映不滿。

兒科醫生謝鴻興更荒謬地形容港大校務委員會的做法是“家門不幸”,他認為,醫學院命名應谘詢校友及師生意見。另一名出席的醫生黃國田認為,如港大不收回成命,校友將會譴責校長徐立之,要求他引咎辭職。就讀港大醫學院的一年級學生倪奕衡表示,學生隻從電郵中得悉校方決定將醫學院命名,有醫科學生對醫學院命名有保留。

針對一批香港大學醫學院校友反對醫學院以商人李嘉誠命名,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5 月23 日表示,為了向捐款人致謝而命名是天公地道,他並鼓勵大學自行籌款。李國章在港台節目《與司局長對話》中說,外國也有類似做法,此舉是感謝捐款人。李國章表示,香港各大學去年合共籌得二十三億港元,該局因應大學的籌款成績,撥出十億作為等額資助基金資助大學。李國章又表示,會與立法會討論,繼續以資助基金形式,鼓勵各大學向外籌款。

曾代表香港大學接過校友反對信件的副校長李焯芬,從容地說:“當時校友們的情緒是有點勞氣,但我自己又沒什麽特別感覺,我想:成為一個能夠體會佛教佛家道理的人,都能用平常心,盡量溝通。有時那隻是溝通問題,我會盡量去解答他們的疑慮。”李焯芬教授更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到,就算去喝人家喜酒,都應該預備一份禮物啦。在李焯芬的辦公室內,星雲大師所寫的“應當如此”四字似乎說明了一切。

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梁憲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參考外國經驗,有學院接受超過一億美元捐款,就會考慮以捐款者命名,李嘉誠的捐款達到十億港元,應該予以表彰。他強調,校政及學術自由不會受冠名影響。

發起聯署的香港立法會醫學界代表郭家麒早前表示,這做法令他們感到“震驚和心痛”,而且是“淪為商業味重的買賣”。這位立法會議員可能忘了一點,如果沒有社會善長的長期不懈捐獻,他們甚至連這丁點商業味都感覺不到,倒是有可能感覺到喪業味。

郭家麒更鼓動近百名港大醫學院校友與家屬,到港大醫學院拉橫幅靜坐,抗議校方為醫學院冠名,並向校方遞交請願信。港大副校長李焯芬教授表示,冠名決定已經過充分考慮,此乃“禮尚往來、投桃報李”,校方必須以誠信為本,不會收回決定。身兼醫學界立法會議員的郭家麒煞有介事地說,校方缺乏透明度,沒有交代任何準則和機製,亦沒有充分谘詢校友。他重申不反對李嘉誠捐款,但捐獻不是禮,絕不能以冠名做交易。這位堂堂立法會議員甚至發起抬棺示威,以表達自己所謂的痛心疾首。這般所謂的精英曾為港大做過什麽,又曾為港大醫學院做過什麽?要出位出名,都用不著這樣頭頂烈日。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5 月28 日重申,港大醫學院將冠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這一決定不會改變。徐立之說,為答謝李嘉誠向香港大學捐贈十億港元,香港大學做出的這個決定,符合香港大學未來發展方向和國際慣例,是得體、恰當和完全遵守程序的慣常做法,是完全符合港大未來持續穩步發展的正確決定。

香港大學醫學院長林兆鑫之前表示,校方未及廣泛谘詢校友意見,加上本港缺乏冠名文化,令事件觸動“感情與理性之間的爭論。”林兆鑫指出,已經製定長達十年的策略發展計劃,包括成立醫學及衛生教育研究所、人類研究所、公共衛生學院及生物工程學院,並會將現時的二百五十名教職員,增至十年後的五百人,日後著重科研發展,整項發展計劃涉及投資逾四十億港元。他表示,現時醫學院的資金近八成三來自政府,其餘則由社會人士捐贈,日後希望增加非政府的收益至六成,因此需要各方人士鼎力慷慨支持。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目前在全球醫學研究的排名列112 位,林兆鑫期望,日後增加人手及資源後,可使該院十年內躋身全球十大醫學院之一。他表示,宏圖大計達成後,不但可吸引一百萬名外來病人來港醫病,為本地生產總值帶來一百億港元收益,並能創造一萬五千個職位,“希望將香港發展成亞洲的杏林城、華佗港!”

繼三十名醫學院校友發出聯署公開信之後,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有限公司5 月25 日在報章刊登聲明,促請香港大學以其他方式答謝巨額捐獻。林兆鑫表示,冠名安排利多於弊,即使長實集團在港業務的範疇甚廣,也無損醫學院的科研自主。他承諾說,醫學院教研不會受捐款者幹預,李嘉誠過往對大學的捐款,亦從未幹預過任何一間大學的學術研究自主。

校方同時亦收到其他市民對校長徐立之表示支持,九十四歲的黃伯致函徐立之表示,命名風波是“好搞事之輩所為”。他更表示,香港中文大學早已命名為香港大學鄧誌昂中文學院及逸夫書院,亦從未見有人出來反對。香港大學醫學院冠名李嘉誠,是港大醫學院的驕傲,港大應該為此自豪,倒是那些所謂的隻會拉橫幅空喊口號的所謂精英,才真正是大學的恥辱。而市民張芝魁、林美玲一家六口,則在信中表示:“貴校校友郭先生等人的腦袋充滿銅臭。”他們認為,反對命名的校友以估價方式,表示醫學院名稱不止李嘉誠所捐贈的價錢是謬論。那些習慣以價格衡量一切的人,與街市賣菜者的思維並沒有任何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那些菜販是就事論事,明碼標價,而這般精英卻是用價格掩蓋自己的醜陋靈魂,用虛偽掩蓋自己的無恥嘴臉。

港大校委會主席馮國經表示,李嘉誠的十億港元捐款史無前例,這是對港大醫學院過去多年傑出成就的肯定,也將為商界和高等教育界創立全新的聯係模式,推動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捐助。

李嘉誠當年捐資逾二十億港元創建汕頭大學。創校時,有人提議將汕大命名為李嘉誠大學,李氏一口回絕。後來地方政府又建議,至少將大學禮堂命名為李嘉誠禮堂,以紀念李氏的貢獻,李氏也婉拒之,因而該禮堂改為“大禮堂”

之名至今。可以想象,淡泊名利的李嘉誠一定不會為了一間學院的命名而耿耿於懷。至於此次捐贈,李嘉誠為了港大醫療研究的提升及長遠發展,和國際接軌,可謂用心良苦。

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表示,會維持冠命決定,“校方經過深思熟慮,學校亦以誠信為先。”他又說:“事實上每日都收到數以百計的海外校友支持冠名,整體社會亦大力支持。”

人大常委曾憲梓指出,李嘉誠是謙虛無求的人,也是世界知名的財團領袖,如果隻為求名,李捐助興建的汕頭大學便應改為李嘉誠大學,大家應該珍惜李的熱心熱忱,他的做法對香港各界人士支持教育也起到良好作用,大家應以平常心看待。

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重申,李先生對命名“無所謂”,此次完全是對港大盛意難卻。談到捐款的理念,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稱,基金會過去的捐款中醫療及教育占了九成,背後與李生的個人背景有關:“李先生是潮州人,出身環境不錯,父親當時是小學校長,但日本侵華期間,李先生隻是十二歲,經曆了戰亂,父親肺病,在戰亂期間也無錢看醫生,在他十四歲時父親病逝,其後也無錢讀書,投入社會工作。”

李嘉誠對名下的基金運作解說到:他早已擁有我不少的資產,我全心全意地愛護他,我相信基金會的同仁及我的家人定會把我的理念,通過知識教育改變命運或是以正確及高效率的方法,幫助身處深淵、痛苦無助的人,把我的心願延續下去。

擇善堅持

在近百名港大醫學院校友及其家屬的反對“命名”聲中,李嘉誠不得不打破沉默,寫信支援港大及校長徐立之,又否認接受命名是一種虛榮的表現;他又叫港大不用擔心某些帶侮辱性的嘲弄會給他帶來困擾。李嘉誠在這封信中,坦誠表白,擇善堅持:

“感謝你們來信關心和鼓勵,近日來海內外連綿不斷的支援也為我帶來莫大的欣慰。與你們一樣,我認為不需再為冠名之事磋磨。我非常欽佩徐校長您的寬容,對一些人加諸您的責難,我是感逾身受,然而,人之擇善堅持,在輕率頑誤的社會中卻更顯罕貴。你們不用擔心某些帶侮辱性的嘲弄會給我帶來困擾,替我不值。最重要的是今天我還是能很高興地告訴你們,我是一個快樂的人,作為一個人,一個市民及一個企業家,我盡了一切所能服務社會。

不知我者,也許會誤認接受冠名是一種虛榮的表現。我確曾撫心自問,既然在過去三十年間,80% 以上的捐贈項目我都沒有選擇冠名,為何唯獨在這對我並無特別益處、現在又令我不是滋味的一事中,我仍不改變初衷?

我內心的答案是明顯不過,香港是我家,既然這是一件合乎香港利益的事情,而港大醫學院的使命和追求卓越的理念與我相符,這是我貫徹此承諾的正確選擇。

而在高壓高姿態的情況下,任何人更絕不應該為了一己的超然灑脫,而折損港大校務委員會和校長的尊嚴及大學的國際聲譽。我相信日後這種國際普及的個人與大學的深化合作關係將更獲社會的尊重和認同。這是我願意接受醫學院命名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我,依然固執地對未來充滿夢想,期盼一個有智慧、公平、自由及關懷的社會的實現。我深信,通過教育、醫療社會資本的增長,是達到這些核心價值的關鍵元素。”

2005 年12 月24 日,針對香港大學醫學院可能於2006 年1 月1 日正式冠名為“李嘉誠醫學院”,該院一批校友揚言反對,並聲稱將於命名典禮上以披麻戴孝等喪禮形式以表不滿。曾揚言抬棺抗議反對命名的港大醫學院校友郭家麒稱,會向全球校友募捐,希望“買回”醫學院之名;又會出書記錄醫學院的曆史,並猛力抨擊港大校長徐立之、港大醫學院院長林兆鑫及慷慨捐出十億港元的李嘉誠。

港大同時做出回應強調,香港大學是一所尊嚴的學府,不容隨意輕蔑。“對於損害大學的言論,大學將保持追究的權利。李嘉誠先生是大學的摯友,李先生的聲譽如果因支持大學而遭到損害,大學也必會采取必要的行動。”

郭家麒表示,已向全球校友募捐,希望能籌得五億港元,“買回”醫學院之名,並會向包括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在內的知名商家進行籌募。校友現時所得的口頭認捐額已達一百萬港元,但需要港大校長徐立之首肯,才能啟動屬於港大的銀行戶口,以正式進行籌募活動。街頭棺材文化居然登文明大雅之堂,如斯斯文,豈不是一部可憐可笑可悲可惡的校園鬧劇。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著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香港一專欄作家對尊貴的郭大議員的醜行做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作為醫生,郭家麟此舉實在愚不可及,因為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病人一息尚存,都要全力救治,哪有醫生如此荒唐,自己‘母親’未死,隻是年紀大了一些,某些機能衰退,隻要補補身,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開心,老當益壯,甚至返老還童,重現青春。而郭家麒這個‘忤逆仔’,母校得大善人李嘉誠慷慨捐助十億港元,端的是‘功同再造’,大補元氣,脫胎換骨,期許在十年之內,不但全無老態,而且還可以成為‘全球十大美人’之一——躋身全世界‘十佳’醫學院之列。可惜,郭家麒這個‘忤逆仔’,不但對母校這個翻身大計,自己不作任何捐款,而且還要拔掉輸送大補液的管子,宣布母校死亡!”尋常人家,確實覺得不可思議。

港大發表強硬聲明回應指出,近期不會舉行命名儀式,並指郭家麒的言論似已超出了討論與辯論的範疇,把熱心支持教育而高度寬容的李先生作為攻擊目標,把無私地為港大發展而努力的徐校長描繪為罪人,把大學的籌款成就扭曲為罪過,對大學以至當事者都十分不公平。

港大對郭家麒之流的回應如下:

1. 我們對郭醫生的言論感到遺憾及痛心。

2. 港大醫學院並不是商品,不可隨便做買賣或收購。

3. 我們十分歡迎郭醫生為母校發起捐款,我們聖誕節的願望,亦是收到郭醫生的第一批捐款。

4. 醫學院已公布了發展,但我們暫時還未收到郭醫生有關醫學院發展的建議,我們誠意邀請郭醫生一起商討及參與醫學院的發展。

5. 港大隨時十分歡迎校友返母校,尤其是郭醫生,因為他可能平時較忙,我們亦沒有太多機會與他接觸。

6. 最後,我們希望所有校友可一起向前,不再糾纏於命名的爭論,爭取時間與資源為香港的醫學發展出力。

港大資深校長顧問程介明表示,歡迎郭家麒為大學的籌款慷慨解囊,但暫時沒有類似“買回醫學院”的捐款項目。他強調,不會幹擾不同人士表達意見的方式,“但不能傷害大學的名譽及支持者”,而且“大學不能因為某些意見及壓力而屈服”。所以,他認為風波應該告一段落。

6 月10 日,港大校友反對港大醫學院改名為港大李嘉誠醫學院一事猶有餘波。反對改名的港大校友蔡淑梅醫生,最近收到港大的律師警告信,信內指她剛出版之書《爾名何價》內兩篇文章:“哀港大”和“重利媚商‘爾名何價’”,令港大聲譽受損,並說會保留一切法律追究權利,以及追討名譽損失賠償。香港大學發言人確認,已發律師信予蔡淑梅,但沒有透露信件內容,暫時未有進一步行動。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表示,若港大采取法律訴訟,“香港大學醫學院正名行動組”會成立基金,支持蔡淑梅迎戰港大的訴訟。

2006 年3 月31 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聯同國際頂尖學府,包括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學院、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成立“東西方醫學研究學院國際科研聯盟”,匯聚全球頂尖生物醫療科學家,就人口老化、禽流感及SARS 等新發傳染病課題展開研究。聯盟將於4 月1 日起一連兩日在港舉行首個籌劃會議。港大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林兆鑫稱,全球受惠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九所大學中,港大及上述三所院校受惠最多,同時集合全球頂尖研究隊伍,四所院校希望組成全球科研網絡發展生物醫療專長。

2007 年5 月18 日,美國加州大學校董會通過決議,計劃2008 年在柏克萊分校興建李嘉誠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中心。未來的李嘉誠中心將為幹細胞、神經係統科學、癌症和傳染病的研究及教學提供最先進和最頂級的場所。鑒於加大柏克萊分校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世界主導地位,2005 年6 月,李嘉誠通過其基金會捐贈4000 萬美元,幫助該校設立生物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期早日攻克人類疾病的難題。李嘉誠中心總造價為1.6 億美元,其餘資金來自私人捐款和政府基金。

2005 年2 月22 日,李嘉誠基金會宣布捐款五百萬港元,設立“李莊月明佛學研究基金”,資助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發展。香港大學將撥出相等數目的款項,作為基金的配套資金。

香港大學副校長兼佛學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主席李焯芬教授表示,研究中心將善用這筆捐款,而香港大學也希望借此吸納和培養佛學人才,進一步推動香港與世界佛學研究的發展,鼓勵年輕一代研究佛學和應用佛學哲理淨化人心,舒緩社會問題,並使正信的佛法進入主流社會,從生活中實踐佛教智慧慈悲的精神。他說,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現有十四位教師教授,二十六門課程,有不同的教學隊伍專注教授不同的傳承,並且重視佛學在社會的實質應用,最終目的是能夠服務社會。由於港大是一所英語大學,加上獨特的定位,李教授相信港大佛學研究中心可以發展成為東西方研究佛學的橋梁和國際交流中心。

佛學研究中心總監淨因法師負責策劃研究和發展項目,這項共一千萬港元的款項會用作包括高學術價值的佛學學術課題研究、聘請國際著名佛學教授擔任教席、發展課程與進行學術研究、舉辦佛學專題講座、資助出版佛學研究叢書和學者交流計劃,以及成立佛學研究資源中心。

李嘉誠認為,宗教不僅是心靈的桃花源,更是一門活潑的哲學,可令大家的生命變得更加精彩。他並深信,探討宗教的哲義是人文精神研究的重要課題,可以幫助人追求信念的提升及建立社會的和諧。李嘉誠同時指出:在全球十分重視教育素質的背景下,香港的年輕人需要擴展國際視野和加強高層次的思維技巧,也需要接受跨學科教育的培訓,以應付不斷轉變的社會需求。

大中華地區的理想投資環境,無疑是香港的一個大寶藏,與其他地方相比,香港更了解內地的運作和擁有敏銳的世界市場觸覺,加上香港卓越的融資能力及財務經驗,與內地可相互配合,各行各業均有無限商機。

港人需加強危機意識,思變求變,了解其他地區的潛力,化為自己的東風,與競爭對手並駕齊驅。香港需要解決人才缺乏問題,要重視引進內地及海外優秀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