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直以來靠意誌克服逆境

“名譽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時候比第一生命還重要。”

2000 年10 月25 日,歐洲議會發表莫名其妙的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占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道聽途說地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幹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特別優惠,法外開恩,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有損香港的公平自由經濟體係,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該家族的業務共占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移動電話、電力、港口、超級市場及地產等。”報告中還提到,2000 年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製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com 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諸多爭議與疑慮。報告更聳人聽聞地提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防止已經出現的李家壟斷。

危言聳聽的指責,就好像過去百年的香港,完全被壟斷寡頭所支配一樣。

聽這般口氣,香港的自由經濟體係好像早已不存在,早已被破壞,外資隨時會被嚇跑。一石激起千層浪。歐洲議會報告引起香港社會的強烈反響。不過沒有人注意到,歐洲議會的無形之手為什麽伸得這般長?

回應抨擊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社會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實時做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荒謬。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家公司市值,隻占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實質上獨立運作的電訊盈科,五家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表示,在加拿大和芬蘭,有上市公司的市值超過股市47%,亦從未有關壟斷的擔憂。他認為,香港是一個自由經濟社會,現在已相當公平。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也表示,特區政府和所製定的法例永遠都是一視同仁,不論背景、國籍、個人及公司,隻要符合香港法例,就可繼續自由地在香港運作和做生意。

李嘉誠自己在接受《財富》雜誌專訪時更是平靜地回應到,香港一小部分媒體在沒有確認的情況下,說我們集團上市公司的市值占全香港股市總值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報告中所引用的正是這一不確切的數據。

雖然,不久前歐洲議會的報告指我在香港的公司實力過於強大,但近日歐洲議會的代表訪問了香港,已經就這份報告做出了解釋。報告的作者約翰·卡什納罕澄清說,他並不是在批評我們壟斷了市場。

約翰·卡什納罕承認在撰寫報告之前曾拜會過部分香港的社會人士,而且在報告中簡單地反映了他們單方麵的觀點。我們對他親自來到香港澄清此事表示讚賞。

李嘉誠對歐洲議會極不負責地引用未經核實,而且也極易核實的數據,發表如此不負責的政治報告,表示強烈遺憾。李嘉誠強烈不滿地說,連小學生都可以算出,我們的市值僅占股市總值的15%。李嘉誠又說,似乎還沒人注意到,我們的海外資產與盈利在公司的業績中占有重要份額。如果我們將海外業務與香港業務分開,再將代表海外業務的市值分割出去,公司在本地市場的市值就會大幅縮減至一成不到。長和係是一家國際化的多元的集團,其中相當部分的業務都是在別的地區展開,若然將這部分業務也歸入香港市場,並以此數據就貿然指責壟斷,並非一個科學嚴謹及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 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隻是屬於彈性安排,亦有先例可尋並依足上市規則,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因為在之前的公司上市中,亦有類似TOM.com 經營狀況的公司成功上市。至於TOM.com 被指責享有特權揀選吉祥代號8001,聯交所強調,這完全是在TOM.com 向公益基金捐獻一百萬元的特殊背景下的正常安排,因為當時同時排期上市的數家公司並無提出過類似的要求,這就如同運輸署拍賣吉祥車牌號一樣,並無任何特別的地方。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頗大比重,如諾基亞在芬蘭國的市值確實足以左右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對自己家門口的這種社會現象視而不見,遠涉重洋,隔山敲虎,專門提及香港。純粹是隔靴搔癢,多此一舉。

中國外交部駐香港公署指責報告“無視事實,抹黑香港特區。”並對歐洲議會的如此罕有行動極度不滿,指其嚴重幹涉香港內部事務。中國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說,香港的繁榮與穩定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並且指責該報告“幹預中國的內部事務。”港府發言人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 上市事件中對李家有任何偏袒照顧。

單純在李嘉誠家族企業,計算其在香港股市總值中所占百分比來做文章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報告書提及長實集團的數字,相當部分是不準確的,尤其所提到的市值比例,則是在盈科動力剛剛吞並香港電訊,全球科網高燒未退,香港股市一片大好時的數據。而在2000 年,電訊盈科及長和係股價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引用這些數據本身,已經沒有任何說服力。之所以出現那麽大的差距,完全是所引資料是什麽時候而已。看來,缺乏應變能力的歐洲議會,在沒有依據市場變化而調整報告內容的情況下,雖然是蓄謀已久,但依然是倉促上陣,其結果隻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長實發言人所引的是2000 年10 月24 日收市價,而歐洲議會所引的數字,相信是幾個月前的數字。當時長實屬下和黃集團出售英國Orange 電訊予Mannesman,以後Voldaphone 又收購Mannesman,以至和黃的股價三級跳,一度上升至每股近140 元港幣,將“大笨象”匯豐也遠遠拋在後麵,連帶長實的股價,也一度超越匯豐控股。歐洲議會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和黃出售Orange 所得絕大部分都投向了歐洲的電訊市場,即出售Orange 雖然拉高了和黃股價,增加了李嘉誠的身家,但這增加的部分卻實實在在投放在了歐洲。

香港《信報》在頭版刊登題為《報告內容粗疏數位欠準》的文章,指出報告中對於李氏家族的指控,均未引述消息來源,例如“有本地報章表示關注李氏家族日漸膨脹的影響力”,又說有人指李嘉誠的生意占本港股市市值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但報告內容完全沒有交代所根據和引述的媒體和人物。

《香港經濟日報》也認為報告這部分內容“不夠嚴謹,因為它並沒有判斷其所指控是否屬實。”這很容易惹人質疑,年報是否隻是道聽途說的綜合,缺乏公正求真的精神。”《香港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該年報對李家的憂慮皆因他在香港股市及某些業務占很大比重,這有點倒果為因。社論說,若非李嘉誠在某些主要行業經營成功,他難以成為香港最有財勢的人,如此成功的商家在歐美亦常見,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不應因別人的財富多而加以嫉妒,加以排擠,甚至加以仇視,借機打壓。社論認為,關鍵不是李嘉誠在香港某些行業所占份額,而是這些行業有沒有足夠的競爭,有沒有足夠的法例監管約束,其他人是否可以自由加入並確保得到平等競爭發展,以及他有沒有在政府身上取得特權。

《信報》在其社論中也指出,多數歐洲人對香港並無多少認識,對香港事務的評論,可以說是應付差事式。他們對香港經濟環境的關注,與其說是出於對香港本身健康經濟環境的關懷,毋寧說是出於對歐洲國家商界利益的爭取。

也許,問題的實質恰恰在這個角落。這篇社論認為,李嘉誠商業王國的建立,是由於他勤奮努力、眼光獨到、知人善任,有今日成就,並非僥幸,更非本末倒置的壟斷。而且香港市場開放,外商及本地企業隨時可以加入競爭,壟斷之說難以成立,成功的企業能夠占市場偏高的比例,是競爭成功的結果,並非政府政策保護所至。

對於報告認為香港有需要製定《公平競爭法》,時任香港經濟局局長的李淑儀認為,香港目前沒有需要製定該法,香港已是自由經濟市場和歡迎競爭的地方,她認為不應在有針對性的情況下把現行競爭政策修訂。林瑞麟也表示,香港已獲得傳統基金會等多個組織評為一個絕對自由的經濟體。因此,毋須擔心歐洲議會報告會給香港投資環境帶來負麵影響。

之後,在確切的數據麵前,歐洲議會不得不趕緊出麵解釋,承認引用數據有誤。2000 年11 月5 日,在港引來巨大回響的歐洲議會香港報告撰寫人約翰·卡什納罕專程來港澄清,指報告並無指李嘉誠家族壟斷香港經濟,內容隻描述本港政界和商界人士向他反映的意見。歐洲議會在這裏的托辭,比起他引用的長和股份數據還荒唐,隻是描述本港政界商界人士所反映的意見。

歐洲議會有關香港之報告,不公平、不準確,不確切。歐洲議會中國事務代表團主席加爾頓表示,不同意中國政府領導人所指該報告是幹涉中國內政。

他強調,報告隻是建議特區政府訂立“公平競爭法”,歐洲議會沒有權利亦不會幹預香港的立法製度。

李嘉誠之後非常大方地表示:我們很高興歐洲議會對此事做出了清晰的說明與積極的澄清,這份報告也不會影響我們在歐洲的投資,更不會影響我們在香港的投資。海外投資者將會在相同的規則下與香港企業平等競爭。李嘉誠輕描淡寫地表示“長和係最大的投資全部是在民主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這一現象值得任何人深思。”特別是值得歐洲國家深思。

原則問題絕不妥協

《商君書》認為君主應受到法的製約:“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這是李嘉誠數十年來的行為準則。隻是,一場金融風暴轉眼間橫掃亞洲,香港樓價下塌,無數借了巨款買個空中樓閣的市民頓成負資產苦業主,欠下李嘉誠等地產商、銀行的債,一輩子都未必還清。

至於市場占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係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製性排他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製供應等。

金融風暴爆發後,香港樓價從高峰期下跌了逾五成,數以萬計在高峰期前後買樓的小業主與炒家都遭受負資產的噩運,一些已付了地產商買樓訂金的人士聲稱無法向銀行作足按揭,隻好撻訂a。但按照合約,地產商再把樓宇以較低市價售出後,有法律權利向撻訂者追收原來價格和跌市價格的差額。市場一般相信,地產商通常並不會對真正置業的小業主趕盡殺絕,不會耗費精力追殺這般山窮水盡的無奈業主,但很多撻訂者其實是企圖買樓轉售牟利的炒家。

一些政黨人士把苦業主組織起來要求地產商不向撻訂者追收差價,但地產商一般不願公開做出承諾,於是被一些政客和傳媒描述為牟取暴利的奸商,李嘉誠也未能幸免。李嘉誠更因為民主黨成員陳偉業的有關言論而采取法律行動控告對方誹謗。早在1998 年,李嘉誠遭政客傳媒炮轟向美湖居撻訂業主追收差價一事,個別為了選票的立法會議員,甚至置自己的矛盾身份於不顧,置香港社會的法製核心於不顧,漠視尊重合約在法製社會的基本價值功能,出麵幫助這些撻訂業主,采取非理性的行動抗爭。在他們的眼中,選票的吸引力甚至高過傳票的威力。

李嘉誠說自己之所以堅持,之所以固執,絕對不是為了這區區幾百萬元,不是為了錢,隻是尊重合約精神,非追究不可,因為這是香港社會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是一個社會賴以繁榮穩定的基石。尤其是對那些自己不尊重和約精神,並誹謗他人的目無法紀者。而對於一些不衡量自己供款能力的盲目炒家,李嘉誠認為不值得同情。自由化的香港,有時確實太過自由,可以任意聯想,無限發揮,甚至大肆攻擊,卻也不用擔心會負上法律責任與些許道義責任。因為,他們知道,李嘉誠不會跟他們一般見識,不會跟他們斤斤計較。至少,李嘉誠無暇與他們打官司。畢竟瓷器不與石頭碰,大人不記小人過嘛。

李嘉誠特別說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去打高爾夫球,一名替他背球袋的婦人忽向李嘉誠求情,說自己無力供樓,希望他網開一麵。李嘉誠問她詳情,原來那位女士已購入四個嘉湖山莊的單位。聽罷這個女士的苦況,李嘉誠毫不留情地說:“以你的收入,參與四個住宅單位的炒賣是非常不智的行為,由這一秒開始,我不再同情你,你不要同我說話啦,我要打球。”

1998 年1 月初,九廣鐵路公司繼早前以“單一投標”方式,把紅磡火車站的車場上蓋建築發展權交予長實後,雙方又達成合作計劃,由西鐵把天水圍輕a 撻訂:顧客看中某間商品房後,在沒有決定購買前可以與發展商簽定認購協議,發展商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收取顧客一定數額的訂金,但是如果顧客在規定的協議時間內沒有正式購買該房間,發展商將沒收該訂金,通常稱為撻訂。

鐵站上蓋建築、麵積達57 萬平方英尺的地皮的發展權交予長實。得到地皮後,長實預計在當地興建大型住宅屋苑,樓麵麵積為183 萬平方英尺,可賺得18.3億港元,九鐵能分得其中的4.12 億港元或以上。即使不能達到預期利潤,九鐵也能取得至少4 億港元。不過,這次九鐵再找長實合作,與批出紅磡車站土地不同,並非純粹出於九鐵的主觀意願,因為在1994 年,港英政府跟發展天水圍嘉湖山莊的巍城公司(長實為最大股東),達成一項內容極度機密的庭外和解協定,致令九鐵隻能選擇巍城或政府,作為發展的夥伴。此秘密交易經傳媒報道,並未有引起公眾太大回聲。因為商業上的交易,此處顧到,而彼處稍失的情況,甚或公平的利益交換,都是等閑之事。

當時行內人士估計,長實一直在天水圍大力發展物業,分期興建區內最大的屋苑嘉湖山莊,作為發展該區的中流砥柱。取得輕鐵站上部建築的發展權,也算是順理成章。而且,由單一發展商主力規劃,可以確保該區規劃的完整性,區域設施的係統性,建築風格的一致性,更能夠周全詳盡的考慮該區市民的意見建議。

不過,長實後來在兩次土地競投中,以優勢姿態勝出,卻受到外界廣泛非議。1998 年3 月,長實在政府第一次酒店用地競投中,以1.2 億港元的超低價錢,投得本來乏人問津的馬鞍山土地,用作興建約有一千間客房的酒店。該地皮坐落於馬鞍山鞍駿街,麵向海景,可興建的樓麵麵積有六十萬二千多平方英尺。長實出價超低,令地產界人士嘩然。當然,其他發展商出價更低。因為該地的平均地價,原來隻有200 港元左右,比市場預期低很多,僅為市場預期的三分之一。有人謔稱此乃政府用農用地價錢賣酒店用地之舉,認為政府托市心切,把土地由原來的拍賣改為投標推出,特意不設底價,吸引地產商入市,以測試市場反應,才用如此不合理的價錢,讓長實順利投得,有私相授受之嫌。

政府一再重申,雖然投標以暗標方式進行,但過程絕對公平,沒有偏私。而且,長實確為當時投標的幾個商家中出價最高者。

沒多久,長實副主席李澤钜正式為投地一事澄清,表示標書上列明該地地下可能有一個溶洞,使建築成本大增,提升至每平方英尺400 ~ 800 港元。故此長實要肩負起額外勘察費及建築費,而且這筆額外的支出,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實際地價應為每平方英尺600 ~ 1000 港元,初步發展成本達到17 億港元左右。“市場價不是講出來的,真正拿出錢來的才是市場價。”李澤钜說。

他再三強調,長實是以最高價投得有關土地,其他財團出價比長實更低。莫非政府應該揀低價者得?奇怪的是,個別此次投標未中者也在說三道四。

就在低價奪得馬鞍山酒店地皮的一星期內,長實再聯同和黃及中泰,以28.93 億港元的價錢,投得九龍尖沙咀廣東道的一塊商住地皮。權益分配方麵,長實與和黃利益平分,共占八成半權益,其餘一成半就由中泰持有。長實這次出價20 多億港元,雖然是馬鞍山地價的20 多倍,但由於地處廣東道及柯士甸道交界,前身為警察宿舍,市場當時估計會以36 ~ 40 億港元投得,而長實的投標價跟市場預測相比,相差超過兩成。另一方麵,這次入標競投的財團,除了長實、和黃及中泰外,還有新鴻基、恒基及新世界發展合組的財團,及以希慎興業為首的財團,競爭也算激烈。為了盡快給賣地市場建立指標,地政總署也一反以往慣例,盡量縮短投標所需的時間,由兩周減為一天,即日中午截標,傍晚便公布有關結果。

對於長實能在短短幾天連搶兩元,輕易以超低價投得地皮,惹來各界人士議論紛紛,有政黨抨擊政府的做法失當,是進一步助長大地產商撿便宜的心態,使其後的土地價格難有起色,更有人質疑這是政府跟財雄勢大的地產商互相勾結。

麵對連番的抨擊,最憤憤不平的當然就是李嘉誠。他一再怒斥外界有關長實與政府的官商勾結言論,他認為香港的聰明人很多,隻要有人出價,就會有投得地皮的機會,根本不存在官商勾結。隻要有人出價高過長實,自然而然能夠拿到上述兩塊地,這是個簡單到連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指責港府偏私李嘉誠,其思維邏輯尚不如一個小學生的水平。市場是公平的,也是公開的,但絕對是無情的,你的眼光看到哪裏,你就隻能走到哪裏。

同時,他也多次引用《論語》中孔子說過的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一般人眼中商人皆為利來,隻要賺錢。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廠沒有效益,關閉自是無可厚非的。但李嘉誠卻化無情為有情,上演一幕動人感人的人情大戲。

李嘉誠“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的觀念也值得市場深思,給予商界啟發。

確實,沒有眾多員工的忠心耿耿,腳踏實地,齊心合力,賣力苦幹,最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難鳴,成不了太大氣候。相反,企業富有凝聚力,員工精誠團結,誠心誠意,為老板盡心出力,這個企業必定大有前途。

撤資風波

1998 年12 月22 日,李嘉誠罕有地指香港目前的政治環境有問題,他因此決定放棄一項和海外財團在香港合作的過百億港元投資計劃。李嘉誠在接受香港傳媒訪問時,少有地對香港政治環境做出批評。他說,其集團一直希望在一個和諧的環境底下投資,也有記錄顯示以往香港經濟陷入低潮的時候,正是集團進行大規模投資的時候:“但在今日這樣的政治環境,我情願做少一點(生意)。”

這位地產大亨拒絕清楚說明是什麽原因令該集團決定“不會勉強去投資。”

但他卻在訪問中清楚直接地表達了對香港一些政黨人士為所謂的苦業主向地產商施壓的不滿。李嘉誠說,較早時有政黨人士要求他的公司放棄向那些付了訂金卻不履行買樓合約的人士追收差價,他形容這是“毀滅香港的合約精神,”

也對另一些履行合約、繼續供樓的業主不公平,因為他們都供得很辛苦。

他強調自己並沒有對任何政黨持有敵視態度:“隻是有某個政黨——也不是某個政黨的全部人,而隻是其中一小部分人——如果想把香港合約精神這個有利的因素毀滅掉,你和我在這裏都不會開心。”

李嘉誠在記者會上解釋該項投資計劃時說道:“不是我們投資一百億港元,而是與一家跟我關係非常好的機構合作,這家公司比長江和黃還要大,一人一半。

但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還是少做好,樹大招風。”

以過去來說,每逢香港經濟不好,都是投資最好的時候。心中有擔心的地方,香港是自己的家,希望香港繼續好,可是現在已經影響長實和黃的投資,不過不代表永遠如此。

今天沒機會,不可惜,什麽時候香港都是首選……我也不後悔,暫時不許可而已……外地投資機會多,但香港始終是首選,如果香港不和諧,是損失。

最重要是公平競爭,價高者得就是公平,有些構思想做,但如果單獨跟政府談,會招來很多麻煩。

這兩年社會轉變了,希望可以和諧些,但似乎很難。每個人要憑良心,無論如何都不要自毀家園,我對香港電台講的(指傑出華人係列中的訪談)都是由衷之言。

我認為董先生(行政長官)已經盡能力去做。大家見到,我自己生活簡單,搞醫療和教育,但不是想獨善其身。民主是建基於法律,有限製,不是隨便侮辱人……文明要知恥辱,個人傾向普羅大眾能夠有好的生活……免稅額要多些,公司稅要征多些,年薪過百萬的要多拿一些出來,另外,應該多賣一些土地,不要讓樓價過高。

如是要出名,最好就是攻擊長江和記,這是不是香港之福呢?

李嘉誠非常無奈地感謂。其實,李嘉誠的話說得非常坦白,情感也流露得非常無奈。李嘉誠的有關言論引起香港社會的極大震驚,也引起港府的高度關注。恒生指數開盤狂跌兩百點,收報10158 點,跌163 點,長江實業、和黃集團股價亦應聲下滑。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何世柱與麗新集團執行董事林建名都認為,李嘉誠的講話反映了部分商家的心聲。因為要吸引投資者,社會除了氣氛要融洽,更要重視法製精神。

李嘉誠曾戲言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會騙人,不符合中國人無商不奸的標準,令人感歎的是偏偏這麽一塊“不會做生意的料”做成了全亞洲獨一無二的大生意。控製五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當時達八千億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市值逾一成半的李嘉誠,此番發表的撤資言論引起軒然大波。

2000 年8 月30 日,260 名來自學術界、政界、民間團體及工會的人士,罕有地在兩份中文報章刊登措辭強硬的聯署聲明,抨擊李嘉誠企圖利用撤資言論威脅港人,借此壓製不同政見者和批評者。參與抨擊李嘉誠聯署聲明的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係講座教授關信基,指李“愈來愈有霸氣”,甚至違反本身做人及教子的基本原則。有激進政界人士甚至呼籲杯葛李嘉誠商業王國經營的業務,包括超市、電器用品及電訊服務,甚至罷買長實樓以示抗議。

長實隨即發表聲明,否認集團曾考慮將資金調離香港,並強調香港始終為投資首選,並會將所有在港業務繼續發揚光大;又強調李嘉誠對香港有著特殊的感情,“細水長流的感情,堅定不移的承諾,持之以恒的奉獻。”

李嘉誠曾被問長實是否有聘用程介南公關公司,他曾說:“若少數別有用心的傳媒及政客大合奏時,唯有減少投資。”並強調公司大部分利潤來自外地,有好機會仍在港投資,不然隻好往內地及海外發展。這番言論惹來市民不滿,部分人實時以電子郵件集資,在《明報》及《蘋果日報》刊登聯署聲明的廣告,聯署發起人之一的張彩雲表示,此次行動在短時間內已有多人響應,正反映不少人亦對其有關言論反感。

聯署的大部分來自大學講師、教育界、民間團體成員、工會工作者及議員等,包括鮮有公開發表意見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係講座教授關信基亦參與聯署,他在一電台節目表示,不少市民因李嘉誠的努力及成功尊重他,但他不要樹大招風、要低調、要謙虛等。也許,關先生的說話是一個在當時特定環境下的存有某些合理邏輯推理成分的注解。參與聯署的中大的蔡寶瓊甚至批評李氏言論予人“君臨天下”的感覺,反映他對六七十年代資本及政治全麵壟斷光景的緬懷。科大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亦指他動輒上綱上線,以撤資影響傳媒報道,行為言辭霸道。不少聯署人均指摘李嘉誠能晉身首富,全是香港給予的機會,但近年不時盛氣淩人,反過來以“有錢人氣焰”威脅香港人,令人不滿。

長實、和黃集團實時發表聲明回應有關指控,表示有關考慮將資金調離的批評與事實不符,聲明並指出:

1. 長和集團是以香港為基地的企業。過去,我們以香港為家,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仍堅決不移。和黃亦宣布了兩項電訊投資計劃,涉及港幣以百億元計。

2. 香港仍然是我們投資的首選,對我們主席及集團來說,香港不隻是一個做生意的地方,是細水長流的感情,堅定不移的承諾。李嘉誠先生對香港永遠都是隻有愛心,沒有野心。

3. 在集團考慮新投資時,有感過往遇到不少困難,正如我們的主席在上星期記者會之感歎:我們有力有心,想做對香港有利的事,做一些香港從來沒有的新項目,對工業、經濟有莫大裨益,又可創造就業機會,但提出時往往受到沒有建設性的抨擊,引致種種障礙,使該等計劃未能實現,實屬可惜。

4. 雖然過去有些項目被迫放棄,但如有適當投資機會,長和仍會積極研究在香港拓展新項目。除業務之外,集團主席李嘉誠在過去、現在及將來仍不斷付出時間及心血,致力推動教育、醫療、老人福利及其他有利於香港的發展。

李嘉誠亦在一個公開場合辯解到:香港是我的家,我非常熱愛香港,正因為這樣,才說出對香港和諧營商環境遭到破壞的憂慮,希望在事件未惡化的時候,大家都關注這個問題,我絕非針對特區政府。

我好感歎,有心又有力,想做對香港有利的事,醫療教育都會繼續做,傳媒要有公正報道,大家要認清楚攻擊你背後是什麽人。

李嘉誠續說,集團沒有涉及政治,集團利潤八成是外國賺來的,兩成來自香港及內地,希望香港可保持六七十年代的每個人都有朝氣,政客不要為爭選票便妄為,傳媒也要有公正報道。香港的魅力在於商業金融,而不在政治爭拗。

集團在廿四個國家投資,都無政客攻擊你,廿四個國家加起來的麻煩都無香港這麽多,香港投資既然這樣麻煩,既然傳播媒介同政客大合奏,既然是這樣,我或者投資少一點,改下行業啦,但是醫療同教育方麵的事仍會做。

李嘉誠最後說自己是愛香港的,希望公道自在人心,政客批評時,新聞界能仗義講句公道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