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加航試飛02

雙方在過去兩個月一直就此磋商,但始終未能達成協定。而法院發出的破產保護令2004 年4 月1 日到期。加航為爭取更多談判時間,向法院申請把破產保護令延長一個月,但法院隻批準延長十五天。到4 月15 日,如果沒有投資注入,加航將不得不正式宣告破產。

航空業分析人士麥克亞瑟認為,如果李澤钜放棄投資,加航不可能在4 月15 日之前找到新的投資人,那麽破產將不可避免。麥克亞瑟說:“我認為,許多人沒有認識到加航已麵臨破產的嚴重的實時危機,而李澤钜是位誠心誠意的投資者。我認為,如果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可能會毫不猶豫地放棄投資。”

因為,李嘉誠的投資從來都沒有非買不可的古董心理,亦從來都不缺乏投資目標。

李嘉誠手中的這筆錢並不是一定要用來購買加航股權。李嘉誠聲言放棄收購,不過是強硬立場的障眼法。隻可惜,這班洋人並不是個個熟讀中國兵書。

麥克亞瑟相信,加航員工會在究竟是減少福利還是失業之間,在短期內必須做出明確明智的快速選擇。他認為,如果加航真的破產,那麽短期內,將使加拿大民眾和來往於加拿大的旅客,麵臨無飛機可搭的斷航困境。就算暫時未宣布破產而這樣持續拖延,這一市場也很快會被加拿大的其他航空公司或美國的航空公司填補蠶食。到時加拿大航空公司想不死都難。

加航高層則表示,TTI 憂慮現時推行的界定福利退休金計劃發展下去對公司帶來的波動。TTI 一方麵確認會全麵支持處理15 億加元退休金赤字的撥款建議,但另方麵要求把退休金計劃改變為界定供款性質。界定供款的退休金計劃在預算方麵較容易應付,而界定該等福利的退休金在投資失利時,成本可能變得昂貴。即問題不在退休福利的多少,而在於這種福利必須是可以控製的,可以核算的,而不是任意放大的無底洞。否則,屆時工會獅子口大開,隨時要挾罷工,李家的龍鼻子豈不被這班洋人牽著走?

加航表示,TTI 的計劃不會影響目前已經退休的員工,此外,年齡與年資合計達到六十或以上的員工可以選擇繼續保留現行的界定福利退休金計劃。

可見,李嘉誠在收購過程中,處處體現了東方式的人情味。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純商業的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戰術。TTI 亦建議,在為期五年內漸進分擔若幹雇員的福利成本,以及當成功公開招股之後,給予每名加航員工一筆“慷慨的花紅。”

不過,有五個工會組織表示,已經通知TTI,他們不會接受原有退休金製度的任何改變,並警告加航高層在“法律上不能夠”做出任何更改的建議。加航工會組織指出,在2003 年的協商中,工會已經做出巨大讓步,使加航每年節省10 億加元的開支,而作為交換條件,新股東應該保持原先的雇員退休金計劃不變。工會組織表示,將會采取一切所需的步驟,確保公司為所有員工維持界定福利的退休金計劃。看來,加航工會的智商不低,他們知道放下身段討價還價是對他們利益的最大保障。

李澤钜與加拿大航空公司協定中最具爭議的還有,加航總裁米爾頓及公司管理總監羅雲斯庫分別可以在今後四年內獲得約2100 萬加元的花紅,而這個安排是有關協定中最受爭議的事項。加航工會組織紛紛表示“NO,NO。”工會組織認為,在上述兩名加航高層職員所推行的重整計劃之下,這些工會的會員需要減薪,更有數以千計的人失去工作,甚至搞得該間公司麵臨破產的邊緣。

而他們則趁火打劫,賣身為榮,獲取高額花紅,況且,加航落得如斯地步,兩人焉能逃脫幹係。這顯然是強取豪奪,是對加航的敲詐,是對員工的盤剝勒索與侮辱。加航工會更揚言要在破產法庭挑戰這些花紅安排。一些加航的長期投資者眼見本身所持有的股票已跌至幾乎一文不值,與此同時,另一些債權人也隻能取回部分的欠款,這些人也不失時機地發出了怒吼。

加航公司管理中心主席費利表示,正當投資者及員工受到損害之際,增加高層人員花紅無助解決問題,隻會火上加油。他相信,預先給花紅予公司高層非良策,這尤以要求員工做出犧牲為然。而米爾頓則在一份備忘錄中向加航員工“幽默”地表示,獲得加航新股東李澤钜提供紅花挽留,他感到榮幸,他本人樂見這樣的安排,並願與員工共同努力,重振加航。米爾頓稱,李澤钜方麵開出投資的條件是要他本人及羅雲斯庫留任,推行未來加航重整計劃,這些花紅也隻相當於總股份的1%。以李澤钜投資6.5 億加元而獲得31% 股權計算,1% 相等於2100 萬加元。而工會方麵則表示,這些股票可能下跌,但也可能上升三倍,達到6000 萬加元。

據分析,李澤钜分千萬花紅挽留加航總裁米爾頓及公司管理總監羅雲斯庫留任四年的計劃,是導致工會拒絕就裁減退休金方案作進一步讓步的導火索。

他們確實不理解李澤钜為什麽厚此薄彼,劫貧濟富?加拿大媒體認為,李澤钜之所以出高價挽留加航兩位執行總裁,是因為今後主要靠他們幫助完成重組加航的重任。顯然,香港與加拿大不僅萬水千山,而最重要的是隔行如隔山,兼且鞭長莫及,需要有熟悉加航內部管理與外部運作的人士才能推動加航重上藍天。在這個問題上,李澤钜所顯現出來的高超的經營眼光,秉持並體現了乃父李嘉誠的超人作風。李嘉誠早年收購和黃等公司,亦是留用老臣子,待其一切運作暢順後,再慢慢鍥入操作。

2004 年4 月7 日,加航重組管理總監羅雲斯庫眼看欲到手的花紅落空,揚手而去。到此為止,李澤钜與加拿大航空公司行業工會組織的談判全麵陷入僵局。加航後勤維修人員工會談判代表賈萊特表示,應該讓全體工會會員自己決定未來的命運。

李澤钜於2004 年3 月發出警告稱,倘若退休金的問題在是年4 月30 日之前仍未解決,將會放棄投資計劃。不過,工會方麵對這個限期不以為然,甚至不屑一顧,嗤之以鼻,依然認為是李家玩弄慣常的虛張聲勢的談判伎倆。代表李澤钜的加拿大律師向法庭遞交了信件,信中稱,如果12 月8 日法院不批準李澤钜的注資,李澤钜就不得不退出收購。之後,該律師在其他場合又強調,李澤钜揚言退出絕非戲言。因為李澤钜不會做不惜代價孤注一擲的事。李澤钜退出交易並無任何重大損失。李嘉誠的資金不會沒有投資的管道。

無論所說的退出是否純屬姿態,這一絕地反擊事實上非常有力。相比之下,加航董事會似乎更為不安。加航工會也有點忐忑心虛了。一旦李澤钜退出,而Cerberus 承諾的資金又不到位的話,加航將不可避免地被清盤。而且,李澤钜對現在的管理層大打親善牌,並許諾現任總裁和副總裁各獲重組後1%的股權以及高額花紅,但在Cerberus 的新建議中,這些名目都沒有。

加航董事會稱,Cerberus 違反了夏天它參與競標時簽署的機密協定中的有關條款。李澤钜的律師則指責對方違反了由法院主導的競標規則,說這是在幹擾加航的重組。按照該條款,不能公開收購意向書的細節,而如果Cerberus 要求法院公開討論其新收購建議,就是違反該規定。

加拿大安大略省法院委任的監護人,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考慮了美國Cerberus 資產管理公司的新建議後,仍然在12 月2 日晚建議安大略省法院,應盡快通過以李澤钜收購方案為基礎的重組行動。加航與李澤钜的收購協議規定,必須在12 月20 日前取得法院批準才能生效。

加航董事會表示,Cerberus 的新建議被法院通過的可能性不大,他們相信李澤钜的注資承諾比較可靠。另外,加航工會組織麵對李澤钜咄咄逼人地削減福利計劃稱,更換新控股投資者勢在必行,這裏畢竟是加拿大,而不是亞洲,更不是香港,忽視工人的利益在這裏是萬萬行不通的。

事實上,加航汽車工人工會組織早已入稟法院,要求法庭廢除2004 年1 月16 日批準李澤钜成為加航股東的決定,他們認為強逼加航違背先前達成的協定是“廢掉”李澤钜的最充足理由,因為他們無法容忍李澤钜在收購加航過程中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強買強賣。加航汽車工人工會組織表示,應該把較早時遭加航淘汰出局的其他幾個投資集團請回來,給他們再提供一次考慮投資加航的機會,以增加工會討價還價的機會。並滿腹牢騷地稱,加航員工不是任人屠宰的羔羊。

2004 年4 月2 日,加航的破產保護截止期(4 月15 日)前夕,TTI 投資公司斷然單方麵向媒體公開宣布,即日起撤銷該公司入主加航的投資計劃。TTI 投資公司表示,雖然TTI 投資公司在收購加航過程中對員工福利考慮良多,照顧有加,無奈收購並非公司一廂情願所能夠完成,由於種種因素造成阻滯,但更多的是加航工會在退休金計劃上沒有做出令人心動的重大讓步,因此,TTI 投資公司被逼宣布此項決定。

TTI 投資公司宣稱,允許加航尋求另外的投資者。不過,TTI 投資公司最後仍未忘記不要把門關的太死,為而後轉寰預留相當大的空間,“若加航和雇員工會願意考慮並接受他們善良的建議,TTI 或許仍有興趣並可能參與加航的重整計劃。”

眼睜睜看著上千萬加元的花紅付之東流,加航總裁米爾頓先生不無悲哀地表示,他對李澤钜將會改變放棄對加航注資的決定仍然抱有強烈希望,並抱有好大信心。米爾頓對加航工會組織領導人說,加航需要的是一個可靠的、長期的投資經營者,而不是那種期望對宣布破產的公司投資、以在短期內炒賣獲利的投機性公司。也許,這正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加航汽車工人工會主席夏格夫則表示:“李澤钜若退出,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如果李澤钜不參與,其他加拿大人會有興趣,也不會逼迫工會破壞退休者的福利。”更有人大不敬地戲言,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李澤钜先生還是先讓大西洋的海風把頭衝洗清醒後再回來談吧。”意氣用事於事無補,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僅僅靠空氣和口水是烤不出麵包點心的。麵臨著隨時破產失業的困境,這班工會大佬還在這裏趾高氣揚色厲內荏地耍威風。

一名接近TTI 投資公司的消息人士稱,李澤钜此前已多次被加航工會領袖“羞辱”,這也是李澤钜拂袖而去的一個誘因。2004 年3 月5 日,一個工會領袖就曾對TTI 投資公司的人說:“你叫你們那位香港億萬富翁將錢拿走送到中國去修長城吧。”如此說來,李澤钜最終還是被加航的工會組織很不客氣地逐之門外。

李澤钜由於與加航工會組織就削減福利赤字計劃難以達成共識率其旗下公司拂袖而去以後,加航一度陷入前途渺茫的境地。加航公司高層與工會組織的談判也一直在馬不停蹄地進行中,並伺機尋找新的投資者。

2004 年4 月底,德國金融界巨擘德意誌銀行(Deutsche Bank)表示,可有條件地向處於破產邊緣重整之中的加拿大航空公司注資8.5 億加元,其條件之一是,加拿大航空公司必須在今年9 月30 日之前完成公司重整。對加航工會提出的條件是:首先,工會必須在以前達成的各項削減福利的基礎上再設法為加航減少成本2 億加元;其次是必須在尚未解決的勞資爭議問題上做出妥協或是放棄抗爭。

此外,通用公司的金融分公司亦表示,如果工會不願讓步,與德意誌銀行的交易失敗,該公司隻好取消貸款予加航的計劃,原本該公司已決定提供加航18 億加元資金來添購全新的客機。

工會已經別無選擇,唯有放下身段,翹首以待那位香港億萬富翁把錢送來,因為他們別無選擇。因為他們要吃飯,無論如何,此時此刻腰杆難以硬起來。

工會終於明白,不是李澤钜一人針對他們,而是所有的投資者及債權人,都一致認為養得他們腦滿腸肥的福利待遇,確實太過優惠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析家認為如果加拿大航空公司此次錯失良機的話,很難再找到合適的投資者,加航將麵臨徹底解體的危險。在和德意誌銀行的交易中還包括加航無力支付的12 億加元的退休金計劃,該銀行承諾參與支付這筆費用。除此之外,加航在消除退休金赤字方麵,也獲得聯邦政府由原本五年延為十年的核準(根據加拿大現行法律規定必須在五年之內償清),這使得加航原先或會遭到清算的岌岌可危之勢,總算得以解除。德意誌銀行為此次投資計劃訂下了一個嚴格的攤牌截止期,並威脅說,如果加航高層無法說服工會組織達到削減福利,節省開支的目標,將放棄對加航的投資。

加航管理層與各個工會按照德方的要求隨即展開了艱苦的馬拉鬆式的苦口婆心式的談判。5 月18 日,對新重整方案意見最大的加航汽車工人工會領袖夏格夫在記者會中表示,去年已經向加航讓步1.64 億加元的減薪額,裁員2000 人,加航在近期與他們的談判中忽視了這些讓步,加航高層實在是得寸進尺。新重整方案要求加航汽車工人工會再做出4500 萬加元的讓步,但工會隻願接受1830 萬加元的讓步,由於雙方在削減勞工開支方麵意見極度分歧,在認知上相距甚遠,談判再次陷入僵局。加航的前途及工會員工的錢途再次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時,加航工會才開始緊張起來,問題看來並不像當初自己一廂情願那樣樂觀。夏格夫指出,資方所開的條件過於苛刻,工會無法同意將會員年薪每人平均削減1 萬加元的要求。加航汽車工人工會是唯一不願妥協的工會,其餘的工會在這之前已與加航取得共識。據當地媒體分析,夏格夫最終在公司做出某種象征性讓步之後會接受協定,夏格夫將表現出他為工會成員盡了最大努力據理力爭,如果最終不接受新的合約將把加航公司推向破產,屆時公司與員工一拍兩散,這是誰也不願看到的。

5 月20 日,加航公司高層終於與最後一個工會達成了臨時協定,從而避免了加航破產。據悉,為了避免加航破產,加航勞資雙方都做出了眾多的實質性讓步。加航決定年內削減總值1864 萬加元的工作崗位和薪金,米爾頓也在被減薪之列。米爾頓自2003 年7 月1 日起減薪5%,年薪減至92.8 萬加元,其他管理高層平均減薪2.5%,到2004 年年底前加航將裁減不少於250 個管理層的職位。加航汽車工人工會同意接納總值1.755 億加元的薪金及福利條件而達成臨時協定後,米爾頓於6 月1 日正式宣布了上述削減開支措施。

據稱,本次達成的節省經費計劃比預期的2.053 億加元超額完成,原來預期來自工會方麵的開支削減1.899 億加元,現在整體節省了2.078 億加元,而工會方麵就削減了1.9 億加元。加航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米爾頓隨後表示,對於加拿大最大航空公司的前景充滿信心,他相信加航的員工會在究竟是減少福利還是失業之間做出非常明智的選擇,加航一定能夠達到每年削減勞工成本11 億加元的目標。米爾頓稱,有鑒於李嘉誠的全球化事業做得很成功,加航希望借此機會在他的參與和協助下,進一步發揮加航的真正潛質。

曆經一年多的坎坷,加拿大航空公司資方與加航勞工組織最終全部達成了協定,但加航前途仍然充滿荊棘。在加航公司規模縮小的情況之下,如何增加收入,從其他競爭對手奪回客戶,及提高雇員職業道德水平,緩解多年積累的勞資關係對加航高層來說都是十分嚴峻的課題。

如果無法改善服務以及按計劃削減開支,加航有可能再次陷入財務危機。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商業學教授莫爾表示,加航是否能夠盈利,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仍是個未知數。據分析,世界上其他航空公司在脫離了類似加航這樣的破產保護狀態之後,也滿以為前途一片光明,但最後仍然又轉回到破產法庭上去。

加拿大皇後大學商業學教授雷德表示,在航空業,例子不勝枚舉。雷德稱,雖然米爾頓能夠帶領加航走到這一步值得讚賞,但在目前情況之下,尚不能說可以高枕無憂。比如說,美國第七大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U.S.AIRWAYS)在削減年度開支20 億美元之後,於2003 年初脫離破產保護狀態,削減開支計劃包括大約10 億美元的勞工讓步協定。但在一年之後,這家公司要求雇員再接受10 億美元的讓步條件,以便使公司能夠生存下來。2004 年4 月,該公司總裁暨行政總監被迫辭職。美航由於一再要求雇員讓步,勞資關係極其緊張。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迪克魯茲指出,即使美國航空公司一再要求雇員妥協,仍然未獲成功。莫爾指出,做比說更加困難,因為進一步要求雇員在削減勞工成本上妥協將激怒員工;而公司又需要雇員保持高昂的工作熱忱,善待客戶。莫爾稱,航空業從本質而言屬於服務行業,如果雇員牢騷滿腹,熱情不高,將無法保證服務質量。與此同時,加航必須將重整過程之中失去的客戶爭取回來。

迪克魯茲認為,經過連番爭拗,客戶對於加航的信心已經受到嚴重損害。

市場人士認為,其實SARS 並不是加航瀕臨破產的主要原因,最多隻能是個誘因或導火線。早在2001 年8 月,加航就因為出現1.08 億加元的巨額虧損,宣布解聘7500 人。誰知,7500 人還沒有解聘完,就爆發了“911 事件”。

從此,加航陷入了長達連續四年的巨額虧損,四萬名雇員半數以上都已經離開了公司。

對於加拿大的投資,李氏家族最早在20 世紀60 年代就有所動作,其投資範圍包括酒店、地產、石油及證券等,其中赫斯基石油最令人矚目。《華爾街日報》認為,加航這個時候的股價已經大大縮水,與淨資產價格相差無幾。

所以說,李家的這個投資是十分劃算的。對於李家參股加航,分析人士還表示,此舉給加拿大的經濟、就業都帶來一定好處,具有實質的正麵意義。加政府的一些官員更是對李澤钜讚譽有加。

退出

李嘉誠此次的收購加航事件,則是李氏帝國在航空業上最大的舉動了。李嘉誠的投資策略往往是尋找一些被冷落的行業,在其處於低穀時買入,然後一直持有,直至其他投資者開始對該行業感興趣時,賣出獲利。

加拿大航空公司的總部位於蒙特利爾,自2003 年之後的三年半內,該公司共虧損26 億加元。由於受經濟放緩、伊拉克戰爭及SARS 疫情爆發等不利因素影響,航空業客流量驟減,該公司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代表TTI 公司及李澤钜的發言人則表示,公司將與加航共同完成其重組工作,並立誌逐步把加航重建成為全球航空業界的領頭羊。

此次收購令人想起赫赫有名的赫斯基石油收購案。20 世紀80 年代末,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通過合營公司Vnion-Faith 投資了3 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權。當時世界石油價格低迷,石油股票處於底部,而李嘉誠看好石油工業,因此做了一筆很劃算的交易。這是當時李嘉誠跨國投資的最大手筆,也引起香港工商界的**。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直至個人擁有46%。同時,李氏不斷對公司進行改組,通過收購合並,成功將業務由虧轉盈。其後,李氏趁赫斯基業績有好表現,順勢在加拿大借殼上市,令集團從中獲特殊盈利65 億港元。

在20 世紀80 年代的全球化熱潮中,李嘉誠抓住機遇,在加拿大、英國、美國奇招百出,令人歎為觀止。而加拿大,則是李嘉誠的海外投資重點。李氏家族成了加拿大的投資英雄。據悉,僅李嘉誠一人,就為經濟麵臨衰退的加拿大,帶來一百多億港元巨資。每每李嘉誠出現在加拿大會所,駐港的加國官員及商人,便把他眾星捧月般地圍住。

李氏家族在加拿大投資已有相當曆史,而且投資範圍也非常廣泛。李嘉誠是在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大舉進軍加拿大的。在大規模行動前,李嘉誠已在加拿大小試牛刀。1977 年,他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購置物業。1981 年,李嘉誠在美國休斯敦,斥資2 億多港元收購商業大廈;同年,他再次斥資6 億多港元,收購加拿大多倫多希爾頓酒店。在短短數年中,李嘉誠個人或公司,在北美擁有的物業有二十八幢之多。並以32 億港元投得1986 年溫哥華世界博覽會會址一塊204 英畝的黃金地段。除地產及赫斯基石油項目外,在金融業,李氏還擁有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及投資銀行Gordon Capital。

有業內人士表示,李嘉誠擁有強大的國際資本運作能力,對加拿大的經濟社會環境相當熟悉,在加拿大投資的經驗也非常豐富,亦非常認可加拿大的投資環境,同時加拿大的華人人口與日俱增,對航空服務的需求不可小視。因此,從加航的角度看,特別是加航以主打中國航線為盈利目標的特殊情況下,選擇及時雨李嘉誠更可能形成雙贏局麵。分析人士認為,李氏家族此次入股加航,也是時機最佳的時候,相信這個投入會給李家帶來不菲的收益。

李氏家族的成功,主要並不是由於其家族式的管理。恰恰相反,正是跳出家庭管理的公司製,才是不斷提高產業層次,推進產業合作,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效能,實現跳躍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李氏家族的長江實業從開始募股,進而上市,成為社會公眾性公司,已有數十年之久。現在李氏控股八家上市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麵,發生了三大變化:一是由傳統的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同一的家庭管理,向兩權分離的公司製管理轉變。董事會集體決策,總經理負責日常管理,已形成一種不依賴單個人的運作製度。

二是高薪聘請高級管理人才,包括上市公司總經理、非出資人擔任的獨立董事,以提高公司的經營決策水平和管理效益。李嘉誠資產龐大,經營項目林林總總,如果不是旗下不乏業務專才和管理專家,單憑其父子三人,是怎麽也管不過來的。更何況從傳統的產業層次轉向以高科技為主的新型產業,更加離不開學有專才的科技精英。舍得出高薪借用外腦,是李嘉誠家族資本得以蓬勃發展擴張的要訣。

三是積極謀求向社會資本開放,這是李嘉誠家庭資本迅速擴張的重要途徑,也是連續成功創造投資神話的關鍵因素。過去,一些華人家庭企業不願意與人合資,更不願意上市融資,主要是怕別人會來分享企業利潤,肥水流向外人田。

入股加航所顯現出來的投資意義在於,李嘉誠家庭作為昔日傳統產業的代表,以自己的成功實踐提供了由舊經濟向多元化的新經濟轉型的典範。

然而,事件卻出人意料地走向人們視野的另一方麵。2004 年4 月4 日,李澤钜私人公司表明,將中止向加拿大航空注資38 億港元拯救該公司的計劃。

李澤钜私人持有的TTI 稱,該公司不會就將於當月30 日到期的投資協議進一步延期,並由三日起,解除與加航獨家商討的限製。對於此次表態退出注資計劃,TTI 董事Harold Gordon 表示失望,而最後需取消注資計劃,主要基於數項因素造成。

首先,盡管加航在米爾頓的管理下業務有所改善,有關重組亦進展順利,但TTI 與其委任的顧問及合作夥伴高盛證券經過評估後發現,加航的財政狀況較該公司原先預期為差,尤其是在注資協議下,加航工會答允可以減省勞工成本,及提高生產力方麵,工會都未能達到曾許下的承諾。

其次,基於燃油成本長期高企,收益率以及邊際利潤皆麵對壓力,同時,航空業界整體競爭環境加劇、加國運載能力過多等,都對經營不利,令到加航的盈利前景遠低於該公司原先預期的目標。另一方麵,亦為最重要的是,Gordon 指出,現時加航的工會組織結構令注資計劃無法成功。

讓敵人都相信你,你就成功了

李嘉誠曾經這樣公開剖白自己:

我有個對手,人家問他,李嘉誠可靠嗎?他說:他講過的話,就算對自己不利,他還是按諾言照做,這點是他的優點。答應人家的事,錯的還是照做。讓敵人都相信你,你就成功了。

有次,我們和一家擁有大幅土地的公司將進行合作,他們公司有個董事跟其他的同業是好朋友,有利益的關係,就說為什麽要跟長江集團合作,不考慮其他的公司?他們主席(指董事長)說,跟李嘉誠合作,合約簽好以後你就高枕無憂,麻煩就沒有,跟其他的人,合約簽好後,麻煩才開始。這是家大公司,公司全部的人包含高級主管都知道,結果沒有人敢講話,所以一次會議就通過。這個案子,長江集團賺了很多錢,對方也賺了很多錢,是雙贏。

敵人相信你不單隻是誠信,敵人相信你是因為相信你不會傷害他。

例如我是他的競爭者,但他相信我不會傷害他,不會用不恰當的手段來得到任何東西,或是傷害任何一個人。除了誠信,第二是自強不息,第三是真的要追求知識、準確的信息。

李嘉誠在接受專訪時,詳盡地披露了自己成功的秘訣。

問:你如何看待自己今天的成功?這其中有沒有什麽秘訣?

答:成功實際上是相對的。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與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什麽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與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業之初開始,還要不斷地學習,把握時間。

問:所以,你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如果勤與儉是初期創業者必備的素質基礎的話,那麽作為創業之初的企業的關鍵又是什麽?

答: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會有財路,這是必然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忠誠、有義氣。對於自己每說出的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承諾,一定要牢記在心,並且一定要能夠做到。

問:主要從哪些方麵建立自己的信譽?

答:當然離不開科學的管理與優秀的質量。我最初做塑膠生意時,外國最新的塑膠雜誌,在當時的香港,看的人並不多,但我學我看。

我認為一個人憑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當然是好,但是時間就浪費得多了,如果能夠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

問: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吧?你是從零開始創業的,你認為對於創業者自身成就事業至關重要的是什麽?

答:是培養自己對所從事行業的濃厚興趣。以我個人的經驗,有了興趣,就會全心全意地投入,保持這樣的心態,做每一件事情,是沒有困難可言的。做那一行就要培養出那一行的興趣,否則,要成功,要出人頭地也不容易。

隻有充分掌握市場狀況,對這一行業未來至少一到兩年的發展前景有所預測,那麽,你麵對每一件事情,就會簡單得多、準確得多。

如果你從事這一行業,你對這個行業沒興趣,你的興趣在那一行,但你並沒有從事那個行業,你的手裏僅僅是這一行業,那麽這時候,你就不能夠說你喜歡做的事,而應該說是你應該做的事。

人,其實都是一樣的,當然是希望自己做自己願意做的事。譬如當年我開辦長江時,我的預算是隻做三年,然後像我的祖輩、父輩那樣,去從事教育事業,說心裏話,最初我是根本不喜歡做生意的。但後來,生活環境的改變,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卻又是一回事。慢慢地,我就強迫自己定下心來,這樣才一路發展到今天。

問:這其中有沒有涉及到你對金錢的看法呢?

答:當然有。世界上並非每件事情,都是金錢可以解決的,但是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錢才能解決。就像我當初沒有錢,為了鞏固知識,隻有買舊書,讀舊書。

問:事業有了一定起色後,要想取得進一步成功還需要什麽?

答:需要一個組織,一個對你有信心又跟你結同心的組織來幫你。

而且,你也必須對這個組織信任,對他有信心,隻有這樣才能同心同力取得成功。

問:在你的王國,你是怎樣看待敬業精神各不相同的人的?

答:在今日的商界,當人們考察一個企業或一個部門的人員的表現時,隻是在年終看他們的P&L(盈虧),但是,我不是這樣的,因為當你等到看P&L 時,已經晚了整整一年。我通常都是在這一年的期間,例如公司例會或到公司巡視的時候,作一些有心的考察。這樣,如果發現不對,就必須采取行動。

問:你今天的成功說明你是一個非常有誌向的人,你認為誌向是不是天生的?

答:以哲學的角度看,事物都是發展的。人的誌向是由兒時的幻想到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中就涉及到兩個環境,其中一個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你的。這兩個環境就是你所無法抗拒的,他們互相鬥爭的過程,也就是磨礪你意誌的過程。

當我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留下什麽給我們,所有讀書是絕對沒可能的。

賺錢是迫在眉睫的必須,這樣誌向就有了改變。而且,在接下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日子裏,我有韌性,能吃苦,因為我不計較個人得失,隻是勤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誠可靠,反而一路進步,薪金也一路加。

問:你今天的生活已經是相當富裕,並沒有任何壓力,你為什麽還在拚命工作?

答:這就說來話長了。簡單地說,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我很理解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很想賺一些錢,做多一些善事,幫幫他們;

其二,我愛讀書,卻因為窮,沒法完成學業,實現我心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想賺多一些錢,去幫助那些心有大誌而力所不及的窮人的子女,有了很多的錢,才方便在教育上更好地發展;其三,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父親因為沒有錢買藥而失去生命的情景,所以我想賺多一些錢,去幫助那些被病魔纏身的人,去不斷地發展人類醫療事業;

其四,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challenge(挑戰),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講求實力的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而且,錢永遠是賺不完的,你要賺錢就必須去麵對或者接受這種挑戰。你看我隨便一說就有四大壓力,我的壓力其實大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