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資長江生命科技

“凡事都要留有餘地,因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錯處,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原諒人。”

2000 年7 月16 日,長實及李嘉誠個人共同控股的長江生命科技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場麵雖不及TOM 火爆,但在香港股市持續走低的情況下,獲得了120 倍的超額認購,其招股凍結資金近316 億港元。5 月中旬,長江實業集團宣布,已向香港聯交所申請分拆“長江生命科技”上市,一場“生物科技股熱”

立即席卷香江。一時間,幾乎所有能與生物科技拉上關係的股份都受到投資者追捧,直線上升,真可謂“一股得道,雞犬升天。”和TOM 一樣,“長江生命科技”也是“李嘉誠概念股”——由李嘉誠控股的科技公司。不過,前者是一個跨媒體的網絡,後者主攻當時全球最紅火熱鬧的生物科技。

李嘉誠看好生物醫藥類的前景,並分析在未來二十年都可以獲得穩定及可持續的增長。他樂觀地預測“投資生物產業,就是投資中國的未來!”無獨有偶,另一“投資之神”——世界富豪巴菲特也把眼光瞄準生物產業。在香港不少市民的腦海裏,“李嘉誠概念”就是“致富快車”的同義詞,李嘉誠就是他們的搖錢樹。李嘉誠就是照耀他們奔向金光大道的阿拉丁神燈。

上市

2000 年7 月4 日,“長江生命科技”正式開始招股,計劃出售13.07 億股,最高集資額約為27.9 億港元。招股價為1.8 ~ 2 港元,但暗盤價一度升至4 港元。公開招股首日,即傳出消息機構投資者方麵已超額認購。當天,一家華資證券內部發出一個電郵,聲稱有1000 股“長江生命科技”待售,開價3 港元。

半個小時之內,這批股份迅速售出,遲來者懊悔不已。散戶方麵,也許是收票行多達五十家,比TOM 上市時增加了五倍,由於許多人選擇了電子認購方式,因此銀行門外未見昔日見首不見尾的人龍。不少證券行不僅全線延長營業時間,而且向客戶提供高達認購額九成的貸款額,與港股中的藍籌股看齊。

長江生命科技的保薦人所羅門美邦香港主席梁伯韜透露,這次共印製了140萬份白表(供投資者以自己名義來認購),但是第一天就開始加印。到認購交表的最後一天,由於上萬市民趕著交表,旺角、尖沙咀等地交通再度大亂。

7 月8 日下午,距離長江生命科技截止認購時間不足一日,擁擠在荃灣匯豐銀行分行的散戶,聚精會神但又似懂非懂一頭霧水地翻閱長科那五百多頁的沉甸甸的招股書。而部分糊裏糊塗的師奶則不停拉著銀行職員問個不停:“這份認購表應該怎樣填?到底要多少錢?其實這間公司究竟做什麽生意?”其實這些對散戶來講都無足輕重,散戶對生化科技一知半解,霧裏看花,隻要見到“李嘉誠”三個字,羊群效應烘熱的股民都兩眼發光,一臉冀盼生輝的神情,一副穩賺不賠的模樣,一副心神向往的姿態。“其實都是信李嘉誠而已。他的股票應該無問題啦。”約五十多歲的陳女士,在家裏聽見丈夫及兒子嚷著買長科,遂拿了三份表格,一家三口計劃斥資十萬多港元入票。

長江生命科技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李嘉誠概念股”。在它招股上市前,李嘉誠不僅通過長江實業集團投資該公司,還私人持有該公司近四成股權。長科上市前,長江實業持股55.2%,李嘉誠持股36.86%。上市後股權結構變為:長江實業持股44.02%,李嘉誠持股29.34%。7 月3 日,在該公司的上市記者會上,李嘉誠中途“殺出”,不厭其詳地回答了十多分鍾的問題,分析了長科的誘人前景,最後說:“我對(長江生命科技)公司非常有信心。”目前,長江實業持有長科六成股權,長科其餘股權由李嘉誠及家族成員持有。長江實業稱,將向香港公眾人士發行新股以供認購,並配售予若幹專業機構及其他投資者,此外,長江實業還將保證其股東獲得若幹長科新股的配額。

長科上市後,長江實業所持股權攤薄至4 ~ 5 成,即長江實業計劃出售20% ~ 33.3% 的長科股權。香港市場早就盛傳,長科計劃於6 月或7 月上市,集資初步計劃為5 億~ 10 億港元。如此,長科的估值在30 億~ 50 億港元之間。

不過,知情人士透露,長科的估值目標希望達到110 億~ 120 億港元,但需市況配合。另外,長科集資額將超過20 億港元,比市場傳聞的數目高出一倍以上,從而成為當年以來香港市場集資額最大的招股活動。

香港創業板上最大的公司是TOM,市值約為130 億港元,如果長科估值120 億港元,則李嘉誠係上市公司將占創業板總市值的30%。據了解,長科的保薦人為所羅門美邦香港主席梁伯韜,他曾在百富勤一手策劃了TOM.com 的閃電上市。此次長科上市,梁伯韜再次出手,香港證券界普遍預期又將有一出大戲要上演。但是,一名美資證券公司分析員質疑,長科未必會是TOM.com 的翻版,因為與兩年前不一樣,納斯達克生化股指數最近持續下跌,美國股市的生化概念遠沒有當初的網絡概念熱能夠持續高漲。對此,投資銀行專家指出,外圍情緒是否配合,隻會影響長科上市後的表現,而不會減低投資者對新股的歡迎程度。

在李嘉誠的“超人效應”帶動下,這樣一家過去兩年分別虧損1.37 億港元和0.57 億港元的生物科技公司募集到近25 億港元資金,讓人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資本運作手法與登高一呼應者如潮的聲勢。5 月13 日,受到長江實業宣布分拆長江生命科技的消息刺激,香港生化類股票全線造好,當天有19 家與生化科技相關的上市公司股價同步上升。其中,生命科技升幅達19.2%,誤撞誤中,這家公司被許多散戶誤認為就是李嘉誠的長江生命科技,從而備受追捧。其後,香港生化股繼續走好,個股輪漲不斷。特別是5 月14 日,股價僅0.013 港元的遠東生物醫藥科技一舉飆升0.02 港元,升幅高達153.8%。

上海源潤投資谘詢公司高級分析師吳祥健說,香港二、三線生化類股和部分製藥類股表現非常活躍,從前期中國製藥、遠東生物和生命科技等股的表現分析,似有大資金流入建倉跡象,遠生醫藥科技甚至被建倉資金追高近160%。

雖然新股超額認購情況,在市況低沉下未及TOM.com 般瘋狂,但已成為全城焦點,暗盤價升至3.3 港元。與招股價1.8 ~ 2 港元相比,平均高出1.7 倍。

以此推算,長科市值高達200 億港元!若以暗盤價計算,而抽中的散戶,成功獲配1 萬股,賬麵淨賺3 萬港元。結果長科於7 月9 日截至13 億新股認購後,給予散戶認購的一成股份,市傳獲超額認購逾百倍;而予大戶認購的九成股份,則有八倍超額。

長江生命科技一出,頓然全城熱烘烘鬧哄哄,因為這隻由李嘉誠出錢出力打造的新概念股,將繼TOM.com 之後,演繹另一創業板神話。此次上市,將當初投資1 億港元的長科,變成市值200 億港元的生化上市王國,由他持有的三成股權,亦漲至60 億港元;同時也令出任長科主席的李嘉誠大兒子李澤钜,成為繼小兒子李澤楷“香港網絡科技之父”後搖身一變成為“香港生化科技之父”。

高信證券董事胡孟青認為香港生化股炒作有些盲目,因為香港投資者對生化領域的知識不足,且市場上真正的生化股很少。生化股在香港市場的投資熱潮是否會波及內地,讓A 股生物板塊也受惠呢?對此,券商生物行業研究人員的觀點很謹慎。申銀萬國研究員曾敏認為,香港生化股炒作對內地A 股行情應該不會有影響。

國泰君安研究員李文健則認為,對於長江生命科技分拆上市的影響,需要等待該公司招股時公布進一步的信息,難以馬上下判斷。在香港,所謂生化股其實隻是炒概念,因為香港生物科學技術產業及相關的科研基礎並不具備完善條件。不過,李文健對內地A 股市場生物技術板塊行情的出現也持悲觀態度。

他認為,A 股生物板塊有兩大不足: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和龍頭產品驅動,結果就是板塊沒有“重磅炸彈”。而且,李文健認為,無論是A 股還是港股,真正的生物股很少,所以,李文健認為,香港生化股行情向內地市場真正傳遞的信息隻有一個:李嘉誠看好生物技術產業。

但是,在產業分拆上,長江生命科技分拆上市卻可能有大得多的影響。胡孟青說,在香港,所謂的生化概念股,絕大多數都有內地背景。香港生化股若受追捧,此類公司籌資便利,必然會加大產業投資,並進一步赴內地發展項目和進行收購。

其實,李澤钜就曾說過,長科目前資金、技術及人才均充裕,不排除會收購其他生物科技公司。借市圈錢,借錢擴軍,借手捉雞,借雞生蛋。李嘉誠利用全球生化熱潮的潮起潮落,再度上演了資本運作的成功大法。可以預期的是,成功發行上市,坐擁巨額現金的新長科,可能會在內地大行收購、投資之舉。

市場期待長科如同TOM.com 一樣,左購右並,前衝後突,迅速長大長高長胖長肥,生出一個又一個的金蛋。

此次長科受到股市狂熱追捧緣得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李嘉誠的超人名氣;第二,李嘉誠為長科的上市請來了曾操刀TOM.com 上市,素有“紅籌之父”

之稱的梁伯韜運籌主持;第三,長科上市的承銷團都由香港頂級的承銷商組成,具有很強的市場運作能力,主承銷商由所羅門美邦擔綱,副承銷商包括中銀國際、BMP 百富勤、裏昂證券及工商東亞;第四,李嘉誠為長科勾畫的誘人藍圖;第五,券商以香港藍籌股(績優股)標準向客戶認購股票提供了高達認購額九成的貸款;第六,從財技的角度看,長科此次公開發行的公眾股份隻占總股本的10%,為13 億股,在供應有限又有眾多利好的情況下,通過投資者間的內部競爭很容易掀起認購**;第七,最根本的一點,全球生化革命的狂熱浪潮。

難有坦途

在2000 年年初,長江實業發布業績時,李嘉誠就表示,生化科技會是集團未來重點發展的新目標。顯然,長科在長江實業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長江生命科技的神話並沒有成為香港股市的奇葩。到2002 年10 月10 日,長科股價更下跌至其最低點1.2 港元,股價縮水幅度達46% 以上。至2006 年3 月,股價更一度跌至0.86 港元。其間,雖也有部分利好消息不斷刺激,但對大市毫無效果。2006 年12 月,長科又推出新概念,宣布撥款3.7 億港元設立艾滋病研究院,此消息短時內刺激股價逆市急升6%。但此後,雖不斷發布有關艾滋病藥品的研究進展,長科股價始終在1.6 港元至1.3 港元之間震**徘徊。截至2007 年8 月10 日,最新股價是0.7 港元,仍遠遠低於其發行價。

長科輝煌如流星般稍縱即逝,與全球經濟運行及大市症候不無關係。2002年7 月初,美國生物科技股創下1997 年來的新低,股民對二板市場的高風險股和生物科技概念開始心驚膽寒。而李家旗下的和黃由於近年大舉投資歐洲3G 流動電話業務導致股價江河日下,持有和黃五成的控股公司長實,股價亦不見六成,市值蒸發逾6000 億港元。長實及和黃的股價隨外圍大幅滑落,生物科技概念和李家概念的長科自然也受株連。

每次經曆危機或金融風暴,我們所得的最大裨益是信心的建造。

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壓力下,經濟架構及社會狀況出現實質改變,知識經濟令有些人的環境比其他大部分人優勝,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投資及職位越來越不受保障,貧富懸殊、社會分化、工作及生活質量轉變等問題亦令他們感到不安,在這種大轉變中若要定出正確的航道,需要在政治、社會、經濟及環境等方麵有創新、多層次、多角度的意念和方法,很多時候,也許要重新評估我們固有的觀念。

任何一項商業投資都會有風險,甚至是不能預料的風險,即使是超人也隻能避免和化解風險,將風險招致的損失減少至最低限度,而不能消滅風險。因此無論是公司的實際經營者,還是公司的投資者(股東)都應當客觀理智地麵對各種風險,並對現實潮起潮落的和潛在難以捉摸的風險做出公正客觀的分析與評斷,而不能一味地相信預期,過分樂觀。由於人們過分樂觀地相信預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泡沫,網絡泡沫、電信泡沫、地產泡沫、生化泡沫等。這些泡沫一旦破滅,對社會、對一國的損失是巨大的,對一個公司則可能是毀滅性的。安然、世通等諸多企業巨人正是在這些五彩繽紛的幻想泡沫中被資本市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前車之鑒,不應成為後車之轍。因為,許許多多的投資者確實輸不起。

商業架構的靈活製度要建基於實事求是、能有自我修正挽回的機製(Check and Balance)。我指的不單純是會計係統,而是在張力中釋放動力,在信任、時間、能力等範疇建立不呆板、能隨機應變的製度。

你們也許聽過我說企業應在穩健中尋找跳躍的進步,大標題下的小點要包括但不局限於:開源對節流、監督管治對創意和授權、直覺對科學觀、知止對無限發展等。

每一個機構有不同的挑戰,很難有絕對放諸四海皆準、皆適用的預製組件,老實說我對很多人雲亦雲的表麵專家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裏有數,說得俗一點,有時大家方向都正確,耍的卻是花拳繡腿、姿勢又不對。

在麵對“超人”的魅力時,投資者更應冷靜地對待。雖然超人的確有超人的能力,但風險無時不在,商業競爭風雲變幻,李嘉誠在某些特定的環境和特殊的時期裏,也絕不可能是一路坦途。

“長江生命科技”從長江實業集團中分拆出來,對它們各自的發展都有利。

一方麵,長江生命科技獨立上市,不僅可以提高它的業務透明度和市場知名度,並且能夠建立自己的股東基礎與相應的資本厚度。長江生命科技今後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在股本和債務市場上開發和發展有關項目融資,而且它可通過認股權,把公司管理層的酬金與公司的股價掛鉤,鼓勵他們發展公司業務,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加入公司。另一方麵,對於長江實業集團而言,不僅可從這次分拆中獲得幾十億港元的特殊收益,而且今後能夠專注於發展生物科技以外的核心業務籌措資金,並且有望將生命科技產業發展為集團新的利潤來源之一。第三,通過市場運作,可以提高長江生命科技產品的市場知名度,便於長科產品更好更快地推向市場,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確定確立長科的生化科技龍頭地位,便於公司在市場中聯手合作。

比爾·蓋茨曾講過:“每隔三年我們都要好好審視一下幾年來取得的成績,這非常重要。任何一成不變的公司都很可能遭到淘汰,我們已經有太多的前車之鑒。”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的,並非隻有李嘉誠。

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你有知識,即使沒有資金,小小的付出都能有回報而達到成功的可能。

其實,不少香港上市企業都善於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的優勢來壯大自己。反觀不少內地企業到香港融資,即使首次招股時頗為轟動,以後卻靜若止水,鮮見第二次融資。縱然意圖二度融資,市場早已是雞飛狗跳,聞者怕怕,避之則吉。

有香港資深金融界人士指出,如此融資,隻做一錘子買賣,好比在股本市場一次性借貸,遠遠不能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看來,學會點金術,學會李嘉誠那樣長期利用資本市場來發展壯大自己,仍是擺在內地企業家麵前的一大課題。

商業的存在除了創造繁榮和就業,最大的作用是服務人類的需要。

企業是為股東牟取利潤,但應該堅持為固定文化,這是經營的其中一項成本,也是企業長遠發展最好的途徑。

保持一顆平常人的心

香港作家馮兩努認為,李嘉誠的成功之道在於心理素質。心靜才能觀察到萬千的變化,心靜才能捕捉到瞬息萬變的商機,心靜才能超然於繽紛繁雜的渾濁之外。馮兩努指出,真正的成功需要經得起考驗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質。以李嘉誠為例,成功的原因是“內心深層的心理素質和心力。”他說,一個人的成功不能單靠技術、運氣與能力,心理素質才是致勝原因。馮兩努說,商場上有不少入錯行、選錯路的例子,所以“心靜”很重要,“心靜”才能靜觀萬物的變化。他認為,由於看不清方向,所以才會接受社會教訓;若然仍未辨清方向,就會再受到社會的教訓,在失敗中累積經驗,可以提升認識自己的心理素質,發掘自己的深層潛力。

李嘉誠在一個行業、一個產業、一種潮流裏領先,從小到大,從夕陽產業到高科技產業,到後來,跨產業、行業、領域,由經濟到文化傳媒到政府公共領域,李嘉誠總能占據戰略製高點,總能占據主動,引導前行,獨領**。這位以資本為目標以資本運作為快事的戰略大師一生學習不輟,好學不倦,敢於嚐試新的未曾接觸的領域。而且,從來都不曾放棄任何可以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超人眼光的機會。

李嘉誠對產業趨勢的判斷和市場時機的把握異常準確精到,從塑膠花到房地產,再到石油、電視以及對數碼港、中藥港計劃的熱衷,每次都是適應產業趨勢的變遷。

他是否一步步地失去了平常人的心?站在狹隘的偏激的角度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從更為廣闊的曆史角度看,從李嘉誠特殊的發展曆程來看,李嘉誠沒有變化,依然保持一顆平常人的心,隻不過多了些必須的商業元素,多了些人情世故,多了些曆史沉澱,多了些文化熏染,多了些你我不能也不可能體驗到的飄逸瀟灑。甚至,多了些李嘉誠自己,多了些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與曆史使命。

“李嘉誠這個人不簡單。他不擺架子,容易相處而又無拘無束,可以從啟德機場載一個陌生人到市區,沒有顧慮到個人的安全問題。他甚至親自為客人打開車尾箱,讓司機安坐在駕駛座上。後來大家上了車,他對汽車的冷氣、客人的住宿,都一一關心到,他堅持要打電話到希爾頓酒店問清楚房間預訂好了沒有,當然,這間世界一流酒店也是他名下的產業。”在一位合作夥伴的眼中,原來李嘉誠是這樣的平凡。

1991 年秋,李嘉誠收到一位英國丁姓華僑的來信,他在信中闡述自己山窮水盡、萬念俱灰的處境。李嘉誠日理萬機,平時連一些大的應酬都無法對付,卻親筆回函,以誠摯的態度為他“指點迷津”:丁先生:

人生起伏無常,尤其從事商業。窮人易做,窮生意難做。所以你現在麵臨的困難,隻是數千年來無數生意人曾經麵對的苦痛的一部分。

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儉有效地麵對現實,盡心經營,則俗話所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不定不久你又有一個好的和新的局麵。

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則海闊天空。以今日英國的工資水平,大不了再多找一份職業,生活絕對沒問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送上五百英鎊,請你一頓晚餐。想想明天會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這就是千億富豪李嘉誠的胸襟與為人。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皮魯克斯在《成就大業的潛能》一書中寫到:“成就大業的基點就是一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高度結合,凡是成功者,在這方麵都是出類拔萃的。”

李嘉誠表示,香港麵對經濟轉型之際,應該減低經營成本以增加競爭力,從而帶動內部需求,增加就業機會。李嘉誠在一次致辭時曾表示,目前香港正處於經濟結構性轉型階段,無論個人或企業,都麵對著重大挑戰。但香港的經營成本和工資,卻比競爭對手高出以倍數計。他呼籲香港減低經營成本,以增強競爭條件,透過加強創意及增值能力,使香港經濟成功轉型,從而帶動其他內部環節的服務需求,增加就業機會,使全港任何階層都能受惠。李嘉誠又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帶來史無前例的機遇,對香港來說是喜多於憂。麵對迅速成長的內地企業和國際機構的競爭,港人若不急起直追及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可能會減弱中介地位。

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李嘉誠究竟是怎麽樣的一個人?讓我們來看看李嘉誠自己的信條吧:

其一,勤是萬事之基礎,勤力工作,對股東負責,為股東謀取最大利益。

其二,對自己要節儉,對他人要慷慨,任何事情都必須考慮他人利益,而不能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

其三,始終保持創新意識,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不隨波逐流,要善於堅持自己。

其四,堅守諾言,建立良好的信譽,這是一個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其五,任何決策,都必須有全局意識,要統籌全局,平衡各方,一旦決定,就必須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中途絕不輕易更改變動。

其六,給下屬樹立高效率的榜樣,集中討論具體事務之前,預早通知各有關人員,做好充足準備,以便當場決策,而不是持續無效率地爭論。

其七,實施決策應當沉穩持重,但不能忽視下屬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應變能力。

其八,要隨時了解下屬的希望與想法,確保員工的基本利益,令到員工以公司為家,公司的事業就是員工的個人事業。

其九,凡事留有餘地,尤其是企業的發展目標,固然要給屬下施加壓力,但必須是能夠達到的合理目標。

收購AG

無論任何風高浪急,也不論如何誹長流短,甫出世就體弱多病的長江生命科技始終堅持自己的業務發展與擴張,並且在多方麵做了紮紮實實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2005 年4 月5 日,長江生命科技斥資5300 萬加元(3.47 億港元)收購加拿大第五大的保健食品公司SANTENATURELLEA.G.LTEE(簡稱“AG”),大舉拓展保健產品業務的海外市場。集團總裁及行政總監甘慶林表示,收購AG 是集團全年發展計劃的首個項目,亦為策略性部署的重要一環。而AG 的穩定銷售額及盈利基礎將可強化集團之收入來源及盈利表現。甘慶林表示,集團已認定好幾個具有潛質的收購目標,並正密切磋商,期望短期內可再落實數個重大收購項目,實行既定收購策略,加速業務擴張,為企業增值。

甘慶林表示,長江生命科技未來的重點策略為加快落實健康相關產品業務的全球性拓展計劃,除了會陸續推出唯健TM 免疫素係列的新產品外,更會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而收購加拿大的AG 公司,正是集團的保健產品業務邁向國際市場的第一步。AG 將成為集團拓展北美洲市場的橋頭堡,亦將於集團健康相關業務擴張上扮演重要角色。他續說,集團早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進行抗癌產品的臨床前測試,收購加拿大的AG 公司,將有助我們進一步實踐於加拿大發展健康相關業務的計劃。

AG 截至2004 年12 月31 日的資產淨值約為1500 萬加元(約9900 萬港元)。截至2003 年及2004 年12 月底止兩個年度除稅及特殊項目後純利分別約為370 萬加元(約2300 萬港元)及410 萬加元(約2600 萬港元)。換言之,此次收購的市盈率約十三倍。長江生命科技此次購入的AG,為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保健產品市場領導者,在當地市場占有率逾二成。長江生命科技此次以足額現金支付收購。在李嘉誠的資本魔術棒下,長江生命科技在風風雨雨中穩步發展。

從誕生以來就負麵消息多多,可謂命運坎坷的長江生命科技,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李嘉誠醫療夢想的延續伸展,但其差強人意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李嘉誠投資生涯中的令人持續觀望的前景未明的問號。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我等一葉障目的凡夫俗子依然不能看到其美好的前景。正因為這樣,在很大的程度上,長江生命科技的追趕潮流運作被外界視為借助資本市場中的一個資本運作行為。

其實,依據李嘉誠過往的資本魔法,長江生命科技若然堅持收購合並擴張的慣常資本運作,大舉收購內地及海外有潛質的生化公司,注入更多有實質性的業務,使公司一如TOM 那樣,早日擺脫虛擬運作,走向實際操作,給市場看到實在的前景與方向,再借助李嘉誠的聲威與長江的品牌,應該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走出目前的困局。至少,在內地目前保健市場風生水起的時代,利用市場對保健品的期待與疑慮,利用內地人對國產保健產品的亦步亦趨與將信將疑,全力推銷李嘉誠概念的生化科技保健概念,應該很快就會在保健品大市場打開缺口,並且使長江生命科技在實體運作的極短時間內轉虧為盈,獲取巨額利潤。

其實,長江生命科技完全可以拓寬自己的業務領域,在堅持生化研究的同時,尋求內地眾多的民間偏方妙藥,獨辟蹊徑,中西結合,與和黃藥業及屈臣氏零售網絡合縱連橫,相輔相成,上下呼應,強化產業鏈接,尋求回歸現實的穩步發展。坦率講,長江生命科技所需要的不是充滿白領的一所又一所的研究機構(這是一種資本市場理想化的操作),而是一座又一座充滿藍領的工廠,對香港及內地資本市場來講,最具吸引力的資本內容,在任何時候都不是美好的願景與許諾,而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賣出去賺回來的拳頭產品。

很顯然,在當今歐美日生化科技日新月異的客觀背景之下,姍姍來遲的長江生命科技在毫無科技背景實力依托的香港,企圖盲人摸象式地創造新世紀的科技神話,無異於妙想天開,斷難成事,若然堅持公司上市生化研製發展方向,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給予市場的隻能是有信心的美好前景。畢竟,市場信心不是永恒的。

2006 年8 月30 日,李嘉誠將價值24 億港元的長江生命科技(8222)股份,轉贈李嘉誠基金會。聯交所股東權益申報的資料顯示,李嘉誠已把私人持有的28.35 億股長科股份,無償轉讓李嘉誠基金會,占長科已發行股本的29.5%,以當日收市價計算,市值24 億港元。李嘉誠控製的長江實業,仍然持有44.3% 長科股權。

身兼長實及和黃主席的李嘉誠,在出席集團的業績發布會時曾透露,最終會把不少於三分之一的私人財富,捐到他視作“第三名兒子”的李嘉誠基金會,但明言不包括長實、和黃、加拿大赫斯基能源三家公司的股權。李嘉誠8 月30日通過發言人重申:“長實、和黃、赫斯基三家公司的股票,無論現在或將來絕不會投進基金會。”除了這三家公司的股票外,其他資產都可以捐出。李嘉誠解釋,長實是整個企業的控股公司,和黃是涉及多個範疇的跨國企業,赫斯基能源則是主要核心業務,所以股權不宜變動。他多年來都有投資其他行業股票、債券等,這些資產不少已投進基金會。

事在人為,知識可改變命運

李嘉誠的成功秘訣如待人以誠、知人善任、躬身力行,早已被企業管理界奉為金科玉律,但他能有如此識見又離不開他對閱讀和求知的重視。跟他談商人的社會角色,他會引用司馬遷的《貨殖傳》作解釋,強調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並不衝突。問他財富是什麽,他的答案亦極具智慧,財富對今時今日的李嘉誠來講,隻是數字遊戲。如果進一步追問財富的真諦,他卻看得很化外,財富本身不能給人帶來富貴,隻有自然安詳快樂的內心世界,才是富貴的,有價值的生命。

李嘉誠談到,在商的行列裏,確實不乏滿腦袋隻知道賺錢,甚至在道德上有所虧欠亦在所不惜,幹出惡劣行為的人,他們傷害到企業本身及整個行業的形象,也有一些企業隻懂鑽營,並於道德標準和法律尺度中尋找灰色地帶。然而,更多的商人卻知道今天商業社會的進步不僅要靠個人勇氣、勤奮和堅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社區所需要的誠實、慷慨,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李嘉誠說,今天的中國人是幸運的,我們不必像範蠡一樣受製於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今日我們可以像富蘭克林一樣建立自我,追求無我。而不是囿於道德說教去建立無我境界。

如今,李嘉誠的重點投資項目包括地產、港口、電信、酒店、零售、基建、生化醫藥和能源等八大項;投資地點遍及世界五十二個國家,不過,有一些生意套用李嘉誠的話說是“多多錢給我賺我也不肯做,有一些地方是有錢賺也不肯去賺。”在印度尼西亞發生華人婦女大批被奸殺的事件之後,令他即時喝停在當地要進行的一項投資計劃;南非尚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時,他拒絕到該國投資。

他說他選擇投資地點,首要是當地的法律對投資者要有保障,而且還一定不能歧視中國人。

雖然處身滾滾紅塵、唯利是圖的社會當中,但是若能保留一點值得自傲的地方在內心處,人便可以生活得更有意義。

這一點做人原則,解釋了李嘉誠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傲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在中國人的社會,從商絕非一件輕鬆的事,無論事業發展得多大、多麽成功,還是有人以不屑的口吻看待商人,仿佛賺錢隻是個人之事,與其他人無關,最多隻是蠶食他人的利益,更遑論對社會有什麽貢獻,工作了大半個世紀,而且可以說擁有輝煌成就的李嘉誠,絕對有資格為商人說一句公道話。

根據漢司馬遷所著的《貨殖傳》,商的作用是互通有無,當時他已經為商人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抱不平,事實上若企業家有好的創意,有好的經營之道,能為國家創造財富,對社會的貢獻絕不在他人之下。

不斷挑戰自我,永不放棄學習,使得李嘉誠在眾多的領域裏都能進入最高境界。他能夠將塑膠雜誌上的信息轉化為他工廠的主要產品;能夠將幾台破舊的機器翻新並使之像印鈔機一樣快速運轉;能夠及時準確地發現香港產業發展的方向並高屋建瓴;能夠熟練地應用股市來進行他的企業擴張;能夠精確地計算出一個上市公司的合理股價;甚至緊隨全球經濟波動確定他在其他地區不同領域的投資。更為神奇的是,他能恰如其分地或者高瞻遠矚地把握世界經濟走勢的浪奔浪湧。在傳統產業裏稱雄的同時,李嘉誠也能在新經濟的海洋裏呼風喚雨,攬月捉鱉。在新的科技概念的經濟體係中,依然呼風喚雨,引領風氣。這是一個遠離我們生活時代而又駕馭我們生活時代的現實的實實在在的商聖。

2005 年9 月8 日早晨,公務繁忙的李嘉誠,特意抽空三小時,親臨位於麥當勞道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探訪,在早會中鼓勵全校1200 名同學將夢想付諸實行,才能獲得成功。之後,李嘉誠又與40 名高年級學生舉行座談會,分享他的奮鬥史及成功座右銘——“事在人為,知識可改變命運”,會後學生均表示獲益匪淺,感受到李嘉誠對教育的熱誠,會更努力讀書來報答他。

在沒有通知任何傳媒的情況下,李嘉誠晨八時許到達聖保羅中學,與學生分享他對年輕一代的期望。他自喻“做夢者”,勉勵年輕人要有夢想才會成功,但追逐夢想的過程不應隻流於空想,把夢想付諸實行才難能可貴。李嘉誠指他的夢想是希望中國有朝一日能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看齊,他指中國人既勤奮又能幹,但民族實力和一些西方國家還有一段距離,因此他十分重視教育,相信“知識可改變命運”,辦好教育可使中國更富強。

李嘉誠提醒莘莘學子,未來世界的要求將愈見苛刻,勉勵同學要終身追求更紮實的知識根基,比別人更努力進取,才能成為非凡出色的人。即將麵對高考的中七林同學表示,李嘉誠語重心長的一番話對他有很大啟發:“他令我更明白追夢需要實踐,我希望入讀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係,可以實踐科學家的誌願,亦可以保障生活。”

以下是李嘉誠與學生的精彩對話:問:推動您人生前進的信念是什麽?您什麽都擁有,還要追求什麽?

李:我日日都在發夢,就如法國文豪雨果這一句話:“世界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你內心的天空。”我比較幸運,摸索到一條人生的道路,我對生活上衣食住行一切的要求都很樸素簡單,隻是不停有夢想。

一個人隻要不停探索,就自自然然發覺你的天地很大。如果有一天你有成就的時候,能夠貢獻社會、貢獻國家、貢獻其他人,你的內心世界會很快樂。

李:太多!太多!所以我自己創立一個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將實現我一生做不來的事,會繼續完成我想做的事!

問:為何一直願意做出慷慨的捐贈?

李:我是一個沒有童年、沒有少年的人。沒有童年是因為打仗,沒有少年是因為要擔家而辛勤工作,所以我深深體會到教育及醫療的重要。我曾經說過知識改變命運,我就是一個例子,我年少時辛勤工作,一有空餘時間,便盡量看書、去“搶”學問。我以支持教育和醫療工作為我終身不渝的職誌。

問:在商場打滾多年,經曆多次風浪,您如何能獨具慧眼,快人一步?

李:不斷學習,每天增強自己的知識。對於現時的工作,我每天隻投入少於三分之一的時間應付,餘下的三分之二的時間,我用於探索世界各地最新的動向,基礎的準備功夫做得好,當機會一來時,我便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以小時計做出決策。

問:香港的學生應該留在本地升讀大學?還是出去深造?

李:香港的大學是好學校,但外麵亦有好大學,條條大路通羅馬。

問:香港的青少年與新加坡等其他亞洲地區的比較,有何優劣?

李:其實香港優勢有不少,而新加坡亦有強項,例如當地有些居民精於英語。但最重要的其實是“事在人為”四個字。

中國人有一句簡單的話:“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其實不對,不單是男兒,是男女都適用的,男女當自強。

2005 年11 月23 日,李嘉誠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組專訪:問:您多年來堅持不渝的奉獻精神是基於一種什麽樣的信念?

答:這個我告訴你真的故事吧,有一個晚上,無端端地就想起來,世事難料,你坐飛機也可以出意外,你驟然之間有個疾病,也可以離開這個世界。所以,整個晚上睡不著,臨到天將近光的時候,我說傻瓜,為什麽要這麽艱難?你有這麽多不同的投資,不同的事業,你將這個投資的哪一部分,給了,當你有第三個孩子就行,如果我生多一個孩子,無論男的女的也一樣。

你也希望他有事業,也希望他有一個基礎,那麽,你當基金會是你的孩子就行了。結果隔天晚上,我跟家裏人一道吃飯,我就告訴他們了。我說,昨天整個晚上睡不著,之後,其實我發覺,我另外有一個孩子,我的兒子、太太都驚奇了。爸爸你講什麽?他們不講,眼睛就看著我,不知道我究竟要講什麽。

我說,睡不著,想起來,如果我當這個基金會是我的孩子,什麽擔心都沒有,就是先將投資的資產,放進這個基金。那麽,你一點都不要擔憂,這個就是,其實也可以說,一種啟發,這個在我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決定。

答:有。其實就醫,是一個社會的進步,無論是什麽國家,什麽政策,就醫都是最重要的。就醫能夠令社會進步,醫療是一種關懷,這個社會如果有進步,有關懷,都是好的。

問:您常年以來,一直在從事公益事業,捐了這麽多的錢,那麽您認為,這是給您帶來金錢上的損失,還是說,您也獲得了財富呢?

答:有的人一生之中,雖然非常長壽,但是在這個世界上,社會、人家也沒有得到他的益處,那麽,他這一生是有一點浪費了。我在這裏講,一個人如果在這個世上,衣食住行都是好的,已經有了這個條件之後,那麽,應該對社會多一點關懷,你可以說是義務,也可以說是責任。

問:我不知道,您對教育和醫療慈善公益的事業投入這麽大,跟您幼年的一些經曆,到底有什麽關係?

答:有。有。有一大堆關係,因為,童年我正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那麽,戰爭失學一年,再一年,兩年,非常希望能夠念,但是,來到香港,生活的關係,結果也沒有繼續念書下去,就是馬上做事,所以,就感覺到了。

問:為什麽沒有繼續下去?

答:我父親也有做事,但是,收入是不夠支持我去念書,沒有能夠讓我可以繼續走進學校念書。因為爸爸的咳嗽,每天晚上,他在咳嗽的時候,也根本沒有看過醫生,等到他自己知道嚴重了,才聯係公立醫院,我們跑進去,他進去醫院的時候,也是我陪他進去的。然後再過幾個月吧,半年,可能八九個月,就一路都是處在醫藥不夠、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結果他去世了。

問:這一慘痛的經曆是否令您難以忘懷?

答:這個是當然的。所以,這階段的經曆,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留在腦海裏,就是說,如果有一天,假如我事業可以達到跟今天大不相同的環境之下,那麽以後要牢牢記住,就醫、醫療都是最重要的。

就醫來講,就是我可以講,我也幸運,怎麽樣幸運呢?因為在最困難的那一段時間,我一路都是盡量求進步,盡量搶到多一點學問,到今天這麽多年來,是沒有一天停過的。甚至旅行,我還是帶著要看的書。

我一生可以說,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一個是我十二歲的時候,從一個天真、充滿幻想的小孩子,跑到香港,見到另外一個世界,但不是我所希望的這個世界,那麽,轉眼之間就變為成年了,非常努力,不怕辛苦,充滿責任感,這是第一個關。

第二個關應該是我二十七八歲的時候,那個時候,開始離開了貧窮,可以說,以後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二十七八歲都足夠了。

答:有的人,你比財富,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

問:那您說,還有什麽東西能衡量財富呢?

答: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

問:怎麽能夠使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富貴呢?

答:你自己,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所有你幫助的人有貢獻,這個是內心的財富。這個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是真財富。因為如果金錢的財富,你今天可能漲了,身家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財富可以一晚之間,變為一半,不稀奇的事。

當然我說今天、明天這個是幾個比喻,是今年、明年吧,但是在變化,隻有你做在世上人家已經得益的,這個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回來。

問:您不僅僅是用您的,不僅僅是用您的金錢財富,來投入公益事業,也是在用您的心血?

答:對,這個絕對我可以講。我曾經在內地一個公開的場合講過這個話,因為,最初開始建立汕頭大學的時候,也麵對很多不同的困難,社會上理解的,當時我曾經講過,我說,如果教育跟醫療,我拿金錢出來,有人可以跟我達到我的目的,去做得最好,我出錢,他出人,我在後麵。

我甚至可以說,如果能夠幫助很多很多人的話,在醫療、在教育,你叫我跟他叩頭都可以,但是,如果為了賺錢,你叫我,我卻未必可以。

今天做這類的事,經濟是其次,我投進去的時間跟心思這方麵,才是我重要的一部分。其實,這個也花了我不少時間,現在來講,大概有最少30%的時間,我都是在做公益的。

問:您幾十年來從事公益事業,我覺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麽是什麽東西,始終能夠讓您在心裏頭保持這樣一種**?

答:這個最要緊的就是內心世界,你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麽你能力做得到的,你這一生應該好好盡心盡力去做。

自己來講,全公司也知道,我吃的是非常簡單,穿的也是簡單,吃的、穿的都是這樣。

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是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也有不少人,富而不貴。所以真正的富貴,是用得來的金錢,做我們一點義務。你也可以作為公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你也有責任,希望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可以得到關懷、得到幫助,那麽這個社會就進步,更加好。這個是做人的一個原則。

等於是要每個人沒有什麽困難,也不希望人家幫忙,這一點也是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就是這樣,如果一個人想得通的話,你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

問:李先生,您能告訴我嗎?李嘉誠基金會既然在您的心目當中是您的另外一個孩子,您能向我們描述一下,現在基金會有多大?它是什麽樣子嗎?

就是它做多少,跟基金會現在有的是完全無關係,在我健康良好的時候,基金會每年捐的錢都是我額外拿出來的。

這個基金會假如今年做十個億,我放進十個億給它。那麽有一天我真的離開這個世界之後,也是非常穩固的事業。這個將來已經想到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幾百年以後的事。因為有的人基金是一年年掉下去,到某個時候,就自然沒有了。但是我現在做這個基金會,是每一年都有增長,如果我今天離開了,公益事業應該不少於我今天所做的。

問:您這個心是無限的,它還有一個示範的作用?

答:就是希望如此。我的力量,的確有些杯水車薪,希望能夠多一點同道中人,那麽他們的力量才是最大的。我自己畢竟是非常小的力量,希望就是說,多一點人,跟我想法差不多,而且比我再好的,那麽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才會大。如果一個社會有進步,有關懷,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

問:您心中和諧的內涵是什麽樣的?

答:也會理想,充滿關心跟愛。一個人,你無論有什麽好的用,總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段時間,如果能夠快快樂樂地回想起這一生到這個世界上,雖然人家也為我服務很多,但是我也為人家服務不少。還有,我離開的時候,這個影響還是繼續下去。那麽,你真真正正會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