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爭奪亞視02

分歧

在TOM 與麗新發展商討如何收購麗新發展持有的32.75% 亞視股權的同時,劉長樂與北京有關方麵就亞視落內地的有關事情在悄悄進行商討。亞視行政總裁陳永棋宣布,該電視台屬下的本港台和國際台兩個免費頻道,已經獲得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準,通過廣東省有線網絡的統一傳送,正式進入珠江三角洲地區。由此外界猜測TOM 是為此而放棄了對亞視的收購。由於劉長樂同時兼任著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外界將此次股權變動看成是鳳凰兼並亞視:亞視通過鳳凰而上天,鳳凰通過亞視而落地。

但陳永棋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亞視內部有條例說明“不會成為任何機構的附屬媒體”;加上鳳凰衛視的股東不單是劉長樂所持有的今日亞洲,還包括默克多的衛星電視等機構,因此,鳳凰收購亞視的可能性極低。陳永棋說,兩家電視台雖然十分注重內地市場,但由於屬於完全不同的媒體,不存在相互競爭問題——亞視是免費電視台,麵對的是粵語觀眾;鳳凰是收費電視,麵向的是普通話觀眾。他認為,兩家機構擁有共同的股東更有利,因為兩者的互補性很明顯,通過聯合製作一些節目,可降低製作成本及提高效率。

市場人士認為:“TOM 確實有收購亞視和鳳凰衛視接洽劉長樂之意,但經過幾個月的執掌亞視的經驗和亞視已經取得銀行提供融資的權利,劉長樂會更加珍惜這兩項投資,目前絕不會出售兩公司的控股權。劉長樂所做的努力,要麽是想逼迫TOM 自動放棄股權爭奪,繼續控股,要麽是想讓亞視落地內地身價倍增,賣個好價錢。”據了解,劉長樂為防禦外來的惡意收購,還有意讓亞視和鳳凰衛視換股,效法當年英資怡和置地連環互控,最終形成兩家公司互相控股的局麵。

繼2000 年啟播鳳凰電影台上市後,劉長樂致力於鳳凰衛視的規模擴張,新啟動了資訊台、歐洲台和美洲台。而在內地取得落地權的中文台與電影台,廣告收入很不理想,實際上是以兩台的廣告收入來供養五個台。新近入主的亞視的財務狀況也不理想,半年間欠下配音製作費、錄像設備購置費、片廠租金及版權費共計上千萬港元,甚至連最值錢的廣播道地皮也早在三年前被抵押給中信嘉華銀行。消息傳出,全港嘩然。

7 月23 日的《明報》獨家披露,劉長樂46% 亞視股權早已悉數抵押給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分行,而特區政府已經行使豁免權讓劉長樂順利成為亞視第一大股東。但廣管局的人士稱,在行使豁免權時並不知道股份抵押事宜。對劉長樂將所持的46% 亞視股份抵押予工商銀行香港分行一事,劉長樂本人和亞視行政總裁陳永棋都不願評論。劉長樂說這是商業秘密,並且稱任何公司的借貸都是一種慣常的商業行為,既口頭上承認他當時隻不過是亞視的名義大股東,真正的大股東是工銀亞洲。

陳永棋和亞視營運總裁餘統浩皆不肯正麵回應劉長樂是否已將亞視股份全數抵押予銀行,但陳永棋一再強調將股權抵押不影響公司運作:“股東將股權同銀行交易作抵押,是正常商業活動;每一個人做生意,有時同銀行借錢要抵押,是人做生意都有這樣,這不是個問題,問題是股東資金同公司營運資金是兩件事,所以不會影響亞視公司運作!”他又保證不裁員,亞視員工有糧出,公司財政沒有問題。

《明報》取得的“機密文件”顯示,劉長樂曾經三次向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分行貸款,第一份貸款協定是在1998 年6 月11 日簽訂,當時劉長樂與封小平合作入股亞視,合共取得46%股份,同時黃保欣、吳征等人也入股5%,加起來構成51%的絕對控製權。第二份貸款協定日期是1999 年6 月15 日,消息人士指出,該次貸款相信與陳永棋出麵向鄭裕彤等亞視舊股東取得16.25%股份有關,亞視董事局在2000 年5 月初正式通過該批股份易手。第三次貸款協定是2000 年6 月13 日,消息人士說,該次貸款相信是將原來貸款的部分利息虧欠轉為貸款,減輕亞視營運的資金壓力。

劉長樂抵押股份一事可能影響正在進行中的亞視股權易手洽商,因為如果劉長樂的財務情況有變,且債權銀行有意的話,擬入股亞視的TOM 公司可能繞過劉長樂,直接與債權銀行磋商入股事宜。劉長樂急忙辟謠,抵押地皮純粹短期財務安排,亞視財務困局並未影響公司日常運作,亞視有希望在未來半年內從根本上解決財務困難。劉長樂既要清償舊貸本息,又要負擔擴張遭致的巨大資金需求。此時的亞視,已是捉襟見肘,四麵求風,八方乞雨。此番表白,隻能是攻心之策,對亞視大局無任何實質幫助。

李嘉誠如果在這個時候入主亞視,可謂順手牽羊,不經不覺中走出的一步絕妙好棋。不過,話說回來,如此機密的商業秘密,《明報》是通過什麽途徑取得的呢,市場人士不無疑慮。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亞視股權發生地震後,北京有關方麵已出手解決亞視大股東劉長樂的財政問題,除了中國工商銀行繼續對劉長樂做出財政支援之餘,還幫助劉長樂以3.588 億股亞視股份權作抵押獲得巨額貸款,從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分行轉往北京總行,以減少劉長樂在香港貸款的壓力。這恰恰是所有收購中的實質與焦點。劉長樂能在關鍵時刻不失時機地取得工商銀行的貸款,既反映他和內地相當密切的關係,也顯示他當時或許並非全部用自己的資金來控製亞視。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能斥資數億收購亞視,顯然得到了上麵的強有力支持。李嘉誠不可能不明白這其中的敏感含義與現實的奧妙。霧裏看花,香港所有的分析家都僅僅看到了問題的表麵。

雖然,經濟對權力的關係不應隻是介入,而政治對經濟的介入,則往往是無形的介入;從一項決策轉到另一項決策,也不應隻是一般意義上的取代,如目前廣泛存在的跨國企業,李嘉誠就已經做到了這一點。經濟本身就是權力,這權力如何體現?又與傳統權力如何包容?如何相輔相成?卻實實在在製約著李嘉誠。

TOM 集團CEO 王兟解釋稱,公司無法對亞視進行有意義的盡職調查,並含糊地表示“雙方在商業原則上存在分歧。”TOM 管理層在回答《中國經營報》記者提問時進一步表示,對於放棄收購亞視,公司強調五點:第一,TOM 進行所有的收購和投資,都會貫徹謹慎的原則,會考慮投資回報率;第二,這些原則在現時波動的市場環境中,尤為重要;第三,公司非常重視與合作夥伴的經營理念是否一致;第四,公司非常重視收購內容的未來發展前景;第五,TOM 希望能夠對TOM 本身業務運作產生產業協同效應。

TOM 的“商業原則分歧”一說遭到了亞視方麵的反駁。亞視總裁陳永棋在取得廣東落地權後說,快速增長的廣東市場將會增加公司的收入,從而提高公司的價值,使得收購亞視並非易事。分析人士認為,亞視股東方麵一定是依仗廣東落地權向TOM 提出了更高的要價。而這顯然不符合李嘉誠一貫的低價吸納原則。後來TOM 也表明有這方麵的考慮。可見,落地的變故使得TOM 收購亞視股權已經在價格方麵失算。也有人一針見血地說,上述因素可能還不是TOM 退出這場收購遊戲的最大原因,這場收購關係到TOM 的跨媒體戰略問題,隻要價格不是離譜,TOM 不會輕易放棄。而且,價格的變化正是深層次矛盾的表現,或者從某種意義上恰好成了掩蓋兵荒馬亂的收購戰的彌漫硝煙。

可能正如TOM 最初所說,“雙方在商業原則方麵存在分歧”,TOM 除了價格還另有考慮。TOM 集團CEO 王兟曾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說,一個簡單的商業決定卻引來多方的揣測和謠言,令一個本來很簡單的商業決定變得非常複雜。

顯然,王兟的話指的是,此前曾有媒體暗指李嘉誠方麵通過發布劉長樂的股權被抵押傳聞,使之陷入困境,從而達到收購目的。王兟說,李嘉誠先生被牽涉其中,對他很不公平,這是一件令人很遺憾的事。王兟還說,他們曾經與劉長樂、陳永棋等就收購事宜接觸過不止一次,對方亦表示願意出售有關股權,亦向我們提出過收購建議價錢。但後來看到有報道指出對方無意出售,覺得十分驚訝。

很顯然,王兟是在委婉地指責有關人士出爾反爾。因為之前亞視高層張立曾經明確表示接觸過李嘉誠等有關人士。

分析人士說,這就讓人覺得,亞視方麵對於TOM 的收購從來就沒有誠意:亞視開始表示不會出讓股權,後來又軟化立場,“大家可以坐低慢慢傾(談)”,而到最後還是說無意出售股份。此外,TOM 方麵一再表示放棄原因是“無法對亞視進行有意義的盡職調查,”可能暗示亞視方麵在這方麵沒有給予應當的配合。

這位分析人士認為,如此的話,TOM 難免會有一種被戲弄的感覺,甚而懷疑自己成了亞視內部紛爭的一粒磨心石子。這就或許正是TOM 婉言的“商業原則分歧”,可謂另一種失算。

亞視股權戰背後莫非是李嘉誠、默克多相爭之繼續?一位長期關注香港媒體板塊的證券分析師認為,劉長樂如非財務困擾不會輕易放棄亞視的控股權。

從劉長樂的媒體戰略來看,亞視對他非常重要:鳳凰衛視作為普通話節目,目標觀眾群主要針對內地市場。而亞視作為粵語節目,可以很好地服務珠三角市場,兩個台之間能夠形成一種完美的跨區域跨語種業務整合。此前,亞視已經在珠三角非正式落地多年,有非常高的收視率,其被當地電視非法插播的廣告就已經達到每年6 億元人民幣,日後如果正式經營的話,可能還會大過這個數。

這位人士還大膽猜測,由於劉長樂的鳳凰衛視裏有默克多的部分股份,如果亞視有被李嘉誠的TOM 收購的危險,那麽,默克多焉能袖手旁觀。因為,此前無論是李嘉誠收購台灣雜誌時,還是爭奪默克多持有的37.6% 鳳凰衛視股權時,這兩位都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對手。

其實,即使是劉長樂取得了亞視在廣東的落地權,以劉氏目前的經營理念與手法,亞視的現實收益也未必像他預測的那樣樂觀。這從後來的亞視實況就可以證明這一點。有消息稱,亞視在取得廣東省有線網絡落地權後,現階段隻是按分享廣告時段的方式作為與廣東省方麵的談判基礎。亞視今後可以分享插播頻道最少五成的廣告時段,遠高於華娛電視和星空衛視的頻道現在分享的一至兩成廣告時段。

據估計,廣東省有線電視台盜播亞視及電視廣播電視節目的插播廣告費一年可達15 億元人民幣,按兩台的收視比例,亞視帶來的廣告收入約6 億元人民幣。如果按五五廣告分成,對於財政資源長期處於緊絀狀態的亞視來說,無疑是及時雨宋公明奉送的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事實上,劉長樂想通過亞視落地獲得高額廣告利潤促使亞視市值上漲的如意算盤要大打折扣,而李嘉誠適時退出毫發無損。”南方證券一行業分析師認為。由於8 月8 日在廣東省的落地權立即生效,按行規,亞視須立即向進口節目的供應商多繳版權費,畢竟廣東省的收視人口比香港地區多達十倍。亞視總裁陳永棋指出:“這項批準對亞洲電視的業務發展是一項突破,將會加強亞洲電視與廣東省電視同行的交流合作,並增加亞洲電視在華南地區的周邊利潤。”

他重申,亞視將一如既往地堅持“以香港地區為本位,以香港觀眾口味為依歸”

的節目方針,並繼續堅持新聞采編的獨立性。陳永棋透露,亞視正與廣東方麵洽談落地的細節,不過暫時沒有時間表。依照行規,一般節目在內地的版權費比香港區高出兩倍至數倍。以廣東省約占內地的五分之一市場計算,亞視的外購節目版權費已實時上漲了三至四成以上。

盤點一心想盡快成為跨媒體帝國的TOM,可以發現它在收購麗新發展的亞視股權上的確顯得有點居高臨下穩操勝券下的操之過急。7 月9 日,在TOM 與麗新發展簽署的一份諒解備忘錄後不久,李嘉誠就公開聲稱,TOM 有意成為亞視的大股東。在收購事情還沒有一點譜的情況下,李嘉誠就早早暴露了自己對未來亞視的控股野心,似乎是打草驚蛇,犯了“兵家之大忌”。進一步了解內情,又似乎不是這樣,因為之前李嘉誠方麵已獲有關人士明確表態,願意出讓有關股權。隻不過,突然間,冒出廣東落地權問題,令到出讓價格方麵相差太過懸殊,才無疾而終。所以,自始至終,表麵上看來似乎都是一個價格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才有上麵的疾風勁草,秋風卷落葉的大刀闊斧式的收購運作。

有業內人士更聲稱TOM 收購亞視是一種惡意收購行為,TOM 企圖一箭雙雕,先吞並亞視,後取鳳凰衛視。TOM 的做法,無疑深深觸動了劉長樂捍衛資產的敏感神經。而香港也有對李嘉誠壟斷媒體的擔心。其實,翻查李嘉誠六十年投資記錄,從來都沒有惡意收購的事情發生,一切都是你情我願,就算收購不成,也仍然是合作對象,決不會鬧翻臉,更不會公開對賭。

而劉長樂最為擔心的是,TOM 在收購亞視股權時的估價太低,如果麗新發展所擁有的亞視股權被賤賣,勢必會危及到大股東的利益。根據TOM 與麗新發展在7 月9 日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TOM 在11 月15 日前決定是否以3.6億港元的價錢收購麗新發展名下持有的全部32.75% 的亞視股份。這一交易中,亞視整體估值被拖低至僅9 億港元。而在年初亞視重組股權時,其獨立財務顧問對亞視的企業價值評估亦達18 億港元,而僅僅數月之後,現估值隻是年初的一半。這對亞視股東來說,情何以堪。

而且,就在1998 年劉長樂和封小平財團進入亞視時,在亞視當年虧損達2億港元的情形下,從同一賣家麗新發展林百欣家族手中買走66% 的股票時,亞視的整體估價也有14 個億港元,而且亞視近年來的經營狀況已開始出現好轉,2001 年轉虧為盈賺了4600 萬港元。顯然,劉長樂不會輕易將自己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得來的東西賤賣出去。就算要賣,也要讓財大氣粗的李嘉誠掏個好價錢。

花落誰家

李嘉誠收購亞視受挫後,亞視股權問題的故事還遠沒有完。在TOM 放棄亞視的第二天(8 月20 日),麗新發展所持的32.75% 亞視股權又有新動向。

麗新發展為了在年底需償還10 億港元的債務,一定會出售亞視股權。麗新發展早前曾透過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就所持的32.75% 亞視股權向外放盤。當時除了李嘉誠旗下的TOM 有意收購外,麗新發展也和霍英東財團等都有所接觸,最後因TOM 表示有興趣,麗新發展便集中與TOM 商談。但現在TOM 已取消收購,有人稱,麗新發展的售股目標曾自然轉向霍英東。據說,有關成交價確曾傾談,出售價將還是以賣給TOM 的3.6 億港元做指標。

有人猜測,麗新發展持有的亞視股權最終有可能落入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手中。但不久麗新發展透過聯交所網頁發出通告,出來辟謠,否認上述有關說法。麗新發展旗下豐德麗行政總裁李寶安表示,目前至少還有三四個財團想購買亞視股權,但隻處於初步商討階段,對方也未提出具體收購條款。他稱,亞視剛取得廣東省落地權,對亞視估值有利,但出售權益售價,仍要視乎亞視業績、收視率等多項因素而定。

麵對麗新發展欲減持亞視這不穩因素,亞視大股東劉長樂當然需想辦法解決。據投資銀行界估計,不排除亞視會進行增資擴股形式,令麗新股權被攤薄,也令到公眾股份更為分散,以增加阻擊者的難度。另有業界人士估計,劉長樂等有可能向麗新購回餘下亞視股權。

此前曾有知情人士透露,一向行事低調的李嘉誠之所以放棄對亞視控股權的爭奪,主要是媒體過早介入使得原本許多可以解決的問題突然變得複雜起來,如果李嘉誠此時再行收購,明顯和其一貫秉持的善意收購作風不相符。在此情況之下,一貫十分注重商譽的李嘉誠遂當機立斷做出停止收購的決定。這或許是另一個版本的解釋。

TOM 管理層曾向外透露,希望在2004 年達至4 億至4.5 億美元(約31.2 億至35.1 億港元)的收益目標,透過收購高毛利的電視業務,相信可提高盈利。但證券界對這些商業考慮表示懷疑,因為收購虧損的亞視,將令TOM 轉虧為盈的時間押後,亦會攤薄其每股盈利。盡管李嘉誠家族的生意幾乎遍及每一個行業,但過去李氏本人一直對投資傳媒抱審慎態度。在早年收購和黃集團之後,更將和黃所持有的《南華早報》股權出售。

不過,到了20 世紀90 年代,李嘉誠對投資傳媒的態度似有所調整。1991年,和黃集團與德寶電影、嘉禾電影及美國廣播集團The Indev Group,合資經營香港第二個商業電台——新城電台。雖然其後和黃及長實增持新城股權至100%,但該電台的業績仍然未如理想。2000 年3 月,主要由和黃及長實控股的TOM 在創業板上市,初時業務以內地香港的網上媒體為主。直至同年11 月初,李嘉誠開始逐步進軍印刷傳媒。當時長和係持有少量股份的德祥企業,其主席陳國強亦透過德祥的子公司中策集團宣布收購《成報》。雖然李嘉誠實時澄清“一年才與陳國強見兩次麵”,暫時並無意購買任何報章或雜誌,但在該月底TOM 旋即公布從明報手中購入《亞洲周刊》五成股權。

無論李嘉誠是否以商人自居,他的作為卻已超越了單純的商業社會角色。

用時下一句流行的話說,他追求第一,在每一領域裏都追求最好的,甚至是獨一無二,不僅要在地產業超越百年老店英資置地,而且他把公司包裝上市,他收購英資,在市場上最重要的領域裏他競爭過了英資,與其他華人資本家一起,取代英資成為香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力量。不斷挑戰自我,永不放棄探索拓展擴張,使得李嘉誠在眾多的領域裏都能夠隨心所欲地進入最高的超人境界。

數月來,亞視股權花落誰家的問題,一直是媒體焦點,並曾傳出霍英東、郭鶴年及有線寬帶有意染指,但這些傳聞已經被證實為煙幕。第二大股東麗新發展似乎已決意要出售手中的亞視股權。亞視行政總裁陳永棋亦率先表態有興趣收購麗新所持的亞視股份。據聞,南華早報(SCMP)集團的大股東郭鶴年也有意再戰江湖,並與賣方初步接觸,表達對亞視股權的興趣。麗新的董事李寶安透露,接獲三名與媒體相關行業的投資者,查詢集團出售亞視股權的意向,現階段雙方隻是初步接觸,尚未提出具體的收購條款。李寶安說,麗新一定會出售亞視股權,而亞視取得華南落地權一事會有利其估值,但具體的作價仍要取決於亞視業績和收視率等因素。看來,亞視股權的紛爭還會像亞視電視連續劇一樣,夜以繼日地演繹下去,而由此引發的陣陣疑雲,更是久久難散……陳永棋也是香港地區人大代表,他表示,此次是透過他擁有八成股權的旗下私人公司入股亞視,已與麗新發展(麗展)簽訂協定,但需於12 月底前取得麗新的債權人及股東同意才會落實。該收購價與李嘉誠旗下TOM 提出的差不多,不同的是陳永棋出現金,而TOM 則是發行股票。

雖然有報道指出,若陳永棋收購成功,加上他目前以今日亞洲持有亞視少數權益,及其本人家族旗下兩間公司則持有亞視逾10% 權益,陳永棋將成為亞視的單一最大股東,持股量將達52%以上。但他表示,在收購完成後,他所持有的亞視股份仍不超過50%。亞視另一大股東是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持有46%股權。陳永棋透露,不排除今後為亞視引入策略性股東,但強調不會出售旗下大部分亞視股份。至於策略性股東的條件,“可幫助亞視業務發展者將會優先考慮,例如,可以帶來許多廣告就最理想了。”他說。市場曾多次傳出,亞視出現財政緊拙,陳永棋須急於落實策略性股東,以紓緩財政,但陳永棋又表示,“亞視現在有盈利,財政很健全。而且,此次買入股份,各股東之間就像鐵板一塊,今後將做得更出色。”

麗新發展名譽主席林百欣表示,陳永棋入股亞視的作價合理,亦相信他將可以把亞視搞得更好。他說,出售亞視股權套現所得,將用作協助麗新減債。

塵埃落定,昨日的一切喧鬧,今日已複歸暫時的平靜。

拿得起是勇氣,放得下是度量

對於有外間指TOM 中止收購暗示並反映李嘉誠與北京關係起了某種微妙變化,李嘉誠指香港無法例管製“捏造”的報道,並說有傳媒曾報道他因為懷疑所坐椅子有竊聽裝置,而用刀把椅子割爛,但根本絕無此事。他還說到,不明白為何香港人會“花錢、花時間”去看這些無聊報道。

被問及有市民認為若TOM 收購亞視,將令長和係業務遍及各層麵,出現壟斷情況,他回應現時旗下的上市公司隻占全港上市公司總市值少於12.5%,旗下各公司均由小做起,一直是“優勝劣敗,公平競爭”。以往的港英政府與現在的特區政府均沒有提出幫助,但卻成為外間攻擊目標,他以固網牌照為例,議員在立法會上隻攻擊他的公司,並無針對其他營運商。他表示TOM 收購亞視有好多人支持,收購“可有可無”,成功與否對公司的實質影響亦不大。而且,TOM 未來發展及日常運作,一如長和係,從不會鎖定單一目標為收購對象,以免貴價進貨。

李嘉誠又認為推行高官問責製是好事,相信特首與問責製官員都認為本港最迫切的問題是解決失業問題,自己不會在此多加意見,但長和係將繼續在港增聘過千人手,並稱若現時在本港有一項投資,回報率較低但能幫助本港失業人士,公司一定會投資。李嘉誠又說,本港廠家在內地經營廠房,一百間中有九十間有盈利,隻是不反映在本港生產總值(GDP)中,卻有助香港消費市場;相信內地製造及零售業有很多發展機會,本地中小企隻要動腦筋,便可把握內地投資商機。至於香港要如何走出穀底,他表示“事在人為,最緊要有信心。”

李嘉誠更罕有地高調怒斥一些傳媒抹黑他,強調他本人並無壟斷香港的傳媒。李嘉誠在長實集團股東特別大會後接受訪問,當有記者問及他旗下的和黃已擁有新城電台,而TOM 也擁有50%《亞洲周刊》股權,似有意壟斷香港的傳媒業時,李嘉誠即顯得非常憤怒。李嘉誠,這位平時在媒體的鏡頭前總是笑容可掬的溫和長者與謙謙君子,終於忍耐不住了,一臉冰霜地回應到:“在外國,我們也參與多個行業,但沒聽到過批評。究竟某些香港人是希望我們多投資還是少投資呢?”他進而聲稱,自己的投資著眼點,在於解決民生及失業問題,以及鼓勵本地及外來投資。

對香港隻有愛心,沒有野心!

李嘉誠並聲稱:“今日在香港,自己的公司在港的投資,按我的看法,已經少了。所以,大家應該要盡力令我們的失業及民生好轉才有用。”顯然,以李嘉誠的功力,不到忍無可忍之時,是絕不會“借機發怒”的。李嘉誠顯然借此機會回擊長期以來香港某些傳媒、某些人對他不負責任的批評與指責。

對於TOM 入股亞視,他強調會全力支持,相信可以有助公司的傳媒業策略性發展。被問及公司入股亞視,是否感受到壓力,李嘉誠指出,壓力日日都有。

李嘉誠並強調,和黃一定會繼續經營新城電台,至於他旗下的公司會否收購其他香港的報業公司,則暫時沒有考慮。

商場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恒的朋友。

也許每個人都應該誦讀這句佛謁,“拿得起是勇氣,放得下是度量,舍棄則隻需要智慧。”

在TOM 宣布終止收購後,劉長樂、陳永棋都表達了相當的善意與誠意,畢竟他們所麵對的是超人李嘉誠。陳永棋說,“如果能與TOM 合作,我們會相當高興,即使不能成功合作,我對李(嘉誠)先生也相當尊重。”劉長樂也對TOM 終止入股亞視感到遺憾:“TOM 對亞視有興趣是一個好的概念,我個人非常景仰李先生,他為華人財富積累留下了很好的經驗,我很希望與他合作及向他學習。”

2005 年5 月5 日,香港《明報》報道,大型發展商虎視眈眈的九龍塘廣播道81 號亞洲電視現址,經曆多月的商討,終由近年最積極吸納市區豪宅地皮的長實以6 億港元奪得,以現有樓麵麵積計算,每平方英尺成交樓麵地價4348 港元,較市場預期略低。亞視行政總裁陳永棋對本報記者表示,倘地皮獲政府放寬地積比率,亞視會按市價出售增加樓麵予長實,估計最終的成交價將超過7 億港元。

香港土地注冊處資料顯示,亞視在4 月28 日以6 億港元出售廣播道81 號現址予奇創有限公司(Perfect Idea Limited)。該公司注冊董事包括長實副主席李澤钜、執行董事鍾慎強、葉德銓及吳佳慶。1999 年,長實及和黃曾以該公司發展大埔盈峰翠邸,另根據長實2003 年報,長實持有奇創的35%權益。

亞視大股東陳永棋回應時表示,已就出售亞洲電視現址與發展商簽訂買賣合約,該成交價按現有地積比率2.1 倍計算,成交價為6 億港元;長實稍後會向地政總署申請放寬地積比率,若成功,買賣雙方將平分額外增加的樓麵麵積,而亞視將會出售所得的樓麵予長實,因此,成交價必定會超過7 億港元,成交價理想。

亞視日後不會持有該發展項目任何權益,也不會分擔補地價,出售地皮所套現的金額將用作在大埔工業村興建亞視新址,並會數碼化。廣播道81 號亞視現址,占地約五萬平方英尺,劃為“住宅(丙類)”用途,現有地積比率為2.1倍,可建樓麵約13.8 萬平方英尺。僅以此計,重建項目之價值已接近李嘉誠當初決定購買亞視時亞視的總值。鄰近的星輝豪庭(電視廣播公司總部原址),地積比率達到4.5 倍,但按照分區計劃大綱圖限製,亞視現址最高可以地積比率3 倍重建,可建樓麵麵積將增至15 萬平方英尺,發展商並需要支付補地價。

亞視過去曾獲屋宇署批出建築圖則,可興建兩幢十層高住宅大廈。除長實外,新鴻基地產等發展商也曾洽購地皮,但最終因出價未符業主意向價約7 億港元,加上市場預期該地皮會推出市場招標,最終未能成功購入。

如今,我們回過頭來看李嘉誠當初爭搶亞視的情形,是否可以恍然大悟,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嘉誠所要的不過是亞視這個空殼下麵的這塊地皮而已。

如果剝離這塊地皮,亞視的潛在價值自然再打折扣。

希望在香港多做一點事情

1999 年7 月31 日,李嘉誠在香港大學與來自哈佛、北大、中國人民大學及香港大學的百多個學生交流,侃侃而談,由人生目標至有所為及不為,無所不談。舉行交流會的地點正是為紀念他亡妻而建的香港大學莊月明文娛中心,雖然李嘉誠表示自己患了傷風,仍一口氣答了35 個同學的近50 個問題,欲罷不能,部分問答節錄如下:

問:我知道商人跟政府關係如果密切,對做生意是很有幫助的,我想知你跟董建華先生的關係是怎麽樣?你跟他是不是很熟識呢?你對董先生的政策感覺是好是壞?最近有一個民意調查,對董先生來說不是太好,你如何看香港的經濟前景?有人說上海會取代香港,你怎麽看這情況?

答:我已經看到這個報道,可以說是胡說八道,香港現在的情況就是,嘩眾取寵的事太多。我可以說一句——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多月前吧,有一個偶然機會,我跟董生碰過頭,我跟他說,董生自你做了行政長官以後,我跟你見麵的時間,是除了彭定康之外最少的,我跟其他港督見麵的時間遠遠多於你。

另外,我曾經在公開場合講過,我的第二個孩子Richard(即李澤楷)做的那個Cyber Port(數碼港)由開始到成功,我從來沒有跟香港政府的任何一個人去拉關係,我這個人有我自己的人格。我不是這麽容易去求人,這是我的優點,亦是我的短處。

第二個問題就是香港的前途,我想要經過一段困難的時期,據我知不管是新加坡抑或是內地的城市也好,香港的競爭力較低,因為香港的港幣太貴……香港需要一些改變,慢慢會轉好。

對於董先生的政策,要批評很容易,但其實要從另一角度來說,像飛機場(開業大混亂),報章報道都算到他的頭上,隻是他做行政長官的那一天,飛機場都已經差不多完工了。

在我來說,他已經盡了他的力量。他做行政長官以來碰到兩大問題,第一是香港泡沫經濟,就是香港什麽都弄得高了,就算沒有亞洲金融風暴經濟也會爆,何況兩者(金融風暴與泡沫經濟)碰在一起。

對他我是有信心的,有些事要看長遠點,例如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他已經說要推動高科技,大家都在爭論,到現在各界慢慢已接受,這點就是需要時間。

問:知道你是一個有目標有遠見的人,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事實。你是如何看待你的人生?另外,你把未來的事看作一種挑戰及責任,以你現時的地位來說,對未來還有什麽未達到的理想?

答:在個人來說,理想有非常多。我跟你說一個故事,在我開始我的事業的時候,原來是打算做三年事後再從頭念書,我覺得我有這種可能,就是有幾萬港元的情況,讓我多賺十倍八倍,那麽就夠我學一些高深的學問。

但現實環境後來有所改變,我當然有點傷心。不過我後來想通,就是我一個人做醫生,也不過是一個人,假如我的事業成功,我可能每一年也能培養一二百個醫生,結果更加好,這目標我達到了。

人生事業方麵,我希望多些時間放在醫療及教育上,對自己的國家民族也有好處。我在過去二十多年也沒有停過,在未來亦會,甚至比過去做得更加多……但是最佳的選擇仍是希望在香港多做一點事情,因為我早在1940 年來香港,對這是有感情的,所以希望在香港多做一點事情。

問:我覺得現在香港對消費者的保障是嚴重不足的,這對香港的競爭力是非常不利的。隨便說說:在地產方麵,地產商通常不會跟我說土地的用途;保險方麵我不會知道我的受托人是誰;電訊公司也是前言不對後語……我想請問你們的集團可不可以帶頭把我們香港的商業操守改善?

答:我可以這樣講,在過去多年我也說地價太貴。我有兩個特別的提議:第一,在二十多年來我也說地價太貴;第二,我提議對公司多抽一點稅,令納稅人的數字減少一點。

問:有說逢商必奸,逢奸必商,李先生你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你覺得對嗎?

答:每一個行業都有奸人,但我做生意到現在為止,有的生意真的有錢賺,但擺在我麵前我也不會去做,最少有三四個行業就是今天擺在我麵前我也不會做的。

我內地有一些投資,國家給一個牌照,我的同事說,單是這個牌照,一年也可賺兩億,但我還是拒絕。我怕我公司的同事想法不同,因為對股東有利,因此我鄭重地把這事拿到會議上談,向他們說,對一般人有損害的事我不想做。

問:由於政黨問題,你曾說會取消在港的一百億投資計劃,你認為政治化會否影響香港營商環境?

答:我那時說取消一百億的計劃,後麵還有一句是我仍會繼續投資香港,因為香港是我的故鄉,可是後麵的話報章沒有報道出來。從講那句話直到現在為止,我投資在香港已超過一百億元了……沒有顧及民生的政治是不好的政治,我仍會投資在香港,這是感情,香港仍是我的投資首選,就算回報少,但可提高就業,對香港好最重要。

問:在香港的報業市場上,《東方日報》及《蘋果日報》讀者占了市場70%,《明報》隻有10%,這個已經反映了香港人的素質,我想問你對提高香港人的素質上有何辦法提供?

在報業方麵,他們兩家的銷路差不多一樣,有些觀點我隻能從另一個角度看,我每天晚上都要看有關我公司的報道,也會看一部分時事,我好像是看到未來的時間有限,就是你生存一天你要盡量學多一點……太多人看那兩家報紙,我也不知如何說,應由香港人自己想想。

問:我想知道李先生平常的膳食是如何的?

答:我是比較清淡的,好像平時午餐都是一碗湯、一盤菜,有時是兩盤菜,但都是沒有太多肉的,另外一碗白飯。像今天因時間忙,我叫我的同事買了一碟炒河粉。在公司我的位子後有一壺暖水、一盒餅幹,餓了便吃點餅幹喝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