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爭奪亞視

“對不可改變的事物或情況,願我能安祥地去接受它們;對可改變的事物或情況,願我有勇氣去麵對和改變它們;更願我有智慧去分辨二者。”

2002 年7 月9 日,李嘉誠一個不大不小的投資個案,在香港引起了軒然大波。李嘉誠控製的TOM 宣布與林百欣旗下的麗新發展簽訂有條件諒解備忘錄。

TOM.com 有限公司通過其全資子公司,TOM.com(香港)收購亞視32.75%的股權,同時通過其另一間子公司TOM.com BVI 收購豐德麗有限公司持有的HKATV.com(亞視網站)50% 的股權。收購采用換股的方式:TOM.com 向麗新發行8720 萬股新股,每股作價3.33 港元,總金額2.9 億港元;向豐德麗發行120 萬股新股,每股作價5.51 港元,總金額約0.7 億港元。如果收購協定履行,TOM.com 將以付出共計3.6 億港元的代價成為亞視的第二大股東,僅次於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股權。TOM.com 更期待買入劉長樂與陳永棋手中的亞視股份,希望最終掌握亞視控製權,但TOM.com 出價被質疑太低,幾乎令大股東劉長樂與陳永棋血本無歸,令其無法接受。

林百欣在1994 年以25 億港元作價購入亞視控股權;1998 年商人封小平、劉長樂等以亞視總值14 億港元作價,購入亞視控製權。7 月初,林百欣向TOM 洽售手上亞視股份,將亞視總值進一步推低至9 億港元,劉長樂早已對此感到詫異,自然萬萬不能接受。

劉長樂和陳永棋等人的開價,出售持有的68% 亞視股權,計算的基準乃根據無線電視占香港電視觀眾的75% ~ 80%,其市值約為130 億港元,因此亞視市值應在26 億餘港元。實質上,這是一個一廂情願的錯誤的技術性的簡單類比計算。無線電視觀眾的含金量與亞洲電視觀眾的含金量絕對不可同日而語。就如同長江實業員工與另外一家二三線上市公司的員工之比較一樣,你絕不能認為等量的員工就能創造等量的價值。這就如同香港地鐵的載客量與深圳地鐵的載客量相比較一樣,就算兩家公司的日載客量接近或相同,這也絕不意味著兩家公司等值,更不意味著兩家公司的乘客能夠為公司帶來同等規模的收益。

其實,早於2002 年6 月12 日亞視正式公布封小平離職前,前亞視總顧問張立曾經代表劉長樂和封小平,在6 月9 日見過TOM 高層商討賣盤事,當時以亞視總值30 億港元開價,但TOM 嫌價錢太貴,轉而向麗新埋手。張立亦證實曾與李嘉誠接觸,但具體內容不便公開,他亦不評論30 億港元的價位。當時,亞視2001 年的業績仍然沒有審核完成,因此TOM 雖然已與麗新發展簽訂諒解備忘錄,買下麗新名下32% 亞視股份,但TOM 仍留有後招,就是必須進一步審查亞視最新財務狀況之後,審核資產負債清晰準確,才能落實有關交易。

早在6 月12 日前,亞視股權爭奪戰就已經拉開序幕: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和香港“長江製衣”董事、總經理陳永棋合組的新公司,全麵收購由原行政總裁封小平及其旗下龍維有限公司共同持有的亞視46% 股份,成為亞視最大的股東。6 月12 日,亞洲電視董事局主席黃保欣宣布,由於股權變動,入主亞視四年的行政總裁封小平即日起辭去在亞視的所有職務,董事局正式委派陳永棋接任,並由原任鳳凰衛視副總裁的餘統浩出任亞視營運總裁。

這次收購是由劉長樂和陳永棋名下的Vital Media Holdings Limited (VMH)控股公司,收購以封小平為主要股東的“龍維有限公司”,並借此控有亞洲電視46%股權而成功入主亞視,劉長樂成為亞視的最大股東。龍維是由劉長樂、陳永棋、封小平等人組成的一家公司,該公司從香港麗新集團主席林百欣手上取得了亞視的控股權。

在6 月12 日的股權變動前,亞視股權結構大致分為兩部分:單一大股東是林百欣及其麗新係,占有近33% 股權;其餘超過60% 的股權,由劉長樂、陳永棋、封小平合股的龍維公司持有,這三人中,封小平的股份最多,但沒有超過一半,在這次的股權交易中,封小平將自己在亞視的股權悉數讓出給劉長樂和陳永棋合組的新公司VMH。陳永棋指出,根據與龍維的協定,VMH 將以部分現金、部分股份形式,以具吸引力的價格全麵收購龍維及其持有的亞視股權。由此,劉長樂間接持有最多亞視股權,接近43%,成為最大股東;而陳永棋則至少持有近兩成股權。另一主要股東林百欣的股權則沒有變化。

不到一個月,就在這項收購獲得香港特區廣播事務管理局正式批準前夕,極為引人注目的是,李嘉誠在公開場合宣布,不排除將來成為亞視的大股東。

至此,亞視股權之爭逐漸白熱化,各種傳聞也開始不絕於以自由八卦著稱的香港媒體之上。TOM 上市不久,網絡經濟泡沫破滅,於是TOM 隻得轉戰於其他媒體,依靠長和係的實力和上市圈得的巨資打出了跨媒體發展的大旗。時值亞洲電視第二大股東林百欣家族迫於債務壓力,急欲出手亞洲電視32.75% 股權,給了李氏父子進軍電視網絡的天賜良機。

亞視是香港兩大無線電視台之一,成立於1958 年,1983 年易名為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亞視自製的節目包括劇集、信息綜藝節目、新聞時事報道及婦女兒童節目等。在香港,亞視分別在兩個頻道播放,廣東話頻道為本港台,每周廣播時間約為155 小時;英語頻道為國際台,每周廣播時間約為140 小時。亞視的一些信息類節目在華人世界具有一定影響力。該台製作的《尋找他鄉的故事》I、II,分別獲得1998、1999 年香港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最高獎。但亞視在香港與其競爭對手無線電視始終都不在一個檔次上。亞視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虧損狀態,亦即被動挨打狀態,因而股權變動也異常頻繁。從亞視的前身麗的電視時代算起,半個世紀來已經先後五度易手。

股權之爭

1998 年,封小平等聯手收購亞視後,引進了一些內地的電視劇、國外的娛樂節目,亞視的經營有相當大的起色,呈現上升勢頭,引起眾多資本的關注。

自《還珠格格》、《百萬富翁》等短暫的熱潮過後,亞視的收視率仍然是不容樂觀,無法與無線抗衡。業內人士分析,整體而言,亞視目前的處境仍是不得不變。

2002 年7 月9 日,李嘉誠控製的TOM 宣布收購亞視,消息一經公布,香港輿論嘩然,外界普遍認為交易價格過於優惠,明顯偏低。更有不少人士強烈呼籲香港政府否決有媒體在手的李嘉誠的TOM.com 入股亞視的申請,認為這可能會損害香港媒體多元化及公平競爭的媒體市場環境。因為電訊盈科持有ITV 收費電視的牌照,將給TOM.com 收購亞視帶來法律技術上的障礙,為了掃清收購障礙,協定達成後,電訊盈科實時向香港特區政府申請退還收費電視牌照,而ITV 的收費牌照還有八年期限。從中可以看出TOM.com 收購亞視的決心。

對TOM 這個半路上殺出的程咬金,亞視新貴陳永棋大為驚訝,當然,亦非常緊張,畢竟真正的對手是幕後的李嘉誠。陳永棋說,李嘉誠洽購亞視,他事前毫不知情:“李先生沒有同我們(他和劉長樂)聯絡過。”似乎對於這種無心的怠慢流露出些許不滿。起碼,也應該通個氣,打個招呼。如此這般明火執仗,強買強購,似乎太目中無人了吧。劉長樂也通過發言人指稱“到現在為止,仍未有機會就李嘉誠收購亞視一事接觸。”劉長樂還強調無意減持股權。

陳永棋強調,TOM 就算成功收購了麗新發展持有的三成多亞視股份,也隻是繼承了其“被動夥伴(silent partner)”的身份;合共持有亞視約67% 股權的劉長樂、黃保欣和他本人才是亞視的大股東,擁有絕對控製權。陳永棋對TOM 以3.6 億港元低價(如果按TOM 的出價計算,亞視的總市值隻有9 億港元),洽購亞視32.75% 股權叫屈,因他認為亞視的估值最少逾30 億港元,如果收購成功,李氏無疑是撿了大便宜,“如果有這麽便宜,我們也有興趣買(剩下的三成多股權)。”

11 月11 日, 陳永棋宣布, 通過他持有八成股權的私人公司Dragon Goodwill,以現金3.6 億港元收購了亞視32.75% 的股權。除支付方式上與TOM.com 的收購方案有異外,金額完全相同。這或許是個理想的價錢。

早在1998 年劉長樂、封小平組團進入亞視時,亞視的估價是14 億港元,而當時的亞視經營狀況在香港無線電視台的擠壓下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封小平接手後,亞視經營狀況大有起色,加之又有落地珠三角的新利好,市場一般相信,其價值絕對應該高於14 億港元。2002 年年初股權重組時,亞視的獨立財務顧問對亞視的估價為18 億港元,而按32.75% 估價3.6 億港元計算,亞視則進一步被貶低到隻值9 億港元。

精明的李嘉誠絕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天賜良機。通告指出,備忘錄並無法律約束力,TOM.com 希望在11 月15 日的獨家談判期完結前可落實交易。通告指出,上述交易尚待廣播事務管理局的批準。證券界人士解釋,這可能與李嘉誠持有新城電台,抵觸《廣播條例》中限製跨媒體擁有權的條文有關。不過,李嘉誠大有機會獲特首及行政會議豁免,令TOM 最終能擴建其媒體王國。

因為問題的本身,亞視大股東劉長樂,又是鳳凰衛星電視的大股東。此次收購,亞視全公司估值為8.86 億港元,連同網站估值合計共約10.27 億港元,較林百欣1998 年出售部分亞視權益予獨立第三者的14 億港元估值低了26.6%,亦較麗新年初增持亞視股權的18 億港元估值折讓43%。

市場人士又認為,“以李嘉誠隻做第一,不做第二的性格”,最終會慢慢等待機會增持亞視股權,直至成為控股地位。知情人士透露,TOM 最終希望從亞視最大股東劉長樂手上,取得亞視的控股權,以完成其跨媒體版圖。劉長樂、陳永棋嘴說不賣,隻要李嘉誠出個好價錢,一定能夠誘使他們改變主意,拱手奉獻。知情人士說:“以長和係的作風,很少做小股東,問題是如何能安排得好一點。”倘此次收購完成後,將令李嘉誠的傳媒王國得以跨進香港電視業。

TOM 內部一位知情人士說,李嘉誠對此交易“極度關注,多次過問。”還有業界人士認為,開放本地免費電視市場是港府考慮豁免亞視收購交易的其中一個因素,因為這市場過往一向由電視廣播獨大,長久積弱的亞視易主多次,須由具實力及長線的股東管理,才能達致市場平衡,符合觀眾利益。

由於事件被提早曝光,盡管經過有關各方的反複聲明和澄清,在TOM 收購亞視股權的未來走向中,依然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在之後的媒體見麵會上,TOM 的CEO 王兟公開表示,TOM 首先要從經營和財務的角度來分析這次交易,並會做好盡職的審查工作,了解如何改善亞視的營運,目標是將亞視扭虧為盈。TOM 正在研究令亞視扭虧為盈的多種可行性方案。若扭虧無望,並不排除放棄收購的可能性。其實,李嘉誠都有為自己留有後路退路,以免被動。此為TOM 所設定的兩個原則之一,另一個則是要考慮增加香港市民對不同背景股東進行選擇的可能性。

而在TOM 發布收購亞視通告後的數日內,亞視第一大股東劉長樂本人一直未就TOM 收購亞視的部分股權之事對媒體發表看法,但作為第三大股東的陳永棋則明確表示現階段他和劉長樂絕無意出售亞視的股權。兩巨頭並針對王兟的上述說法進一步聲明,亞視目前已達到收支平衡,將來盈利預期非常樂觀。

而亞視新任營運總裁餘統浩也否認亞視大股東有財政問題,並表示TOM 與麗新公司簽訂的諒解備忘錄最後期限是11 月15 日,從商業社會的角度看,其中變數尤多,現階段談論此事為時過早。

也正是由於此交易充斥大量不確定因素,TOM 的股價也出現了波動。7 月11 日,跌1.5%,至3.4 港元;7 月12 日,漲0.7%,至3.43 港元;7 月17 日,隨大市下跌,跌幅3%,至3.25 港元;7 月18 日,又有小幅下跌,跌幅1.54%。

市場人士分析,大股東態度及此項收購是否會通過香港政府和廣播事務管理局放寬豁免條款意向並審查通過是股價波動的主要因素。

TOM 在7 月9 日宣布公司與麗新發展有限公司簽訂諒解備忘錄,收購亞洲電視有限公司32.75%股權。但該諒解備忘錄並無法律約束力,而有關的收購有待正式協定落實,TOM 集團預期將於11 月15 日之前簽署正式協定,及完成有關的收購程序。據行家分析,短期內,亞視的被動挨打的營運局麵難以改觀,也就是說,亞視虧損局麵的改變依然遙遙無期。

根據相關之創業板上市條例,收購亦須得到TOM 的相關股東的通過,並須完成有關的盡職審查程序和達成所有的收購先決條件。其中,TOM 在期限內有權從財務入手,查核亞視經營狀況。問題是,林百欣雖為亞視最大單一股東,但當時並非亞視管理層,身在局外,若然TOM 派員稽查亞視賬務,能否獲準成事,已成懸疑。而依管理層陳永棋、劉長樂之態度,能否合作顯然成了很大問題。

另外,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分別持有TOM 的29% 及14% 股權。

而長實、和黃又控有香港的新城電台100% 股權。根據香港的廣播條例,電台牌照持有人不可同時持有電視台,除非得到特區行政長官以公眾利益為由予以特別批準。時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表示,仍未收到TOM 收購亞視股份的申請,收到後會按程序處理,考慮的因素包括是否符合公眾利益及公眾的選擇是否多元化。

因此,完成此項收購,還必須取得香港有關監管機構的審批,這些機構包括不隻限於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由於TOM 計劃收購的股份超過15%,交易還需要經過行政長官的酌情批準。按2000 年新通過的《廣播條例》規定,本地媒體機構的持牌人,不可同時收購本地其他類型媒體逾15% 權益,並藉而擁有表決權或控製管理權,但就可申請豁免。市場人士認為,港府在豁免跨媒體收購限製上已有先例。經營免費電視業務的電視廣播於2000 年獲港府豁免,可透過旗下的銀河衛視經營本地收費電視。技術層麵上看,TOM 收購成事後亦非控股大股東,短期內無法左右亞視,故獲豁免的機會亦較大。

大通摩根分析員Kristian Jhamb 同意,既然港府能給予電視廣播豁免,相信TOM 亦可獲準收購亞視三成多權益。首先是李嘉誠的個人影響,使此次收購變得複雜。李嘉誠目前是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兩大上市集團的主席,在香港的經營範圍涉及非常廣:航運、碼頭、通訊、電力、超市、房地產、網站、電台。

誇張點說,相當一部分港人現在是住李嘉誠的樓、用李嘉誠的電、到李嘉誠的超市買菜、用李氏家族的電話、聽李嘉誠的電台、做出口生意的還要靠李嘉誠的碼頭和船運。他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李嘉誠!李嘉誠在香港的任何投資都有可能被指為壟斷經營。因此這次收購“亞視”,許多人就毫無理由地質疑李嘉誠想“壟斷”香港,建造他的“李氏王國”。

其次,香港的廣播條例限製跨媒體經營,TOM 擁有網站、出版,TOM 的董事局主席李嘉誠還擁有“新城電台”,因此TOM 不符合申請擁有亞視股權的資格,如果一定要收購的話,TOM 必須先得到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準的豁免權。再次,香港的廣播條例規定,電視台牌照持有人的關聯人士不可擁有其他電視牌照,而李嘉誠次子李澤楷旗下的“電訊盈科”擁有自選影像(即VOD)牌照,因此TOM 收購亞視仍可能違規。

已有立法會議員致函行政長官,呼籲政府否決長和係的TOM 入股亞洲電視的申請,並促請當局積極考慮製訂《反壟斷法》確保香港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此位劉姓議員表示,要考慮李嘉誠及其家族是否會削弱香港多元化及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特別是新聞自由環境。該議員指出,雖然在法例上容許行政會議給予豁免權,但香港法例精神並不鼓勵單一集團控製多於一個媒體,否則會影響民意和媒體的自由度,阻礙香港媒體的發展,跨媒體的豁免權,應在有媒體倒閉後、但又沒有新投資者經營等特殊情況下才能批準。當然,該法例強調須從多方麵考慮,並在法律與公眾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問題恰恰是,該議員的政治姿態,並不能解決香港大多數觀眾對亞視長期積弱的強烈不滿,亦完全忽視了若李嘉誠入股亞視,極有可能打破香港兩電視台的強弱慣性,能夠徹底改變亞視的被動局麵,為觀眾提供更好更多元化的娛樂節目選擇。甚或,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更好地達到平衡各方利益立場的社會效果。

據香港媒體報道,就TOM 是否有意取得亞視的控製性股權,王兟表示TOM 對任何一種可能均抱開放心態,並會按部就班去做。TOM 從來都不會排除任何可能的商業決定。他同時還表示,該公司會在亞視賬目的審查工作基本完成之後,提交有關亞視股權轉讓的申請。

李嘉誠本人在TOM 宣布與麗新公司簽訂諒解備忘錄的當天曾對媒體表示,現在是小股東,將來不排除會是大股東,足見李嘉誠對收購事宜的參與程度與高度重視,也足以顯示李嘉誠的清晰明確的戰略意圖。當然,也正是李嘉誠這一明確無誤的戰略意圖,給收購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同時,李嘉誠又親自出麵強力駁斥了媒體有關他此舉有壟斷之嫌的觀點。

對不可改變的事物或情況,願我能安祥地去接受它們;對可改變的事物或情況,願我有勇氣去麵對和改變它們;更願我有智慧去分辨二者。

建立社會資本就是社會希望的泉源,公民精神與公民權利相比,有時甚至來得更重要。隻有通過全力增進社會資本,才可以駕馭知識與創新的動力,或者這就是一個宏觀與微觀經濟層麵之間的合理關係。

我們有幸活在一個充滿機會令人興奮的時代,我們擁有更多創意、更多科技、更多時間,甚至更長的壽命。今天,是時候去領悟社會資本的重要性,通過幫助他人重塑命運,為進步賦予新的意義。

進退自如

TOM 為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與其他策略性投資者組成的合營公司,於2000年3 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的創業板上市。TOM 在過去兩年就收購了二十八項業務,包括戶外廣告、運動市場、雜誌、書籍、視聽內容和其他互聯網公司,形成了網上和網下的跨媒體業務和電訊增值服務。目前,TOM 在媒體和娛樂業務方麵涵蓋了印刷媒體、戶外媒體、體育推廣、音樂及娛樂和網上媒體。如果此次收購亞視成功,TOM 便正式形成跨媒體平台。分析家認為,由於當時跨媒體大公司如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維旺迪-環球、維亞康姆和新聞集團的股價均比兩年前的高位出現暴跌,跨媒體行業還需要時間以市場證明其方法是否可行。

7 月22 日,李嘉誠就此再作表態說:“我買到亞視固然高興,買不到亞視都一樣高興!”另一邊,有亞視高層氣憤地說:“眾多不利亞視的傳聞,是因為有人好想買亞視,而且想用好低價錢買亞視!”李嘉誠又這樣形容自己與劉長樂和陳永棋的關係:“我同陳永棋很熟,是朋友。”

就在這關鍵時刻,不利亞視的消息在江湖越傳越廣。有傳劉長樂和陳永棋將其擁有的46% 亞視股份全數抵押予中國工商銀行,又有指亞視管理層大部分為沒有香港永久居留權的內地人。更有甚者,亞視就連其廣播道地皮也已經抵押銀行。消息人士透露,在前亞視行政總裁封小平離開亞視後,劉長樂和陳永棋已安插近十名高層管理人員入主亞視多個主要部門,不少人更無香港永久居留權,部分更不在香港,此做法與亞視向廣管局的承諾有衝突。亞視高層估計,近期多種不利傳聞與拉鋸中的股權收購戰有關,不排除是部分失意的前亞視高層向外泄露以達至某種目的。陳永棋承認現時管理層中部分為內地人,但他們已是香港居民,隻是“尚欠些少時間”就可以在港住滿七年。

工商及科技局發言人就亞視抵押股票傳聞回應說,融資是正常的商業活動,而亞視較早前已向廣播事務管理局保證,該公司半數董事及主要人員為香港永久居民,當局正要求亞視提供最新的控製及管理權資料,以確保符合法定要求。

2002 年8 月19 日,變局橫生,媒體報道出國家廣電總局批準亞視落地華南珠江三角洲地區,如此,新的利好本應進一步堅定TOM.com 收購亞視的決心,但僅僅六個小時後,TOM.com 首席執行官王兟發表聲明,宣布終止收購亞視股權的計劃。至於詳情,王兟則拒絕進一步透露。

8 月23 日,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長和係的TOM 終止收購亞視股權,該項決定純粹以經濟原則考慮。李嘉誠再三強調,終止收購的唯一考慮是,不符合商業及經濟原則。個中緣由,隻有當事者最為清楚,但起決定因素的絕不是價格和財務上的問題。李嘉誠本人在接受采訪時亦承認:“除了價格的原因外,還有其他價格以外的原因。”

收購亞視,李嘉誠派出了TOM.com 的第二股東周凱旋女士親自出馬,以彰顯對此收購的高度重視,但終是難以如願。如果以當年爭奪和黃和香港電訊的氣勢,李嘉誠絕不會輕言放棄,更會手到擒來。雖然原因未見進一步披露,但是TOM 承認是有經濟利益以外的原因。

李嘉誠飛速終止收購亞視,令劉長樂始料不及,亦措手不及。沒有買家,亞視財政關依然難渡。亞視依然抱病呻吟,望鍋等米。就如同許多漂亮迷人的星姐一樣,空有其表。陳永棋事後亦承認,目前他和劉長樂根本不可能出售手中的亞視股權,也不會減持亞視,再加上亞視成功落地廣東使其價值大增。他還再三強調,有關收購事前全不知情。TOM 也失去了低價收購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一名接近劉長樂的人士說,TOM 在周一晚上實時知會終止收購亞視,以退為進,劉長樂亦茫然不知所措。而亞視第一大股東劉長樂因嫌李嘉誠出價太低而拒絕放棄對亞視的控股權,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劉長樂雖然出其不意在TOM 收購之時宣布落地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試圖令亞視估值抬升,增加TOM 的收購成本,令TOM 知難而退。但這隻是亞視大股東的一廂情願,這隻是遠水,短期內解不了近渴。TOM 表示,在收購亞視股份前就已充分考慮並認真分析過亞視落地的前景。

8 月19 日是個平平常常的星期一。這一天,香港氣象台發出了一號強風警報,台風“黃蜂”吹向粵、瓊地區。這一天,圍繞著香港亞洲電視股權刮了六十多天的旋風也複歸風平浪靜,李嘉誠的TOM 集團進軍電視行業的部署戛然而止。亞視股權的收購、反收購,這一度讓外界看得眼花繚亂的動作,快得有點讓人回不過神來。

不想李超人老謀深算,在亞視宣布落地珠三角後不足六個小時,TOM 宣布終止收購亞視。並稱由於不能對亞視財務情況進行重要的盡職審查,該集團已與香港麗新發展和豐德麗達成共同協定,終止在7 月9 日簽訂的收購亞洲電視32.75% 股權的諒解備忘錄。此舉使紛紛攘攘了兩個多月的亞視股權風波,暫時告一段落。

深諳國人習性的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曾說過:“不給人麵子是最大的無禮,麵子不服從道理,卻服從習慣,麵子比憲法還受人尊敬。”中國人愛麵子的現實顯然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即便是某些人沒有盡到責任甚至是違法,也要保全自己的麵子,不允許別人批評,甚至是善意的批評,一批評就會惱羞成怒,一批評就會麵上無光,就會通過壓製(對下)、不合作(對上)等來給批評者難堪。李嘉誠與陳永棋當初是否考慮過別人的麵子,已經無從考據。不過,在亞視經營十分困難的時候,在急需輸血的時候,李嘉誠卻沒有堅持收購到底,其中若隱若現地顯現著中國人的麵子問題。更加若即若離地顯現出李嘉誠的中庸之道。

李嘉誠素來堅持的善意收購策略,在亞視大股東明確表態不會放棄控股權後,這種收購已經變得似乎沒有太大吸引力,就算堅持收購成功,在不能取得話事權的情況下,隻能是盤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凡事留有餘地,因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錯處,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原諒人。

TOM 刹那間的鳴金收兵,意味著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將可確保其在亞視的大股東地位,可以放下連日來懸在心頭的大石,安安穩穩地睡上一覺了。

其實,亞視的慘淡經營,又如何能安穩睡覺。

TOM 突然宣布放棄的消息一出,業界再度一片嘩然。TOM 首席執行官王兟在隨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委婉地表示,此事和李嘉誠無關。他認為現在很多關於李嘉誠和TOM 的傳言,並非事實,其實TOM 的日常運作,並非事事都向李嘉誠請示。王兟最後表示停止從亞視現股東麗新發展和豐德麗收購亞視股份純屬商業決定,是一種審慎的投資態度,因為除了價格因素外,TOM 對亞視財務狀況也不是十分了解。對於更進一步的情況,王兟表示不便透露。

對於TOM 停止收購亞視股權,當事的另一方、亞視管理層方麵也善意地表示遺憾,同時對TOM 的有關決定表示理解。並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和“李先生合作。”

“作為資本運作高手的李嘉誠,考慮更多的是亞視到底能給他帶來多大的實質經濟效益,而並不在乎收購受挫後所帶來的其他影響。李嘉誠退出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華夏證券分析師沈周翔說。即使李嘉誠收購了麗新發展的亞視股權,劉長樂也不會讓李嘉誠輕易增持股份,況且大股東劉長樂和行政總裁陳永棋的關係相處甚好,共同持有亞視67.25% 股權,兩人曾公開表示無意出售股權。在沒有希望控股亞視的情況下,李嘉誠對亞視的熱情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