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站得牢,挺得腰,走正路,有理想。我不認為自己是百分百的完人,但希望自己對國家和民族做出貢獻,成為一個有價值、值得人們尊重的國民。我個人不懼怕死亡。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亮一條路就好了。”

進入2013 年,有關李嘉誠資本撤離香港及中國內地市場的議論,傳遍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各類報刊、雜誌、電台、電視連篇累牘,不厭其煩地分析、介紹、評說這一似是而非的偽命題。歐洲白人歡欣鼓舞,尤其是不列顛人,更是擺出了各種誘人的姿態,頻拋媚眼,暗送秋波,唯恐李嘉誠移情別戀。內地人憂心忡忡,欲言又止。香港人愛恨交加,五味雜陳。難道這是曆史的真實景象嗎?

在香港,李嘉誠和他的家族影響力無處不在,影響著數百萬香港人每時每刻的生活,每天清晨從睡意朦朧中聽到的電話鈴聲,再到匆匆上班路上穿透大氣的電台播音,到急急忙忙登電梯到達的寫字樓,再到晚上拖著疲憊身軀回家所居住的居所,再到打開能給你帶來光明的盞盞明燈(香港的電力公司“港燈”

有李嘉誠的投資),再到茶餘飯後心神向往、放鬆自我的虛擬網絡世界與電視娛樂,乃至去超市買日常生活用品(百佳超市、屈臣氏等都是李嘉誠控製的集團旗下產業),甚至到臨睡前的沐浴(李嘉誠持股生產飄柔等洗浴產品的寶潔集團)。

難怪有人聳人聽聞地說,香港,顧名思義,就是李家的城。所以當李嘉誠突然提出要為關乎半數香港人日常消費的百佳超市尋找新主人的時候,香港社會嘩然,一時間種種關於“李嘉誠欲撤資香港”的傳聞、報道傳遍大街小巷。

至於對內地人的影響,舉個最小的例子,你每日洗頭用的洗頭液,你每天口渴喝的王老吉,當你感冒可能要吃的板藍根與感冒清,都可能是出自李嘉誠之手,也就是說,你每天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在為李嘉誠做貢獻。

連番收購

其實,有關李嘉誠撤資的傳言與議論,近二十年從來都未曾停止過。讓我們把聚焦的長鏡頭拉向曆史的縱深。

2011 年7 月12 日,英國Northumbrian Water(NWG)公告稱,長和係主席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與其修訂一份不具約束力的收購提議,雙方將收購代價調高至24 億英鎊(約297.36 億港元),相當於每股作價465 便士。長建夥同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基金會組成財團,以總代價48 億英鎊(618 億港元),收購NW。根據修正後的提議,Northumbrian Water(NWG)股東將獲得每股9.57 便士之股息,並於9 月9 日派付。公告發出後,其股價隨即升至八年以來的新高位,至447.6 便士。NWG 為英國最大的水務公司之一,其同意給予長建以有限的時間內,進行驗證性資產審查。報道引述一名分析員表示,“目前的出價水平,連同末期股息,已接近475 便士,而我們認為這是公平的,現時的價錢似乎是由英國水務董事會推薦。”該分析員並認為,現時持股27%的加拿大退休基金安大略教師退休計劃,很可能接受這項提議。

英國市場為長江基建第二大盈利來源,長建並已持有英國南方水務(Southern Water)4.75% 策略性權益。10 月17 日,長江基建宣布,有關收購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NWG)事項已經完成,該公司已成為UK Water 全資附屬公司。UK Water 由長江基建牽頭之財團全資擁有。

Northumbrian Water(NWG)股份分別已取消納入英國上市監管局之正式名冊,以及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之上市證券主板除牌。

2011 年3 月,美國電力生產商PPL 集團宣布,成功收購德國E.ON 旗下的英國電網。PPL 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第二大公用事業公司。此前,李嘉誠的長江基建以37 億英鎊成為出價最高的競購者,但仍然失手。根據香港媒體此前統計,李嘉誠家族控製著英國大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10% 左右的天然氣供應市場,以及大約5% 的供水市場。如果本次交易成功,李嘉誠將掌控幾乎占英國一半的電網設施。因此業內人士稱,李嘉誠此次失手,很有可能是由於競爭的原因,具體講,是英國當局擔心李嘉誠收購會造成新的不可避免的電力市場壟斷。

稍後,李嘉誠又以1.5 億英鎊(約20 億港元)競標英國森茨卡集團(Centrica)的風力發電廠,該集團是英國天然氣(British Gas)的母公司,擁有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廠。參與競標者還包括美國私募基金KKR、德意誌銀行旗下基礎建設部門RREEF 和中國大唐國際發電公司。森茨卡是英國最大風力發電廠的投資者,但該公司一度以成本不斷升高為由,考慮檢討興建風力電廠的方案,確定這些計劃符合預期的投資效益才會開始進行。據《每日電訊報》當時的報道,森茨卡可能已找私募基金業者Riverstone 等潛在投資人籌資。

2010 年5 月,皇家荷蘭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以成本變高為由,撤出倫敦陣列(London Array)風力電廠計劃。倫敦陣列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離岸風力電廠。《泰晤士報》報道,森茨卡執行長萊德洛(Sam Laidlaw)打算趁國際油價下滑、天然氣田相對便宜的時候,大舉收購全球的天然氣田,因此正努力尋找資金來源。

歐洲和加拿大業務占和記黃埔2011 年收益總額的比例分別為42% 和16%,遠高於其在香港的收益。李嘉誠當時即明確表示,若歐洲未來出現合適的業務,仍會繼續進行收購與投資。2012 年6 月5 日,和記黃埔(0013.HK)宣布,透過旗下子公司Persall Pte Ltd 與李嘉誠基金會旗下的Kelburgh Pte Ltd 合作,分別購入Scailex Corporation Ltd(下稱“Scailex”)50% 和25% 股權,總作價1.25 億美元。Scailex 持有以色列主要電訊服務商 Partner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td(下稱“Partner”)44.5% 控股權。

2009 年, 和記黃埔曾以13.81 億美元向Scailex 出售所持Partner 的51.31% 股權,如今再以1.25 億美元重獲Partner 的控股權,低買高賣差價約12.56 億美元。通過這筆交易,和記黃埔至少可以確保自己獲得的收益超過抵押物僅1.28 億美元的價值,而且,這筆交易還讓李嘉誠再次拿回Partner 的控股權。李嘉誠高出低進的投資手腕再次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與不折不扣的驗證。

2012 年9 月,李嘉誠收購英國燃氣分銷公司的交易獲得歐盟批準。上述交易完成後,長江基建在燃氣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將大大提高至英國人口總數的25%。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歐盟委員會已批準由長江基建牽頭的財團斥資6.45 億英鎊收購英國燃氣分銷公司“威爾士與西部設施”有限公司(Wales & West Utilities 簡稱“WWU”)。此外,還要負擔其13.12 億英鎊的債務,即本次收購的估值為19.57 億英鎊。

WWU 為英國八個主要配氣網絡之一,網絡覆蓋4.2 萬平方公裏,為威爾斯及英國西南部約740 萬人口提供服務。該網絡的管道總長度為3.5 萬公裏,並設有18 個氣體儲存場。交易完成時,WWU 的受規管資產價值估計為17.93億英鎊。長江基建方麵透露,本次收購為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於英國配氣行業的第二項氣體網絡投資。完成收購WWU 後,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將擁有英國八大配氣網絡中的兩個,總網絡覆蓋麵為該國的27% 土地麵積,將覆蓋全英國四分之一人口。

2012 年10 月,電訊盈科(00008.HK)主席李澤楷斥資167 億港元,成功收購得荷蘭國際集團(ING)港澳及泰國業務,再次踏足保險市場,下一步將強攻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及馬來西亞,從而建立泛亞保險王國。《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李澤楷的發展策略,主要針對撤出亞洲的歐美保險集團,透過收購其區內業務,或直接在區內收購規模較小的保險公司。重投保險市場的李澤楷,早於1994 年透過收購鵬利保險,隨後易名為盈科保險,並重組上市。他在2007 年金融海嘯前,以高價出售盈科保險予比利時富通,套現逾31 億港元,既成功避過金融海嘯,同時亦在13 年內賺取逾10 倍的回報。

從2000 年開始,李澤钜已斥資2000 多億港元收購了十一項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基建項目,涉及電力、水務、天然氣供應等項目。按照英國媒體的說法,李澤钜幾乎已經“買下了英國”——李嘉誠父子控製英國天然氣近三成的市場,英國四分之一人口的天然氣供應由他們提供,英國大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百分之五的供水市場都是李家的資產。

李嘉誠近來積極搶攻環保商機,他旗下的企業更宣布斥資13 億美元收購荷蘭的廢棄物處理公司,獲得全歐洲最大的廢棄物處理產能,這也是2012 年以來李嘉誠第二度出手並購海外的廢棄物處理事業。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長江實業、電能實業、李嘉誠基金會合組一個競標集團,集資9.437 億歐元(約13億美元)並購荷蘭的廢棄物處理公司**R AFVALVERWERKING BV,該公司的廢棄物處理產能與垃圾發電量位居全歐洲第一。

對於李嘉誠的並購動作,香港渣打銀行的分析師認為,**R 的獲利成長相當可觀,在歐洲各國重視環保的情況下,廢棄物處理事業具有很大的成長潛能。

**R 在2012 年的淨利為4230 萬歐元,比起2011 年的2070 萬歐元成長超過一倍,而**R 在荷蘭廢棄物處理的市占率約為23%。這次並購動作也有助於再度提高李嘉誠旗下集團在歐洲的獲利能力。在並購**R 的消息公布之後,李嘉誠旗下相關企業的股價明顯上漲,長江基建上漲2.98%、長江實業上漲3.73%、電能實業上漲2.96%,都遠高過恒生大盤1.22%的漲幅。

長江基建在2012 年1 月時曾經斥資4.05 億美元收購新西蘭第二大廢棄物處理公司ENVIROWASTE。長江基建董事總經理甘慶林表示,長江基建集團在納入廢棄物處理方麵,有不錯的進展。在全球各地廢棄物處理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看到這個產業的商機。

李嘉誠的歐洲電訊事業版圖也在進一步擴大,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和記黃埔,有意收購西班牙電信旗下的愛爾蘭電信業務O2,該業務市場估值高達70億歐元。愛爾蘭對和記黃埔並非全新的市場,和黃旗下的歐洲3a 集團已在意大利、英國、瑞典、丹麥、奧地利和愛爾蘭等地經營業務。

2005 年,西班牙電信以260 億歐元(約新台幣1.01 兆元)的價碼收購O2的90% 股份,使自身用戶數量躍居為歐洲第二、世界第四大的電信集團。時隔六年,受歐債危機衝擊,債台高築的西班牙電信不得不考慮剝離O2 這類非核心資產,減少負債總額。先前公司已經以5 億美元出售拉丁美洲業務40% 股權。

西班牙電信希望能將債務總額從原來的510 億歐元降至470 億歐元以下。李嘉誠對歐洲電信事業興致勃勃,市場持續傳聞和黃有意將旗下電信公司3 意大利與當地電信龍頭意大利電信(Telecom Italia)合並,提高歐洲業務效益、搶占當地市場。媒體指出,和記黃埔有意取得合並後新公司約30% 股權,唯價錢仍在商議中。

近年來,歐債危機的衝擊提供陸企吞下歐洲資產的絕佳機會,善於投資的李嘉誠也已多次出手。早在2011 年2 月,旗下電信公司3 奧地利訂立一項具約束力的協議,收購Orange Austria 的100% 股權,再出售所收購的Yesss !品牌與若幹其他資產給Telekom Austria Group,通過該交易,3 奧地利的客戶總a “3”:和記電訊香港控股有限公司2009 年5 月8 日接管和記電訊國際港澳業務,從事港澳以獲特許授權使用。“3”品牌經營G** 雙頻及3G 流動電訊服務。是和記黃埔的子公司。

數達到280 萬名。

在大舉進軍歐洲各行各業的同時,李嘉誠也有在按部就班地拋售香港與內地資產。2013 年9 月29 日,在上海自貿區掛牌之際,李嘉誠再出招,規劃以分拆方式,出售旗下重要資產——香港電燈五到七成股權,預計最多套現近600億港元。擔心外界過度解讀,控股港燈的電能實業更特別聲明,純粹是資本組合的商業決定,不應視為撤資。李嘉誠9 月中才鄭重其事地宣示,絕不從香港遷離,沒幾天就大賣具準壟斷性質獲利豐厚的優質資產港燈,難免不令人猜測其真實動機。

據了解,港燈主營項目有發電、輸電與供電,2012 年營收達104 億港元,盈利45.5 億港元,向來都是李嘉誠在港的最重要資產;分拆出售股權後,電能仍持港燈30%至49.9%股權。令人關注的是,向來投資都以控股為目標的李嘉誠似乎並不在意港燈上市的控股與否。其實就盈利層麵來看,李嘉誠旗下最重要的和黃集團,歐洲就占總獲利35%,比內地13%、香港15%總和還多,僅就這一點來說,李嘉誠早已“撤港入歐”,世人不過是後知後覺而已。

李嘉誠的“歐洲情結”尤其濃厚。從2000 年第一次海外投資被人熟知後,2010 李嘉誠長子李澤钜率領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和李嘉誠基金會聯手,斥資58億英鎊(約700 億港元)從法國電力公司(EDF)手中拿下英國電網業務後,李嘉誠的海外投資版圖迅速拉開。

2013 年6 月,和記黃埔旗下3 愛爾蘭將以7.8 億歐元(約80 億港元)收購其愛爾蘭O2 業務。英國媒體更戲言稱,李嘉誠海外並購幾乎買下“整個英國”。李嘉誠在長江實業的2013 年半年報業績報告中稱,海外基建項目為新增穩定優質收益來源,將以多元化發展模式,把握新業務領域的收購機遇。據2012 年度的業績報告,歐洲已經是和黃集團收入的主要來源,上年貢獻的收入總計1689.5 億港元,占收入總額42%,其中,歐洲三集團帶來的收入總額年增長3%,高達港587 億港元,是和記電信香港控股收入的近五倍多。其中,和記黃埔在歐洲的基建業務都來自英國,盈利約56 億港元,比整個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盈利之和還要多。

2013 年以來,從出售百佳超市、廣州西城都薈、上海東方匯經中心,到出售家族在A 股唯一的上市公司長園集團,業內擔憂李嘉誠正在部署大規模向海外轉移資產。廣州西城都薈被李嘉誠以30.3 億港元的價格售予離岸公司GCREF Acquisitions 22 Limited——這一位於荔灣區黃沙地鐵上蓋的資產,曾多次被詬病延遲開業且招商不見起色。這是繼長江實業出售上海陸家嘴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OFC、和記黃埔出售百佳超市之後,李嘉誠第三次拋售內地項目,涉及金額總計約為410 億港元(323 億元人民幣)。

2011 年5 月,李嘉誠旗下的和記港陸稱,以44.38 億元人民幣出售其位於上海長樂路的世紀商貿廣場寫字樓物業。

2011 年6 月,和記黃埔位於古北的高檔公寓禦翠豪庭降價銷售,價格跌幅最高達24%。

2012 年年初,和黃再次以“改租為售”的方式拋售黃金城道商鋪。與此同時,“長和係”持有並收租長達10 餘年的別墅物業禦翠園一期“四季雅苑”

也被傳出計劃出售。

2014 年1 月15 日,李澤楷旗下公司盈大地產,就出售北京盈科中心股權,與獨立第三方處於深入磋商階段。盡管尚未簽訂具約束力的買賣協議,但這項資產出售案,預料將創下80 億元人民幣高價。位於北京朝陽區的盈科中心集辦公大樓、商場、休閑美食及服務式公寓於一身,位置鄰近北京使館區,周邊為著名的三裏屯酒吧一條街。早在去年2 月時,已傳出盈大地產有意以80 億人民幣的高價出售。

除了拿現金到歐洲搶相對便宜資產外,香港商界傳聞,逐漸由第二代李澤钜接班的長和集團,有意減少香港投資。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李澤钜顯然從商業利潤角度考慮,父親李嘉誠則對香港有感情,但隨著李澤钜逐步掌權,李家勢必淡出香港。作為新一代的掌門人,李澤钜當然不會如同父輩般繼續對香港背負沉重的道義上的十字架。

以往的繁榮,不一定是明天的序幕,每個人都該提高警覺,反問自己應在這個社會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近年來,李嘉誠不僅大賣香港的資產,連上海、廣州地產項目,也是他換現金的標的物。經濟學者說,李嘉誠看到深圳前海、上海自貿區陸續成立,勢必侵蝕香港基石,勢必削弱香港僅有的微乎其微的優勢。李嘉誠曾說:“上海自貿區成立,對香港是重大威脅。”當然,李嘉誠的每項收購都十分謹慎。例如外界普遍認為,在歐債危機肆虐的經濟低潮期“撿便宜貨”,當經濟出現周期性回升,這些項目回報必然十分豐厚。

李嘉誠曾表示自己並非對英國情有獨鍾,“無論什麽項目,隻要是在政治穩定,有法律保障的地方,都有可能投資。”投資所在國度的體製優勢,是李嘉誠海外投資收購大舉拓展商業版圖的另一個重要衡量要素。奉行英式製度的國家“一切運作都有規矩”,對基建等受管製行業有高透明度及利潤保證。長建主席李澤钜近期與分析師會麵時透露,未來主要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尋找投資機會,理由是它們有“Well-established Regulatory Regimes(完善的監管體製)”。

此外,內地企業家對李嘉誠資產轉移也深感不安。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說:“這是個信號,小心了。”娃哈哈集團總裁宗慶後獨生女宗馥莉說:“李嘉誠都搬出去了,我為什麽不可搬出去。”

有來自英國的分析人士指出,英國是全球第二大,也是歐洲最大的國際外資投資地。同時,英國是歐洲排名第三位的“商業便利”國家,加上英國政府的服務意識和效率備受很多投資者青睞。此前,也曾有IMF 的官員指出,投資者和英國政府是一件雙贏的事情,而英國對外國資本持非常開放的態度。這一點從倫敦的第二大機場——蓋特威克機場(Gatwick Airport)的股權結構中便可見一斑。數據顯示,這個機場的所有100% 的股權都被外國機構投資者所持有。其中,一個來自美國的名為全球基建合夥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的私募股權基金全球擁有這個機場股權的42%,阿布紮比投資局擁有15.9%,而澳大利亞政府投資基金擁有17.3%,一個來自美國加州的養老基金CalPERS 擁有12.7%,剩餘的12.1% 股權則被韓國共同養老基金所有。正是由於英國對外資收購國內基礎設施資產權益持開放態度,英國的基礎建設也成為了李嘉誠青睞的投資對象。

不會從中國內地撤資

對於炒得沸沸揚揚的“撤資中國,移情海外”事件,李嘉誠多次不厭其煩地出來公開回應說“不會從中國撤資”。但細細分析李嘉誠的話,卻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首先,李嘉誠說:“我愛香港、愛國家,長實和黃絕對不會遷冊。”

把“愛香港、愛國家”作為前提條件,顯然是在做“政治表態”。

其次,他解釋道:“但生意規模大小會隨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情況而做出決定,當然股東的利益,我也要負起絕對的責任。”“今天又在英國進行其他投資,將來也可能會出售部分外國項目”。其言外之意最少有這麽幾層意思:一是,從股東利益和商業角度考慮的;二是,再次暗示近期出售內地和香港部分項目確有其事;三是,集團的決定永遠以股東利益為首要考慮因素,如果有大規模的歐洲投資,甚至以出售香港資產為代價,那也是股東整體利益的集體決定,而非個人意誌所能左右;四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排除以盈利為目標的投資,投資賺錢是集團首要的考慮因素;五是,公司香港注冊地不會改變,雖然集團可能繼續在外國投資賺錢。

那麽,李嘉誠為何出售內地和香港包括房地產在內的項目呢?主要是考慮內地和香港房地產已經存在巨大的泡沫風險。一方麵擔憂繼續握有這些項目,一旦泡沫破裂會造成較大風險損失,另一方麵出售這些項目,價位正好處於高位,獲利巨大。作為生意人,李嘉誠自始至終都強調絕不賺盡最後一個銅板。

這也是李嘉誠生意經中規避風險的信條之一。同時,歐洲以及美國房地產整體處於低穀階段並且正處於觸底反彈位置,是抄底的絕佳機會。比如,2012 年以來,美國經濟延續溫和增長態勢。多數地區的住宅樓市回暖,全美各地對商業地產的需求都在增加。歐洲雖然稍有滯後,但是房地產複蘇就在眼前。因此,李嘉誠從內地和香港撤走部分資金投資歐洲,其眼光獨到,把握商機準確。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有過如斯傳神的描述:“假如我不能從自身產生力量,假如我必須依賴外部世界尋找勇氣、舒適和快樂,那麽我將身居何處!”李嘉誠畢竟是李嘉誠,我們不能用凡人俗人常人的心態眼光去看待他具戰略性的投資決策,更不能因此就非議妄議。就算真的用俗人撤資的心態分析,作為一個成功的戰略投資家,其完全基於商業的投資決定,在今天高度開放的資本社會,又有什麽值得別人說三道四的呢?難道李嘉誠的投資經商還需要你我指手畫腳嗎?難道李嘉誠的錢投到哪裏去,還需要征得你的同意你才能夠心安理得地接受嗎﹖

實際上,從亞洲等新興市場體國家撤資的何止李嘉誠呢?美國銀行等外資金融企業基本把持有的中國銀行股份清空撤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正在遭受外資撤離的痛苦。印度盧比2012 年以來對美元累計貶值約20%。雖然印度采取限製進口等措施,但仍無濟於事。盧比兌美元匯率8 月份依然暴跌11%。而巴西雷亞爾、印度尼西亞盾、南非蘭特和土耳其裏拉等其他新興國家貨幣也跌勢嚴峻。一時間投資者對新興市場信心告急。中國作為第一新興市場經濟體大國,絕對難逃外資撤離一劫。

其實,李嘉誠拋售物業,或許和內地正在進行的不動產登記製度改革有關。將不動產登記統一到國土部門,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最能打動房地產價格的決定。原因很簡單,幾乎所有的人都明白,不動產統一登記完成之後,接下來國家就要征收房產稅,而房產,已經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資產。

數據顯示,城鎮全國自有住房擁有率2011 年為84.7%,2012 年增加為85.4%。2011 年有13% 的家庭擁有兩套房,2.5% 的家庭擁有三套或以上住房。

2012 年,有兩套房的家庭增加至13.9%,而三套或以上家庭則大幅增加至3.4%。這個比率,一定是逐年穩步上升的。所以,對於不動產登記製度的改革,對於不動產登記背後的房產稅,很多的人在睜大眼睛看著,心裏也在盤算著。

房產稅的實施,不僅僅是繳稅這麽簡單,其中更大的影響在於,個人資產的完全透明公開,這對於習慣悶聲發大財的中國人來講,確實很不習慣,也因此勢必會拋售房產,隱藏財產,也因此必然帶來房價下滑。

李嘉誠拋售內地物業說明,惦記著不動產登記和房產稅的,不但有老百姓,還有商人。精明的商人,不但惦記著,而且已經開始動作了。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精明的商人。相關的蛛絲馬跡,已經有人點破,不過沒被重視罷了。早在之前,就有業內人士分析,房產稅,也許會從商業地產開刀。房產稅在最開始的時候,曾給民眾一種誤區,以為房產稅開征以後,會將房價打壓下去。但是上海、重慶試點的結果證明,房產稅在打壓房價方麵,作用很小。於是大家逐漸明白,政府征收房產稅的最重要目的,醉翁之意還在酒,是在房地產開發接近尾聲之前,給地方政府找補一個穩定的稅收財源。

如果不出意外,房產稅的征收,應該是從商業地產開始。李嘉誠作為精明的商人,作為一個在內地擁有龐大商業地產項目的商人(住宅項目都是邊開發邊出售回籠資金)早就預料到了這個結果。商人,當然是趨利避害的,他拋售內地物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外資從新興市場體國家的逐漸撤離,僅僅是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出籠的信號而已,如果真正到了實實在在退出時,不僅新興市場體國家,歐美國家經濟金融都將遭受不同程度的衝擊。從這個方麵講,李嘉誠撤資內地和香港部分資金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無論李嘉誠怎樣回應,但確實撤離內地和香港部分項目投資是事實。這提醒中國一定要做好應對美國量化寬鬆退出帶來的風險,央行應該有充分的應對政策工具儲備。也提醒投資者,李嘉誠都懼怕房地產泡沫風險了,都撤離了,抵禦風險能力極低的投資者更應該謹慎涉獵樓市。

盡管李嘉誠的管理團隊強調目前不缺資金,對任何資本密集、回報穩定、可預測度高的業務都感興趣,且不限於歐洲,但翻閱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半年報可見——長和係已有近一年未在內地拿地,以李嘉誠過往發展地產都會高儲備土地的一貫手法來比較,其“撤資內地轉戰歐洲”的輪廓已經是清晰明確毋庸置疑的了。反過來講,在一個資本開放透明的經濟體係內,資本板塊的遊移自然是趨利避害,避高就低。這也應驗了中國那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李嘉誠在2013 年3 月的和黃業績會上表示,2012 年集團的歐洲業務“賺多了”,又稱歐洲業務到現在都很好,“90% 都很成熟”,除非世界經濟有大的變化,發生“特別的意料不到的事”,如無意外集團今年業績應該都很穩定。他並著重提及碼頭業務,指集團雖然在歐洲的幾個國家有碼頭,但同時在南美洲、中美洲、歐洲,甚至中東一帶也都有碼頭,在亞洲就更多。據他介紹,歐洲的碼頭生意增幅為3% ~ 4%,而在南美洲、中美洲每年增幅更高達10% ~ 20%,收入都很穩定。

對於市場關注的3G 業務,李嘉誠指,相信3G 業務在2013 年應該會有好的表現。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亦表示,3G 業務於2012 年的EBIT 增長逾100%,表現向好,加上期內成功收購3 奧地利,對此感到高興。他又稱,澳洲3 業務也有很好的成績,但“走的步伐過快”,且合作夥伴Vodafone 換了新的CEO,需要一段時間來執行新的預算。但隨著新CEO 執行了新的策略,成本已較前降低。

李嘉誠在多個場合都一再重申,集團從來沒有撤資,有邊際利潤就會繼續做,但上市公司始終要向股東交代,若外國回報率較香港高,自然會到外國投資。

又指部分業務如電網、葡萄園等在本港買不到,水務項目在內地亦由政府擁有,故唯有轉移到外國尋求。不過他說:“我們在香港有很多業務,不會撤資,如果香港有投資機會,我們當然會研究。”

李嘉誠與李澤钜都口徑一致,多次說明“香港是我家”,從來沒有“放軟手腳”投地。李嘉誠更說,回報如果相若,例如海外賺100 元,香港賺80 或90 元,“我都會投資在香港,因為始終有感情。”又指香港沒有地產霸權。李澤钜亦說:“香港怎麽說都是家鄉!”集團會繼續在港投地,繼續賣樓,總之貨如輪轉,不會放慢更不會放棄在港投資。

2013 年11 月,處在風口浪口尖上的李嘉誠,接受南方報業旗下媒體專訪,回應“長和係”從內地香港撤資傳言,揚言“長和係”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並且語帶雙關地說,這是我的一個反擊。麵對“撤資”傳言,李嘉誠鄭重地做出了反駁。

南方報業:李先生,您的集團出售了上海、廣州超過百億元的商業物業,以及香港部分資產,還曾經洽談過轉讓百佳超市項目。由此,關於“長和係”

要從中國內地及香港撤資的傳言沸沸揚揚。

李嘉誠:回答這個問題的確最為重要。我想用數字說話:“長和係”

去年毛收入約4300 億港元,而本年度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兩個基建項目動用的資金隻有80 億港元,所占比例不足2%;而我們在香港貨櫃碼頭項目的投資已經有40 億港元。這怎麽能說是“長和係”撤資?真是天方夜譚,是一個大笑話!

集團在5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業務,不管是在香港、內地還是外國,如果有價錢合理的地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這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百佳超市後來不賣了,也是因為價格不合適,以及有更好的打算。

南方報業:您覺得為什麽“撤資”傳言愈傳愈盛?

李嘉誠:我對這種傳聞感到非常奇怪。最開頭這樣說的人也許是想挑起事端,而其他人不了解情況,跟著說而已。但是這樣說對政府和營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南方報業:“長和係”今年在香港出售的物業特別引人注目。

李嘉誠:大型住宅類的地產項目是我們的核心業務,項目建成後90% 以上是出售的。實際上,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香港賣樓隻得40 億港元,是近13 年來最少的一年,僅為過去兩年年銷售額的15%左右。其中包括這兩天被媒體炒得火熱的太平山頂物業,出售金額其實非常少。今年在港的業務緊縮了,主要是因為政府批出的樓花額度不多,我們在與香港政府協調,希望可以加大額度。

再說,“長和係”在香港還擁有不少出租物業,包括長江集團中心、華人行、和記大廈、中環中心等,總麵積大約有380 萬平方英尺(1平方米等於9 平方英尺);內地包括北京、上海的出租物業,總麵積有500 萬平方英尺。這兩地出租物業總市值加起來至少1700 億港元,這些物業都不會賣。而外國出租物業與之相比,隻有0.5%。

南方報業:您曾說,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絕不會將注冊地遷往別處。現在還是這樣嗎?

李嘉誠:是的。我的家在香港,“長和係”的基地在香港,永遠不會離開香港。我再強調,即使日後出售業務都隻是商業考慮,跟“撤資”沒有關係。

南方報業:過去,大家都稱呼您是“超人”,現在卻用“壟斷”之類的詞匯形容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李嘉誠:貧富懸殊是全球現象。我們在香港投資較大,就容易引來誤解。30 年前,我已預見香港會出現這個情況。有香港記者問我,為什麽不多在香港投資零售事業。我說,我們集團在全球有12000 間零售店鋪,其中香港則隻占600 多家,如果再增加香港容納得了嗎?

集中在香港投資是愚蠢的,所以我們多年前就開始投資海外。

南方報業:您宣布,把三分之一的個人財產捐作公益慈善之用,放入名下的李嘉誠基金會。您捐這麽大筆錢是怎麽考慮的?又將如何選擇捐助項目呢?

李嘉誠:我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力圖做一個值得人們尊重的人。如果沒有這個理想,就不會將辛苦賺的錢捐出來做公益事業。基金會主要做兩大範疇的項目:教育和醫療。我雖然在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經營業務,但我規定基金會80% 以上捐款要用於大中華地區,今年的公益捐款就有40 億港元。

我相信,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是一種境界,因此做這些不是為了樹碑留名。我在家鄉捐建醫院時,當地領導要我掛上先父的名字。

我說,如果父親天上有知,不掛名也知道我做了好事。

南方報業:您捐資在廣東建設汕頭大學。我們知道,汕大的教育改革曾遇到不少爭議,您覺得如今收效如何?

李嘉誠: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我捐建汕大,想為教育做出貢獻,做個樣板。

南方報業: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形勢下,普通民眾生活艱辛。企業家能夠為他們做什麽?我們知道,李嘉誠基金會在全國特別是西北,資助幾百萬個貧困兒童做唇裂、白內障和小腸疝氣手術。特別是為貧困癌症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寧養服務”,做這個項目您是如何考慮的?

李嘉誠:一個很冷的冬天,我一位朋友患癌症,住在私家醫院。

我去探望他,他看見我非常高興,拉著我坐在他床邊。他後來睡著了,也沒有放開我的手。我心想:這個朋友很富有,得到一流的醫療照顧,但到這個時候仍然痛苦不已。而內地貧窮的病人沒錢接受治療,又怎樣度過呢?於是想到要去開展“寧養服務”。

汕頭大學醫學院設立了第一家寧養院,我鼓勵醫護人員:如果你們做得成功,我保證會在全國設立數十家寧養院,為貧困癌症患者提供免費“寧養服務”。

南方報業:現在的社會言論較為多元化,即使您在公益上做了那麽多事,仍然常常有不同的聲音,您會否對此感到困擾?

李嘉誠:如果認識儒、釋、道的精粹,便會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而應做正確的事。我看到基金會的工作每天都在進步,像在荒蕪之地種下大樹,讓後人有收獲,這是很高興的事情。基金會的資金,每一分一毫都是稅後才注入的,我心安理得。

南方報業:您認為一生最難的是什麽時候?

李嘉誠:人生各個階段都會有難處,但我最難的是日本入侵香港的那些年。父親病逝,不足十五歲的我要挑起照顧母親和弟妹的重擔,當時還得了肺病,病情接近危險程度。但我還是充滿信心,告訴自己:我身為大兒子,要支撐這一家人的生活,還要為了前途“搶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