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引領3G 網絡

“未買先想賣,當我買入一件東西,會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在99% 的交易中做的事情,隻有1% 的時間,是想會賺多少錢。”

19 世紀英國現實主義作家查理·狄更斯在他的著名長篇小說《雙城記》的卷首,寫下這樣一段饒有哲理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前麵有著各種事物,人們前麵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李嘉誠的3G 藍圖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分析師,喋喋不休地嘮叨著;銀行家,膽戰心驚地注視著;投資者,全神貫注地跟蹤著;小股民,一如既往地期待著;李嘉誠,滿懷信心地經營著。

狂熱鼓吹3G、不惜一擲千億金競投3G 牌照的歐洲移動通訊運營商,2002年以來紛紛偃旗息鼓,從3G 的戰場上大踏步後撤後退。在這一片蕭殺聲中,有一個頑強的聲音,在支撐著歐洲電訊業虛弱的神經,一支“亞洲超人”率領的3G 艦隊,正在左右歐洲3G 的命運。

李嘉誠已經放風說,2003 年一季度後在香港開始3G 的運營。全球都盯實李嘉誠,是力挽狂瀾?還是功虧一簣?全球都期待李嘉誠,是戰略投資?還是豪情賭博?相信這是2005 年前的疑慮焦慮。

穩中求進

任何一個戰略投資家,都會選擇成熟的贏利模式而不會將處在試驗階段的業務作為主流。而3G,無論是硬件產品還是軟性服務,仍處在不能最終完全確認的變革狀態,而終端客戶的定位也無法圈定,而且隨時麵臨著被更為先進的技術取代的可能。至少外界無法界定,這也是市場憂慮3G 前景不明確的真正的內在原因。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有更多的和更大的資金投入才能奏效,盤點李嘉誠的賬麵,就算有足夠的現金支撐,也不能不令投資界擔憂——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3G 項目上,李嘉誠肯定看中的是未來的希望之光。六十年來,從沒有人懷疑過李嘉誠的投資眼光。即便是暫時的懷疑,也很快被客觀現實所否定,變成不能不肯定的態度。人們更看到,李嘉誠是在許多其他公司紛紛推遲或放棄3G 雄心時,大張旗鼓地進入歐洲電訊業務的。他於2002 年11 月份在英國和意大利開始測試3G 網絡,是除了日本以外在3G 上測試運氣的第一個人。雖然李嘉誠一世運氣出奇的好,但是,李嘉誠從來沒有碰運氣的心態。

李嘉誠未必喜歡吃螃蟹,至少以其過往投資曆史,不曾成為吃螃蟹的第一人。李嘉誠投資41 億美元,隻不過是購買了在英國進行3G 服務業務的權限,僅僅是英國的許可證而不是整個歐洲。李嘉誠沒有現成的網絡業務或者說沒有已有用戶作為基礎,他必須同四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開展競爭,然後一個一個客戶的蠶食爭取,才有賺錢的可能。而這些競爭對手每個都是擁有一千萬以上用戶的本地老薑。這四個強悍的競爭對手是Deutsche Telecom、France Telecom、BT 公司先前的分部MM02 和沃達豐。更可怕的是,他們都是十足十的地頭蛇。李嘉誠不過是個過江龍爾爾。俗話說,強龍壓不住地頭蛇。當然,這些地頭蛇一點也沒有掉以輕心,因為他們麵對的是真正的東方強龍。

2000 年7 月17 日,香港和記黃浦宣布與日本最大的移動通訊公司NTT DOCOMO 及荷蘭最大的電訊公司KPN 組成歐洲3G 移動多媒體策略性聯盟,這個由全球三大電訊經營商組成的聯盟,和黃獲得英國3G 牌照的子公司,分別向二者出讓20%與15%的權益,共同經營英國的3G 移動電訊網絡。該網絡將會覆蓋歐洲四大市場,包括英國、德國、法國及比利時,消費者人數超過兩億。

預計到2010 年,上述市場總值將達2000 億歐元,即1.482 萬億港元。

和黃集團與NTT DOCOMO 還和荷蘭電訊另組三方聯盟參加德國的3G 牌照競標,但和黃在眼看德國3G 牌照就要到手的最後時刻毅然退出。全球的電訊業,歐洲是龍頭,歐洲最火爆,歐洲最超前。當然,歐洲市場的錢最好賺。至少目前看來是這樣。李嘉誠的氣吞山河壯舉,足以讓歐洲人再次驚呼:狼來了!

廣袤的歐洲大地,又何止一次傳出這樣恐怖的驚呼。隻不過這次歐洲似乎不很驚慌,而是抱定請君入甕的心態。

三家聯盟的協定重點包括:和黃分別向NTT 及KPN 出售其先前投得的英國3G 牌照的20% 及15% 的股權,和黃仍保留65% 的股權;然後和黃與合作夥伴分別組成新公司,進軍德、法、比利時電訊市場。具體而言,和黃與KPN 組成合資公司E-Plus-Hutchison,並於月底競投德國全球移動通訊係統(UMTS)牌照;與NTT 及KPN 合組財團,參與角逐法國的UMTS 牌照;與KPN 組成財團,角逐比利時的UMTS 牌照。

據悉,和黃之所以選擇NTT 及KPN 作為歐洲3G 市場策略夥伴,主要是看中DOCOMO 擁有高科技、移動互聯網服務專長,其第三代電訊技術更可通行全球,更是看中DOCOMO 曾經率先經營過3G 的刹那輝煌的曆史;KPN 則在歐洲具有強大的基建網絡基礎。同時,和黃通過出售英國3G 部分股權套現資金又可引入技術,更有利於降低經營3G 業務的成本及風險。

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則指出,德國與意大利的3G 業務日後可能安排分拆上市,歐洲3G 業績回報率將超過15%,超過一般人的預期。歐洲在電訊網絡方麵的迅猛發展勢必使其成為帶動全球流動商貿的火車頭,和黃通過與日本及荷蘭電訊巨頭的合作將占領歐洲三分之二的電訊市場,為其打造的電訊帝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2000 年4 月,和黃成功投得英國最大頻譜的3G 牌照,到2003 年6 月英國3G 服務正式投放市場,長達三年的時間裏,和黃飽受業界的質疑和批評,甚至近乎病態幼稚的嘲弄,人們普遍懷疑如此昂貴的3G 牌照是否物有所值。另外,和黃在日本NTT DOCOMO 公司之後,做“勇嚐W-CDMA 的第二人,”

其投入的時機是否恰當,也備受人們的關注。當然,在這三年期間,IT 業也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從那斯達克的崩盤、互聯網企業的大縮水、法國和德國電訊的債務風波、環球電訊和世界通訊的破產案,到NTT DOCOMO 推出FOMA 服務的步履維艱。人們沒有理由相信,3G 的冬天轉瞬即逝。人們有理由相信,3G 的春天還早呢。

在這種時候,李嘉誠能以170 億美元投資的大手筆在歐洲多個國家推出3G 服務,其逆流而上的膽識讓人欽佩,但推出的服務依舊沒有得到輿論的普遍認同。

或許,生意場上,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膽識。李嘉誠如何說服他的投資夥伴荷蘭KPN NV 公司以及日本DOCOMO 公司,在價格最高昂的時候從德國3G 牌照拍賣過程中急流勇進,依然是一個饒有風趣令人關注的核心的商業秘密。在競投之前,他對投資夥伴說:

我們公司一向的經營宗旨是要有一個預算,超過了便要放棄。雖然你們會感到可惜,但這是我綜觀的決定,絕對不會出錯,否則由我承擔全部責任。

不過,經過三年的積累和沉澱,和黃也不再相信3G 能提供“殺手級應用”

的預測,為其服務打頭炮的竟然是無線語音業務的低價戰略。這一戰略也許是一種麵對市場的不得已選擇,因為這並不是當年設計3G 的初衷。其實,早在80 年代末,和黃就開始投資英國電訊業,為其以後進軍全球的電訊市場打下基礎。90 年代初,和黃入股英國的電訊公司“橙”,1996 年通過重組,使之上市,1999 年一轉手賣給曼內斯曼換得其10% 的股權,後曼內斯曼被沃達豐收購後,和黃搖身成為英國電訊巨擘沃達豐的大股東之一,還從這些並購中獲得1000 多億港元的現金入賬,而和黃當初僅投資了84 億港元。

賣“橙”一役大獲全勝後,和黃東征西伐,積極拓展電訊市場。通過加拿大的TIW 公司用522 億港元投得英國3G 的牌照,將其35% 的股權以250 億港元出售,反映牌照估值高達714 億港元,而和黃短期內已獲得英國3G 高達36% 的溢價。

此外,和黃憑著手頭1000 多億港元的充裕現金,勢若秋風掃落葉,在瑞典、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同時競投3G 牌。在亞洲,和黃相繼在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及新德裏投資當地的流動電話業務,2001 年5 月曾斥資11.3 億港元購買加爾各答Usher Martin 電訊公司。看到入世後中國的電訊業將開放的巨大商機,和黃不失時機成為中國聯通的戰略投資者,並與之達成框架協定,此舉使和黃日後與外資在搶奪內地龐大的電訊市場時又占得先機。在美國這樣一個移動電話滲透率出奇低的先進國家,和黃也不放過,早前就入股僅在起步階段的全美最大G** 流動電訊網絡經營商Voice Stream,占其23% 的股權,日前該公司獲得德國電訊的青睞,對方出價已超過300 億美元,看來和黃又在不經不覺中意外進賬一筆大財。在香港,和黃更是近水樓台,已連手NTT 聯手出擊當地的3G 牌照……就這樣,和黃通過在歐洲及亞太地區四處購並,一個全球性的龐大的電訊帝國已然初具雛形。

李嘉誠認為,本港商人如果要到外地尋求發展,必須倚重人才、知識及深入的研究。他以和黃放棄發展德國第三代流動電話牌照3G 為例,當競投價已超過他訂下的最高限額,他斷然決定退出。

2000 年8 月20 日,天氣悶熱的香港,讓人喘不過氣來,所有的動物也都靜悄悄地躲了起來,隻有那些不知好歹的知了,在疏疏密密的榕樹上,放肆地吵叫著。南區深水灣道李宅的房間裏,一個人來回踱著步,雖然屋裏麵開著冷氣機,但是仍顯悶熱。柔和的燈光照在他那寬闊的額頭上,一層細細的汗珠密布其上,那眾人熟悉的黑框大眼鏡,不時被呼出的霧氣所遮。但是這些絲毫不影響這個人深邃的眼神與看似漫不經心的踱步。此時此刻,曆時十四天,172個回合的德國3G 牌照競投,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窗外傳來隆隆的雷聲,李嘉誠走到寬大的落地窗前,拉開窗簾,默默地注視著港島南靜謐的夜空。忽然,一道閃電劃破了漆黑的天空,緊接著一串巨雷轟轟滾過,瓢潑大雨傾盆而下。不知是長久理性的思考受到這炸雷的驚醒,還是平靜中神靈的開啟,或是多年來南征北戰的慣性思維。李嘉誠即刻拿起電話,給在德國的代理人發出了一個明確的指示:退出德國3G !商聖的決定震驚了世界,翌日,和黃的股價應聲下跌3.8%。

李嘉誠的和黃集團與荷蘭KPN 合組的E-Plus Hutchison,參與了這次德國3G 牌照的競標,終於以599 億港元投得一個有兩組頻譜的牌照。但是李嘉誠在競投結果公布數小時內,卻出人意料地宣布,退出E-Plus Hutchison 財團。

麵對來自各方的質疑,李嘉誠專門出來解釋說,這次退出的原因是“一來因為價錢太貴,二來因為投得的頻譜由15 兆赫頻譜(即三組5 兆赫頻譜)降為10兆赫(兩組頻譜),整個經營模式不同了。”李嘉誠稱,他個人的宗旨是超過了預算之後,就不會情緒化地繼續競投下去,以前在競投地皮的時候也是如此。

我的主張從來都是穩中求進。我們事先都會製定出預算,然後在適當的時候以合適的價格投資。尤其在電訊項目上,你需要時間來創建網絡和消費者群體,然後收獲的季節才會來到。

逞一時之強,不顧後果,這從來都不是李嘉誠的風格,李嘉誠在其一生大大小小的並購案中,始終保持著清醒理智的頭腦。李嘉誠曾經講過:與其到頭來收拾殘局,甚至做成蝕本生意,倒不如袖手旁觀。

他不相信歐洲3G 牌照的價格會無止境地高下去,雖然3G 前景非常好,但商業社會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價格,一定要預算多久才可以回本。假如3G 價格無止境地倍增,和黃一定不會競投。很顯然,這張3G 牌照遠遠超出了李嘉誠的預算,因為在2000 年4 月,英國電訊當局拍賣五張3G 牌照,和黃集團以44 億英鎊(69 億美元)的競投價格獲得了這張A 牌照。

李嘉誠說,放棄德國牌照並非因為資金不足,但和黃並無足夠“彈藥”去獨霸全球3G 市場,在發展電訊業務時,一定要正視自己的能力,他強調:生意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太過高估自己。

李嘉誠還以一個小故事來解說他對3G 前景的看法:一個周末,他乘遊艇到西貢以東十多海裏的一個海灣過夜,但翌日要返回市區應約。可是,翌日一早醒來,隻見大霧彌漫,十米外伸手不見五指。船長擔心安全而勸說李嘉誠放棄實時回航,等待太陽升起驅散大霧後再返航。但是,李嘉誠環視左右,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輕鬆說到有辦法。李嘉誠叫船長放下遊艇上的小型快艇,由他親自駕駛快艇,並以一條繩將快艇牽引遊艇前進,因為霧往上升,愈貼近水麵能見度愈高。而快艇船身小,機動性能高,又貼近水麵,加上李嘉誠熟悉當地的地形和海岸線,結果安全地前進了十多分鍾,霧明顯減少,能見度較高,李嘉誠此時才返回遊艇。李嘉誠的3G 生意經,又何嚐不是這樣。在旁人看來是冒險,甚至是賭博,但在李嘉誠這位對地形地利了然於胸的老舵手看來,雖然大霧遮掩,但是路就在自己的腳下,隻要小心駕駛,決不會一葉障目,一樣可以順利到達彼岸。

雖說已年近八旬,但李超人依然表現出了旺盛精力和對多元生意的了如指掌。李嘉誠的生意經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秘方。其實,讓李嘉誠來說,再簡單不過了:“順境時,不會盲目樂觀;逆境時,也不會盲目悲觀。”這就是李嘉誠的原則。

在衰退時,我們總是進行充沛的投資,我們的主要標準是看這個資產有無長遠的利潤潛力,而不考慮它現在是否一文不值或者遭人摒棄。

我們的投資總是長線的,如果能夠改進我們的戰略地位,我們也會賣掉一些生意,這樣做的目的除了實現良性的利潤外,還基於這樣一種更重要的考慮:如果得到一些利潤後,能在同一生意上進行更好的投資。

舉個例子來說,把Orange2G 電訊生意賣掉了,賣了117 億美元,而我們估計全球3G 生意的成本,包括牌照費、設備、利息,建立消費者基礎的費用等,不會超過144 億美元。假設這兩種生意擁有同樣多的消費者,要在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我會選擇3G,因為它的潛力更大。

我個人對全球電訊業務很有興趣,並始終在尋找新的機會。我同樣相信,無線資料傳輸將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橫掃電訊市場

和黃繞過德國,繼續擴張它在歐洲的3G 版圖。2000 年10 月,和黃以20億美元投得意大利的3G 牌照,11 月與12 月又分別獲得奧地利與瑞典的3G 牌照。2001 年與2002 年,再添加丹麥和愛爾蘭的3G 牌照。除歐洲外,和黃還獲得了香港、澳大利亞與以色列的3G 移動牌照。和黃集團及其合作夥伴為在全球九個移動市場中投得的九張3G 牌照總共支付了107 億美元,其中和黃付出78 億美元。

李嘉誠的歐洲3G 帝國有兩艘旗艦,分別是和記3G 英國公司與和記3G 意大利公司。和黃的歐洲3G 之戰將首先在英國與意大利點燃。和黃集團在和記3G 英國公司占有65%的股份,在和記3G 意大利公司占有88%的股份。和黃英國的3G 網絡啟動資金主要來源於2001 年4 月達成的包括32 億英鎊(約49 億美元)銀團貸款與7.77 億英鎊(約11 億美元)賣方信貸在內的融資安排,其中賣方信貸由諾基亞、NEC 以及西門子提供,和黃自己再提供2.75 億英鎊(約4 億美元)的股東貸款。這次融資安排約夠和黃在英國的3G 業務為期三年的發展。意大利的3G 網絡啟動資金主要來源於2002 年1 月與一個由十一家銀行組成之包銷集團達成的32 億歐元融資安排。

由於和黃在歐洲其他國家的3G 項目離牌照規定的最後啟動期限也為期不遠,2002 年9 月,和黃再次謀劃發行15 億美元企業債券,但是其時股市與債券市場中電訊板塊的市場狀況不斷惡化,和黃最後取消了這次債券發行計劃。

2002 年11 月26 日,身在羅馬的意大利電訊部長和米蘭一家商業日報的總編輯以及身在倫敦的李嘉誠長子、和黃董事局副主席李澤钜通過和記的意大利與英國3G 網絡撥通了可視電話。和黃在意大利的3G 網絡初定在2003 年1月開通,開通時可能不會有大規模的市場推廣活動,3G 之花將靜悄悄地開,避免日本NTT DOCOMO 這一年多來所遭遇的公關與形象尷尬。無論是英國還是意大利,和黃都沒有現存的2G 移動網絡。可以想象的是,3G 通訊最早的用戶一定是現有的2G 高端用戶,因此和黃注定是所有其他3G 運營商嚴加防範的敵人。

和記英國3G 一個由幾千“友好用戶”組成的試運營網絡已經運營了幾個月的時間,然而試運營的狀態與結束從未向外界透露;原定2003 年10 月先後啟動的英國與意大利的3G 網絡服務已經推遲到聖誕節前,但是在啟動日期越來越鄰近的時刻,和黃集團卻變得越來越沉默,公司向外界傳達的口徑也不統一,引起業界廣泛的猜疑。

11 月5 日,和黃確認外界的傳言,由於手機測試尚有一些技術問題有待解決,2003 年年底前和黃已經不太可能啟動英國的3G 業務。由於3G 的前期基礎設施投入要遠遠大於2G,3G 運營商的盈利顯然是取決於能否迅速占有相當比例的市場份額,而一家移動通訊公司在一個飽和的市場環境下迅速取得足夠的市場占有率,目前尚無先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在哪兒?米就在市場。

這是和黃3G 項目的困難所在。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市場調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 在對歐洲的移動通訊業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後撰寫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匆促上馬的3G 計劃猶如尚未學步的孩子一心想奔跑那樣免不了頭破血流。著名的IT 谘詢公司Gardner 則在針對和黃集團的3G 項目發布的一篇評論文章認為,憑借不穩定的技術進入市場是有風險的。如果不慎踏錯第一步,將會惹惱消費者,使該品牌從一開始就在消費者中留下惡劣印象,而其競爭者則將從中獲益。

這些狂妄自大的分析家,說話絲毫不留有餘地,他們難道就沒有想到,自己有可能被曆史事實碰得頭破血流。這僅僅是如果而已,而且對李嘉誠而言,將是不存在的如果。李嘉誠對3G 的態度雖然是進取積極的,但絕對是慎重萬分的。

和記3G 英國公司在向歐洲十六家銀行遞交的3G 業務發展報告中對它的3G 英國用戶數的期待是,2001 年底,發展40 萬用戶;2002 年底,增加到150萬用戶;2003 年底,增加到250 萬用戶;2004 年底,增加到630 萬用戶;2005年底,則達到1000 萬用戶數,占有15%的市場份額。其實在2005 年4 月底客戶已達650 萬,並使ARPU(每個3G 用戶平均每月花費)50 英鎊(75 美元)以上。英國的移動用戶中,包括企業用戶在內隻有6%每月的花銷超過50 英鎊。

由於歐洲3G 的全麵推遲,這些目標似乎已經成為不可能完成的理想。和黃3G 的近期贏利目標,短期來看,似乎無可避免地成了空中樓閣。

2002 年以來,和黃除了在與英國3G 項目地理上互補的愛爾蘭投得一張3G 牌照外,對其他3G 牌照似乎已經完全失去了應有的興趣與食欲。和黃集團在瑞典與丹麥都擁有3G 牌照,一張可以拚合和黃北歐3G 網絡的免費的芬蘭3G 牌照本來極配胃口,但是和黃不要。和黃當初以44 億英鎊投得的英國3G 牌照,三個月後將20%與15%分別以12 億英鎊和9 億英鎊賣給日本NTT DOCOMO 和荷蘭電訊公司,從中賺了5 億多英鎊。2002 年8 月,荷蘭電訊將它在英國和記3G 牌照中的15%權益撇帳後剩下不足1 億英鎊,並且聲言願意售回給和黃或者轉售第三方,但和黃竟然無意接手。可見當初高價投得的紅得發紫的歐洲3G 牌照,事實上都有相當程度的貶值。

不過與荷蘭電訊和日本NTT DOCOMO 等其他運營商在資產負債表上對3G 牌照與3G 投資作撇賬處理不同的是,和黃集團堅持認為3G 的營運與商業環境未有實質性的重大變化,因而不需要對集團的3G 投資估值做出調整。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歐洲3G 移動通訊,有可能成為世界電訊業在今後幾年十幾年中的嶄新希望,更有可能成為李嘉誠晚年戰略投資的新的輝煌。

“3G 帝國”是李嘉誠有生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遠不像他以前的投資那樣總是穩操勝券,因而其成敗最受世人關注。1999 年10 月“和黃賣橙”這一盛傳一時的神話,雖然獲利超過千億港元,但是背後或許另有玄機。當時正處3G 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歐洲電訊巨頭為搶占先機,巧取豪奪,作為第二梯隊的Orange 公司自然容易成為獵物,其身價自然水漲船高。Orange 自李嘉誠脫手後竟三易其主,出手價格節節攀升。

1999 年10 月從和黃集團購得Orange 的德國曼內斯曼公司,不出一個月即遭到歐洲最大的移動通訊公司沃達豐公司的惡意圍攻,曼內斯曼多方努力仍功虧一簣,2000 年2 月終被沃達豐兼並。受歐洲電訊條例的限製,沃達豐購入曼內斯曼後將其子公司Orange 吐出,法國電訊樂享其成欣然接手,並將其法國移動業務並入Orange,Orange 然後在倫敦與巴黎證交所重新掛牌上市。經過連番洗牌,法國電訊借Orange 進軍英國、荷蘭、比利時與瑞士市場,沃達豐借曼內斯曼鞏固其在德國的第二大運營商地位,和黃則從歐洲全線撤出。

又有誰能想到,在歐洲電訊業已經金盆洗手的李嘉誠,居然前腳剛走,後腳又卷土重來。而且勢若南亞海嘯,以秋風掃落葉之雷霆萬鈞之力,橫掃歐洲電訊市場。歐洲震驚了,歐洲困惑了,歐洲的電訊商看傻看呆了。這次,李嘉誠所期待的絕對不是簡單的嘩的一聲的感覺。

2000 年4 月,英國電訊當局拍賣五張3G 牌照,為加強競爭,其中最大寬帶(2X15MH z配對寬帶+ 5MH z不配對寬帶)的一張A牌照特意拍賣給在英國本土尚無2G 移動網絡的競標者,並在拍賣價格上給予優惠。李嘉誠當仁不讓,以44 億英鎊(69 億美元)的競投價格獲得了這張A 牌照。和黃集團廣泛參與競投3G 牌照引起了市場關注,外界極度擔憂和黃集團可能因此財務負擔過重。或許市場太過了解李嘉誠,或許,市場根本不了解李嘉誠。

李嘉誠的和黃集團對第三代電訊事業的興趣極為濃厚,積極參與全球各地的牌照競投。在歐洲,和黃集團參與了德國、法國、荷蘭、瑞典、瑞士、丹麥、比利時及其他較小的國家的競投。在亞洲,和黃集團除了有意參與3G 牌照競投,還有興趣在印度及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參與3G 牌照經營。一個問題是,經營一個市場除了牌照之外還需要大量的資金,大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以和黃現有之力顯然是難以做到了。

李嘉誠為什麽還要執意這樣進取呢?甚至被外界視為豪賭呢?難道和黃的投資全無資金之虞嗎?難道3G 的“錢”途真的如李嘉誠所料,一片光明嗎?難道3G 真的是一座蘊藏量無限的金礦嗎?美林證券對這個問題做了深入研究,他們的結論是:和黃集團可以通過各種財務安排來籌集到所需資金。

綜合過去和黃在市場運用的一係列的策略來看,和黃堅持這樣做是有另一層深意的。李嘉誠的主要考慮是,通過這一係列的競投真正使和黃集團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大型跨國集團,將3G 擴張成具壟斷意義的支柱性產業。在確保港口贏利的同時,為長和係未來發展尋求更大的贏利空間。

在這種思路下,競投得來的3G 牌照隻是李嘉誠手中的一個戰略工具,一方麵這可以作為和黃集團今後交換國際資金,進行國際資本運作的王牌與砝碼,也就是美林公司所說的可以進行的各種為3G 而進行的“財務安排,”或因3G 而衍生的各種財務安排。另一方麵,集中資源在有市場潛力的地方,以控股(或擁有股權)的方式真正發展電訊業務,這些股權和黃將會視乎國際電訊市場之變化長期持有。或分拆上市,或套現取利,或變賣換股。做最壞的打算,實在不行,和黃集團還可通過利益交換等方式,賣掉所持有的牌照,照樣可以收回資金。主動權永遠在李嘉誠手中。

當然,從李嘉誠對3G 的投入程度來看,顯然是作為一個長線的戰略投資,也許十年,也許要二十年,才能夠看出真正的效績來。因此,總的來看,李嘉誠為和黃集團設計的戰略策略並沒有什麽難以捉摸的風險。如果有風險,這種風險也一定是在可預料可控製的範圍內。

充實運營

經曆了長時間的等待,和黃於2003 年上半年,在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奧地利和瑞典五個國家相繼開通了以“3”為品牌的3G 服務,其采用的技術標準均是W-CDMA。

按照和黃公司8 月提供的2003 年上半年的財務報表顯示,英國已有15.5萬3G 用戶,意大利約有30 萬,澳大利亞約有5 萬,加上瑞典與奧地利在內,共有3G 用戶約52 萬,而和黃的3G 業務上半年收入為2.45 億港元,未計利息支出及稅項前虧損為38.95 億港元。表麵來看,和黃的3G 業務財務狀況並未如預期理想。不僅發展的用戶數與其他電訊運營商的2G 用戶數無法相提並論,而且出現了巨額虧損,以至於有人認為和黃開啟的不是“掘金之旅”,而是貨真價實的“燒錢之途”。

公正來看,和黃邁出了至關重要而又異常艱難的第一步,或許能提早布局,先人一步,在未來的3G 格局中占得先機。至少,搶占得製高點與主動權。事實上,和黃在三個月的試運行中還是取得了令人心動的成果。

首先,7 月份英國3G 手機用戶的ARPU(每月每用戶平均收益)為45英鎊,而意大利用戶的ARPU 為78 歐元,這些數位都分別超出了20 英鎊和27 歐元的市場平均值。其次,和黃向摩托羅拉和NEC 訂購了大批量的3G 手機(後來又追加300 萬台),以促使手機製造商降低價格、提高質量和增加出貨量。在英國,3G 手機的價格已從700 英鎊下跌到300 英鎊,達到高端2.5G 手機的相若價格;次之,和黃早在2002 年8 月就收購了歐洲第三大藥房連鎖店Kruidvat 集團,加上旗下屈臣氏集團的門市,提前建立了一個龐大的3G 服務和手機零售網絡,另外英國最大的手機分銷商Carphone 也已成為和黃3G 服務的正式分銷商。

再次,和黃的低價策略和套餐服務對中高端用戶吸引很大,特別是語音服務價格比對手低一半左右,體現了和黃務實的戰略思想和穩健推進的操盤作風。

最後,和黃在多媒體服務方麵花了很多心思與功夫,除了與英國廣播公司簽約,為3G 網絡提供各種體育信息服務以外,還與十餘家遊戲開發公司簽約,為其用戶提供四十餘種可下載的遊戲服務。

和黃相信,在發展3G 用戶的最初階段,低價戰略會更有殺傷力。和黃在推出低價包月服務的同時,還吸取了NTT DOCOMO 公司、韓國SKT 公司和韓國KTF 公司經營3G 網絡的經驗教訓,另辟蹊徑,提供自助式的包月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各種層次用戶的需求。在這種包月服務中,用戶在交納一定的基本費用之後,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通話時間。比如在英國,3G 用戶選擇59.99英鎊包月服務,可以獲得1000 分鍾通話時間、100 分鍾視頻通話時間、100 條**S 短訊、100 條MMS 短訊和40 條視頻消息。而另一種服務包月費為99.99英鎊,能獲得2000 分鍾通話時間、200 分鍾視頻通話時間、500 條**S 短訊、120 條MMS 短訊和80 條視頻消息。另外用戶還需簽訂十二個月的服務合同,在購買3G 手機的時候得到大幅度的折扣。在意大利,和黃也推出兩種類似的包月計劃,定價分別為85 歐元和140 歐元。

細細看來,和黃推3G 的招數基本上是低價搶客的策略,並沒有太多的創新,不過其在語音業務上的“慷慨大方”,卻也讓歐洲人大吃一驚。甚至亞洲的日本、韓國也怦然心動。通過簡單的加減乘除計算可以發現,和黃3G 服務中語音業務每分鍾收費約0.27 港元。相形之下,英國電訊的高端用戶每分鍾收費約0.267港元,而Orange(橙)的低端用戶每分鍾的收費為約0.35 港元。由此可見,高端的2G/2.5G 用戶轉用3G 服務,所付出的價錢基本相當,低端用戶則比較劃算。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對比僅僅是語音業務的價錢,如果算上多媒體業務及其他服務項目,和黃的價格確實非常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