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應天府書院

範仲淹為服母喪,回到了南京府居住。這時,他遇到了對他以後的命運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晏殊。

晏殊聰明過人,小時就有“神童”之稱。14歲時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他從容應試,受到宋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後升至樞密副使。1027年,因忤逆劉太後旨意,被貶到應天府。他生性剛簡,奉養清儉,喜歡接納賢者。

晏殊聽說範仲淹通曉經學,德行俱佳,就以南京留守的身份,聘請範仲淹主持應天府書院的教務。範仲淹欣然同意,還把富弼推薦給晏殊。

辦教育一向被範仲淹認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一生中,不論被派到哪兒任職,都不忘在教育方麵注入全力。範仲淹在應天府教學的情形,極為後世所稱道。他不但重言教,而且以身教;不但傳授學問,而且指導生活。為了便於教學,範仲淹與學生們住在一處。他製定了一套學習時間表,嚴格按表規劃學生的作息。還經常深入宿舍,檢查和責罰那些偷懶嗜睡的人。每次給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一新,四方前來就讀的人絡繹而至。範仲淹熱誠接待前來求學的人,孜孜不倦地為他們講授學業。有時還用自己微薄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致自己家中生活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遊學乞討的姓孫名複的秀才,前來拜謁他。臨別時,範仲淹送了他1000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範仲淹在送錢給他後,問他為什麽要四處乞討不靜心讀書,孫複悲戚地說,家中有母親需要贍養,如果每天能有100文錢的收入,就可以安心讀書了。於是範仲淹就幫他在學院裏找了個職事,一月有3000文錢。孫複感激不盡,從此專心跟著範仲淹攻讀《春秋》。後來範仲淹離開書院後,孫複也辭去職事。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招收學生,教授《春秋》。山東著名的徂徠先生石介也是他的學生。這位學者,便是當年的孫複。

範仲淹對這件事非常感慨,他說,貧窮是大災難,倘若當時沒有及時幫助孫複,使他一直乞討到老,今天就會少了一個傑出的人才。除了孫複之外,範仲淹幫助過許多後來成名的讀書人,如胡璦、李覯、張載、石介等。有的人受他聘請主持教務,有的人受他舉薦出任為官,有的人受他指導成為赫赫有名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