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的“範公堤”

範仲淹從27歲開始任官職到37歲的十年間,職位並沒有多大提升,都是級別比較低的官位。宋朝這個時候的官職很混亂。按照正常製度,寄祿官有寄祿官的官名,職事官有職事官的官名,都有特定的名稱,並不混亂使用。寄祿官是指階官,即表明其身份等級的官階,按資曆序遷;而職事官則是指其實際的職務。如唐朝的正一品官叫做開府儀同三司,二品叫做特進光祿大夫等。由於五代十國的長期混亂,職務時常都是臨時差遣,也沒有正式的任命文書。宋初時,並沒有把這種混亂的現象加以整頓,出現原有的寄祿官名幾乎等於被職事官名所取代,但原有的階官又仍保存。使用的官名一方麵可用來表示官階,一方麵又用來表示其職務,官階與職務混淆不清。比如一個吏部郎中,不一定在吏部任職,他可能實際去擔任開封府的首長。他的官銜變成“吏部郎中知開封”,吏部郎中是“官”,知開封府是“職”,官與職分家,官是虛名,職才是實際的官。

範仲淹31歲時遷隸於秘書省校書郎;33歲時,他的職務改為監泰州海陸西溪鎮鹽倉。這時他的全銜是“文林郎試秘書省校書郎,權集慶軍節度推官,監泰州西溪鎮鹽倉”。“文林郎”是舊有的寄祿官名,“試”是尚未正式任命的意思,“權”是兼任。最後這個“監”,是派往監察的意思,這個差遣才是他真正的職務。“監”還有一個意思是在礦區和鹽區設置的特別行政區域,有的與縣的範圍相同,有的則小一些。泰州在今江蘇泰縣,海陵西溪鎮是鹽區,海陵則是泰縣縣政府所在地。

1022年2月,宋真宗駕崩。1023年宋仁宗趙禎即位,年僅13歲。遺詔由皇太後垂簾權同聽政,處分軍國大事。

張知白被任命為樞密副使。宋初的政治製度,是以分散大臣權力為主要原則,宰相隻管政治,軍事則由樞密院主管。宋初雖沿唐製,也有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組織。但中書省獨為宰相機關,宰相不隻一人,官銜加“同平章事”的皆為宰相,加“參知政事”的為副宰相。管軍事的樞密院,主官是樞密使,次官是樞密副使。中書省與樞密院分主政治、軍事,號稱“二府”,而二府的主次官,包含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使、樞密副使,統名為執政官。張知白三年後被升為宰相,他為人很注重言行舉止,從不為一己私欲而做出有害於國家的事情。官至宰相後他從不鋪張浪費,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

範仲淹聞知張知白的聲譽,給他寫了一封書信。範仲淹在上書中自稱粗聞聖人之道,“知忠孝可以奉上,仁義可以施下,功名可存於不朽,文章可貽於無窮”,並表示自己“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誌”。他向張知白自薦,說自己對於“稼穡之難”、“獄訟之情”、“政教之繁簡”、“貨殖之利病”各個方麵,“雖不能辨,亦嚐有聞焉”。懇請投入張知白門下,以望獲得機會受教,然後使“天下之道,可得而明”。他還提到了對現有職位的不滿,現在派他到海邊偏僻的地方,為國家監管鹽倉。管鬆了,無人懼怕法令;管嚴了,又會變成害民、與民爭利,整天與民斤斤計較。他處在“窮荒絕島”,已經是人不堪其憂,還談什麽“言天下之道”呢。但是,張知白並沒有對他的上書作出任何反應。

在範仲淹給張知白的上書中,可知他對任泰州西溪鎮鹽倉監察這個職務很不滿意。當時這個地方十分荒涼,隻是偶爾可見幾株牡丹。時而的風浪呼嘯聲和野鶴的長唳聲,使範仲淹更覺心中惆悵。他隻是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的事宜,屬於閑差,便作詩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裏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範仲淹很快發現,這裏並不像當初想象的無事可做,反而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唐代曾修築的一條捍海堤堰,年久失修,已經坍圮不堪,現在百姓幾乎年年遭受海潮禍患。每年秋天,海潮泛濫時,一刮大風,潮水便怒吼著撲向海灘,衝毀鹽田鹽灶、莊稼農舍,甚至使百姓喪生。潮水過後,糧田堿化,米豆無收,成千上萬的百姓流離失所。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

張綸非常讚同範仲淹的提議,並奏準朝廷,調範仲淹做興化縣令(江蘇興化),全麵負責治堰。1023年,範仲淹任興化縣令(正八品),總掌捍海堤工程。他立即從各處招來數萬名勞工修築堤堰。範仲淹以身作則,日夜和勞工們一起奮戰在修築工地,不管嚴冬還是酷暑從不退縮。他還非常關心勞工們的生活,和他們吃住在一起。天有不測風雲,這年秋末的時節,先是遭遇了寒流冰雹,接著又來了一場特大海潮。數萬民工在百裏大堤上無處可躲,許多民工四處奔逃,大部分官員都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協助指揮的滕子京卻臨危不懼,神色鎮定,迅速穩定了局麵。範仲淹對他十分讚賞,後來還和他結為莫逆之交。

這場海潮使數百勞工喪生,也衝毀了部分工程。原來就不同意修築堤堰的人就主張停工。這事情報到京師後,朝廷立即派人下來調查,幸得張綸從中解釋情況,但是否繼續修築堤堰朝廷仍舉棋不定。宋仁宗又詔令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實地察訪。胡令儀曾在東台擔任過縣令,非常清楚泰州海堤的重大作用。他親自征詢範仲淹意見,範仲淹反複陳述利弊,堅持複工修築海堤,不能因噎廢食。於是胡令儀向朝廷上報了範仲淹的苦心及功績,並主張立即複工。

1024年範仲淹遷大理寺丞,仍任西溪鹽監。這年,範仲淹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取名叫範純佑。

1026年8月,範母病逝,範仲淹聞訊悲痛不已,立即赴南都睢陽奔喪。按北宋規定,官員為父母守喪要27個月。範仲淹心中仍惦念著複工海堤工程,又給張綸寫信,鼓勵張綸堅持把海堤工程完成。張綸三次上書朝廷,自請知泰州府,負責海堤工程。1028年7月,長達150餘裏的捍海大堤終於修成了。為紀念範仲淹的功績,百姓都把這條海堰叫做“範公堤”。

海堤的修複,解決了沿海各州縣百姓的海潮之患,保護了泰州、海州、通州、楚州數十萬百姓的生命財產和大麵積的鹽場糧田。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千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此後,堤東產鹽,堤西種田,鹽稅與田賦收入也增加了。張綸和胡令儀都因築堤有功而升遷。當地百姓在東台建“三賢祠”,紀念張綸、胡令儀、範仲淹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