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為官的十年

中進士改回範姓

範仲淹到應天府書院的第二年,曾由應天府薦名禮部參加省試,但沒考上,仍回書院苦讀。

考試分兩階段,由州縣將所考察保送的考生,送到本府考試,在秋季前先考選一次,叫做秋試。考試及格的再送禮部考選,叫做省試。到禮部應試的考生叫貢士或舉人,省試及格的就稱為進士。對禮部所考選的進士,還要進行一次淘汰,名次與原來禮部所選的也不一定相同,是由天子另派大臣或親自在殿廷主持複試,稱為殿試。

1015年3月,27歲的範仲淹,連續通過了省試和殿試,登上了進士科。範仲淹在中第後,作了一首詩:

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餘。

百花春滿路,三月雨隨車。

鼓吹迎前道,煙霞指舊廬。

鄉人莫相羨,教子讀詩書。

這次考取進士的人,沒有先前已經成名的人,全部都是寒儒俊才。

在這次殿試中,已經開始暴露出一個地域之爭的問題。按慣例,殿試完畢後,皇帝要召見錄取考生中的前幾名,再次考察他們的才智,然後決定出殿試狀元。

當時蒙獲召見的有(山東)膠水人蔡齊和(江西)新喻人蕭貫。蔡齊外貌俊秀,文質彬彬且舉止莊重,宋真宗對他很中意,想封他為殿試狀元。這時,站在一旁的宰相寇準說:“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宋真宗立刻決定舉蔡齊為狀元,而且很高興得到了這樣的人才。

寇準是下邦人(陝西渭南縣東北),為人忠直。宋太宗時曾經在殿中奏事,因言語激烈把太宗氣得拂袖而去,他情急之下,竟上前拉太宗的衣服,請太宗坐回去,等事情決定後才肯退下。太宗不但未加責怪,反而嘉獎他,將他比為唐太宗禦前的魏征。宋真宗時,遼人入侵,身為宰相的寇準力主天子親征,才使得遼退兵。他有才幹,敢擔當,但頗為自負,尤其厭惡“南人輕巧”。這次,他又借機打擊南方人。出殿後,還對人說:“又為中原奪得一個狀元。”

唐中葉以前,中國經濟文化的重心在北方。安史之亂後,經濟文化重心才漸移到南方。範仲淹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的政治重心由北向南的過渡前期。南方士人在經濟上占有優勢之後,開始在政治上力求表現,想要從基層爬到決策層,他們代表的是一種改革的動力。

宋朝的考試製度和唐朝有很大的區別,唐朝的科舉考試是屬資格考試,禮部考試及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及格才能授以官職。宋朝則由資格考試變為任用考試,考中進士後馬上就可獲派官職。

不久,範仲淹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事。廣德軍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廣德縣,軍與州的大小同等。這個地方距江蘇、浙江交界處不遠,正好與範仲淹的老家吳縣之間隔著太湖。司理參事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職位,從九品。這一類的職務一般都是入官之初擔任的。範仲淹獲得派職後,很快就從朱家把母親接來,但他並沒有忘記朱家的養育之恩。他考進士時是以朱說的名字上榜的,將榮譽留給朱家,也算是對朱家二十多年來的養育教誨之恩有所報答。在改回範姓後,他與朱家仍情義甚篤,處處照顧朱家。隨著他地位的逐步高升,反而更加用力回報朱家的恩德。

範仲淹處理事務極為認真,絕不徇私枉法。他敢於直言,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幾乎每天都捧著刑獄案卷,與直屬上司爭論案件中不合理的地方。許多次上司被他氣得拂袖而去,還時常拿職位來壓製他,可他從不退縮,堅決據理力爭。因此許多冤案得以平反昭雪,他們對範仲淹都感恩戴德。

範仲淹還有一個習慣,每次與太守爭辯後,回家必把兩人辯論的內容記在屏風上。到他去其他地方任職時,屏風已被寫得滿滿的,沒有絲毫空隙了。

範仲淹還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在廣德任職期間,他發現凡是沒有學校的地方,百姓們都懵懂無知,沒有人主動讀書,也不知道何謂學問。於是他請來三位老師,開設了一個規模不大的學堂,在當地大力提倡教育,鼓勵年輕人前來讀書。在範仲淹的努力下,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以後有不少人都取得了功名。南宋時,一個叫洪興祖的人到此任官後,特地把範仲淹的畫像恭恭敬敬地安置在學堂,要地方上的學子們,世世代代以他為先師,以感激他的恩德。

1017年,範仲淹遷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年29歲。文林郎是他的官階,是文官的最低階之一。集慶軍就是亳州,在應天府南方大約70公裏處。當年宋真宗駕幸應天府之前,曾先到亳州謁太清官,並在那兒下令升亳州為集慶軍節度。推官掌刑事判牘,從八品。

範仲淹終於決定向母親表露從他得知自己是範氏子孫後的心願——恢複範姓。在獲得母親的同意後,他上表請求更改姓名。在所上的表中,他引用春秋時代範蠡改名為陶朱公和戰國時代範睢因相秦而改名為張祿的典故,說明自己因母親改嫁而易姓朱之事。他寫道:“誌在投秦,入境遂稱於張祿;名非伯越,乘舟偶效於陶朱。”從這時起,他正式恢複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在地方為官的範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