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理論

恩格斯來到倫敦的第一天,馬克思就提議把恩格斯增補為國際總委員會委員,恩格斯一開始就投入了國際工人協會的工作。

19 世紀70 年代初,歐洲走入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在這個重要的曆史轉變時期,恩格斯除做好總委會的工作外,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寫作上了。

工人階級急需要理論武裝。

因為隨著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大批農民擁進工廠企業,工人階級隊伍迅速壯大。這批剛剛參加工人隊伍的農民,由於長期在閉塞的農村生活和狹小的生產條件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小生產意識,與工人階級的地位和肩負的曆史使命還格格不入,為了改造他們的思想,提高他們的無產階級覺悟,迫切需要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教育。

巴黎公社以後,國際工人進入一個新的“和平”曆史時期。為了使工人保持旺盛的革命鬥誌,為了清除和反對資產階級在這個特殊時期對無產階級的侵蝕,為了給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決戰作好思想準備,也迫切需要對無產階級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裝。

歐美各國麵臨建立群眾性無產階級政黨的任務。從70 年代開始,荷蘭、丹麥、美國、捷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挪威、奧地利、瑞士和瑞典等國家先後成立了社會主義組織。為了給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奠定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使各國工人運動沿著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的革命道路繼續前進,就必須在工人運動中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

在50-60 年代國際工人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同各種冒牌社會主義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蒲魯東主義、拉薩爾主義、巴枯寧主義等冒牌社會主義在歐美工人運動中仍有一定影響。因此,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廣大工人群眾,是反對冒牌社會主義,堅持無產階級運動的迫切需要。

這時,馬克思正在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抓緊完成巨著《資本論》第一卷和整理其他各卷的資料。恩格斯及時想到了自己的理論宣傳任務,應該在馬克思完成“大部頭”任務期間,自己快出一套理論“輕騎”去彌補這個宣傳“空檔”。於是,他從搬來倫敦開始,針對革命一些具體問題,撰寫了《論住宅問題》《流亡者文獻》《論權威》《給倍倍爾的信》《反杜林論》等一係列重要理論著作。

1872 年6 月至1873 年2 月間,他先後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機關報《人民國家報》上發表了《蒲魯東怎樣解決住宅問題》《資產階級怎樣解決住宅問題》《再論蒲魯東和住宅問題》三篇論文。1887 年,恩格斯把這三篇論文收集一冊,以《論住宅問題》為書名在霍延根—蘇黎世出版。

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批駁了把房屋承租人與房主的關係歪曲為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並用永恒公平代替客觀經濟規律,暴露了蒲魯東主義對經濟問題一竅不通。

蒲魯東主義者米希柏格認為,“住宅承租人對房主的關係完全和雇傭工人對資本家的關係一樣”,房主有著“永恒的法權理由”,可以從承租人身上獲得相當於建築房屋實際費用“二倍、三倍、五倍、十倍和更多倍的補償”恩格斯指出,住宅承租人與房主的關係,是商品買賣關係,同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有著根本區別。首先,在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中,工人是以勞動力出賣者的身份出現,而在住宅租賃交易中,工人是作為住宅使用權的買主進行活動;其次,在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中,出賣勞動力的工人必須不僅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而且必須生產出在資本家階級中間進行分配的剩餘價值從而增加了現有價值的總量,而在承租人與房主的關係中,房主不論從承租人那裏索去多少,不過是已經生產出來的價值的轉讓,雙方占有的價值總量不會變化;最後,在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中,工人的勞動產品總量被人勒索去的一部分,而在承租人與房主之間,這種情況隻是在房租超過住宅價值時才會出現。由此可見,“企圖把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間的關係與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關係等同起來,這是完全歪曲這種關係。”

恩格斯年輕時期對自然科學就有濃厚的興趣,但隻有到了70 年代初退出商界移居倫敦後,才獲得了係統研究自然科學條件。這期間他在革命鬥爭的間隙中研讀了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一些自然科學著作,除過去他研究過軍事方麵的理論外,他又研究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數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馬克思知道恩格斯在寫作《自然辯證法》一書,把自己平常整理的一整套《數學手稿》也送給了恩格斯。

恩格斯同馬克思一樣,這個新的哲學體係的創始人,他為了確立辯證的又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不斷用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知識來豐富自己、完善自己。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不久,杜林就在一家資產階級刊物上發表文章,對這部偉大著作進行攻擊,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的觀點不一定正確,並把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李嘉圖的局限性強加在馬克思身上。對此,恩格斯為了維護《資本論》的科學性,以《反杜林論》駁斥杜林對《資本論》的各種攻擊,沉重地打擊了資產階級從理論上反撲的囂張氣焰,係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當恩格斯在世時,成千上萬,後來是千百萬革命工人通過《反杜林論》而掌握了本階級的理論和世界觀,並且學會了把理論當作階級鬥爭的武器來加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