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親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鹹豐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是正坐在紫禁城裏的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他的兒子是在四歲的時候被抱進宮,做起皇帝來的。

孩子被抱走的時候,王府裏上上下下的人都在相互慶賀,一直到那宮裏的太監漸行漸遠,最後連背影也看不見的時候,他突然像個孩子似的號啕大哭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聽上去甚至有些嚇人。

人們愣住了。上上下下的主人和仆人都不明白:他的兒子馬上就要當皇上了,天下都快是他們家的了,他本該高興才對,卻為何哭得這般撕心裂肺?恐怕那時候一定有人會在心裏暗自嘀咕著,說這個人是怪人。

哭過之後,天黑了,上上下下的人全都散去了,甚至連風也停了,雲也淡了。醇親王卻獨自一人來回踱起了步。他倒吸一口涼氣,望著皎潔的月光,漸漸地平複了心情。

夜深了,夜散了。醇親王就這麽著沉思了一夜,等到天邊露出了魚肚白,他才終於停下來,自言自語地念叨了聲,路還長著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醇親王知道,那時候的大清,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中國人曆史上第一次遭到了西洋白種人的羞辱。

那一年,英國人為傾銷鴉片,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輕而易舉地便從廣東北上,直奔北京。麵對敵人的侵犯,沿途的防禦工事竟然形同虛設。很快,洋人抵達了北方重鎮,就是天津的大沽炮台。

原本態度強硬的皇帝,這時居然嚇壞了,連忙派人以禮相待,試圖勸其暫退廣州,一切事宜,好說好商量。為了能盡早促使敵人遠離北方,他還主動退了一步,將一位積極主戰的大臣發配到了新疆伊犁。

這位大臣便是林則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曾經在廣東虎門燒掉了英國商人準備銷往內地的數萬箱鴉片,從此成了洋鬼子的眼中釘。

對林則徐而言,這是他人生的轉折。在寒冷的夜色中,他的思緒飛向了遠方。他顫抖的手,在一封書信中寫寫畫畫,全文都是在回憶這場奇怪的戰爭。

文中,有他嚴肅地寫下的“嶽、韓束手”四個字。那意思是說,他當初的決策是欠考慮的,因為麵對這個敵人的船堅炮利,即使是嶽飛、韓世忠來了,也隻能束手無策。

對於朝廷的決定,英國人感到滿意。回到廣州以後,他們和清廷派來的官員繼續談判。可是談了幾個月,這幫入侵者實在有點等不及了。

他們的將領認為,中國人是談判桌上難纏的對手,既然如此,倒不如用大炮說話。於是,又過了幾個月,他們再度起兵,卷土重來。就這樣,三下兩下,又占領了南京。

1842年,中國人在英國大炮的威脅下,隻好在南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即《南京條約》。次年,又補充簽訂了更加屈辱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那是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恥辱!

條約規定,英國人可以在中國的領土上享有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權、五口通商權、關稅權,中國人還不得不把香港這個地方拱手讓給對方。除此之外,還必須賠償入侵者大量的白銀,用以彌補其發動戰爭的支出。

這就是鴉片戰爭。

這場戰爭不但使清廷因賠款而直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還使鴉片暢行無阻地進入中國,用於消磨中國人的意誌,破壞日常的生產。

大量的白銀因此外流,財富急速減少,再加上官員的利己與腐敗、洋人的蠻橫,以及不合時宜的災害,底層百姓在貧窮和饑餓裏硬撐了十年後,終於再也撐不下去了。

1851年,在廣西桂平縣一個叫作“金田”的地方,有人造反了,這是清朝以來爆發的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起義。

這是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以後所麵臨的第一個難題。

起義軍很快就席卷了全國各地,他們在農民領袖洪秀全的領導下,拿起武器,遍地開花,隊伍越來越壯大。這場起義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在洋人傳教士的影響下,他們不再信奉東方的神,而是以西方基督教為其信仰。在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對“天國理想”的信仰中,士兵們前赴後繼,不畏犧牲,勇敢戰鬥!

為鎮壓這場大革命,朝廷花費了巨額的資金,動用了一切力量,前後共用了十三年,才終於勉強見到了效果。可是,禍不單行,內亂還沒結束的時候,外患卻又再度襲來。

鴉片戰爭之後的第十六年,麵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英國人不滿足於先前的利益,在中國的領海上故意製造事端,挑起了新一輪的戰爭。除此之外,他們還糾集了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左右開弓,一唱一和,然後邁著不可一世的步伐,朝著清廷的心髒——北京進發了。

那已經是鹹豐一朝的事情了。他天生就體弱多病。但他從先帝手中接來的攤子比前朝更羸弱,比過去更腐敗。幾場禦前會議下來,依滿朝文武的意思,麵對這內憂外患,除了議和,似乎也實在是別無他法。

於是,鹹豐皇帝隻好再次派出大臣,對那洋人好言相勸,以禮相待。就這樣,到了第二年,在洋人的脅迫下,清朝政府又隻好允諾了更多的賠款,交出了更多的主權,簽訂了比《南京條約》更加苛刻、更加不平等的新條約,這就是《天津條約》。

可是這根本不算完。不論你賠了多少銀子,簽了多少條約,這洋人的胃口,都還是得不到滿足。每一次掠奪過後,他們都隻會想著更多的銀子,簽訂更多的條約,填補更大的欲望。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借著換約的機會,英法軍隊北上入京,卻在逼近天津的時候,故意違背約定,執意要在不被授權的地方登陸,結果和那裏的守軍發生了衝突。衝突很快又升級成了戰爭。

隻是這一次,英法軍隊並沒有占到什麽便宜,雙方交火後,守軍奮勇還擊。在損失了四艘艦船的情況下,英法軍隊匆匆退出了戰場。守軍終於憑借著手中原始的炮台,勉強打敗了敵人。

可是,戰士們並不知道,更大的麻煩就要來了。

1860年,英法聯軍第三次卷土重來。這是他們最為酣暢淋漓的一次北上,也是最為貪婪的一次。他們目的明確、態度堅決,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打到北京,洗劫那兒所有的財富,逼迫清朝的統治者簽訂更加屈辱的條約。

中國軍隊在西方人先進武器的打擊下,一路節節敗退,很快就被打得七零八落。眼看著敵人就要打到家門口了,北京城內人心惶惶。鹹豐皇帝禦敵無法,在慌亂中,隻好有氣無力地對後宮和大臣們說了聲:

“逃吧!”

一支龐大的隊伍很快就被集結起來。人們都知道,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逃命。他們的目的地是清朝皇帝位於熱河的行宮。可是“天朝上國”的自尊還在,“天朝上國”的皇帝在對外的時候,不允許把它叫作“逃跑”,而要叫作“巡狩”。這些皇家貴胄們硬是將一場狼狽的逃竄強加上一種悠閑自得的境界。

鹹豐皇帝前腳走,英法聯軍後腳來。匆忙逃跑的隊伍不可能帶走宮中所有的妃嬪,據說因為害怕洋鬼子,她們全都自殺了。洋人順著皇帝的足跡追了過去,好在皇帝的車駕終歸是先行一步,英法聯軍總算還是被甩在後麵了。

可是,他們還是帶著那滿心的貪欲追呀追。就這樣,他們一路追到了北京城西北近郊的一個地方。然後,突然間,衝在前麵的士兵全都愣住了。後麵的長官不耐煩地跑上前去,質問他的士兵,怎麽不追了。

隻見一名士兵大張著眼睛,一隻手指著前方,嘴巴裏支支吾吾地半天說不出話來。長官還以為他被什麽東西嚇壞了,罵了一句:“蠢豬,有什麽好怕的!”

他或許還在士兵腦袋上拍了一下。可是,士兵依然指著眼前的東西,臉上還是一副目瞪口呆的樣子。於是,長官哼哼了一聲,一邊嘴裏罵著“沒出息的東西”,一邊順著士兵所指的方向,轉過了身子。但是,就在刹那間,長官也瞪大了眼睛,變成了“蠢豬”。

英法聯軍追了這麽久,滿腦子都在想著簽約、割地的問題,可當他們來到這裏時,這問題卻在頃刻間被拋在了腦後。因為在那一秒鍾,一處人類世界中最絢爛、最奪目的美景正呈現在他們麵前。

一座富麗堂皇又不乏精致,不知從哪兒延伸而來,也不知終將發展向何方的皇家大花園,就這麽平鋪著,闖入了他們的視線。他們愣住了。那個長官和那士兵一樣,也在刹那間呆頭呆腦地愣住了。

那個地方,叫作圓明園。

圓明園的奢華程度,遠非英法士兵所能想象。這座大花園從清朝建立之初便開始修建,修過了康熙爺開疆、雍正爺改革、乾隆爺坐享太平的“康乾盛世”,園子裏更有一百五十多處形態各異的風景,不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目所能及之處應有盡有,卻又毫不顯得淩亂。

西方傳教士也曾受邀來到這裏,為園林的設計付出了不少心血。在真金白銀的打磨下,園子越擴越大,一直發展到占地數千畝,方圓二十裏,全國各地的金銀珠寶,外國友人的珍奇玩物,行雲流水的書法、繪畫,會唱歌的鬧鍾,中國的佛像、外國的天使像……種類繁多,數不勝數,無不收藏於此,一共匯集了約一百五十萬件。

西方的傳教士,管它叫作“萬園之園”。

圓明園外,從震驚中蘇醒過來的英法軍隊興奮了,忘乎所以了。他們一腳踹開了門,衝這萬園之園,在這見所未見的絢爛中,開始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大搶劫。

他們搶走了金銀,撕爛了古書,打碎了所有的鏡子,砸碎了每一尊雕塑。總之,他們搶瘋了。他們帶走了所有能夠帶走的東西,搶到最後,甚至他們自己也相互間搶劫起來。

他們破壞了所有帶不走的東西,一會兒用國畫點煙,一會兒用銅像練拳,胡鬧到最後,他們鬧夠了、搶累了,滿載著一身足以發家致富的金銀珠寶,大搖大擺地走出宮苑,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可是,英國的軍官認為,這麽發了場財還不夠。這不足以懲罰中國人對其軍隊所犯下的“罪行”。他衝著士兵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了一通演說。先前被他拍了下腦袋的士兵連聲附和。接著,所有人也都跟著附和起來。

法國人一開始並不同意,但隨後也被英國佬調動了情緒。就這樣,演說結束了,士兵們一致同意了英國人的建議,在一場窮凶極惡的搶劫之後,在如何懲罰中國人的問題上最終達成了一致。在一陣歡呼過後,他們放火焚燒了圓明園。

1860年10月18日,北京城西北火光漫天。圓明園以及它周邊的所有宮殿,都一齊在燃燒著。大火點燃了夜空,在微風中,火舌向兩側發展著、延伸著,一點一點,吞噬所有那些瓊樓玉宇,所有那些雕欄玉砌,所有那些天朝上國的自尊與威嚴。

這場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

行宮裏,渴望尊嚴的鹹豐皇帝再也無法忍受了。他本就體弱多病的身軀抵擋不了從未有過的屈辱。他衝著四麵大罵了一陣,麵對他的震怒,文武大臣卻遲遲不敢言語。終於,他體力不支了。一陣淩亂的咳嗽過後,他吐血了。他駕崩了。

鹹豐皇帝死的時候,隻有三十歲。那一年,清廷在遭受了燒殺劫掠的屈辱後,又被迫與洋鬼子簽訂了《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在《天津條約》的基礎上,又承諾了更多的特權、更多的金錢、更多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這場戰爭,被稱作“第二次鴉片戰爭”。

然後,洋人撤退了,逃難的隊伍回來了。在那密布了整個北京的恐慌過後,人們看到的,是滿眼的灰燼和感傷。富麗堂皇的圓明園成了斷壁殘垣。

不隻如此,火勢還向更遠的地方蔓延而去,把附近零零散散的園林一並吞了去。這其中,就包括一座修建於乾隆年間,景致格外獨特的大花園——清漪園。

鹹豐皇帝死了。《北京條約》簽了。英法聯軍撤了。宮裏的人都回來了。在這艱難的歲月裏,六歲的同治皇帝登基了。他是鹹豐皇帝唯一一個皇子,他的母親是皇帝最為寵愛的懿貴妃。貴妃以外,鹹豐皇帝早有了一位孝貞顯皇後。

小皇帝登基,皇後升為太後,為表尊重,他的母親也升級成了太後。於是,一時之間,宮裏就出現了兩個太後。一位住在東宮,稱作東太後,他的母親住在西宮,稱作西太後。兩位太後同時上了徽號:東太後稱作“慈安”,西太後就稱作“慈禧”。

大清入關多少年了,每朝每代都是這麽過來的。先帝駕崩,繼任之君扛起大梁,為了輔佐年幼的兒子,先帝為他委派了八位顧命大臣,一切安排妥當後,就等著曆史的輪回了。

可就在這時,慈禧太後卻突然對慈安太後說:“一旦八大臣當起了政,你我的好日子,可就算到頭了。”

慈安太後細一琢磨,這個女人說的確實在理。新主子當政,新朝新氣象,老太後們退居二線,躲在深宮中養老,一直到壽終,過著寂寞的日子,這本身,也正是曆史的輪回。於是,兩個女人私下裏謀劃了一番,想出了一個爭奪權力的辦法。

公元1861年,就是中國的辛酉年。兩位太後勾結先皇的親弟弟,就是恭親王奕?聯手害死了前朝八位顧命大臣,從此垂簾聽政,成了大清帝國幕後實際的掌權者。

又過了十幾年,同治皇帝已經長大成人,眼看著親政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了,兩位太後垂簾聽政的歲月也越來越少了。但就在這時,他卻突然莫名其妙地病倒了。沒過多久,竟然還危及生命。

接著,同治皇帝便駕崩了。

“唉,這都是過去的事兒了。”想起這些,醇親王自言自語了一聲。此時此刻,他所清楚的是,慈禧太後之所以會抱走他的兒子,原因卻並不單純。清朝的時候,管親王的妻子叫作“福晉”。這醇親王的福晉,正是她慈禧太後的親妹妹。但這顯然隻是西太後所考慮的一個因素。

另一個因素是,光緒皇帝被抱進宮時隻有四歲,距離成年、距離親政,都還有漫長的時間。醇親王知道,這後一個因素,才是問題的關鍵。

大清朝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在這樣的歲月中,兒子突然成了皇帝,醇親王一夜未能合眼。直到天亮的時候,他才想明白,身為皇帝的親生父親,有兩個重要的問題,他必須好好地斟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