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本能”產生行為與思想
大腦與生俱來的三種本能
在育腦和夯實專注力基礎方麵不容忽視的是“大腦的本能”。
大腦共有七種本能。
首先,大腦具有三種與生俱來的基本本能,即“生存本能”“求知本能”和“交友本能”。
這三種本能都產生於大腦神經細胞。我們可以將這三種本能理解為生命體生存所必需的本能:生命體要決心活下去,就會產生“想要生存”的願望;要了解生存所必需的信息,就會產生“想要求知”的願望;要想與周圍的細胞相互連接、共同發揮作用,就會有“想要交友”的願望。
這些都是細胞為了生存而獲得的先天本能,所以我們其實都是在無意識地按照這些本能進行思考和行動。
大腦後天產生的三種本能
大腦細胞聚集到一起,形成了發揮腦功能的腦組織。後來,大腦又發展出一些支撐腦組織功能的本能,這些本能都是後天產生的。
後天產生的本能包括三種,它們分別是“自衛本能”“統一/一貫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這些後天的本能是為了維護上述“大腦的功能”而產生的。
第一種是“自衛本能”,直截了當地說,就是“保衛自己的本能”。
這種本能根植於先天本能中的“生存本能”,是分辨好惡、安危、有趣與否的A10神經係統功能的基礎。
如果父母總是嚴厲斥責孩子的話,孩子就會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久而久之,孩子逐漸開始撒一些小謊,這都是“自衛本能”在起作用。
第二種是“統一/一貫性本能”,這種本能傾向於邏輯一致、平衡的事物,也傾向於統一、完整、一以貫之的事物。這種本能形成了理解和判斷信息的前額葉皮層功能的基礎。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環境的變化會導致人的內心無法平靜,我們也會很自然地疏遠那些與自己觀點相悖的人。這些感受都是在脫離“統一/一貫性本能”的情況下發生的。
第三種是“自我本能”,這是一種“我想要這麽做”的本能。這種本能是體驗自己做成事情的喜悅感和愉悅感的報償性神經係統功能的基礎。
自己扣衣服扣子、自己穿鞋等,在大人看來,這些事情由孩子自己完成還有一定困難,孩子卻想去做,這都是源自“自我本能”。因此,如果父母跟孩子說“你還做不到”,那麽孩子的“自我本能”就會受到抑製,也就剝奪了孩子體會“我能自己做了!”的快樂的權利。
調整各個本能之間分歧的“共生本能”
除了三種先天本能和三種後天本能,還有一種“想要存異共生”的“共生本能”。
這種本能產生於動態中樞核心。
動態中樞核心是由多個各具功能和作用的大腦組織共同活動的場所。不同的大腦組織要克服相互之間的差異,進行共同協作,關鍵是要“接納差異,共同生活”。可以說,這種功能是為了讓各種功能形成一個整體而產生的。
有了“共生本能”,就能夠調整三種先天本能和三種後天本能。
根植於大腦細胞的先天本能在無意識領域發揮作用,因此,人無法與之對抗,更不可能進行有意識地控製。而相反,後天本能有時候卻很容易被環境和思維所左右。
而且後天本能的作用往往會過度,導致後天本能與先天本能產生分歧和矛盾。
比如,“自衛本能”過度會讓人產生“隻要對自己有利就好”“考慮別人就是自己受損”等想法,就會違背“交友本能”這種先天本能。
再比如,“我一直以來都是按這種方式做的”“我的做法才是對的”等都是“統一/一貫性本能”過度的表現。這就會造成“統一/一貫性本能 ”同“求知本能”和“交友本能”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上述矛盾和分歧使人內心產生迷茫和煩惱,從而影響大腦功能的運轉。
大腦更加青睞“積極情緒”
整體而言,大腦比較青睞積極的情緒,因為積極的情緒可以愉悅大腦的本能,活化大腦的功能。
因此,當你覺得“我怎麽這麽任性!”或者感覺“朋友討厭我,我好難過”,又或者當你麵對那些表現出過多本能的人,你內心會生出“他怎麽那麽頑固啊!”“我不喜歡他!”等一些消極的情緒。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出現矛盾和分歧的時候,大腦會準備好“共生本能”,引導人們這樣想:“等一下。這樣做會給對方造成什麽影響?”“大家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