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專注力不能提高、不能持續的方法
重視同一件事的重複
“我的孩子連30分鍾都坐不住”“不能集中精力學習”“開始一件事之後很快就厭煩,不斷開始做不同的事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常性”……
上述問題,都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鍛煉孩子的“統一/一貫性本能”的方式來解決。理由在於:未養成專心做事習慣的孩子往往“統一/一貫性本能”比較弱。
如果“統一/一貫性本能”未得到鍛煉,那麽孩子不但很難判斷事物,注意到細微的差異,而且很難讓自己融入環境之中,也就很難發揮出實力。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不擅長應對環境的變化,很容易服從周圍的環境。
判斷能力也會變弱,而且不穩定,處於時好時壞的狀態。
要提高專注力,就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統一/一貫性本能”,同時也要注重同一件事情的重複。
孩子本來就具有重複同一件事情的習性。小孩子不厭其煩地反複看一本書,沒完沒了地玩同一個遊戲,無非是在鍛煉“統一/一貫性本能”。
這時,如果父母製止孩子說“同一件事情你要做到什麽時候?”“適可而止吧”,那麽,被中途製止的孩子的“統一/一貫性本能”會很弱。
“統一/一貫性本能”比較弱的孩子,在學習和運動方麵,不太擅長對同一件事情進行反複練習。他會問:“同一件事情要重複到什麽時候?”“為什麽必須每天都要做同一件事情呢?”在他的思維裏“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浪費”,所以很容易受挫,進而開始編造一些他做不到的理由,變得沒有常性、容易厭倦。
要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創造一個與平常一樣的、有一定模式可以遵循的環境。讓專注力渙散的孩子先從規律的日常生活開始調整。“統一/一貫性本能”可以通過維持一定的環境來得到鍛煉。當日常生活的一貫性成為一種習慣,孩子的專注力就會比較容易集中了。
起床時間要固定、吃飯時間要固定、學習時間也要固定……重要的是要讓生活井然有序。如果吃飯時間、學習時間每天都不一樣,還讓孩子睡懶覺,那麽孩子的“統一/一貫性本能”就會錯亂。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以媽媽為代表的全體家庭成員都要規律地生活。早飯時間全家都坐到餐桌前就餐;到了學習時間,就有人發號施令說“現在開始是學習時間”,大家一起用心去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
跟朋友和家人一起行動
大腦有這樣的機製:有人在就會比較活躍。這是大腦的“交友本能”“共生本能”在起作用。專注力也會因為有人在而提高。
如果孩子喜歡做幫助他人的事情,有一顆奉獻之心,那麽“想要幫助他人”的願望就會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想跟別人共事”的願望就會強化“同時開火”的能力,並有利於提高專注力。
在第一章中,我介紹了王貞治的“超一流專注力”,其專注力的原動力就是兩種情緒共同作用,促成大腦發生強烈的“同時開火”現象。
孩子通過與最親的媽媽、朋友一起做事情,大腦發生“同時開火”的現象。“同時開火”傳達至對方的大腦,又進一步發揮作用。
孩子獲得了“同時開火”的能力之後,就可以發揮出與王貞治一樣的,兩種情緒共同作用下的高度集中的專注力。
與朋友和夥伴一起做事,全家一起做事,或者與最親愛的媽媽一起做事,這些將會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我在本書中介紹了邊玩邊提高專注力的訓練方法,大家務必與媽媽、家人和朋友一起去做做看。
培養堅定的意誌:“一定要超越昨日的自己”
讓孩子回想自己沒有做成的事情、失敗的事情,反省自己“哪裏做得不夠好”。孩子參與的這類反省會越多,專注力的下降就越明顯。
反省的行為是對自己的失敗和不足的再確認。
在這個時間點,消極情緒已經在對孩子產生影響,經過再次確認,那些失敗會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腦海中。情緒越消極,越懼怕實戰,專注力水平也會隨之下降。
日本人大體是熱衷於反省會的。可是,從提高孩子專注力的角度來看,我是不推薦以反省會的形式來回顧自己的失敗。
如果要回顧過去,那麽應該多關注那些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要思考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是輸掉比賽的情況,那麽重點是要探討對方哪些地方做得比自己好,商討如何做才能超過對方。
總之,不要總盯著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已經結束的事情,就讓它結束吧!
如果一直受過去所累,就會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那個時候我明明可以做得到,可為什麽最後沒成功呢?”一旦孩子拘泥於過去,大腦的“自衛本能”就會發揮作用來“避免同樣的失敗”。這樣下去,孩子不僅無法集中精力,而且能力也得不到拓展。
要想發揮才能,就要有“我每天都在進步”的觀念。每天都要對自己說:“明天的自己一定要超越今天的自己。”否則,就很難讓自己成長。
要想讓孩子拓展能力、集中精力,就要培養孩子創立“超越昨日的自己”的觀念。不要把焦點放到沒做成的事情上,要把焦點放到“現在哪些事情做得比較好”“現在做到什麽程度”和“此時此刻”上,跟孩子一起去思考如何改善,如何做得越來越好。
讓孩子能夠經常去思考“接下來怎麽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