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功經曆的孩子,專注力更容易提高

用難題來克服短板隻會起反作用

很多父母在孩子學習或者運動不好的情況下,傾向於讓孩子挑戰一些有難度的事情來克服短板。

父母可能覺得“正因為是短板,所以才讓孩子努力”,可真正的解決辦法應該是“正因為是短板,才應該讓孩子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從而積累成功的經驗”。

“短板意識”會觸發孩子的“自衛本能”,孩子會產生“即便做了也做不好”的消極情緒。本來孩子就已經覺得“反正也做不到”,父母還讓孩子挑戰難度更高的事情,這樣隻會招致孩子的反感。

即便勉強去做了,大腦也不會覺得“有趣”。那些孩子毫無興趣、漠不關心的事情,做得再多,A10神經係統也不會被激活,隻會讓孩子更加討厭那些事,從而進一步強化孩子的短板意識。

總之,本來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再讓孩子做難度更高的事情來克服,結果隻會背道而馳。

相比而言,讓孩子回答他們有能力解答的問題,或讓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反而有助於孩子克服自己的短板。從大腦的機製而言,這一方法的關鍵在於通過完成那些“隻要做就能取得滿分”的任務,讓孩子體會到“我成功啦!”“我明白啦!”這樣一種成就感。

不斷體會“我成功啦!”這樣一種成就感,就是在對大腦進行褒獎。這才是克服短板的正確方法。

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再訓斥也沒用

進展不順的時候,孩子處於不知所措的狀態,自己本來想“這樣做”,最後卻出現“沒成功”“失敗”這樣一種負麵結果。這時候“自衛本能”就會讓孩子猶豫:“要是下次也失敗了,怎麽辦?”“要是不成功,怎麽辦?”本能造成孩子內心糾結,導致孩子踟躕不前。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嚴厲訓斥孩子“要努力,直到自己能做到”“你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督促孩子繼續做,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孩子事情沒做成本身自己已經很鬱悶了,父母還要訓斥孩子,窮追猛打,處在這種狀態下的孩子,再怎麽做事情也無法成功。

孩子會覺得“誰都不理解我”,“自我本能”受到傷害,“統一/一貫性本能”會讓孩子朝著“反正我也不行”“我做不到的”的方向發展,更加畏懼失敗。

孩子本來想要進步,可是因為能力不足而失敗,這時父母要給予鼓勵,而不是訓斥。

“現在做不到也沒關係啊,最後一定可以做到!我相信你一定有這個能力!”“你一直在努力,這本身就很了不起啊!現在節奏稍微慢一點,又有什麽關係呢?”如果父母這樣鼓勵孩子,孩子就一定能重新振作起來。

在這個基礎上,父母跟孩子一起思考失敗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時間點,關鍵是要讓孩子重拾自信,通過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更多地獲得成功的經驗。

不過,有些情況不適用於上述方法。有些時候失敗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不夠,而是因為周圍人的影響或受環境所拖累。

比如,孩子很想學習,可是兄弟姐妹一直在邊上打架,就會覺得“實在學不下去”,導致能力下降。這時候可以積極地“訓斥”孩子:“你非常厲害的!不能因為周圍的影響就讓自己能力發揮不出來!”

自我能力不足造成的失敗與周邊的影響造成的失敗,二者的應對方法有所不同。表麵看似矛盾,前者為鼓勵,後者為積極地“訓斥”,但效果都是一樣的,促使孩子能夠擺脫“做不到”的狀態,進入“做得到”的狀態。

以成功經驗消除“做不到”的情緒陰霾

是否具有成功經驗,與能否集中精力有很大的關係。

不具備成功經驗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首先想到放棄。有這種情緒的孩子,父母再怎麽鼓勵說“做就能成功”“努力就能做成”,孩子也無法集中精力。因為孩子的“本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最終就會是不可能的,“本能”認為“做不到”的事情最終就會是做不到的。

要讓孩子做事情之前不產生這種“不可能”“做不到”的情緒,就要讓孩子多體驗“做得到”的環境。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積累成功經驗。

關鍵點在於,父母要降低難度、讓孩子做一些基本的事情,讓孩子多體會到一些成就感。做的順手的事情才會“有趣”,這是大腦的機製。增加孩子成功經驗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就是:讓孩子做那些絕不可能失敗的事情。

比如學習,可以讓四年級的孩子做二年級的題。

父母也許會有疑問:“這樣做合適嗎?這樣會不會反而讓孩子失去幹勁啊?”可是,“我理解了!”這一愉快情緒和“我做到啦!”這一成就感都是對大腦的“褒獎”,隻會提高孩子做事的熱情。

當然,這時也有必要注意以下問題:

自己明明是四年級,卻在做二年級的題,孩子如果知道這個事實,自尊心一定會受到傷害,也就沒有心情再積極做事情了。

所以,父母采取的表達方式很重要。為了不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可以這樣說:“孩子,你要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就要紮實掌握這些基礎中的基礎。”“掌握好這些基礎,就一定沒問題。”

當孩子做完之後,要讚不絕口地誇孩子:“成功啦!”“好棒啊!”不要忘記多多給孩子的報償性神經係統予以鼓勵。通過反複進行上述練習,就能培養孩子 “我能行”的情緒,即做事的自信。

我曾用上述方法在三個月裏將一些偏差值為30的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變成了優等生。

麵對這些一直以“差不多”“大致完成了”為做事標準的孩子,我先讓他們做10個小學四年級的漢字測試,拿不到100分不準回家,反複讓他們做題。

他們做的時候,我一直在反複向他們灌輸一些觀念,比如“你們可都是被選為‘必成優等生計劃’的人”“最後你們一定會出場”。

要讓成功經驗“成功”,重點是要尊重孩子。

“你們這些孩子都不行,所以要這麽做!”如果這樣說,孩子不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當出現“不行的孩子”這樣的否定詞匯,大腦就會對否定詞語作出反應,變得更加不願意工作了,孩子就不可能集中精力。

一定不要像上麵那樣訓斥孩子,而應說:“你這麽做的話,就能發揮出驚人的實力,你將來一定有機會出場。”以便讓孩子積累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