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專注力無意識鬆懈的秘訣
“看起來好難”的瞬間就會失去幹勁
10歲以後,孩子的大腦與成人無異,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做學習、運動等任何事情。
10歲以後,孩子很快就會麵臨考試、比賽等需要他們發揮實力的事情。因此,父母也希望在這個時候把孩子培養成實戰能力強的孩子。
如果想讓孩子在關鍵時刻獲勝,父母不僅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還要不斷培養孩子必勝的決心和能力。在關鍵時刻發揮實力,需要孩子能夠保持專注力不鬆懈。
我在第一章中提到專注力的五個大敵。
1.說否定的話語,比如“啊,這不可能!”“糟糕!”“做不到!”
2.沮喪地說:“到此結束了,已經不行了。”
3.想著“還是做得穩一點吧”,然後采取一些保守的策略。
4.意識到剩餘部分,“隻剩下……就結束了。”
5.擔心“失敗的話,就麻煩了!”或是幻想“對手能不能敗給我們啊?”
如果情緒出現無意識鬆懈或變得消極,孩子就會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專注力鬆懈。
“通過率隻有三分之一,我也許沒有希望了”“我贏不了他”一旦產生這些想法,判斷事物基礎的“統一/一貫性本能”瞬間就會變得消極懈怠,朝著“沒希望”“贏不了”的方向發展。
於是,孩子可能還覺得自己專注力挺集中的,但實際上情緒已經在無意識之中變得消極,最終導致他/她無法集中精力——你覺得自己在努力,可是“本能”在你沒有察覺的時候就已經阻止你集中精力了。
平時我們很容易犯這五個錯誤。正因為如此,所以很棘手,父母要在孩子小時候就培養“不說否定話語”“凡事善始善終”的習慣。
如果還能有“謹慎小心以免失敗”“這種情況下,采取穩妥的做法吧”的智慧也非壞事。但是如果平時跟孩子們過於強調效率優先、避免失敗、行事謹慎,孩子就會養成做事隻求穩妥的習慣。孩子遇事就會想:“這裏有風險,還是避開比較好。”最後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無意識專注力渙散的人。
因此,無論什麽時候,都要重視培養孩子全力以赴的能力。
“情緒固化”也能通過“情緒杠杆”撬動
那麽,在正式比賽的時候,要怎麽做才能避免專注力無意識鬆懈呢?
情緒變得消極才是造成專注力渙散的原因,因此,我們隻要及時調整情緒就可以了。情緒的影響還是要通過“情緒杠杆”去撬動。
“隻差一點兒就到終點了”“隻剩這一點就做完了”,一旦有了“結束意識”,專注力就會自然鬆懈了。為此,需要有“接下來才是關鍵”“接下來才是最後階段” 的意識。
“隻差一點兒”的想法導致報償性神經係統做出錯誤的判斷,認為“可以不再努力了”。當我們將情緒調整為“接下來才是關鍵”的時候,就可以保障報償性神經係統發揮其功能。
無論學習還是運動,越是到了最後的階段,越要讓孩子養成“重視最後階段”的習慣。這時,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接下來才關鍵,要做得更加認真”“最後五分鍾的時候,要拉大分差來贏得比賽”,讓孩子把最後階段的工作認真做好。
如果是團隊運動,在隊友失敗或出現失誤之後就覺得“這下完了!”“都怪他”,專注力立馬就會鬆懈。
職業棒球投手鬆阪大輔在赴美比賽之前找到我,希望了解與投球相關的腦科學。我告訴他:“當你狀態絕好的時候,隊友出現失誤,如果你覺得‘糟了’,那就趕緊離開投手崗,出聲說,‘上一次他幫了我,這一次我要幫他’,然後再回到投手崗。”
這樣做,是為了不讓“統一/一貫性本能”向負麵發展。暫時離開,將情緒調整為“為了隊友而努力”,借助“生存本能”“交友本能”的力量來保持專注力。
但是也有這樣的情況:考試或者比賽的時候,所剩的時間不多了,拚命去做也不能充分發揮實力。
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產生了兩種相反的情緒:“不進攻就會輸”的積極情緒和“隻剩……分鍾”的消極情緒,導致進退兩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情緒固化的狀態。
如果在正式比賽時發生這樣的情況,必須要下決心,在前進還是後退兩個選項裏做出抉擇,否則情緒就無法調整。
日本男子柔道教練井上康曾經問過我:“本來最後15秒鍾是必須進攻的,可是身體卻無法向前動,這是為什麽?”我跟他說起“情緒固化”的想象,並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實在贏不了,那就調整一下情緒,要讓觀眾覺得你輸也輸得令人感動。要想讓情緒積極一些,就要有‘現在還不算輸,最後15秒要打出我自己的柔道’的意識,平時就要練習最後15秒將對手帶入自己擅長的區域。”
將情緒調整為“讓人感動”的積極情緒,並貫徹到底,可以讓大腦“同時開火”,從而發揮出驚人的實力。這樣一來,也會震撼到對手,讓對手產生“也許會輸”的消極情緒。一旦對手的專注力鬆懈,形勢就會朝著有利於自己取勝的方向發展。
把剩餘的時間當成自己的時間,就會產生“贏”的決心。
將對手帶入自己擅長的區域,就可以在自己的地盤來一決勝負,也就更容易贏得比賽。
要想培養孩子強大的實戰能力,就要跟孩子講這些情緒的機製,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在最後階段,積極地想要贏得比賽這一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