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孩子的節奏,而不是父母的

父母的節奏合適嗎?

事實上,“空間認知”也是“間合い”(譯者注:“間合い”有“物體之間的距離”和“采取某一行為的時機”之意,但是考慮到本書的語境,將其譯為“節奏”)的科學。

這樣說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一般而言,“間合い”是指與對象的距離和空間。所以,與認知空間中位置關係、距離和方向有關的“空間認知能力”,就是對“間合い”這個說法的一個科學化表述。

其實,我所說的“間合い”跟“空間認知”沒有關係,它實際上是構建人際關係的一大要素。

比如,大家在跟朋友、有業務往來的人相處的時候都會考慮對方的性格類型與特點、自己應該表現出的熱情與親密度。也就是說,要認真觀察對方的特點,來考慮距離感和相處方式。這就是在考慮“間合い”。

與人共事時多考慮對方的節奏,讓其心情舒暢,或者根據對方的節奏來調整自己的節奏,這樣做比較有利於雙方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成人之間能夠做到這一點。可是,一旦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不知為什麽,這個“節奏”卻很容易變成“以父母為中心”。育兒不重視孩子的節奏,卻以方便父母的節奏來進行。這種情況有增多的趨勢。

“快點”是專注力培養的禁語

如果想拓展孩子的能力,那麽育兒就要非常重視孩子的節奏。

孩子的大腦成長速度有快有慢,因人而異。觀察孩子所具有的節奏和步伐,判斷孩子的性格類型都很有必要。通過觀察,父母才能找到適合孩子成長的最合適的節奏。

其中有一些例子很典型,比如,媽媽會斥責孩子說:“你要磨蹭到什麽時候?!”“快點!”這種教育方式是最無視孩子節奏的一種教育方式。

不考慮孩子的節奏和步伐,一味地按照父母自己的心情和狀態不斷地叮囑孩子要“快點”,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的大腦無法充分發展。如果從小就在這種催促中長大,本該在相應階段發展的腦力就無法提高,孩子的才能也就很容易毀掉。

覺得孩子“總是磨磨蹭蹭的,讓人很犯愁”的父母,其實隻是想讓孩子跟上自己的節奏和步伐而已。

雖然父母可能會想說“可是,早上沒有那麽多時間啊”“我自己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啊”,實際上,父母可以再稍微花一點心思,比如,早點叫孩子起床,給孩子營造一個可以自己主動做事的語境與環境。

有些孩子很像序章中提到的直子。如果您的孩子是一個慢節奏的孩子,您要這樣想:“這個孩子的大腦機能需要花時間來慢慢培養。”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跟孩子接觸,那麽,您再來看孩子的狀態就不一樣了,孩子將不再是“做事慢吞吞的孩子”,而是一個“在充分發展大腦的孩子”。

“合乎節奏的會話”能提高孩子的理解力

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節奏。人在理解事物的時候,“會話合乎節奏”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如果會話合乎自己的節奏,理解就會更深入。

我在演講的時候會觀察會場的所有人,說話時盡量照顧到每個人。我會重視配合聽眾的節奏,根據他們的節奏來調整自己說話的節奏。

如果老年人比較多,我會讓節奏慢一些,有時候原本一個小時的講座會延長到一個半小時。如果為了趕時間而忽略聽眾的節奏,那麽,講座的內容也不能為聽眾所理解。最後的評價隻會是“說得太快了,還沒明白怎麽回事就結束了”。

重視節奏的說話方式比較容易喚起“同時開火”的機製,這樣一來,會話內容能夠深入對方的大腦,得到深入的理解。

跟孩子進行“合乎節奏的會話”也很重要。父母如果按照自己的節奏不停地說,一點不考慮孩子的節奏的話,就很難讓孩子聽進去。孩子連聽都聽不進去,自然很難理解內容。

所以說,父母也要培養自己“尊重節奏”的能力。孩子越小,育兒越要尊重孩子的節奏,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