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造就孩子專注力資質的10個好習慣

4歲開始就要重視的10個習慣

全家一起培養“好習慣”

本章介紹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所必備的習慣和需要拓展的“空間認知能力”。

要提高孩子專注力,第一個注意點是讓孩子養成對事物“感興趣”的習慣。

第二個注意點是培養孩子對於自己感興趣且初步了解的事物形成“想進一步了解”“想做出正確判斷”的習慣。注意不要讓孩子養成“哎呀,差不多啦”“之後再做”的壞習慣。

第三個注意點是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和做事”的習慣。換句話說,孩子能夠表達“媽媽那麽想,可我卻這麽認為”。

我們總結了10個“好習慣”,幫助孩子培養這三個注意點。孩子4歲之後,媽媽在每一天的育兒過程中都要意識到這一點。

但也有一點需要注意。

什麽都放任不管,孩子不會養成好習慣,但父母單方麵一味要求孩子“你必須養成好習慣”也是行不通的。

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則,躬行實踐這些“好習慣”。

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做,即便不說“你要這麽做”“那麽做不行”,在“同時開火”的作用下,孩子也會自己學著做。

爸爸也要參與其中,全家總動員,整個家庭都能養成這些“好習慣”,自然形成一種氛圍,孩子在“統一/一貫性本能”的驅使下,潛移默化,就會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

千萬要記住,父母要用心去做,以身作則才能共同營造出一種“那是理所當然的”氛圍。

① 要對事物感興趣、能夠感動

專注力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對事物抱有“感興趣”“喜歡”“有趣”等情緒。從這一點出發,就需要培養孩子的“喜愛能力”。

如果孩子總說“看起來不是很有趣”“這個好無聊”“那個無所謂”等,那麽,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向孩子傳達事物是多麽有趣,“真的很有意思哦!”,讓孩子感受自己能樂在其中。

如果父母平時總說一些積極的話,如“這個看起來好有趣啊!”“這個,特別棒哦!”“感覺好期待啊!”……孩子慢慢也會這樣看待事物,“看起來挺好玩的”“可能會喜歡”,這樣一來,孩子也逐漸養成了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習慣。

要想獲得“喜愛能力”,就要注重保持微笑。因為A10神經係統會給信息貼上“喜歡”“討厭”的標簽,而且它還連接著麵部表情肌肉,麵露笑容的時候,信息就不容易被貼上否定的情緒標簽,更容易產生積極情緒。

因此,可以養成習慣,每天早上跟孩子一起笑。

重視笑容,讓積極、有趣地看待事物形成習慣並在家庭中紮根,這是培養孩子單純地對事物感興趣、感動的一個關鍵點。

② 不用否定的言語

一旦使用“做不到”“不可能”“辛苦”等否定詞匯,A10神經係統就會給所有這些信息貼上“討厭”的負麵標簽。

一旦被貼上負麵標簽,隻要涉及這個信息,大腦就不再會積極運轉,不再會去理解、判斷和思考。大腦不會產生“想要進一步理解”和“想要進一步思考”的願望,也就不能產生專注力。

因此,當我們要著手做某事,或者已經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要養成好習慣,不要將“啊,我已經不行了!”“不行,做不到!”等有否定意味的話掛在嘴邊。

當然,除了孩子自己不說否定詞語,父母在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挑戰一個新事物的時候,也不要說“那個你做不到!”“不可能!”“看起來還是蠻辛苦的”等。不如說“哇,看起來好有趣!”“做的話,一定會很開心的!”父母要給這些事情貼上積極正麵的標簽。

為了不讓孩子說否定詞語,可以誇獎孩子做好了的事情或者正在努力的事情:“這裏做得真棒!”也可以鼓勵孩子:“這裏,這樣會不會更好?”

還有一點需要重視的是,父母自己不要將“討厭”“辛苦”“不可能”“好累”等當作口頭禪。雖然這些抱怨很容易就脫口而出,但是,請記住,否定詞語對大腦產生的負麵影響之大遠遠超乎大家的想象。

③ 不要習慣把事情“推後”

一旦養成“把現在應該做的事情推後”的壞習慣,大腦就無法通過做成事情感受愉悅,報償性神經係統慢慢就不起作用了。大腦沒能得到褒獎,就不能產生“自己來做”的願望。

如果孩子經常說“等之後再做”“現在不做也沒事”,就很難養成集中精力所需的“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所以,當孩子說“以後再說”“再過一會兒就做”這一類話的時候,父母要想方設法不讓孩子養成說這些話的習慣。

比如,當孩子正在看電視或打遊戲,把該完成的任務推後的時候,他/她如果說:“現在正到有趣的時候,停不下來啊!”父母可以先重複一下孩子的話,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共情:“是啊,確實現在挺有意思的啊!”然後在此基礎上詢問孩子:“但是,現在不去寫作業,就得很晚才能睡,起床就很痛苦了哦。所以,你打算怎麽辦?”或者“現在做作業的話,你吃完飯之後就可以好好玩了。吃完飯之後你是想做作業,還是玩遊戲?你想選擇哪個?”

父母要想辦法促使孩子說出“現在做”。

還有一個方法不讓孩子拖延推遲,就是想辦法讓孩子盡快決斷和執行。

比如,讓孩子考慮從學校回到家直至睡覺前的這段時間的安排,製訂一個計劃表,或者讓孩子自己考慮“哪個先做”,讓他來確定事情的先後順序,考慮該做的事情在“什麽時間節點之前”完成,他自己劃定截止日期。

要想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父母要把“既然要做,那就現在做!”當成一個口號,而不是“留到以後做”。

④ 不要隻考慮效率,卻忽略了質量

這個習慣在專注力發揮的時候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與下一個習慣“無論什麽事情都做到最後”密切聯係。父母要讓這個習慣在孩子身上紮根。

“做這件事沒有回報,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做到不吃虧的程度就可以了”……如果這些想法一旦成為行事作風,那麽,做事就變成計較得失,隻根據結果選擇自己努力或不努力了。

如果孩子覺得“可以不努力”,就不會產生“自己要做”的願望。

學習、運動、技藝等都需抱著“既然要做,就要全力以赴”的堅定決心才能做好,拿出成績來。

父母如果過於考慮得失,一味要求孩子“如何做更快、更高效”,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追求效率而不注重質量”的習慣。

大腦已經發育成熟的成年人凡事考慮效率,比如,要高效地做家務,這倒無可厚非。可是父母告訴孩子“效率優先”,隻會影響大腦尚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的成長。

正因為孩子處於成長階段,所以要好好培養孩子“單純地”全力以赴的能力。

⑤ 凡事都要有始有終

養成“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做到底”的習慣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另一要素。孩子養成這個習慣之後,可以產生“無論什麽事情我都能做好”的自信。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以“基本上做完了”“差不多了吧”來草率了事。開始階段,孩子專注力高度集中,鉚足了勁去做事,然而,在做的過程中,一旦認為“哎呀,這樣也差不多了吧”“基本上做完了”,情緒就會鬆懈下來,專注力也不能集中了。養成這種習慣之後,就不能真正把事情做到底了。

“基本上完成了”“哎呀,差不多了吧”……一旦開始這樣想,報償性神經係統的機能就會當場停止運行,大腦就再也無法拿出更多的腦力了。做事不半途而廢,無論在育腦或是在培養專注力方麵,都非常關鍵。

所以,當孩子說“基本上完成了”的時候,父母回應“還有什麽沒有完成的嗎?”“把事情完整地做到最後很重要哦!”,讓孩子養成完美做事的習慣。要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引導孩子做好收尾工作也是非常有效的。

做事常以“哎呀,差不多了吧”結束的孩子,往往家庭也是這種氛圍。因此,要重視全家一起養成做事做到底,凡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⑥ 認真傾聽別人說話

“傾聽”這一行為,如果不全神貫注,是辦不到的。換句話說,認真聽別人說話,可以提高專注力。

能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都比較強,更容易對事物感興趣,也更容易感動,“哇,好棒啊!”“真有意思啊!”這些情緒牽動著“想做做看”“想進一步了解”的想法,也影響著專注力的發揮。

當然,通過認真傾聽別人說話,還可以更好地理解學到的東西,也可以提高學習和運動的能力。

孩子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習慣,不少是從父母認真傾聽自己說話那裏學到的。因此,父母要首先養成認真傾聽孩子說話的習慣。

盡管很多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家務特別忙,但是當孩子找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還是要做到一邊傾聽一邊回應:“哎?”“然後呢?”“真有趣啊!”

孩子有意見或想法的時候,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否定:“你都說的什麽無聊的事啊!”而是應該先感歎道:“這是你想出來的嗎?你真是太有才了!”“媽媽可想不到啊!”然後去傾聽孩子的解釋。這樣一來,孩子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

孩子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說“看起來能聽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我覺得一定能聽到一些有用的事情哦!”,從而培養孩子專注地傾聽別人說話的習慣。在這樣的氛圍裏,孩子將來就可以養成充滿好奇心地專心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反複地或者一直嚴厲地要求孩子要好好聽別人說話。父母越是反複地說,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大腦就開始調用“自衛本能”,就會裝作聽的樣子,而實際上把別人的話當成了耳旁風。

⑦ 坦然地表達失敗,說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大腦通過明確“何時做、做什麽、如何做”來發揮作用。知道自己要做什麽,大腦就會正常運轉。

失敗、失誤和沒做成的事情意味著當時的自己有不足之處。因此,重要的不是去反省,而是在攻克下一個目標時改變方式,彌補不足就可以了。

我們來按照上述思維看看孩子的失敗、失誤和沒做成的事情。如果父母責備孩子說:“你為什麽犯了這樣的錯誤?”“你要是這麽做該多好。”孩子的大腦就會開啟“自衛本能”,把失敗歸咎到別處,或找個借口搪塞,或隱瞞真實的原因。或者,有些父母跟孩子說“為了不失敗,你按照我說的做吧”,這樣又會讓孩子喪失自主性。

父母要告訴孩子,所謂的失敗和失誤都不是壞事,“知道自己接下來要怎麽辦很重要哦”,這樣做可以讓孩子今後坦然地說出自己的失敗和失誤。

父母也可以把問題拋給孩子:“為什麽沒做到呢?你覺得該怎麽改進,下次就沒問題了?”“媽媽覺得可以這樣做,但你怎麽看?”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獨立思考自己下次該怎麽調整了。

⑧ 不要輕視別人

再囉唆一遍,“感興趣”和“喜歡”是提高專注力的第一步。孩子通過獲得“喜愛能力”,從而使注意力集中。“喜愛能力”不僅指對待事物方麵,對待人也是如此。

比如,孩子要是討厭學校的老師,肯定很難集中精力去聽自己討厭的老師講話。

一旦討厭某一位老師,A10神經係統就會給這位老師的話也貼上“討厭”的標簽。以至於聽這門課都變成了“無聊”“沒興趣”的事情,逐漸地,孩子就會難以理解課堂內容,記憶也就變成一種折磨,集中精力聽講也就無從談起了。

老師也是人,並不完美。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也跟著說老師壞話,“那個老師不好”,或者輕視老師、把老師當傻瓜,“那個老師不行啊!還配當老師嗎?”孩子也許會不自覺地向父母學,輕視老師。

“喜歡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越是小時候,越應該好好重視和培養。孩子要想通過“同時開火”來與對方達成心意相通、心有靈犀,前提就是要“喜歡對方”“尊重對方”。

孩子在跟夥伴們組隊比賽、發表調查結果、製作某個小發明的時候,要想做到“與大家共同努力”,就必須喜歡自己的夥伴、尊重自己的夥伴,啟動“同時開火”的能力。要知道,“與大家共同努力”是培養專注力最好的情境。

培養孩子“喜愛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父母在孩子麵前輕視老師、說別人壞話絕對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

如果孩子輕視別人,父母就應該引導他/她去關注積極的、好的方麵:“是嗎?但是媽媽覺得這一點還是挺棒的!”“我覺得這正是別人無法模仿的厲害之處哦!”。

⑨ 創造可以集中精力的環境

很多媽媽找我谘詢時說:“我家孩子一會兒就走神了,完全不能集中精力。”一番詳細詢問之後,我發現,很多案例中孩子專注力無法集中都是必然的結果。

比如,孩子正在客廳學習,爸爸一隻手拿著一瓶啤酒,一隻手拿著遙控器在邊上看電視,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能集中精力才怪呢!

孩子正在學習,媽媽在邊上不住地插嘴:“那兒不對!”“不是那樣的吧?你集中點專注力!”孩子會說:“好煩啊!你到那邊去吧!”這些做法隻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在不能集中精力的環境裏,即便父母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孩子也做不到。

如果不給孩子創造可以集中精力的環境,那麽,父母就不可能要求孩子集中精力。

建議父母可以跟孩子約定:孩子學習期間不允許開電視。也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張小桌子,告訴孩子:“這個地方是個特別的地方哦,隻有你才能碰。”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誰都不能接近、隻有孩子可以使用的學習空間,它可以是客廳一角,也可以是走廊。跟孩子說:“這裏是你的秘密基地哦!”放一張小桌子的話會更有效。“秘密基地”,這個帶有魔幻色彩的詞有著神奇的功效,即便父母不說,孩子也會自己主動去接近的。

父母一旦賦予孩子“獨立做”的願望,就能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所以,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努力,給孩子創造能夠集中精力的環境。

⑩ 反複深入思考

培養孩子腦力的時候,讓孩子形成“對同一件事進行反複思考”的習慣也非常重要。有了這個習慣,孩子做事就不會停留在“大體明白了”“已經差不多了”的狀態。即便是曾經已經理解的事情,孩子也會產生“想做正確的判斷”的積極想法,能夠集中精力繼續思考,直到自己真正認同為止。

對同一件事進行反複思考,可以鍛煉孩子的“統一/一貫性本能”,也可以鍛煉孩子發現細微差別的洞察力,從而很快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判斷出微妙的差異。

養成“對同一件事反複思考”的好習慣的孩子,能夠深入思考、體察入微,判斷力和理解力都會不斷提高。孩子漸漸就可以獨立表達自己的想法:“媽媽,那個不對,應該是這樣的。”“爸爸那麽說,可我卻這樣想。”……最終,孩子會成長為一個敢於表達、有卓越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