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之後:父母要繞到孩子身後
不要插嘴和插手
7歲之前,大腦神經細胞一直在進行“間拔”,父母以孩子的興趣、喜好為出發點,走在孩子的前麵,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過了7歲之後,這個方式就不管用了。
8-10歲時,孩子“想自己完成事情”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如果父母還像以前那樣去插嘴或插手的話,孩子就會隻做父母要求的事情,或父母越要求就越不做。
這兩種類型的孩子都喪失了寶貴的主動性,哪怕開始做了,也不能集中精力去做。
即便沒到這種程度,媽媽們還是急於想把孩子培養好,容易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
“這個時候要這麽做”“你好好記住”“別拖拖拉拉,趕緊做完”“不是那麽做,應該這麽做”“那麽做不對吧”……想必大家都對這些話深有感觸吧!
所以,對於7歲之後的孩子,就不要總插手、插嘴,要收起那種拔苗助長的育兒方式。
孩子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他們獨立完成事情的願望越發強烈,父母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本能,促進孩子能力的提高。要信任孩子的能力,充分鍛煉孩子的“自我本能”,讓孩子獲得一種“使命感”。
重要的不是甩手不管,而是“共同煩惱”
綜上所述,培養孩子專注力的秘訣,就是孩子7歲之後父母擺正自己的位置。
父母要完成一個巨大的轉變:從站在台前指導孩子,變成退居幕後支持孩子。
可能有的媽媽會這樣說:“父母最好什麽都不做就可以了,是吧?”“是不是隻要讓孩子自己去想就行了?”然而,退居幕後與撒手不管完全是兩碼事。
退居幕後的育兒方式,意味著父母要重視孩子的自主性,與此同時,心裏想著 “媽媽絕對會支持你的,不論什麽情況,媽媽都會站在你一邊”,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當孩子在學習、學藝、運動或者交朋友的過程中遭受挫折、煩惱的時候,父母可以這麽說:“媽媽是這樣想的,你怎麽想?”“媽媽也不是很懂,但是要是這麽做,怎麽樣?”父母跟孩子一起思考、共同煩惱,有利於孩子能力的拓展與提升。
在這種養育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夠逐漸獲得集中精力思考和做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