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作品
戰爭並沒有影響文藝界的活動,相反,這期間的出版界 更加活躍了。 1915 年,《人生的枷鎖》在美國、英國、加拿 大相繼出版。在加拿大,這部書不算暢銷,而且因為篇幅過 長,印製費用十分驚人,後來經由一位年輕的審稿人大力推 薦,才得以出版。
《人生的枷鎖》第一版在大西洋兩岸共印 5000 冊,打破 了毛姆以往出書的紀錄。毛姆寫這本書原本是想解除過去悲 傷記憶對自己的束縛,但在三十年之後,有人請他為盲人朗 讀並錄製這部書的第一章時,他卻因為悲痛過度而不得不中 斷。看來這部書的出版並沒有令毛姆釋懷。
毛姆所采取的是德國 19 世紀時教育小說的方式,故事 的主人公從童年開始,經過了各種遭遇與經曆,在重重挫折之後,終於改頭換麵,成為上層人士。這是毛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卸下麵具。愛德華式的紳士不見了,機智的戲謔不見了,為博取名媛淺笑的俏皮話也不見了,這裏有的隻是殘 酷和痛苦的現實生活。在現實中,有的隻是沒有快樂的成功、 偽善的宴會邀請、毫不關心的喝彩,還有各種枷鎖——身體 缺陷的枷鎖、生長環境的枷鎖、女人情愛的枷鎖。小說的主 旨便是他要掙脫枷鎖,解放自己。
《人生的枷鎖》的問世真是選錯了時間。由於戰爭的關 係,英國已經很淒慘了,前線的那些戰士們此時並不需要這 類沉重的作品,此刻他們要的是輕鬆的讀物。批評家們似乎 也覺得,在大家需要毛姆的時候,他卻讓人們失望了 ! 他本 應繼續發揮令人發笑的特長,而不是用悲戚冗長的故事來叫 人難過。還有一些雜誌和報紙批評書中男女主人公的個性令 人不敢恭維,或責備作者過分強調“現實中灰暗而卑鄙的一 麵”。
而美國出版界對它的評價也並不高,稱它是“一個可憐 的傻子感情用事地自我奴役”,甚至有人批評它“不健康…… 口味病態”等。
幸好有位有影響力的美國小說家兼批評家西奧多·德萊 塞拯救了《人生的枷鎖》。德萊塞稱《人生的枷鎖》為“天 才之作”,說毛姆是位“傑出的藝術家”。他說:“這是一部 完美的作品,我們喜愛它,但一時又無法理解,然而我們不 得不承認它是藝術品。”自出版以來,《人生的枷鎖》就不曾停版過,並且至今仍為廣大讀者所喜愛。這本書之所以吸引人,在於主角敢於承認
自己的弱點,這個弱點 是大部分人都有的。毛 姆也認同這是他最好的 一本書,同時很高興它 在許多教育機構中被列 為指定讀物之一。毛姆 小說家的名聲又重新確 立了。
有人問毛姆:“為什 麽你不寫另一本《人生的枷鎖》呢?”
“因為我隻活過一生。”毛姆回答。
1916 年,毛姆開始了他的南太平洋之旅,這是他頭一 次到西半球之外的地方去旅行,這次旅行又增長了毛姆的見 聞。他遊曆了火奴魯魯、斐濟島和塔西堤等。在一處總是陰 雨連綿的島上,他根據一位湯普森小姐構思了《雨》這個故事。
為了寫有關高更的書,毛姆在大溪地搜集資料,無意中 在野地裏發現了一處茅屋,高更曾在此住過,病後曾在此作畫。
毛姆從租用的車子上下來,沿著窄路走到屋前。五六個 孩子正在門廊上玩耍。有個想必是他們父親的人從屋裏走了 出來,毛姆把來意告訴了他,他便請毛姆進去。
屋裏有三扇門,每扇門的下部都是木板,上部的玻璃則以細長的木片固定在一起。這兒的主人告訴毛姆,高更曾在玻璃板上畫了三幅畫,但是有兩扇門上的畫已經被淘氣的孩 童毀掉了,這剩下的畫是**的夏娃,手中拿著蘋果。毛姆 問男主人是否願意割愛。
“那我就得再買一個新門了。”男主人說。 “你出個價吧,200 法郎怎麽樣?”毛姆說。最後毛姆以200 法郎的價格買下了那扇留有畫作的門。怕那家主人反悔, 毛姆和朋友當即將門卸了下來,裝到車上拉走了。這幅畫畫 得很輕,隻是草圖而已,但是很令人喜愛,後來毛姆把它裝 飾在倫敦的寫字間裏。
毛姆常在極不舒適的情況之下旅行,他對鄉野村夫的言 語的熱心程度不亞於他對大人物的注意。名流們謹守著自己 的隱秘,小心著自己的言語,而南太平洋的居民卻無所顧慮 地暢所欲言,他們甚至不知道還有“害羞”這回事。
1919 年年底,毛姆再度前往南太平洋,途經芝加哥, 在當地與傑拉爾德·赫克斯頓會合。在芝加哥時,他去參觀 了屠宰場。在一本新讀的小說中,毛姆首次感受到,在火車 車廂中的中西部人是可以了解、可以接近的。傑拉爾德·赫 克斯頓已經成了毛姆的秘書,對毛姆而言他真是個不可替代 的夥伴。赫克斯頓享用著毛姆的金錢,幫毛姆打稿子,對於 打聽醜聞特別有一套。他不隻機靈,同時還有一套自己行事 的方法。他們一起前往中國、馬來諸邦與中南半島。英屬殖民地的人們對他們非常歡迎,當地的人們在單調的殖民種植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樂子來興高采烈和狂歡作樂。毛姆後來在書中對許多當地的人物進行一些負麵的描述,人們因此痛 斥他對於殖民地的熱情接待不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