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不輟
哈代在寫完《綠林蔭下》時,已經在醞釀下一部小說了, 這部小說就是《一雙湛藍的眼睛》。在《綠林蔭下》暢銷後, 出版商寫信給哈代問他,《一雙湛藍的眼睛》寫了多少,可 以填補連載的需要。哈代沒有預料到會有出版商主動要稿的 情形。經過雙方的協商,哈代同意把《一雙湛藍的眼睛》分 三冊,提供連載,而出版商給出他 200 鎊的稿費。由於《一 雙湛藍的眼睛》是“沒有犯罪事件的小說”,出版商之前是 一點興趣都沒有。
1872 年 8 月,哈代和霍維斯在私人方麵都麵臨著重要 的問題。霍維斯已經很久沒有正式的工作了,雖然仍在寫評 論,但是稿費很少。不過他訂婚了,他的家庭希望這樣能夠 改掉他精神沮喪和酗酒的毛病。但是要結婚就需要錢,霍維 斯在一個地區管理委員會裏找到了一個助理觀察員的職務,工作隻是管理平民習藝所和一些單位,雖然單調,但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辦公所在的地方距離弟弟查爾斯的住處很近。
他的家庭請了一位醫生隨時注意他,如果有必要還要給他請 一位護士,以便有人隨時陪著他。
哈代的難題也是工作和婚姻。出版商預先支付他 200 鎊 的稿費,使他第一次有了經濟基礎。另外,他在建築方麵已 經努力工作了一年,使他的經濟狀況比霍維斯還要好,更有 資格談到婚姻問題。但是他的家庭還不知道他跟愛瑪的事, 更不會知道他已經想跟愛瑪結婚了,家庭方麵會不會同意這 件婚事還是未知數。最主要的是,哈代還沒有向愛瑪的父親 拉文納先生提親,為了要給拉文納先生一個好印象,他把登 在 9 月份的連載小說的校樣先寄給了拉文納先生。哈代這時 與翠菲娜徹底結束了關係,拿回了他的戒指。
哈代前往拉文納先生家,首先要回《一雙湛藍的眼睛》 的校樣。至於其他的事情,哈代在他自己所寫的回憶中隻以 一小段文字帶過,沒有提到拉文納先生,甚至也沒有提到愛 瑪。他沒有說到他住在什麽地方,隻含糊地說乘馬車到聖米 裏昂,還拜訪了愛瑪的一些朋友。由於哈代對這次行程交代 得不清楚,因此很多傳記作家就說拉文納先生認為哈代出身 低微,而拒絕他的求婚。但是,當哈代和愛瑪結婚以後,拉 文納先生曾去拜訪了哈代的父母,因此拉文納先生並沒有因 為哈代出身低微而拒絕他的提親。
不過,這次哈代去看愛瑪,確實並不順暢。這要從哈代所寫的幾首詩中去尋找蛛絲馬跡。可能愛瑪已經聽聞了一些風聲,因而質問哈代,也可能哈代出於自己的意思,而把他過去曾經和幾個女人發生過感情的事,告訴了愛瑪,因而引 起了愛瑪的不快。
哈代在聖米裏昂停留的時間很短,卻對那裏懸岩的景象 寫下了一段很長的描述文字。他後來又把這些文字充實起來, 寫進他的連載小說裏去,效果非常好。他和愛瑪之間不管發 生了什麽問題,一切都已過去,兩個人又恢複了感情。但是 這次情感上的危機以及必須趕寫連載小說,帶給哈代的壓力 確實相當大。他的這種情形,都反映在《一雙湛藍的眼睛》 的前八章裏。
在壓力之下,哈代又犯了以前的毛病,把他過去的小說 拚湊在這部新小說裏,甚至裏麵人物的姓名和地名都隻改動 了一點點。但是哈代傑出的地方是能夠把真實生活的情景運 用得很好。開頭的幾章,說的就是他第一次到聖米裏昂教堂 牧師住宅所見的事物,隻不過是把建築師的年齡說得小一 點,把實際生活中女主角的姐夫在小說中變成女主角的父親 而已。
哈代承認書中的女主角是根據愛瑪寫的,隻是在外貌和 女主角的愛情方麵的事不是。另外,書中的次要人物和許多 事情也是根據真實生活中哈代所見的寫出來的,都可以找到 事實根據。
至於小說中的兩位情敵,有人認為是代表著哈代和霍維斯。可能是像在《計出無奈》裏一樣,是以兩個建築師來代表哈代自己。《一雙湛藍的眼睛》中年輕的史密斯,情感不成熟,還帶著大男孩的味道,這就是年輕的哈代。而年齡較 大的萊特,知識程度較高,但是他在情感上也不穩定,“雖 然智慧很高,但很晚才長得健壯”,正是當時的哈代。
雖然這本小說前幾章,在匆忙趕寫之中變成是哈代所 見、所聞、所想的事情的拚湊,但還是使人印象深刻,並 且越寫到後麵,越逐漸形成一種體裁,對人物的描寫也越 來越有深度。
9 月 11 日,哈代回到倫敦,他發現在那裏他沒有辦法 寫作。哈代下定決心全心寫作,隻好離開倫敦了。霍維斯為《綠 林蔭下》所寫的評論登載出來了,寫得很好,他認為哈代對 鄉村生活散文式的描寫,是文壇上許多年來所難得一見的佳 作,還稱讚哈代對社會層麵的批評。
霍維斯的評論對哈代是一種適時的鼓勵,而且就是在這 篇評論登載出來的那一天,哈代離開了倫敦,回到上博克漢 普頓。他在家裏住了下來,沒有令他分心的事,沒有其他工 作,也沒有個人問題,一直到他把小說完成,而且還提前完 成了。
就像哈代所有的小說一樣,在小說中途以驚人的自然事 件作為轉折點,使得他的小說轉變得更為嚴肅、更為成熟, 在這本小說中,萊特從懸岩上掉落下去,女主角以內衣做成 繩子,把他救了起來,兩個人自然地擁抱在一起,成為他們愛情也是悲劇的起點。這種把自然場景和感情的轉變合而為一,哈代在他的詩中早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在這本小說的末尾,也有這種情形出現。當女主角向萊特承認她和史密斯也 有一段情的時候,兩人正在殘秋田野間散步,一片枯萎的景 象,正象征著他們愛情的不歡而散。哈代以前在《中性色調》 這首詩中,就曾以冰凍的池塘和落葉,象征著情人之間愛情 的幻滅以及冷淡無情的分離。
書中女主角用直覺、忙碌,甚至於荒謬的回避、支吾之 詞,來應付她的兩個愛人,似乎是哈代應付翠菲娜和愛瑪的 寫照。女主角之所以最後結局悲慘,是因為哈代運用了中篇 小說的手法,那就是由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女人說出一些情 形,使她看起來好像不貞,然後故意不再多言,直到最後真 相顯露,她原來是清白的。在這本小說中,女主角承認單獨 和史密斯相處過一夜,讓萊特心中認為他們有什麽不軌的行 為,但是實際上他們那一夜是在火車上,而且在他們那一間 房裏還有另外兩個人。最後兩個情敵也是在火車上,史密斯 把那一夜實際的情形告訴了萊特,但是一切太晚了,他們發 現在他們所乘火車後麵的一節特別車廂裏,裝的正是女主角 的棺材。
雖然《一雙湛藍的眼睛》有些地方寫得還不夠好,但已 經顯示出哈代善於掌握素材,這增加了哈代的信心。他已經 克服了連載小說的壓迫感,甚至還把這一點轉變成有益於他 的條件,他也了解到不能讓水平下降,越寫到後麵越需加強力量。雖然這本小說在結尾的時候有些敗筆,但是這不表示哈代已經才盡,而是因為他的心思已經轉移到另一本小說的構想,並且他還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機會,可以把他的新構想 寫成小說,發表出來。
霍維斯的評論雖然無助於這本書的銷路,但卻引起文壇 對這本小說的注意。11 月初,《觀察雜誌》也對《綠林蔭下》 提出好評。這兩篇評論雖然都出現得太遲,但是大為影響了 哈代的寫作前途,因為這兩篇書評引起了當時文壇一位領袖 人物的注意,這個人就是斯蒂芬。
斯蒂芬是英國體育界、登山界以及文學界的頂尖人物。
1872 年,斯蒂芬還是《康希爾雜誌》的編輯,這本雜誌以 連載高質量小說和論文出名,而斯蒂芬已在尋找新的有才氣 的青年。他看了《綠林蔭下》,而且非常喜歡。斯蒂芬對於 哈代散文式的描寫鄉村情景的文筆,極為中意,他從霍維斯 處得知哈代的名字,寫了一封令任何新作家都會覺得高興的 信給哈代:“如果你還在寫小說,我極願意在我們的雜誌上 刊載。”他暗示如果哈代同意,稿酬一定從優。
斯蒂芬的信在 12 月初到達上博克漢普頓,哈代正好寄 出《一雙湛藍的眼睛》連載稿,這本書差不多已經寫到一半 了。哈代收到這樣一位傑出人物的來信,因而受到鼓勵,更 有信心了。哈代現在的問題是要立刻回信,但是又要讓斯蒂 芬繼續對他感興趣,所以回信中說他現在正在專心寫一篇連 載小說,因此不能馬上開始寫其他小說,但是下一部小說一定交給《康希爾雜誌》連載。還在信中說下一部將是有關鄉間田舍的故事,並且定名為《遠離塵囂》,主要角色可能是一個年輕婦女、一個牧羊人及一名騎兵士官。 這個小說的構想是怎麽產生的,已經沒有辦法知道,但是哈代回到家裏,在故鄉溫情的撫慰下,他恢複了寧靜。在 多霧的 10 月,他從多切斯特走路回家,在半路上從山上回 頭看多切斯特上空的雲霧中有一層光暈,看起來像他童年時 候所得到的印象,可怕而又熟悉的神秘。而他在拂曉晨曦中 走路,所見到的一切事物似乎都是那麽寧靜而遙遠。
11 月中旬,哈代看到鄉村菜園中的菜葉都低垂了下來。
12 月的寒冷使得一家人都留在家裏,在溫暖的爐邊做長夜 之談。他像以前一樣,處在母親傑邁瑪強烈的關愛之中。 傑邁瑪晚間談論的,主要是她童年的奇特經曆。哈代的外 婆從小被拋棄,住在破舊的茅屋裏,而外婆有錢的父親卻 住在村子的另一端。傑邁瑪還給他們說一些迷信的傳奇故 事。一個算命的經過傑邁瑪童年所住的村子,他們的姨媽 瑪利亞就把出生的時間告訴那人,那人就預言瑪利亞會生 很多孩子,並隨著她當過騎兵的丈夫移民到加拿大去,而 且將會死在加拿大。
1873 年 6 月 3 日,哈代前往倫敦。他本來要去見斯蒂芬, 可能是因為他害怕這位巨人會像梅瑞狄斯一樣批評他,也可 能是斯蒂芬出國去了,結果他們並沒有見到。不過,他擬定 的新書章節綱要,已經送到斯蒂芬麵前,斯蒂芬同意了,但正式接受哈代這本新書是在秋天。在這個時候,《一雙湛藍的眼睛》第一次讓大眾知道哈代這個名字。《一雙湛藍的眼睛》的書評出來了,一致稱好。《觀察雜誌》特別稱讚哈代對事 物觀察的幽默以及具有藝術手法的描寫,對人物的分析,甚 至於還稱讚小說悲劇性的結尾。
哈代這次到倫敦,使他在長期寫作之後獲得短時間的休 息,也使他有機會領著他在鄉下長大的弟弟亨利在倫敦到處 逛逛。他在倫敦第一個去看望的是老朋友霍維斯。霍維斯的 憂鬱症更加嚴重了,他認為自己沒有把助理檢察官的職務做 好。跟他訂婚的小姐也取消了婚約。
霍維斯和哈代在劍橋大學見麵了,這是哈代第一次到劍 橋大學,並且在劍橋住了一晚。晚飯後,他們在極為美麗的 日落暮色中散步。第二天,霍維斯帶哈代在劍橋大學到處看 了看,然後送哈代出來,熱情話別以後,哈代前往倫敦。
下一個旅程是一次熱情之旅。愛瑪到貝斯的朋友家裏去 了。哈代當晚就趕到貝斯,在那裏和愛瑪度過了快樂的 10 天, 到處遊覽,並且朗讀著華茲華斯的詩。後來,愛瑪說,哈代 以一首溫柔的詩來回憶他們的愛情,她已經選定了他。斯蒂 芬請哈代寫小說連載,哈代充滿信心,寫出初稿寄給斯蒂芬。
哈代知道母親的家是寫作最好的地方,因此急著回到上 博克漢普頓,開始寫《遠離塵囂》,並且把這部小說故事發 生的背景設在家鄉的附近。哈代寫得很快,到 9 月底已經完 成了十二章。
8 月 2 日,霍維斯打破了他不久前所說的不給朋友寫書評的話,又在《星期六評論》中替哈代的《一雙湛藍的眼睛》寫了書評。這一次,是他為哈代在文壇發表的最後一次書評。 他認為哈代的這部小說雖然寫得很快,但是全書都顯得成熟 而有深度,“以簡單的素材寫出那麽扣人心弦的悲劇”。他認 為這本書真正能夠指出當時社會上破壞性的障礙。他承認哈 代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許多缺失需要避免”。
霍維斯的書評是他最後一次寫給哈代的話。霍維斯度完 了暑假回到劍橋大學,學校裏空無一人,連他的弟弟查爾斯 也沒有回到他所住的地方。秋天即將來臨,這是一個令人憂 鬱不快的時刻,濃霧常常籠罩著大地,花園中的雛菊低垂著 頭。一陣對生活和工作不快、不安的痛苦占據著霍維斯的心, 使得他的醫生立刻提高警覺。醫生給他找來一名護士,並且 在星期六發了一封電報給查爾斯。查爾斯在星期天趕來,跟 哥哥做了一次長談。霍維斯認為靠喝酒來對付沮喪已經威脅 到他的工作。他起先很興奮,不久,情緒就低了下來,三個 小時以後,霍維斯說他不舒服,要進入臥房休息。查爾斯在 外麵房間寫東西,一會兒他聽到一種起先不知道是什麽的聲 音,他進入臥房,發現霍維斯躺在流滿了鮮血的**。他立 刻奔出去派人找醫生,又立刻回到臥房。霍維斯躺在**, 血繼續流著,但是他還可以說話,他說:“死比活著要好, 把我的敬愛獻給母親。”這時候,查爾斯才明白霍維斯做了 早就想做的事——自殺。醫生趕到,證實霍維斯用剃刀割斷了自己的喉嚨。霍維斯死了。第二天經過調查詢問以後,陪審團裁定為“因一時的精神錯亂而自殺死亡”。
哈代的這位良師益友在星期天去世,而他在這一天走路 去一個地方趕秋天的市場大集會。這個集會也寫進了《遠離 塵囂》裏麵。兩天後,他才獲悉霍維斯去世的噩耗。哈代並 沒有參加葬禮,而是在葬禮後到霍維斯的墓前默哀沉思。
哈代回想起之前到劍橋大學去看霍維斯的情形,使他內 心更為哀慟不已,他在敘述這次相聚情形的記事上麵,加上 了“他最後的微笑”這幾個字。
除掉上麵這幾點之外,哈代幾乎再也沒有提到霍維斯, 其他有關霍維斯的一切,都深埋在他內心裏,他永遠不會忘 記他的這位益友兼良師。
霍維斯的死,對哈代的作品很有影響。到這個時候為止《,遠 離塵囂》雖然已經比以前的小說更有深度,但也隻是斯蒂芬暗 示所要的東西的混合,書中前麵部分芭絲謝芭和奧克求愛的情 形,都是哈代以前小說中男女主角關係的翻版,隻是寫得比較 成熟而已,也是以傳統喜劇的手法來處理魯鈍、單純的求愛者 和任性多變的女主角之間的情形。
霍維斯的死對於哈代的影響還不止於《遠離塵囂》這部 小說。雖然這部小說因霍維斯的死而增加了悲劇的味道,但 是結尾還是快樂的,可是在哈代以後的小說裏,結尾就沒有 這麽好了。小說中的男主角都一再地遭受挫敗和痛苦,而以 悲劇收場,甚至責備上帝不該讓他到這個世界上來。這些男主角的死亡,雖然不像霍維斯那樣明顯的是自殺,但都是一種自我毀滅。
哈代在暗示真實的生活中命運更會捉弄人。這可以從霍 維斯的悲劇命運得到證明。總而言之,自霍維斯死後,哈代 在小說中所寫的男人,沒有一個不受到命運的傷害。在每一 個轉折點上,哈代總是毫不猶豫地讓命運和男主角作對。即 使有時候男主角的挫敗可以歸結於他們的貧乏、愚蠢或選擇 的輕率,但是哈代一定會再弄些巧合、出乎意料的事以及無 法抵抗命運的情況,使得結局隻有悲慘可怕,而無歡樂可言。 他之所以要這樣寫,是因為他現在深信在真實生活中確實會 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且是極度悲慘的。不論是不是因為他那 憂鬱的本性使他容易產生這種傾向,但是可以說自從霍維斯 去世以後,哈代就變成一位能夠寫出程度極深的悲劇作品的 作家,一位人類的真實不幸的敘述者。
在霍維斯下葬以後沒幾天,就有這麽一件事降臨在哈代 的身上,他接到了斯蒂芬寄來的第二封信。在哈代成為作家 的進步方麵,斯蒂芬比任何人的幫助都大。而更為巧合與諷 刺的是斯蒂芬和霍維斯是同年,霍維斯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告 失敗,而他都成功了;霍維斯沒有得到劍橋大學的數學學位, 而他得到了。斯蒂芬很快就成為《星期六評論》的高級撰稿 人之一,論述各式各樣的題目,從大學劃船比賽到現代的形 而上學。他娶了大作家薩克雷的幼女為妻。他是倫敦前進思 想的著名領袖。他的一切都極為成功。在他的光輝之下,霍維斯就好像是一支黯淡的蠟燭,而現在這支蠟燭已經熄掉了。
哈代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和斯蒂芬見過麵,但已經深為斯蒂芬的思想所吸引。 後來哈代寫了一首十四行詩,把斯蒂芬的為人和斯蒂芬所攀登過的著名的阿爾卑斯山相比較,形容斯蒂芬像那座山 一樣,外表峻峭、崎嶇、不討人喜歡,但是在古怪而有趣的 幽暗之中,卻發出深入人心的熱烈光芒。斯蒂芬的女兒伍爾 芙在文章中指出哈代的這首詩是對她父親最真實而最具有想 象力的描寫。
斯蒂芬這位具有多方麵才華而又常常互相矛盾的人,對 哈代產生了最大的影響。斯蒂芬對編輯的責任持有與哈代所 遇到的人不同的看法。他不是提出一些概略的意見就算了, 他看一份稿子,都是從頭到尾看下去,在稿子的邊緣,寫下 哪句應該怎樣修改;尤其會從全書的架構來看,指出哪一段 文章應該改短或完全刪除。他和作者打交道非常幹脆,使作 者能夠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在接到了哈代《遠離塵囂》的 前一部分稿子後,就立刻回信給哈代,確定了這篇小說連載 的合約。哈代因此能夠充滿信心的繼續寫下去。
鄉間的環境幾乎影響到這本小說的每一個句子,甚至影 響到遣詞用字。哈代對自然情況觀察入微,並且以特殊的字 眼把他對日落、暴風雨等的感受記了下來,然後轉用在他的 小說裏。因此,哈代這本小說最特殊、傑出的地方就是充滿 了對自然景觀的描寫,每描寫一段,都比前麵一段更精彩。
在哈代以前的書中,常常以人和自然的關係,形成故事的轉折點,透露出人物的性格,而在這本書中,他更以人和自然的關係,顯示出書中人物之間情感的轉移。 哈代這種描寫,使得他自童年就熟悉的人和地方,在他的筆下都栩栩如生,因此也就需要一位強有力的編輯,給他 注意有沒有描寫得太過分的地方,而斯蒂芬正是合適的人選。 斯蒂芬不但有這種才能,可以看出哪些地方應該緊縮,而且 可以指出某些地方雖然寫得很好,但是為了全書的進展,而 不能不有所刪減。
跟哈代以前的小說相比,這本小說顯出驚人的成熟,結 構堅實,發展流暢而穩定,這可能是斯蒂芬指導之功。他把 哈代交給他的豐富而有詩意的材料加以調理,卻不失原來的 完整和力量。
《遠離塵囂》的寫作,顯示哈代需要一個有訓練而又了 解他的人的指導,以補助他自我教育的不足。此外,正如他 以後寫信告訴斯蒂芬的,他也需要住在接近他所要寫的事物 的附近。由於在真實生活中他太接近他所要寫的事物,他不 需要任何文學上的典範,他所需要的材料,除了他以前聽到 的故事,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自己仔細觀察、研究而得來的。
12 月,哈代終於和斯蒂芬見了麵,並且被引介到一個 他以前沒有接觸過的知識分子的世界裏。
聖誕節的前幾天,哈代到斯蒂芬的新居去拜訪,斯蒂芬 在門口迎接他,並且用力拉住一隻狂吠的大狗。斯蒂芬高高瘦瘦的身形以及發光的紅頭發,會讓許多初見到他的人大吃一驚。當斯蒂芬喝叫那條大狗的時候,哈代發現這條狗的名字居然是叫特洛伊,不禁脫口說道:“這不就是我書中主角 的名字嗎?”
斯蒂芬幽默地回答說:“我不認為我的特洛伊會因為名 字的巧合而覺得不高興。”
斯蒂芬告訴哈代他之所以選擇這幢附近道路還沒有鋪好 的房子,是因為這幢房子接近他童年遊玩的田野。這一點很 令哈代感動。兩個人都喜歡沉湎於往事,很明顯這是使他們 兩個人關係接近的一項因素。
在斯蒂芬的邀請之下,哈代在第二天又去與他共進晚餐, 並且會見了斯蒂芬夫人和她的姐姐安·薩克雷。前不久,另 外兩位年輕作家戈斯和史蒂文森,曾經在同樣的情形下遭遇 到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因為整個晚上,斯蒂芬夫婦都一言 不發,隻有健談的安高談闊論,使斯蒂芬偶爾發出不滿的哼 聲,兩位年輕客人忍不住地傻笑。斯蒂芬這次並沒有這樣對 待哈代,哈代雖然和兩位女士談論戴維和所羅王的故事,並 且自然而然地讚揚他小時候所接受的《聖經》的觀點,斯蒂 芬卻溫和地加入了談話。
有關這本新小說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使哈代進入到另 一個世界。《康希爾雜誌》上麵主要的開頭部分,就印著《遠 離塵囂》的第一期連載,而且插圖繪得很好。生長在鄉下環 境裏的女孩子能夠像翠菲娜一樣逃出殘酷的勞苦就已經很不錯了,哈代當然認為倫敦的這位插畫家必定是男人,結果卻發現給他小說繪插圖的竟然是一名婦女,而且繪得極富有他家鄉的味道。在一個社會中,婦女能夠以同等地位和男人競 爭,對哈代來說真是一件新鮮事情。
不出幾天,哈代又碰到一件令他驚奇的事。1874 年年初,《觀察雜誌》的評論竟然認為《遠離塵囂》是女作家愛莉奧 特寫的。“其中一段描寫以星為伴的情形,是那麽深入而富 有詩意,毫無疑問是這位女作家寫的。”這樣的說法,使得 哈代既覺得是一項讚譽,但也感到不滿。哈代這本小說不但 在英國獲得成功,而且暢銷美國。
《遠離塵囂》的大概內容是:威斯伯裏是個被時間遺忘 的村落。住茅屋、以牧羊為生的村民們,外表上和他們四個 世紀前的祖先沒什麽兩樣。任何小事都會鬧得沸沸揚揚,拆 一間棚子就算是了不得的事兒,把水井改成水泵在威斯伯裏 簡直就是一場大革命。但自從芭絲謝芭·埃弗登來到這兒, 還成了莊主,這種平靜的日子便一去不複返了……“遠離塵囂”這個書名出自托馬斯·格雷的詩作《墓園 挽歌》,表達了哈代想遠離工業文明的理想,而小說中的主 人公們的愛恨情仇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實在不是一個遠離 塵囂的窮鄉僻壤中應該發生的事情。在工業文明的侵蝕之下 沒有人可以真正遠離塵囂。從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到哈代的悲觀主義宿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