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時代的戲劇

莎士比亞挑了一個幸運的時機前往倫敦。他若早生20年,就會發現稿酬偏低,受人雇用的文人寫的淨是些幼稚的劇本。若是晚生了20年,他又會發現一般人對戲劇已經開始失去了興趣。可是他來到倫敦,正逢戲院成就**的巨浪,他便乘浪直趨戲劇領域的巔峰。

莎士比亞初抵倫敦時,倫敦仍與喬叟時期的那個中世紀城市大致相同,沒有多大改變。城牆依然是老樣子,隻是交通更發達了,當局隻好另開一扇可以通往北麵田野的新門,叫做摩爾門。昔日修道院的舊址改建成了住家、網球場,甚至於工廠;倫敦橋畔美麗的小教堂變成了倉庫。

倫敦唯一的嶄新公眾建築是皇家交易所,這個建築是為了商人們在惡劣天氣裏不必在街上遭受風吹雨打而建,占地廣大,樓上回廊裏設有百十來家小店。起先免費出租,隻要商人在店中點起燈,進滿貨就行。但倫敦城擴展太快,不到十年的光景,每家小鋪就得付4英鎊的年租了。

這兒有藥劑師、金匠、書商、盔甲商和玻璃器皿商等,這座喬叟時期緊密的中世紀小城,現在遭到人口日益膨脹、人們活動日趨頻繁的壓力。自從安特衛普(比利時北部城市)失陷後,倫敦取而代之成為歐洲的商業和宗教中心,十三年間,倫敦的外國人口增加了一倍。莎士比亞就是來到了這樣的倫敦。

在伊麗莎白時期的舞台上演戲,並不容易。一個演員需要經過長期辛勤的磨煉才有可能在大城市的戲團裏挑大梁。他們在室外架起的戲台上,就著午後炫目的陽光,在沒有任何輔助效果設備的情況下卻要真刀真槍憑真本事表演擊劍、舞蹈和空中飛人等。

倫敦戲團裏許多人都是從小練就的功夫,莎士比亞二十多歲時才進入這一行業,如果不是憑著天賦異稟及勤練不輟,是根本無法成功的。到1592年時,演員莎士比亞已經聲名鵲起,並被專業人士評為“極優秀的演員”。

倫敦著名劇團的演出起碼有半數是特技表演。特技訓練對演員來說非常有用,因為一般倫敦的舞台都有高低不同層,有關戰爭和圍城的戲碼是觀眾最愛看的,上層舞台用來做城牆和樓塔,一個演員必須學會如何從城塔上摔下,既不摔傷自己,又不跌壞昂貴的戲服。

幾乎所有戲碼裏都有打鬥,在作短兵相接的肉搏時,演員們更需要有精湛的技巧才行。普通的倫敦人都是鬥劍專家,他們可不願意花了錢來看劇本上明明說是要拚出個你死我活來,而台上卻是兩個膿包在練花把式。

一個像莎士比亞這樣的青年演員,必須長時間辛苦地勤練伊麗莎白時代的劍術。他必須學會一手握著一把又長又重的劍,另一手則持著匕首,他必須學會在近距離裏以手腕和前臂做一連串的適時而凶猛的刺殺,或者對準對方的眼睛,或者他的胸肋之下。演員要想達到伊麗莎白時期真正決鬥中的狠勁,又不傷了自己和對手,該需要多麽高度的訓練和身體的配合!

倫敦觀眾還喜歡看到血腥的死亡和斷手斷腳的暴力場景,因此,如何把劍戳進演員的腦袋,或把他的肚腸拉出來,卻不妨礙他在次日下午還能繼續表演,這實在令劇團費盡心思,特別是演員們就在光天化日下表演給觀眾看,無法藏拙。伊麗莎白時期的舞台很注意舞台效果,若是劇本需要血流五步,那就得給觀眾看到真的血。

他們由經驗得知,牛血太濃稠,流不動,因此通常使用羊血。演員在白皮短上衣之內藏有血囊,血囊也可能塗成皮膚的顏色,被刺破後,演員適時地彎下身,鮮血便非常令人滿意地噴湧而出。通常演員們會使用帶有機關、可以伸縮的假劍,有時候也以真劍上場,這時演員就必須佩戴護板。有次一個耍戲法的,酒後上場表演,忘了戴護板,結果被刺身亡。有的劇有開膛破腹的情節,劇務人員會準備三小瓶的血,以及一隻羊的心、肝、肺。演員們就在大白天裏,為挑剔的觀眾演出掏心挖肺的好戲。

除了力求逼真之外,另外一個考驗演員體能控馭能力的是舞蹈。除了寫入劇情中的舞蹈之外,戲終時也有舞蹈。這時期的舞蹈動作激猛而戲劇化。倫敦的舞蹈學校裏教的是些複雜的舞步以及把舞伴高舉在空中的套路。

除開所有這些不談,一個小演員或是初出道的演員,一個下午要應付好幾個角色的演出。即使是個大劇團,演員也很少超過12個,更請不起臨時演員。戲詞短或是壓根兒沒戲詞的角色就得忙著趕場,不斷地換穿戲裝,好扮演不同的角色。倫敦的戲劇界,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待得住的。由此可見莎士比亞一定有副強壯、結實的體魄。

伊麗莎白時期的演員還必須具備一副好嗓子。當時的劇本中充滿了動作,然而真正抓住並帶動著觀眾情緒的並非身體上的行動,而是台詞。觀眾必須用耳朵傾聽,才會曉得各場故事發生的所在、諸演員們的情感、劇本中的詩句和**等。更重要的,演員清一色是男人和童子,因此特別需要女角們所說的台詞,才能更真切有效地製造出愛戀纏綿的氣氛。

伊麗莎白時期的觀眾對於演員所使用的詞匯,極易動容,他們看多了,因此能夠敏捷地抓住確切的含意,完全領會其中的樂趣。

莎士比亞初來倫敦時,劇本台詞多在句尾特別加重聲音,這樣演員便可從容地在固定的間歇裏換氣。可是在以後的十年裏,如此的寫作越來越顯得拘泥古板了,一種精致柔巧的無韻詩於是取而代之,而使這種新的寫作方式得以推廣運用的最大功臣便是莎士比亞。

當時演戲,采用的是選定劇目的方式,沒有哪出戲會連演兩天。伊麗莎白時期的演員要記住自己的台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記不住台詞的演員在這種競爭激烈的行業裏就別想待久了,因為抱著演員夢的總比圓了演員夢的人多,即使你已經隸屬於大劇團,也仍然有被炒魷魚的可能。

即使演藝界的對頭也不得不承認,有些演員們“莊重、審慎、有很高的學識和修養,是老實的藝人,並是鄰居們眼中的好市民”。

這個描述正是莎士比亞所在劇團的最好寫照,他們安靜地過活,勤奮地工作,不涉足酒館,也不呼喝鬧事,隻把光芒留給舞台。

一個演員若是在倫敦城裏站不住腳,他可以去參加鄉間劇團,那裏水平較低,也可以出國去跑碼頭。英國演員在國外很吃香,二流的班底加上蹩腳的裝備,也能在法蘭克福市集裏造成轟動,讓男男女女爭先恐後地趕去看。莎士比亞能夠在倫敦舞台上屹立四十年,對於專業人士的稱讚該是當之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