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名作
米勒一直想畫一幅農民在耕作好的田地上播種的畫。為了表現出這幅畫的精神內涵,他常常到田地裏素描農夫勞動的場麵,雖然畫了許多張草圖,但他都不滿意。一天,他不經意地翻開之前素描的格魯什村農夫的各種姿態,其中有一幅是個年輕農夫在犁好的土地上甩臂播種。這幅很久以前的速寫給了他很大的啟示。第二天,米勒就到附近一個農夫家找一位認識的年輕農夫,請他擺出播種的姿態,認真描繪下來,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上畫了好幾張,可是他最滿意的仍然是從舊素描中找到的那幅速寫。
米勒仔細揣摩,終於完成了這一幅畫,他將此畫命名為《播種者》。他打算拿這幅畫參加1850年的沙龍。畫麵上是一名年輕健壯的農夫,左肩掛著裝穀物的種子袋,右手抓了一把種子,甩開手準備播種的樣子。農夫頭戴一頂破帽子,穿著粗布的紅上衣和藍色的褲子,雙腳前後張開,腳上穿著木鞋。遠方有類似烏鴉的鳥飛翔著,還有一名正在工作的農夫。
播種者闊步揮臂,撒播著希望的種子。飛鳥在空中盤旋,尋覓食物,掠奪播下的種子。這是一幅人與大自然關係的壯麗圖景。米勒從來沒有畫過農民反抗的場麵,這也許是由於他的溫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緒的緣故。但他畫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勞動者的形象,實際上對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上流社會就是一種抗爭,雖然這種抗爭是較溫和的。
畫完《播種者》,米勒馬上著手畫《捆幹草的人》,這幅畫是描寫夏天割好的草,經強烈的太陽曝曬後,有一個女人用耙將幹草撥攏,再由兩個男子捆紮成適當大小。他們的身後已經有很多捆好的幹草堆積著。這兩幅畫被米勒拿去參展了。雖然作品受到了許多人的好評,但是受到執政者的反對,執政者感到非常不安,因為他們在播種者那充滿韻律感和強有力的動作中看到了類似“六月革命”時巴黎街頭人民的形象。將事情曲解到這種地步,真是滑稽可笑。
當米勒為這件事煩惱時,他收到一封德拉羅什寫來的讚美與鼓勵的信。德拉羅什看到米勒的作品《播種者》,深受感動,來信說:“對於你的天分與才能,我必須奉上最高的讚美,你已經是偉大的畫家了。”米勒雖然對德拉羅什有些不愉快的回憶,但是被他這樣讚美,心中依然感到興奮。
米勒在巴比鬆的生活仍舊是在貧困中掙紮。他還是大量地作畫以維持生活。他畫了《去勞動的農民們》《摔打大麻葉的婦女》《樹林中的拾柴者》《縫紉的婦女》《施肥的男人》等作品,拜托桑西埃賣給畫商。他還忙於為巴黎聖母院大街與另一條街交會處的一家高級商店畫一塊招牌。
不久,桑西埃來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告訴米勒,他的畫仍不被巴黎的富人們理解。再好的畫,如果不能被接受,要想賣掉便很困難。桑西埃建議米勒還是畫些流行的畫。他真誠地說,這並非是米勒的畫不好,許多人欣賞他的作品,但買不起。那些有錢人買得起卻都不喜歡他的畫,因為這些暴發戶不肯買有泥土芳香的畫,隻肯買風花雪月的畫。
看了這封信,米勒感到非常困惑,他絕不想在巴比鬆畫**畫。在巴黎時所嚐受的貧困似乎又一步一步地接近米勒家了。同住在巴比鬆的盧梭等人,常到米勒的住處去看望他,看到米勒一家人窮苦的生活,非常同情,他們不斷地幫助他,鼓勵他。
米勒常對這些朋友說:“藝術如同作戰,但我們卻不是為了恨而是為了愛。我無論多麽窮苦,也要將人們勞作時的美好畫麵畫下來,因此我的生活可能會更艱苦,但我相信世人總有一天會理解我的畫。”朋友們對米勒堅定的信念無比地敬佩。
1851年,來自格魯什村的一封信讓米勒陷入悲痛中。這封信是母親寫來的,告訴他祖母不幸過世了。
親愛的弗朗索瓦:
寫這封悲痛的信給你,我全身都在發抖,字也寫不好。
最疼愛你的祖母由於中風去世了,她已經81歲了。很長時間以來她的身體就不好,但是精神還不錯,我們常常興致勃勃地談起你。你畫的《播種者》在巴黎受到讚美的消息也傳到格魯什村,祖母高興地說:“弗朗索瓦一定是按著我教他的,沒有背叛神,過著樸實的生活。”
弗朗索瓦,祖母去世後,我時常非常寂寞。今年冬天以前,你能不能回家一趟?即使隻能看你一眼,我也想見到你。除了痛苦和死亡之外,我什麽也沒有了。一個瘦弱衰老的女人已經支撐不了一個家了。想到這些,我常常整夜不能安眠。如果我還有什麽快樂的事,那就是你的回來,即使是一天,一小時也好,隻要你在我身邊。
弗朗索瓦,你雖然沒有把生活的詳細情形告訴我。可是我知道,你一定過得很艱難。我可愛的孫子們好嗎?我非常想念你和孫子們。弗朗索瓦,希望你能在我意想不到的時候回來,給我驚喜吧。我現在已經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或者如何麵對死亡了。
弗朗索瓦,希望能見到你一麵。
米勒的眼淚落在破舊的工作服上,他想象著母親是怎樣流著淚寫完這封信的,因為信上許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米勒拿著信的手不停地抖著,心中思念著他的可憐的母親。心情平靜下來後,他立刻拿出紙筆寫信給桑西埃。
米勒詢問桑西埃先生畫賣得怎麽樣了,他用急切的語氣說明自己太需要錢了,即使再便宜也要把畫賣掉,30法郎還是50法郎都無所謂,隻要錢能快些寄來。可是,他始終沒有得到巴黎的回信。
米勒沒有路費可以讓他回家拜祭過世的祖母,看望悲傷寂寞的母親。這時,他的第四個孩子又誕生了。雖然在鄉下的生活開支已經很少了,但是他連需要用的錢也付不出來。因為不分晝夜地工作,米勒開始被頭痛困擾,但為了賺取生活費,他不能停止工作。
家中又來信,母親得了氣喘,身體非常衰弱,不能到田裏工作,大部分的時候都在**養病。米勒想到母親一定焦急地等著他回去,腦子裏立刻顯現出格魯什村昏暗的屋裏,年老的母親孤單地躺在**的情景。祖母去世時不能回家,母親被病魔糾纏時也不能回去照顧,米勒感到悲哀無比。他祈禱能早日回去看望母親。
雖然米勒主張“所謂藝術是為愛的作戰”,可是,現實的痛苦並不是馬上就能夠排解的。每當工作疲乏,無法忍受心裏的痛苦時,他就獨自到楓丹白露森林去散步。森林裏非常寂靜,偶爾聽到小鳥的叫聲,有時也會遇到帶著小鹿的母鹿。米勒常坐在一棵有數百年樹齡的大橡樹根上休息。這是森林裏難得一見的大樹,常令米勒感受到神的教誨。這棵樹,從一株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曆經了幾百年的歲月。
米勒想,這棵大樹必定遭受過強風、冰雪的侵襲。因為它克服了無數的災難,才能存活到現在。自己若想成為偉大的畫家,就必須接受嚴厲的磨煉和考驗。如果被一時的痛苦打敗,改變了自己的誌向,才是真正的失敗。現在,如果向社會的流俗妥協,這棵大樹都會為他感到羞恥,他絕不能認輸。
1853年4月,栗子樹的花隨著溫和的春風含苞待放,米勒的心卻比嚴冬還要寒冷,因為他接到一封信,說母親過世了。母親病重後,無法寫信,每天隻是不停地呼喚著米勒的名字。米勒的悲痛之情可想而知,他艱難地渡過了這痛苦的歲月。
1853年的沙龍開始了,米勒拿出三幅畫《剪羊毛的女人》《割草工人的進餐》《牧羊人》參展,獲得了一等獎。這些帶著壯麗古典主義風格的現實主義作品感動了評論家們。然而米勒對此並不滿足,他還沒有真正找到自己的風格。
這時,米勒的作品引起了居住在巴黎的英國人、美國人的注意,他們比法國人更欣賞米勒的作品。美國作家威廉·莫裏斯·亨特買走了米勒的《剪羊毛的女人》和《牧羊人》。後來,他與米勒結成最親密的朋友。米勒的另一些畫都是被外國人買走的,這暫時緩解了米勒經濟拮據的現狀。
1854年,米勒的畫在沙龍上仍舊獲得好評。他的《喂雞的女人》被一位藝術鑒賞家以2000法郎的價格買走了。這對米勒來說是一筆不少的錢,被貧窮所折磨的他終於可以稍稍鬆口氣了。有了這些錢後,米勒首先想的就是帶著妻兒返回家鄉格魯什村。而且卡特琳娜在長期勞累的生活下,身體衰弱,經常臥病在床,米勒也患有劇烈頭痛的毛病,回家鄉也可以讓他們得到暫時的休息。
這是卡特琳娜婚後第一次回家鄉,她簡直像小女孩得到了心愛的東西那樣歡喜。米勒又是高興又是心酸,高興的是終於可以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中,心酸的是再也見不到母親了。諾曼底海岸、森林、蘋果樹,一切一如既往地吸引著米勒。在家鄉的幾個月中,他完成了14幅油畫,20幅素描以及滿滿兩大本速寫。他滿懷深情地把自己幼年居住的房子畫了下來。
按照習俗,父母的一切遺產由長子繼承,但是米勒把遺產全數分給姐姐和弟妹們,他隻留下夏魯牧師的遺物、幾本書,以及書櫥和自幼熟悉的黃銅壺。米勒帶著這些刻滿回憶的物品和妻兒一起返回巴比鬆。
回到巴比鬆時,賣畫得來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生活又變得艱難起來。雖然生活的重擔使他筋疲力盡,但他卻毫不屈服地說:“我得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用在藝術中才行。”米勒必須再開始工作,他以在格魯什村的速寫為草圖,畫了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嫁接樹木的農民》。
在1855年的沙龍中,《嫁接樹木的農民》眾人矚目,奇怪的是,竟沒有一人願意把這幅畫買走。米勒托桑西埃出售的畫,畫商也都不肯買。米勒一家又陷入困境了。他再次寫信給桑西埃先生說麵包店已經停止給他提供麵包,每天都有人上門討債,他隻剩下2個法郎,請桑西埃先生寄100法郎給他。桑西埃接到信後,假稱已經把畫賣掉了,自己拿出100法郎寄給米勒。
盧梭知道米勒境況不佳,就買走了《施肥的男人》,出於好心他告訴米勒是一位美國人把那幅畫買走了。盧梭還把米勒介紹給其他的朋友,那些人也買去米勒一部分的素描。這時,盧梭已經極負盛名了,米勒在他家裏認識了不少著名的畫家和評論家。
作品《嫁接樹木的農民》
盧梭後來又買走了《嫁接樹木的農民》,他極欣賞這幅畫,盧梭被它感動得流淚了。他在這幅畫裏看到了一個為了家庭的生計而默默耗盡自己精力的父親的形象。盧梭說:“他就像一棵開花結果太多的樹那樣耗盡了自己的元氣,為了使孩子們活下去,他精疲力竭了。”
同時,在繪畫上,盧梭也給米勒提出一些藝術性的忠告,這對他幫助很大,兩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密切起來。
之後的幾年,米勒的生活像是陷入無邊無際的痛苦之中,但是在這痛苦中他創作了生平最偉大的幾幅作品。米勒的頭痛越來越嚴重,視力也越來越模糊不清了。生活的煎熬、身體上的苦痛使他倍受折磨,他靠著不屈不撓的鬥誌與苦難抗爭。
在1856年到1857年間,他畫了一係列關於牧羊人的作品,有《牧羊人》《日落時把羊趕回家的牧羊人》等。鄉村所有充滿神秘感的人和事物深深迷住了米勒,低頭想心事的農民、牧羊人、沉睡在夜色中的廣闊平原、清冷的月光普照下的夜晚、草原的潮濕霧氣等等。米勒的風景畫中很少描繪人物,牧羊人占有絕對的地位。
1856年,從米勒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已經形成了集中、嚴肅、簡樸和厚重的風格。風景畫開始在他的創作中占有越來越大的分量。
1857年,米勒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憂鬱中,他甚至想到了自殺。這個念頭在他所信仰的天主教中是受到嚴厲譴責的,為了打消這個念頭,他用炭筆畫了一幅速寫,告誡自己自殺是懦夫的行為。這一年,他創作了不朽的傑作《拾穗者》。
《拾穗者》描繪了一幅在農村中最常見的畫麵:秋天,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田野,在收割完隻剩下麥茬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她們身後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紮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地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袋子裏的那一大束,年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兒了,袋子裏小有收獲;紮藍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複的一上一下的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裏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將她們描繪得十分莊重。整個畫麵使用了暖黃色調,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對鄉村生活特別的摯愛。
畫完《拾穗者》,米勒的頭痛病連續發作了一個月,視物時都是模糊不清的。
這幅畫當時遭到許多人的嘲諷,甚至包括一些一直支持米勒作品的人。有人說,這是一幅蹩腳的畫,畫中的農婦像是田野中受驚的烏鴉;有人說這是關於三個窮鬼的畫;還有人說這些農婦像田裏的稻草人。批評聲不斷,欣賞這幅畫的人極少,最後,這幅畫以2000法郎售出。現今,這幅畫收藏在盧浮宮美術館。
名作《拾穗者》
米勒對別人如此不理解他的畫感到難過,但並不妥協,他堅信總有一天那些人會改變看法,農民和鄉村將是他畫布上永遠的主題。
羅馬教皇知道《拾穗者》這幅畫後,曾委托米勒為他的專用列車畫一幅《聖女受胎》的畫。據桑西埃的記錄,米勒即使對受教皇委托這樣的大事也不改變他的原則,他堅持按照自己的一貫畫風畫了“一個非常年輕的農村姑娘,她長著閃亮而溫柔的眼睛,一縷頭發搭在寬寬的額頭上,櫻唇微啟,宛如一頭對自己體內的神秘現象感到驚訝的動物那樣”。米勒選了一位年輕的鄉下姑娘當模特兒,遺憾的是這幅畫至今下落不明。
1859年,米勒一生最偉大的作品《晚禱》誕生了。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是,米勒在畫《拾穗者》期間,一天作畫累了,就沿著黃昏中的田間小路散步,一陣涼風迎麵吹過,晚禱的鍾聲悠揚地從鄰近的村落傳來,他抬頭一看,在附近田裏工作的一對夫妻,停下工作,正默默祈禱。這情景讓米勒突然想起小時在格魯什村的那一幕。他趕緊拿出速寫本,將這對夫妻的神態繪下來。米勒大概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幅畫。
《晚禱》的畫麵是,夕陽斜照的天空下,一天辛勤的勞作結束了。一對農民夫婦聽到遠方傳來的教堂鍾響,便自然而真誠地俯首摘帽禱告。他們感謝上帝賜予他們一天勞動的恩惠,並祈求保佑。但是他們一天勞動的報酬僅僅是農婦身旁小車上的兩小袋馬鈴薯。畫麵左側是一把挖馬鈴薯的鐵杈,兩人中間有一隻盛物的破籃子,兩人衣衫襤褸。在廣闊的天地間,他們顯得那樣孤立無援。他們身上體現了農民那種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的性格。日落給大地蒙上一層蕭瑟的氛圍,畫家在這裏傾注全部心血去刻畫這種蕭瑟氛圍,讓它來籠罩這對可親可憐的勞動夫婦的形象。米勒著重描繪了農民夫婦的虔誠和質樸,寄托了他對農民生活境遇的無限同情。用一句話來讚美就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這幅震撼心靈的作品在米勒的心中已經醞釀了幾十年,他的家人在田裏工作,每到黃昏,父親脫下帽子、靜靜地低下頭,母親和祖母將手掌合握在胸前虔誠祈禱的印象在他心裏生了根。畫中有米勒開闊、明亮而柔和的情感。
桑西埃來訪時,一眼就被《晚禱》這幅畫吸引了。畫未完成之前,就被人預訂了,但是完成之後,訂畫的人卻猶豫不肯購買了。因為那人覺得這幅畫和他想象的並不相同,後麵的教堂應該大一點。米勒希望這幅畫可以售出一個好價錢來維持一段時間的生活,現在隻好把畫托付給桑西埃去賣。桑西埃把畫寄存在迪亞茲的畫室裏,並向迪亞茲說明原委。
一個比利時畫商史蒂文森來到迪亞茲的畫室,看到靠在牆角的《晚禱》,仔細看了一陣後就想把這幅畫買走。迪亞茲以為他能認識到這幅畫的價值,結果卻大失所望,因為史蒂文森隻願意出價1000法郎。米勒的意願是賣到3000法郎左右。兩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還是沒能達成交易。後來,史蒂文森又到畫室來了幾次,每見一次《晚禱》,他的喜愛之情就多一分,這幅畫最終以2500法郎成交了。僅在30年後,《晚禱》的價格已高達80萬法郎。
關於《晚禱》這幅畫,還有一個精彩的故事。美國成為經濟大國之後,經常被歐洲國家嘲笑沒有文化,於是美國人就到法國購買名畫來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美國人十分欣賞米勒的畫。一次,在巴黎拍賣會上,《晚禱》成了拍賣亮點。一位美國人和一位法國人開始競買、互不相讓。法國人參加競買的資金是美術館的董事和富人們集資而來的,當這幅畫升到40多萬時,那些富人們不願意繼續出資。後來這幅畫被美國人買了去,美國人又反過來狠狠嘲笑了法國。後來,一位法國人認識到《晚禱》的價值,他花費了80萬法郎的巨資買回畫,把這幅畫送給了法國政府。
米勒畫出這偉大的傑作時,正是他生活最困苦的時候。由於長久以來貧困的生活,他得了肺病,劇烈的頭痛及眼疾的惡化常使米勒難以忍受。幸好虔誠的信仰在幫助米勒克服肉體上的痛苦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米勒時常想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最後情景。
米勒親眼目睹了許多窮人在勞累辛苦的一生後便窮困潦倒地死去。他以這個為主題,畫了一幅名為《死神與樵夫》的畫,送去參加沙龍。畫裏是一名年老的樵夫,靠在自己砍下的木柴上,將要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情景。他身邊,死神已悄悄來到,而這位一生勞苦,未曾有過快樂的可憐樵夫,已一刻一刻地逼近死亡了。沙龍的審查員看到這一幅畫,認為它“隻是令人憂鬱,卻毫無美感可言”,所以落選了。米勒這時已經在藝術界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朋友認為他是藝術與道德化身。因此,對《死神與樵夫》的落選都表現出極大的不滿。
這時,以《基督山伯爵》一書聞名於世的大文豪大仲馬到巴比鬆拜訪米勒。米勒對於大仲馬的來訪深表驚訝。大仲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觀賞《死神與樵夫》這幅畫。米勒知道這位大文豪特地來到巴比鬆是為了看他的畫,心裏很感動,他將畫室角落裏沾滿灰塵的油畫拿出來,抹去灰塵,說:“不論是誇獎或毀謗,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這幅畫,太遺憾了。”
大仲馬細細觀看了很久,說道:“這是難得的傑作。不了解人生的痛苦,就無法了解人生的意義,總有一天,大家必定會了解這幅畫的真正價值。”米勒聽了大仲馬的一番話,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