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傑作

走進巴比鬆

米勒已經35歲了,他對自己的繪畫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可以畫些真正傑出的畫。因此,他想離開汙濁的巴黎,到一個清靜的地方安定下來。到什麽地方去最好呢?米勒想到迪亞茲屢次提起的巴比鬆。米勒看過繪有巴比鬆附近著名的楓丹白露森林的風景畫,他大致可以想象出那裏美麗的風景。但是,離開已經住慣的都市巴黎到寂寞的鄉下去,卡特琳娜會如何說呢?巴黎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到窮鄉僻壤的地方去,對家人來說可能會遭遇到更多的不便。米勒猶豫不定。

一天,米勒帶著幾幅畫來到畫商那兒,櫥窗裏掛著他以**為題材的畫。他發現櫥窗前站著兩個人正在大聲交談。其中一個問道:“這幅畫是誰畫的?”

另一個以極輕蔑的口吻回答:“是一個名叫米勒的人,他專門畫**。”

“米勒?是不是上次在盧浮宮沙龍以《篩穀的人》而出名的那個?”

“就是他。他現在隻畫一些這樣的**畫了。”米勒茫然佇立在那裏,一動也不動。他們不經意的幾句話,像一把利刃,刺進了他的心。當時,他手裏拿著的仍舊是**的畫像,他沒有勇氣去找畫商就回家去了。

卡特琳娜看到表情悲哀又嚴肅的米勒帶著原封不動的畫回來了。她意識到可能出了什麽事,焦急地看著米勒。隻見米勒一個字一個字地說,打算離開巴黎,搬到鄉下住。卡特琳娜很疑惑,她不知道為什麽米勒會有這樣的想法,以前他們日子過得再艱難,米勒也沒有流露出想要離開巴黎的想法。卡特琳娜在心中暗想,不管米勒怎樣決定,她都會支持他。

米勒悲痛地向卡特琳娜敘述了剛才發生的事情,卡特琳娜聽後也非常難過,她太明白自己丈夫的心情了,他曾經為了成為真正的畫家付出了多少努力啊。米勒接著說,這是一個畫家的使命感讓他非得下這個決心不可。米勒很清楚能發揮自己才能的畫,是以他從小就在格魯什村常見的那些在艱苦勞動中度過一生的人們為題材的畫,那些有著無限的美感和尊貴的畫。他想把農民的生活情形畫在畫布上,把他們崇高的靈魂展現給全世界的人們看。他要讓大家都了解,那些默默工作的人是最尊貴的。現在他畫**實在是為生活所迫。他曾經畫過幾幅關於農民題材的畫,隻有很少的人會賞識,他為自己感到羞愧。卡特琳娜靜靜地聽著,她沒有任何反對的意思,隻是輕輕詢問一家人將要搬到哪兒去。

米勒已經決定了,他們全家要搬到迪亞茲經常提起的巴比鬆去。他又用遲疑的語氣說:“不過,住在那村莊,生活上一定很不方便,對你而言,要比在巴黎辛苦……”

卡特琳娜打斷他的話,眼睛裏閃爍著堅毅的神采,她勇敢地回答:“請不要擔心,無論你要去什麽地方,我們都會高高興興地跟著去。你想幹什麽就去幹吧,我將做好承受一切的準備。而且對孩子們來說,留在空氣渾濁、疾病流行、局勢混亂的巴黎並沒有什麽好處,不如早點到清新的鄉間去。如果決定搬家,我認為越快越好。”米勒十分感激卡特琳娜對他的理解。米勒和卡特琳娜為搬家的事情談到深夜。

聽說米勒要搬去巴比鬆,朋友們都挽留他,甚至一些畫商都極力勸阻他。有人認為米勒在此時離開巴黎,等於是放棄了艱苦奮鬥在畫壇建立起來的地位。然而,米勒的決心已定,他說:“你們的好意我非常感謝,可是我認為,為了我自己的將來,這是唯一可行的。”

朋友中隻有版畫家傑克,不僅讚成米勒搬家,連他自己也打算跟隨米勒搬到巴比鬆去。米勒正為搬家費用傷腦筋時,竟意外地有人購買了他的《拾枯草的人》這幅畫。米勒驚喜萬分,有了這筆錢,一切問題都能解決了。

巴比鬆是位於巴黎西南約五十多公裏的小村莊,它坐落在法國著名的楓丹白露森林的邊緣地帶。西奧多·盧梭早在1833年來到這裏,後來迪亞茲等人都來到這裏定居,他們生活得很愉快。

巴比鬆原是一個被野草叢生的荒地和樹林包圍著的小村落,後來形成了一個村莊的規模。那兒既沒有教堂、草地,也沒有郵局、學校、集市和商店,甚至連小酒館都沒有,無論什麽東西都得到最近的其他村莊去買,即使是一封信也得到鄰村去寄,極為不便。除了默默無聞的畫家之外,這裏沒有遊客,它的居民都是伐木者和窮苦的農民。

盧梭就是在這個距離巴黎這麽近,但那時卻顯得那麽遙遠的村莊過著一種半藝術家、半寺院僧侶式的隱居生活。他住在伐木者住的一間陰冷、昏暗、低矮的房子裏。他在那裏沉思作畫,沒有任何幹擾,也沒有夥伴,隻有鴉群和牛群陪伴他。他睡得很少,根本不說話,經常發呆,對森林中的樹木很著迷,可以幾天默默地觀察著它們神秘的生命。盧梭說過:“我聽見了樹木的聲音。它們那出乎意料的運動,它們那多種多樣的形態,乃至它們吸收光線時的那種奇妙景象,都突然向我揭開了森林語言的奧秘。這個枝葉茂密的世界是一個沉默寂靜的天地。我揣摩著它的各種標誌,並發現它也有**。”盧梭的這種情感與米勒是共通的。

1849年巴黎流行霍亂,米勒和卡特琳娜決定立刻遷到巴比鬆去。他們乘著馬車向巴比鬆出發。卡特琳娜擁著三個孩子,對米勒說:“現在我們不必擔心孩子得霍亂了。”

米勒高興地回答:“巴黎不僅有霍亂,而且有侵蝕人心的疾病。”越接近巴比鬆,道路變得越窄,馬車無法通過,他們隻好下車步行。

半路上,忽然下雨了。抱著嬰兒的卡特琳娜隻好把上衣蓋在頭上遮雨,大家全身濕透了,到達巴比鬆時,真是狼狽不堪。當他們進入旅舍內時,兩三個在巴黎認識的畫家正在聊天,他們看到米勒,高興地起身歡迎他們。因為巴比鬆很偏僻,一些畫家到此地寫生連住宿都成問題。於是,鄰村的一個裁縫在這裏開了一家旅舍,這裏幾乎已成了巴黎畫家俱樂部。有了旅舍後,不論春夏,常有畫家來此旅行、寫生。

在農村長大的米勒和卡特琳娜,對房屋的粗陋根本不在意。米勒在楓丹白露森林的入口處找到以前一個農民住的房子,決定住在那裏。連綿不斷的楓丹白露森林,人跡罕至,森林中有巨木、溪穀及嬉戲的野生鹿群。森林外圍的平原,和格魯什村一樣,隨處可見在田地裏工作的農民們。這個村莊比巴黎更適合他,他頓時產生一種新生的感覺。朋友們看到住在巴黎時經常憂鬱不堪的米勒,來到這裏後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米勒一身農民的打扮,他穿著木鞋和有補丁的紅上衣,戴著草帽,拿著鋤頭在房子旁邊僅有的一塊平地上開辟菜圃。

米勒的新居正好在路邊,房屋窄小,工作起來極為不便,米勒便蓋了一間小畫室。現在,米勒家的房子是有三個房間的小平房,被分隔成畫室、廚房,以及臥室。畫室很簡陋,向著道路的一麵牆有個大窗,角落有個鐵爐,靠牆有一張鐵床,米勒經常日夜工作,累了就在鐵**和衣而眠。牆上掛著他喜歡的幾幅畫,房角的小桌上放著雕塑作品。米勒稱小畫室為“我的美術館”,作品雖然隨意放置,但每一件都是米勒最喜愛的,都是他心愛的傑作。

許多時候,米勒一整天都待在畫室裏埋首工作,有時候甚至五六天不出門。他興致好的時候喜歡到森林或野地裏散步。森林的寂靜,安慰了他在巴黎疲憊的心,米勒對到巴比鬆來的這個決定覺得無比地正確。後來有了第六個孩子時,他又加蓋了二樓,畫室也搬到麵向院子的地方。屋子的牆外爬滿了藤蔓,看起來很舒服。離開屋子走上十幾分鍾,就到了森林,撿木柴很方便。第三年春天,米勒向附近的農夫要了些果苗,種在房子四周。

雖住在這樣偏僻的地方,米勒仍舊要靠賣畫維持生活,他把賣畫的事委托給巴黎的桑西埃代理。米勒所需的畫具,也靠桑西埃從巴黎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