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前往巴黎

前往巴黎的途中,米勒順道去了拉布爾。在那裏,他早和朋友們商量好準備開個人沙龍。他在一家小小的畫廊裏展出在格魯什村一年中所畫的作品,並且到達拉布爾後,把受人之托畫的幾幅肖像也展出。展出的畫,大都以神話為主題如《麵包節》《巴卡士的信徒》等。和在巴黎時不同的是,這些畫受到當地人的歡迎,沙龍極為成功,畫也賣了不少,在巴黎的基本生活已不成問題了。年底,他們到達巴黎。米勒立即發覺,巴黎市區的氣氛和以往有所不同。在鄉下,人們對時代的轉變不會有立即的反應。但是,巴黎是法國政治軍事中心,很敏感地出現了種種趨勢。

拿破侖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後,複位的路易是個無能的人,無法安定混亂的民心,年輕人都高喊著:“這個國王不行,要把他趕走,把法國變成共和國!”由於國內時常發生動亂,投機倒把的商人就趁機抬高物價,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處處都謠傳法國會再度發生可怕的戰爭。

任何國家到了這地步,人們都不再認真生活,得過且過地享樂著,這種心理立即反映在藝術方麵。不論是戲劇、音樂、美術,都開始流行享樂主義。米勒的畫風仍舊沒改變。見到每一家畫商的櫥窗裏陳列的都是豔麗的**畫,米勒感到失望。雖然過去巴黎的畫風也是如此,但是,米勒在鄉下住的這一年半裏,巴黎的這種氣氛越發濃重了。

拉布爾的個展成功,使米勒信心倍增,但是拿了兩三幅畫到巴黎畫商那裏時,竟然沒受到重視。沙龍中得過兩三次獎的畫家在巴黎並不稀奇,不流行的畫根本賣不掉。才過來兩三個月,賣畫得來的錢都用完了,畫又賣不出去。米勒想,再這樣下去,恐怕又要回到和波麗娜在一起時的貧困生活了。一向不屈服的米勒也感到消沉,他遇到以前的好友馬羅魯時,常說:“我的手腳仿佛釘在岩石上,寸步難行。”

馬羅魯向來很欣賞米勒的畫,當然也了解米勒的痛苦,他對米勒說:“在這樣的時代裏,要想實現你的理想,就如同和巨浪搏擊一般,偶爾隨波逐流也是不得已的,隻要最後能到達對岸就行了。雖然你不願意,但是也要暫時畫巴黎人愛好的流行畫。隻要你肯畫,總有一天,你的畫會受到世人的讚賞,隻是先要忍耐一段時間而已。”米勒無奈地笑了一笑,他不知道這種不得已何時才可以不再出現,對那些粗作的畫痛恨極了,但是這樣的日子像被判無期的苦役一般,永無止境。雖然有些氣餒,但米勒的心並沒有向時代的歪曲潮流屈服,反而產生更強烈的反抗意識。

巴黎的沙龍又要開始了,米勒決定畫一幅主題是宗教的樸實淳厚的畫參加沙龍。這幅畫的名字是《聖徒耶羅姆》。在這幅畫將要完成時,米勒的朋友們開始議論起來。因為當時參展的畫的題材都是巴黎流行的豔麗的題材。他們為米勒以宗教人物為主題的畫感到驚訝、佩服,有人甚至說:“米勒將會在腐敗的畫壇中敲響警鍾。”

1846年的沙龍中,米勒苦心完成的《聖徒耶羅姆》落選。米勒對命運的捉弄感到無可奈何。不知什麽原因,這一次沙龍,許多當時有名的畫家都遭到相同的厄運。這次沙龍得獎的作品,全是表麵華麗、內容空洞的畫。這樣的結果使當時認真作畫的畫家感到失望。朋友們聚在米勒家裏時,一致表示:“沙龍的評審員受到現實的拘束,已經腐敗到極點,他們不看藝術真正的價值,隻知討好大眾,我們必須從改革世人的風氣著手。”

米勒的生活越來越艱苦,他甚至連買畫布的錢都沒有了。為了得到麵包,米勒隻能一邊歎息,一邊照舊畫些**畫或風俗畫來賺取每天的生活費用。最後,他隻好在一塊用過的畫布背麵又畫了《從樹上被放下來的俄狄浦斯》。這幅畫他特別注重細節,尤其是對人物身體的全麵研究,以致表達個人的思想感受都盡可能忽略了。這幅畫表明了米勒已經意識到並積極改正作畫技巧上的缺陷,即單純追求色彩而忽視素描的準確性。

米勒想用這種顯而易見的努力來扭轉評審員們的敵視態度。事實上,這逃不過那些目光敏銳的大評論家的眼睛,他們仍然批評米勒的畫是鄉下人的作品。米勒深受這些言辭的傷害,他再次感受到自己與大都市巴黎的格格不入,並為自己處身其中感到恥辱。

但是少許的幾個人卻注意到了米勒的畫。如大評論家戈蒂埃及畫家迪亞茲、庫退爾等人。

迪亞茲是西班牙人,他和他的父親都參加過革命,後來被西班牙驅逐。迪亞茲自幼就在法國各地流浪,17歲時變成孤兒,由一個好心的牧師撫養長大。他非常熱愛大自然。有一次,他在森林中散步,被毒蛇咬傷,為了保命不得已截掉一條腿成了跛子。他為了生活,在一家陶瓷工廠擔任畫圖員,逐漸對繪畫感興趣,後來成為畫家。1847年的沙龍中,他以一幅巴黎郊外楓丹白露森林的風景畫獲獎,受到人們注意。

迪亞茲一看到米勒所畫有關田園及農村生活的作品,就被深深感動了,後來與米勒成為知交。見到米勒生活艱苦,他就如同自己身受其苦一般,常帶著米勒的畫走遍巴黎各處幫他推銷。

迪亞茲常說:“米勒,你不能因這次落選而氣餒,記得有一位名叫西奧多·盧梭的人,你可能沒聽說過他,他已經在沙龍中落選13次了。可是,他毫不在意,其實他畫的風景畫是非常傑出的。盧梭就住在巴比鬆附近楓丹白露森林中樵夫的小屋裏專心畫畫,他從來不阿諛大眾。凡是想畫出真正藝術作品來的畫家,他們的路都是很艱苦的。”

還有一個叫科羅的人也和米勒交往頻繁。他生於1796年,是真正的巴黎人,比米勒大18歲,但是性格和米勒不同,非常開朗。他後來成為沙龍的評審員,是個出名的風景畫家。他們互相尊敬,成為終生好友。科羅也畫了許多流傳後世的名畫。

科羅的樂觀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體現出來了。一天,科羅對他的母親說:“媽媽,在這世界上有四位聖人,你知道嗎?”母親就反問他這四個人是誰。

科羅自豪地大聲回答:“是蘇格拉底、耶穌、穆罕默德,還有一個就是我。”科羅是個自負、風趣的人。他除了樂天開朗的一麵外,還具有驚人的耐力。他常說:“人生,要靠忍耐和努力,要以耶穌做榜樣。”他的這種性格使得米勒受到了感染。

米勒還結識了阿爾弗雷德·桑西埃。桑西埃是研究法律的,但是對美術感興趣,是一位很有名的畫評家。除了研究法律之外,他也在盧浮宮工作。後來,桑西埃寫的出色的傳記為我們勾勒出了米勒忠實而虔誠的形象。

這時,米勒有了第一個孩子。他仍是一貧如洗,出於自尊,他和妻子對此都閉口不談。然而,在巴黎生活的擔子是越來越重了,這使他對巴黎厭惡之極。他仍然是那麽孤傲、冷漠,就像是個外國人,隻有好友的到來能使他感到一絲溫暖。三月的巴黎很冷,當米勒穿著褪色的大衣在房裏工作時,桑西埃來訪,兩人就在滿屋畫架、畫筆、孩子的玩具,幾無立足之地的窄小房間裏見麵了。桑西埃早已注意到米勒與眾不同的畫風,由於想見見米勒本人而來拜訪。他對米勒奇異的外表感到驚奇,因為米勒的穿著簡直像一名工人。米勒向來不善於與人言談,兩個初次見麵的人的談話在斷斷續續之中進行。

桑西埃很理解藝術家之中的這一類的人物,所以並不在意,隻是仔細看米勒所拿出來的每一張素描,然後從裏麵挑出以田園為主題的畫,很有興趣地看著。他的舉動引起了米勒的注意,他問道:“桑西埃先生,容我冒昧地問一句,您是在鄉下長大的嗎?”

“是的,我不是在巴黎出生,少年時代住在鄉下,如今對鄉村一直很向往。”聽了桑西埃這麽說,米勒變得溫和,不再拘謹了。他們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上談論對於巴黎現在流行的畫風的看法。桑西埃帶著苦笑,從這種表情可以看出他對這個問題的無奈。兩人又接著討論了其他的美術問題,雖然是初次見麵,彼此就已經深有共鳴了。

畫評家裏竟也有和自己同樣思想的人,米勒感到非常高興。米勒和桑西埃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即使金錢上不能向別的朋友開口,卻能和桑西埃坦白商量。桑西埃對米勒的為人和天分有很高的評價,甚至認為幫助這位天才畫家是他的應盡義務。米勒一有困難,桑西埃總是不辭辛勞地為他奔走。米勒向來不善於交際應酬,他的心地非常純淨,人格非常高尚,任何人一旦和他成為朋友,就永遠都不會離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