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學畫

17世紀的前二三十年,新教徒和以航海為生的省郡崛起,表明世界的重心已經從意大利和地中海轉移到了歐洲北部。這裏成了商業和藝術的新中心。經濟和藝術是息息相關的。最先出現的三度空間“寫實派”藝術於13世紀在意大利被開創,這是由新興的銀行家和商人大力支持的。誠如20世紀的著名藝術史大師肯尼斯·克拉克所說:“正像他們的經濟製度可以擴展直到今日,他們花錢訂購的繪畫也可以維持不墜,成為西洋藝術的中流砥柱。”

寫實的肖像畫也隨著經濟的變化而來,它是北歐人的發明。不過,許多要求尼德蘭名畫家揚·凡·艾克畫肖像的人都是意大利人,他們在國際羊毛業和銀行業擁有重要的地位。商人不僅是大方的主顧,他們也改變了委托作品的藝術風貌:實際的、腳踏實地的,他們推展藝術上的“現實主義”。

到了倫勃朗時代,荷蘭成為歐洲新崛起的最強大的經濟勢力。這股力量主要是由新的商人階層創造的,他們以自由的聯邦主義取代西班牙人的影響;以新教取代羅馬正教;以平民對“藝術”的大量需求,取代教會和貴族在藝術市場的壟斷。他們對肖像畫的胃口是永不滿足的,結果,在照相機發明以前的這段期間,荷蘭人的臉孔比曆史上其他人種更多地出現在畫布上。

倫勃朗是偉大的藝術家,而他父親卻是一個磨坊主,兩個兄弟是鞋匠和麵包師,一些人對此感到大惑不解。那麽倫勃朗是怎麽有機會成為一位畫家的呢?

1620年,荷蘭的藝術市場極為蓬勃,倫勃朗的父親發現了兒子在繪畫方麵的才能,於是極力鼓勵他從事繪畫。荷蘭代爾夫特的藝術家麥裏維德終其一生畫了上萬張的肖像畫。對於一位優秀藝術家的事業遠景,倫勃朗的父親知道的不會比別人遲。

20年以後,英國的旅行家彼得孟迪指出,倫勃朗也是滿足荷蘭人民對藝術需求的供應者之一:

關於繪畫的藝術及人們對圖畫的喜愛,我想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和荷蘭相提並論。在這個國家裏,擁有許多傑出的藝術人才,有些還在人世,例如倫勃朗等。一般來說,每個家庭都不惜花費大量的金錢來裝飾他們的房屋,尤其是臨街的房間,都懸掛了名貴的畫。鐵匠和麵包商,鞋匠和肉販,各行各業,他們的店裏都掛有藝術珍品,爭奇鬥豔。這種風氣已經大開,藝術在這個國度,真是欣欣向榮……

倫勃朗曾在一幅畫中描繪了那段少年時期的生活。在冬天晚上,全家人聚集在臨街的客廳,圍著泥煤爐取暖,一個女人坐在燭光旁讀書,這幅畫中的情景,想必是倫勃朗的母親在讀《聖經》吧?在這種環境、這種方式下,倫勃朗聆聽母親述說著《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上的故事,那是他日後藝術創作的一項重要想象源泉。

幾經波折,倫勃朗終於在1623年,經人推薦,拜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流畫家拉斯特曼門下學習。倫勃朗在拉斯特曼的指導下掌握了油畫、素描和蝕刻畫的技巧並發展了自己的風格。雅各布·羅森伯格把他們的師生關係,和韋羅基奧與達芬奇,或沃格穆特與杜勒之間的師生關係相比擬:“在這三對師生裏,老師們的性格都比較暴躁,學生們都是傑出的天才。但是,如果沒有嚴師的指導,這些學生可能就沒有紮實的基礎,而難以達到日後登峰造極之境。”

拉斯特曼是荷蘭著名的神話與宗教題材的畫家。拉斯特曼遊學意大利期間,卡拉法喬大聲疾呼,反對藝術界對“美”的盲目崇拜,提倡在“明暗對比法”的技巧下,畫一些“普通人”。拉斯特曼是意大利和荷蘭藝術之間的橋梁,他把卡拉法喬的思想傳播給倫勃朗,倫勃朗大力聲討“唯美派”,是藝術史上使用“明暗對比法”最成功的人。

倫勃朗培養了自己對《聖經》故事題材的興趣。這種興趣似乎與當時社會的品味脫節,但是倫勃朗是一位為了維護自己內心的信念,敢於和世俗抗衡,不隨波逐流的巨人,他並不在乎這些。從另一種角度來說,不看倫勃朗的畫反而更容易了解荷蘭的繪畫藝術。

1627年,21歲的倫勃朗從阿姆斯特丹回到故鄉後,決定自己開畫室招徒作畫,荷蘭許多著名的畫家都是倫勃朗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