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藝術道路

童年生活

1606年7月15日,倫勃朗生於荷蘭萊頓,他的全名是倫勃朗·哈爾曼鬆·凡·萊因。倫勃朗的父親是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他是家中最小也最聰明的孩子。

在17世紀,萊頓市是荷蘭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阿姆斯特丹,大約有6萬居民。1575年,倫勃朗的祖母與第二任丈夫在萊頓市的北端,買下一個風車磨坊,另外還在磨坊對麵的住宅區購置了一幢房屋,全家人住在一起,直到倫勃朗的姑姑出嫁。

倫勃朗的父親為了讓妻子生活的舒適一些,就向倫勃朗的祖父買下了磨坊和一些相鄰的建築物,又在旁邊新蓋了一幢住宅,倫勃朗就出生在這幢住宅裏。嬰兒出生後要在教堂中接受受洗儀式。倫勃朗是個男嬰,根據規矩要穿上一些特別的服飾,戴一頂六瓣的帽子。為了避免他突然吵鬧,破壞安靜的卡爾文教會的禮拜,大人會給他一根牛奶棒棒糖,讓他含在嘴裏。

萊頓市的市民多屬於卡爾文教派,但倫勃朗母親的娘家卻仍然堅守天主教的信仰。不過倫勃朗的父母都加入了改革派教會,他們在那裏結婚,在那裏為自己的孩子們受洗禮。父母的宗教信仰深深地影響了倫勃朗。

1609年,荷蘭、澤蘭等10多個省的代表在烏得勒支締結“烏得勒支同盟”,宣布要聯合行動,在奧蘭治議院的支持下,努力地爭取自由,他們最終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了獨立。除了國防和外交政策之外,每個省份都是獨立自主的,奧蘭治議會無法組織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這種邦聯製度和其他因素,卻促成了流動資金的發展,這是荷蘭曆史上最有活力、最繁榮的一段時期。倫勃朗的生活與這種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17世紀初期的荷蘭,嬰兒的生活都有固定的形態,因此我們可以描繪出倫勃朗兒童時代的畫麵。倫勃朗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母親在他出生之後,沒有像其他家庭那樣把他交給年老的女傭看管,而是一直親自照顧倫勃朗到他四五歲的時候。當時的荷蘭有一個現在看來十分荒誕的風俗,就是防止嬰兒接觸新鮮空氣和水。這些可憐的小家夥被束縛在一層一層的衣服裏,就像是等待郵寄的包裹,密不透風。

我們可以從倫勃朗畫筆下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他曾留下一張紅色粉筆畫,描述了嬰兒學走路時的情景,畫中的嬰兒穿戴著臃腫的衣服和護帽。

倫勃朗的故鄉萊頓市是荷蘭當時的工業重鎮,這個城市以它清潔的公路為傲,不過那時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垃圾,隻是把它們隨便傾倒在運河裏,運河周邊的空氣質量自然可以想象。雖然萊頓是一個文明的城市,但是也有貧民區,區內沒有柏油路,巷弄就好像是開蓋的陰溝,和富人區四通八達的道路,真是天壤之別。如果當時倫勃朗走到這些貧民區,一定可以發現剛萌芽的資本主義的另一麵——唯利是圖的工場主剝削紡織工人,製造出享譽全球的布匹、厚羊毛氈和駝毛絲,工人卻在陰暗、似營房的棚舍裏淒慘度日。

生活在貧民區的孩子們也有老師,這些婦女(男老師很少)往往是從這些貧民區搜羅的,她們識字不多,薪酬很低,不得不一邊教書,一邊讓學生紡花邊布、編織等。倫勃朗的家境還不錯,因此上了條件比較好的小學,倫勃朗會背誦“主禱文”、神曉論、以色列人的“十誡”、對神父告解的程序,以及拚音字母。在學校裏他學會了一些基本的算數和拚寫。由於他成績優秀,7歲的時候被送往拉丁學校。

拉丁學校雖然和一般的小學差不多,但經營很妥善。萊頓當時是荷蘭的第二大都市。1575年,奧蘭治的威廉大公為了紀念該市英勇抵抗西班牙人,因而創立了大學,不出幾年,它成為歐洲人文薈萃的地方,當地人莫不引以為傲。因此,教育當局自然也注意到中等教育至少要合乎標準。倫勃朗的確在那兒接受了完整的古典教育。他對古典文化的素養,在他的藝術作品中表露無遺,他是在進入拉丁學校7年後,獲準進入萊頓大學的。

拉丁學校的管理非常嚴格,老師們經常體罰學生。教學樓多半是修道院,學生們(隻有男生,女孩子要接受中等教育,都是由家庭老師教授)坐在陰暗的石室裏,夏天悶熱不堪,冬天燒泥炭取暖,幾乎要窒息。倫勃朗的課程裏包括拉丁文以及宗教和書法。高年級的學生如果準備升大學,還要選讀修辭學、希臘文。

倫勃朗進入萊頓大學的那年是1620年,當時年僅14歲。萊頓大學的藝術課程很少,隻有文理學院、神學院、法學院及醫學院等傳統課程的師資強大。對於立誌要成為藝術家的倫勃朗來說,隻有去外麵才能體驗到生活中的顛沛流離、世態的炎涼及人情的冷暖,也才能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