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電影
離開倫薩姆後,她們進行了一次短暫的國內旅行。最後,她們決定在紐約市郊的弗拉斯特丘陵區買下一棟房子。搬進這棟房子的是莎莉文老師、湯姆斯小姐、海倫以及一隻名叫吉蘭的小狗。
此時,經過了長期的奔波勞累之後,她們都渴望能過一段平靜的生活。屋子的二樓隔出一間專屬於海倫的小書房,海倫開始學習意大利文,為的是閱讀但丁的著作。海倫還親自在院子裏種植樹木。
可是還沒等她們把新家安頓好,卻接到一封十分意外的信。信是弗朗西斯·米拉博士寫的,他表示想將海倫的生平拍成電影,並希望海倫參加演出。
海倫接到信後非常高興,她希望自己的這段經曆能鼓舞那些不幸者。此時美國已經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這部電影能使這個充滿暴戾之氣的世界獲得改善,這樣的機會她能錯過嗎?
海倫在好萊塢經曆到了許多過去從沒遇到過的事。
有一次,海倫一行人坐車去沙漠,他們頭頂是炎熱的太陽,陽光下的沙漠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仙人掌和灌木叢。當他們來到一個小村落的拐角處時,忽然有人大叫:“看啊!有印第安人!真正的印第安人——”
大家都很興奮,馬上從車子上跳下來,想去看個究竟。他們果然看到一個印第安人,頭上戴著色澤美麗的老鷹羽毛,非常神氣地站在那裏。
海倫身邊的向導走上前去,請求那位印第安人允許海倫去摸他頭上的羽毛飾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位印第安人竟然以流利的英語說道:“這位女士盡量摸好了,摸多少次都無所謂。”
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原來這是一位正在等待攝影師到來的演員,哪裏是什麽印第安人呢?
湯姆斯小姐與海倫每天天沒亮就出去騎馬,草原上可以聞到麝香草及尤加利樹的芳香。就這樣,海倫在比佛利山的小路上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清晨。
以海倫的成長為素材的《救濟》一片終於要開機了,導演是喬治·郝斯特·普拉特先生,他曾因執導《青鳥》一片而聞名。
首先進行片頭攝影,通常是湯姆斯小姐先看劇本,並聽取導演的指示,然後她把這些寫在海倫手上,等海倫完全了解後,再聽導演敲桌子指揮進行。例如:
“走到右邊的窗戶旁!”
“麵對太陽舉起手來!”所謂的太陽就是一盞亮度很強的燈。
“麵露驚愕的表情尋找鳥聲的來源!”
“表情應該更自然些!”
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總是有強烈的燈光打在身上,全身都是熱乎乎的,還不停地流汗。因此,要想在鏡頭下自然真實地表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此之外,你還得不時得留意臉上的妝,不能被汗水弄花,否則銀幕上看到的不是鼻尖太亮,就是額頭反光, 所以要常常補妝。
拍攝就是這樣進行的。有時候,導演會親自在海倫手上寫幾句話,例如:“不要害怕,籠子裏的隻是一隻小金絲雀,知道了嗎?好,再來一次。”
導演越是關照海倫,海倫越是覺得緊張不安。
海倫一站到攝影機前就感覺渾身不自在,偏偏導演一下子要海倫笑,一下子又要她皺眉沉思。她不是專業演員,情緒不可能轉變得如此快,因此,有時在聽到指示後,她隻有發呆的份兒。
一開始,大家都未進入狀態,因此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好在海倫本人參演的戲分並不多。那位扮演海倫少女時代的女演員十分稱職,她本人當然不是盲啞人,可是她卻能把這個角色演得惟妙惟肖。為此海倫很喜歡她,她也很喜歡海倫。
另一位長得很美,笑起來特別迷人的女演員飾演大學時代的海倫。這位女演員一開始時總是閉著眼睛,以表示眼睛看不見,可是她往往一不留神就猛地睜開眼睛,那滑稽的表情使得現場的工作人員都忍不住捧腹大笑。不過這位女演員的演技倒是不差。
電影裏還要有海倫的朋友出場,尤其是那些在社會上很有影響的人。當時亨利·洛奇先生、馬克·吐溫先生等人都已去世,尚在世的幾位也都年事已高,與當年初遇到海倫時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於是海倫寫信給當時還在世的貝爾博士,貝爾博士很快就回了信:
看了你的信,讓我回想起我在華盛頓初見到的那個小姑娘。在我眼中,你一直是當年的小姑娘。隻要你樂意,我可以去做任何事,可是現在我還在國外,一時之間還無法返回美國。可是電影中可不要忘了出現我的角色啊。
想起我們初次見麵時,我可不是個71歲的老頭子,那時我頭上還沒有一根白頭發呢。而你呢,你當時隻有7歲。所以如果真要按當時的情景拍的話,我們倆都得由別人來飾演才行。我當然希望你們能去找個英俊青年來扮演我。等到拍攝結尾戲時,我們再以現在的樣子來登場好了。如此前後對此,我想一定很有意思。
最後電影公司安排了一個大聚會的場麵,讓所有曾經幫助過海倫的人一起出現在聚會上,包括那些已經去世的朋友在內。
置身在這樣一個場景中,海倫一度以為自己來到了天堂,與這些熟悉的親友們歡聚一堂,包括她去世了20年的父親。但是當他們開始講話時,卻與海倫熟知的那些朋友完全不一樣,隨後海倫有一種夢醒的驚愕感。
在宴會將結束時,海倫有這樣一段台詞:“現在全國還有大概8萬個盲人正處在可憐的境況中,他們孤苦無援,而我們的政府又沒有完善的製度可以幫助他們……這世界上有很多人從來沒有享受過生之歡愉,就這樣鬱鬱而終……因此,我們應該下定決心,為這些人謀求更好的生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幸福,更快樂。”
影片拍完一大半,大家忽然發現這部片子缺乏**,換句話說,就是不夠戲劇性。有人覺得海倫的一輩子沒有發生過羅曼史,也沒有偉大的戀人,她的一生太平淡了!於是便有人提議為海倫編造一個戀人,再給他們編造一段偉大的愛情。
導演雖然一開始非常反對這種做法,認為是畫蛇添足,隻會弄巧成拙,但是幾經考慮後,他最後還是決定穿插幾場比較戲劇性的場麵。
加上去的幾場戲,有一場“知識”與“無知”的互搏:在一個名為“時間”的洞窟前,有一位身材魁梧,代表“無知”的大漢,與一位臉色蒼白,代表“知識”的小姐搏鬥,結果是代表“知識”的小姐贏了,她抱起了幼小的海倫。
另一場戲是在海倫年幼的時候,莎莉文老師已經嚐試過各種方法,可是海倫還是不能理解時,莎莉文老師覺得非常沮喪。正在這時,上帝出現了,他對莎莉文老師說:“要幫助這個幼小的心靈來到我這裏,不要放棄她。”於是老師又重新鼓起勇氣。
還有不少略嫌牽強的戲,例如有一位傷心的母親為了給戰爭中的傷殘者請命,擎著一把火炬出場。還有一場是四大國的領袖在法國開會,準備決定全世界人類的命運時,海倫出現了,懇求他們不要發動戰爭。後來他們覺得這場戲太牽強,又刪掉了。
影片結尾的一場戲更是令海倫啼笑皆非。在那場戲裏,他們要海倫扮成和平使者,像聖女貞德一樣騎著白馬,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麵。可是他們找來的這匹白馬性子卻特別烈,跑起來衝勁十足。當時海倫一手拿著喇叭,一手緊握韁繩,好幾次都差點從馬上摔下來。戰戰兢兢地騎了一段後,那匹馬忽然前腿騰空地立了起來,把海倫嚇壞了。幸好旁邊有位攝影師眼疾手快,衝上前去拉住了馬韁,不然海倫一定會被重重地摔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