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核運動

1952年年底,伯特蘭和他第三任妻子蓓蒂離婚,同年12月15日,與美國的傳記作家艾迪·芬琪結婚。

艾迪·芬琪是《布倫特傳》的作者,早年也是艾麗斯和露西·唐納萊的朋友,伯特蘭是在1925年經由唐納萊的介紹與她相識的。伯特蘭數度去美講學,都曾和她有過晤麵。他們的感情日益深厚,終於步入婚姻。她出身於古老的新英格蘭家庭,她的先人在17世紀時移民美國。她曾在布林·毛爾學院教過書,興趣廣泛。

他們結婚的這段時間,國際共管核武器的希望日益渺茫,而另一次大戰危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伯特蘭對蘇俄的態度,似乎有退讓的跡象,若幹年後,人們把它歸之於新婚夫人的影響,因為她是一位具有自由思想而且在文學上頗有成就的人,但也有人嚴厲地批評她說:“這位布林·毛爾出身的女子,她對共產主義的認識,遠不如與世隔絕的修女們對世界的了解。”

80歲高齡的伯特蘭,仍不停地寫作,除了書評和論文外,偶爾也涉及哲學方麵的著述。1951年出版《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952年出版《世界的新希望》及《美國對歐洲文化的影響》,現在他又有了新的興趣——寫小說,1953年出版了一本名為《郊區的撒旦》的短篇小說集。

伯特蘭的名氣越來越大,反使他有點擔憂起來,他覺得有些受尊敬的人原來不過是個無賴,他曾自嘲地說:“我每天攬鏡自照,看看是否已經出現無賴的嘴臉。”敬老尊賢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在許多方麵,輿論促使人民改變了他們的看法,使得觀點和見解跟伯特蘭漸趨於一致。

伯特蘭除了吃飯、睡覺以外,總是叼著一支煙鬥。他說:“別人告訴我,抽煙會縮短壽命,但是六十年來,我發現並非如此。相反地,它給了我不少樂趣。”

1954年,伯特蘭和愛因斯坦在聖誕節發表廣播宣言。這一年他為雜誌及出版社撰寫文件,也替大英研究院撰寫文章,作品超過四十件,由此可見他的精力依然充沛。

1955年,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伯特蘭·羅素,站在倫敦卡司頓大廳答複兩百多位記者提出的各種問題,鎂光燈閃個不停,問題更是連續不斷地提出,他站在那裏一個多小時毫無倦容。接著他又在電視上宣讀了那份宣言,通過無線電及報紙等大眾傳播工具,使他的理想變成聲音和文字傳送到世界各地,將和平信息告訴每一位愛好和平的人,贏得了普遍的崇敬。

伯特蘭定居於普拉士彭林,他在那裏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時光。艾迪為他處理信件及其他工作,他則利用上午時間寫作、散步。下午有時和艾迪駕車外出,或陪客人聊天、喝茶,然後又開始寫作。晚間則看偵探小說,這是他一向的習慣,連出外旅行都不忘隨身攜帶著偵探小說。

伯特蘭的晚年,一直為禁核運動而努力,他的著述以及《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使他成為禁核運動的中堅人物。

伯特蘭繼“宣言”之後的另一有力行動是,他分別致函美、蘇兩國領袖。副本抄送《新政治家》的主編馬丁,請他予以刊登。馬丁這些人起初以為這隻是伯特蘭的一種姿態,可沒過多久,赫魯曉夫居然回信了。兩個月後,杜勒斯國務卿也代表艾森豪總統做了回複,這封回信發表以後,赫魯曉夫便對杜勒斯所提的重點再做一次答複。

1958年春天,伯特蘭致力於禁核運動,他到各地去演講、廣播並撰寫文章,他的文章不僅限於國內的通俗報刊及專門性的雜誌,也在國外各報刊登。他也為別人的著作寫序言,又在報刊上介紹自己即將出版的三本書:《常識與核子戰爭》、《我的哲學發展》及《西方的智慧》。

不久,伯特蘭前往巴黎,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克林加獎。1960年,接受丹麥所頒發的宋寧獎。前者是基於他撰寫的通俗科學作品;後者是基於他有關促進歐洲文化方麵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