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傳統家庭思想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禮記》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十分重視家庭。

作為社會的基礎,傳統家庭禮節有著諸多規矩和約束,有的家族還專門立有家規、家訓。這些傳統家庭思想中默認的規則有可以傳承的一麵,比如重視早期教育,提倡正麵管教等;但也有不好的一麵,比如一言堂的大家長作風,重男輕女的風氣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有的封建禮數已經逐漸消除,但殘留的“糟粕”依然時不時會影響到我們的家庭關係。最為常見、影響範圍最廣的,便是下麵三種。

重男輕女,看得見的關係殺手

關於重男輕女,作家亦舒曾感慨:“傳宗接代純是一種心態,並無幾個家真正有產業等著男孫來承繼,女生亦非不能辦事,或是辦得更好,有些家長重男輕女,是故意挑剔媳婦,或是找人出氣,是謂家庭政治。”

一針見血,重男輕女的思想一般都從這兩點出發。

? 認為隻有男孩才能傳宗接代

在傳統思想中,默認孩子要隨爸爸姓,生不了兒子便代表著自己的姓氏無法傳承下去。與此同時,養兒防老也是根深蒂固的一種想法,似乎沒有兒子自己將會老無所依,所以,有一部分人會脫離現實考慮,鑽進生男孩的牛角尖。

在網上曾看到這樣一個令人心痛的真實案例。

一對夫妻為了生兒子,連續15年生了8個孩子,這8個孩子都是女兒。最小的女兒出生的時候,妻子已經43歲了,因為家中沒有多餘的錢財,妻子沒有做過任何一項產前檢查,直到要生的時候才匆匆借了1500塊錢去醫院。而44歲的丈夫因為在工作中被高壓線壓到,導致雙手截肢。妻子的月子是在七八平方米大的房子裏靠好心人救濟度過的,在此期間,幾個孩子則是靠吃泡麵過活。

盡管日子如此艱辛,妻子說起生孩子依然很愧疚,覺得自己的老公是獨子,沒有給婆家生個孫子出來,公婆出門都會抬不起頭。

可悲可歎,拚著命生來的兒子真的會讓自己老有所依、出門體麵嗎?當溫飽都成問題的時候,又要拿什麽來讓孩子們接受教育呢?

? 認為女孩的能力不如男孩

有很多父母很愛自己的女兒,也舍得為女兒投入時間和金錢,可隻要想到女兒在未來會管理家庭財富,便會充滿焦慮。他們會用災難性思維去設想這件事,認為女兒很容易被騙,未來的女婿可能會覬覦錢財,等等。

在潛意識中覺得女孩的能力不如男孩,這種觀念要追溯到幾千年的性別發展中去。

父係社會以來,不管是打獵、尋找食物,還是開拓土地,身強力壯的男性都是重要的勞作者。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男性則肩負著光宗耀祖的職責。不管是從事農業活動,還是走仕途之路,家族裏的男孩多便代表出力的人多。所以,在男性的力量對比下,女性的能力一直都是被忽略的。也正因如此,很多家族重男輕女的思想就延續下來了。

但如今,時代變化了,在物質並不缺乏的當下繼續重男輕女,容易養出巨嬰男孩和心裏滿是創傷的女孩,他們在成年後需要建立親密關係時,就會非常困難。更甚者,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會成為親情殺手,讓孩子們之間無親情可言。

曾有人在網上發帖說:“作為弟弟,姐姐因認為爸媽重男輕女而敵視我,怎麽辦?”在下麵的留言中,“姐姐”們紛紛說出自己的遭遇,有的說自己的付出不被珍惜,有的說自己隻想遠離,還有的說自己已經和弟弟決裂。不管是哪一種都可以看出,因為父母的偏心,讓本該攜手同心的手足漸行漸遠。

重男輕女更令人感到可怕的一點是,深受其害的女性會逐漸變成擁護者,把手伸向下一代。

家有男孩女孩,可以根據不同天性給予不同的養育,但不能因為性別而厚此薄彼。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學家,最懂得洞察父母的心理,一旦有所偏頗,不僅會影響到親子關係,孩子之間的親情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以自我為中心的獨裁家長作風,一種令人窒息的關係控製

“家長”這個詞語我們並不陌生,所謂家長,是指父母或者監護人。成為家長是一種肩負責任的象征,但在傳統家庭思想中,家長,是一家之主,是掌握家庭權力的人。

在獨裁家長看來,自己的話不會出現錯誤,自己的決定需要被絕對服從。他們既不聽取家庭其他成員的意見,也不允許家庭成員有自己的自主思想,尤其是對孩子,要求絕對服從,一旦抗議或者不順從,便會采取高壓政策。

在這樣的專製教育下,孩子往往會走向以下三個方向:

? 缺乏主見,膽小怕事

具有獨裁家長作風的父母是不允許孩子頂嘴的,隻要孩子提出異議,便會簡單粗暴地否定孩子,以維護自己的威嚴。這不僅會扼殺孩子的思辨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也會變得模糊,時間久了孩子便會放棄自主思考的能力,一切都聽從父母的。如我們常說的媽寶,遇到事情不積極思考,而是等待父母決定。

當孩子因為父母的專製變得缺乏主見、膽小怕事的時候,他們便會事事依靠父母,哪怕在成年後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也無法很好地承擔責任、處理問題。

? 攻擊性強,模仿家長

孩子猶如父母的一麵鏡子,父母是什麽樣的,孩子便是什麽樣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父母們,孩子之所以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一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向父母強調自己的存在,二是為了達到父母的期待。所以,愛閱讀的媽媽可以讓孩子學會讀書,愛運動的爸爸可以讓孩子愛上鍛煉,而一個專製的家長,則會讓孩子學會攻擊他人。因為大部分專製型家長都傾向於體罰孩子和打壓孩子,耳濡目染,孩子便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 叛逆心強,親子關係差

如同彈簧被壓製到一定的程度便會絕地反彈,孩子也會如此,當父母過於獨斷專行時,孩子的叛逆之心就會被激發,故意和父母反道而行。有的孩子會把這種“對著幹”看作一種表達憤怒和不滿的方式,是自己無聲且消極的抗議;有的孩子則會把“對著幹”看作自己宣告主權的方式。一旦孩子把家長放在了對立的位置,即使父母說得對,孩子也不願正麵承受父母的指揮,在他們看來,一次妥協便是對父母製定的相處模式的“投降”。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獨裁家長作風對孩子帶來的這三種負麵影響,不管孩子會因此成為哪一種類型,親子關係都不是健康的狀態。因為長期被壓抑,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或恐懼或不滿或抵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對父母的情緒便會泛化到他人的身上,最終影響到孩子的社交。

非平等溝通是兩代人最大的鴻溝

在我們的生活中,最親近的人往往並不是最了解你的人。

因為在一些傳統思想的驅使下,父母並不能和孩子做到平等溝通。大部分父母常常會站在過來人的位置,對孩子的言行加以指導、評價,並且家長們認為他們的理論是不容置疑的,至於孩子真正的想法,似乎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然後,這種不平等的溝通導致了代溝的出現。

“代溝”這個詞由英文直譯而來,是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創用的,狹義上是指父母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廣義上則是指年輕一代和老一代在價值觀念、生活態度、思維方式等各方麵存在的心理隔閡。最初,有些心理學家並不認同代溝的存在,他們認為年輕人的觀念是接受傳統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代溝問題越來越明顯,已被大家所公認。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因為思考方式與成人不同,總是站在成人角度和孩子溝通的父母早早就感受到了代溝的存在。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自身性格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他們有了自己獨立的處事觀點,如果父母還不能學會平等溝通,那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代溝隻會更深。更何況,孩子是在父母眼皮底下長大的,曾經頑劣的種種都在父母的腦海中形成了刻板印象,它們的存在會直接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判斷,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也會變得無法跨越。

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都存在代溝。近代教育家梁啟超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便因為尊重孩子的想法而讓代溝無處遁形。

舉個例子,他希望女兒梁思莊學生物,但發現女兒的興趣不大後,便連忙寫信說:“我所推的學科未必合你的適,你應該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梁思莊經過深思熟慮,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館學時,梁啟超也沒有阻攔。正是在這種平等的交流下,梁啟超的九個孩子在不同領域各有成就。

可見,代溝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我們俗話說“三年一代溝”,相差幾十歲的父母和孩子之間逃不掉代溝的存在,但隻要放下家長心態,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交流,代溝便不會成為兩代人之間的阻礙。

平等,盡管會讓養育加大難度,但可以讓親子關係更加親密,要知道,代溝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 父母的婚姻觀影響著孩子對伴侶的判斷

不管孩子是否認同父母的婚姻觀,在選擇伴侶時,父母的婚姻觀都會不斷幹擾著孩子的判斷。

比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相處冷漠,或者總是爭吵,那麽孩子對於婚姻就會產生恐懼心理,很難輕易走進婚姻;或者主要撫養孩子的一方內心充滿怨懟,總是給孩子灌輸偏激的思想,那麽孩子的婚姻觀乃至人生觀也會發生改變。

當生活中出現這類現象時,我們往往會歸納為“不幸的傳遞”,但事實上這是代溝引起的。

不管父母之間的感情如何,如果可以客觀地和孩子交流,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便會明白真正幸福的婚姻是什麽樣子。

我的一位來訪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媽媽便離開了他選擇再婚,因為缺乏溝通,他一直把媽媽看作“壞女人”,並且在成年後,和媽媽相似的女性都被他排斥著,直到很久很久之後,媽媽才對他說明了離婚的原因,他終於明白了媽媽的苦衷,對婚姻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

大部分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心態,覺得孩子太小,講了也沒用,其實孩子的每一分鍾都在學習,父母不講,他們便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思考。有時孩子因自身認知的局限性會扭曲事實的真相,而這又會影響他們未來獨自麵對類似問題時的解決方法。

其實,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換一種更容易讓孩子理解的方式去講本可以消除的代溝遠比刻意地隱藏它們要好得多。

? 父母的生活習慣影響著孩子和伴侶的親密度

因為溝通問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不隻在婚前。婚後,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不順暢還會導致其他問題。

如現在年輕人的工作壓力大,往往會加班到很晚,那麽晚起便成了常態,但在父母的眼裏,晚起則是懶惰的象征。

諸多婆媳矛盾便是這樣發生的。

兒媳婦覺得吃剩菜不健康,選擇每天倒掉,婆婆卻覺得這是不懂得節約;婆婆覺得兒媳婦剛生完孩子要多喝湯下奶,兒媳婦卻覺得這是不關心自己的身體隻關心孩子……

其實這些都是小事,大家都出於好心,但因為代溝卻會演化為一場婆媳大戰,繼而影響到夫妻的感情。

兩代人的觀念有差異,這是在所難免的,好的家庭關係也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擁有一致的觀點。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隻要帶著尊重的心態,耐心聽對方說完自己的想法,然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不直接否定對方的想法,求同存異,便足以改善一個家庭的親密關係。

時代在進步,家人的關係也需要進步,那些不符合時代的傳統思想也需要改良,如此,才能建立起正確且積極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