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懂的親密關係課 第一部分 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第一課 以愛為名的精神控製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
沒有人願意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控製權,哪怕是麵對親密家人的“掠奪”。然而有時候,越是親密的人越想要控製對方。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宿舍裏,一個女生用兩條毛巾,以半跪的方式,絕望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個自殺的女子叫楊某某,1979年出生於武漢,年幼喪父,她的家境也不太好,但她一直奮發向上,從武漢大學到上海海事學院,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母親對她的控製讓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從人生的第一個選擇開始,楊某某就失去了決定自己未來人生的權利。高考填誌願的時候,她想填大連海事大學法律係,因為當律師是她的理想,可是母親以距離太遠為由堅決不同意,楊某某便聽從母親的話,就近選擇了武漢大學經濟係。
大學前兩年,楊某某和身邊同學沒有什麽差別,會積極參加活動,也會去做兼職。但到了大三,因為母親所在的工廠拆遷,母親來到了楊某某的學校,要和楊某某同住。盡管這是學校同意了的,但宿舍的其他人都感到不自在,陸續提出轉宿舍的申請。武漢大學考慮到楊某某的情況,為她和母親單獨提供了一間宿舍。從此之後,楊某某的生活便和母親綁在了一起,甚至兩個人還共用一部手機。
2002年,楊某某大學畢業,眾多機會放在她的麵前,但一一被母親否定:老家的公務員、西北大學的麵試邀請、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生……
被“愛”綁架的楊某某一次次順從母親,放棄那些好機會後,隻得賣保險、擺地攤,輾轉於多個工作,均不得誌。於是,楊某某聽從母親的建議,於2009年考上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再次帶著母親踏上求學路。
這一次,學校沒有同意楊某某讓母親一起住進宿舍的請求,母親不同意出去租房,也不願意去住賓館,無力的楊某某最終被眼前的一切壓垮,她選擇了自殺,並留下這樣一句話: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讀了那麽多年書,還是沒有什麽改變。”
這個世界上,諸多愛都是為了學會相聚,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要學會放手。當父母越過邊界,讓孩子喪失精神的自由,以家人為名的愛,極有可能會變成一場傷害。
因為每一種方式的控製,都沒有給孩子留下自主選擇權,更沒有給予孩子心理上的尊重。
就像心理學者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所寫:“父母控製欲的手伸向哪裏,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裏體會痛苦。”
越控製,越失控
毋庸置疑,父母是愛孩子的,也正是因為這份愛和在意,他們擔心孩子會走向崎嶇的路,會和自己漸行漸遠,會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於是忍不住插手孩子的生活,想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設想走下去。
然而,越控製越會失控,如同握在手中的流沙,用盡力氣隻會讓它更快流失。父母過度控製孩子的生活,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負麵影響。
還記得駭人聽聞的華裔女孩買凶殺父母事件嗎?
女孩名叫詹妮弗,父母雖是普通的汽車配件廠工人,但在幾十年的努力下,他們在多倫多北部的一個地區買下了一棟房子。這讓詹妮弗的父母把自己的人生定義為成功,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更加成功,於是一直都奉行嚴厲的管控教育:女兒不能去朋友家玩;滑冰再出色也要為學業讓步……
父親更是監視她所有的課外活動。
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她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手上的自殘刀痕便是體現。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開始編造謊言,修改成績單,假裝考上了大學。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父親還是發現了詹妮弗話中的漏洞,一番跟蹤,詹妮弗隱瞞的一切都暴露在父母麵前。
父母沒有反思詹妮弗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隻是再次控製起詹妮弗,要她從再考大學和成為專業鋼琴家中做選擇。
詹妮弗偷偷交往的男朋友也被父母全力抵製,要她馬上與其斷絕來往。
如此強有力的控製,再次讓詹妮弗透不過氣來,她一邊敷衍著父母,一邊偷偷策劃著雇凶殺父母。
2010年11月8日,三名持槍男子闖入詹妮弗的家,不僅洗劫了家中錢財,還把詹妮弗的父母拉到地下室槍殺。
最終母親當場死亡,父親重傷,被歹徒綁在二樓的詹妮弗卻安然無恙。
當詹妮弗作為受害人出現在警察麵前時,她流暢的語言成了案件的疑點,蘇醒的父親更是告訴警察,詹妮弗似乎和歹徒早已認識。
真相這才暴露在大眾眼前,原來這三名歹徒正是詹妮弗雇來殺害自己父母的。
詹妮弗的做法讓人唏噓,但更讓人不寒而栗的是這場殘忍事件背後的深層問題。
父母對詹妮弗過度的控製,讓詹妮弗的內心備感壓力,精神也幾度崩潰,最終為了逃離,選擇走上歧途,親手毀了自己的家,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詹妮弗的父母無疑是愛詹妮弗的,但他們忘了,當孩子越來越大,思維越來越獨立,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也會發生變化,把控製作為維係親密關係的方式必不可取。
控製型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都會忽略兩點:一、孩子的真實感受。把孩子的自我看作自己的自我,孩子的所有語言在他們看來都是狡辯。二、孩子的限製思維。認為自己不解釋孩子也會理解,其中也存在因年齡差距認為孩子事事都缺乏考慮,所以自己有權利替孩子做決定的想法。
所以,不管父母對孩子的控製是簡單粗暴地打罵,還是嘮嘮叨叨地訴苦,都是建立在對孩子不尊重、不信任的基礎上的。
孩子在這樣的控製下,往往會走向極端,或成為永遠等待父母拿主意的巨嬰,個性和自我被扼殺,不懂得為自己負責;或變得異常叛逆,專門和父母對著幹,甚至對自己和他人進行攻擊。
可以肯定的是,在父母的過度控製下,孩子將無法擁有快樂的人生,更無法真正接納自己的父母。
對孩子的過度控製,源於內心的缺失
一般而言,父母對孩子過度控製往往源於父母自己內心的缺失,所以,即使知道這種控製不是健康的行為,也會忍不住去做。
常見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 外強中幹,渴望內心得到補償
很多父母看上去很強勢,總是控製著孩子的行為和精神,事實卻是,他們的內心或多或少都缺失著一塊。
他們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延續,希望孩子可以彌補自己的不完善,於是用強勢掩蓋自己的弱勢,和孩子站在不平等的位置,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比如自己吃了沒有學曆的苦,便希望孩子可以擁有好的學曆;自己的婚姻不算完美,便對孩子的婚姻異常挑剔。
希望孩子變好的心原本沒有錯,但把血緣關係看作可以被掌控的關係,肆無忌憚地插手幹涉,便有了問題。
雖然孩子和父母有著割舍不斷的血緣關係,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勢必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便需要打壓孩子自己的願望。久而久之,叛逆心起,一個控製,一個逃跑,一個拚命抓,一個使勁兒逃,親子關係也就進入了惡性循環。
? 失去自我,把孩子當作一切
我們身邊有很多父母,在生完孩子後便會失去自我,有人是時間精力不允許,被動失去自我,有人則是過度投入精力,主動失去自我。
不管是哪一種,把孩子當作一切的他們,最終都會走上控製孩子的不歸路。
因為投入越多,期待越多,投入越久,越舍不得放手。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這個詞,也適用於這一類親子關係。
父母把本該投資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自然是希望孩子能給自己一個“高回報”,比如懂事、成績好。
但這種愛的付出是有條件的。
一旦孩子存在脫離期望的狀況,父母便會立刻使用強製手段來控製孩子,強加給孩子的一個個任務最終會變成壓垮孩子精神的一棵棵稻草。當瘋狂地控製扭曲了心中的愛,這種精神壓製最終會由心到身整個摧毀孩子。而家長又會感到迷茫,並且會說“我什麽都沒做錯,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隻是這些家長忽略了,他們真正想做的隻是滿足自己內心那個無法填補的缺口。
? 看重權威,性格中自帶控製屬性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控製來自其性格本身。他們也知道這樣做不好,但卻無法控製自己。或是在工作、生活中與人相處時已形成強勢性格,麵對親子關係也無法更正;或是在童年時經曆過同樣的精神控製,雖深受其害,卻無法逃離固有的親子模式。
要知道,親子關係中出現的控製欲也是會代際遺傳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
比如一個谘詢者,她從小生活在一個控製欲極強的家庭裏,媽媽從來都隻問結果不問過程,為此她的整個青春期都很痛苦。卻沒有想到,她成為母親後對女兒的第一個要求,便是父母說什麽,孩子就做什麽。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但兒時的那些情景總是會在眼前重現,讓自己不由自主地把當初媽媽的言行舉止複製過來。
盡管控製型父母的內心各不相同,但給孩子造成的負麵影響大同小異。《積極心理學期刊》中曾描述過這樣一項研究,通過對5000餘名1946年出生之人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在童年時被父母侵犯過隱私,或獨立意識被父母打壓過的人,在成年後的幸福感測試中總體得分較低。
所以,若是真的愛孩子,那就要改變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模式。而孩子想要擊碎控製帶來的負麵影響,也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從內打破,擊碎精神控製帶來的負麵影響
之前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就算聽了千條道理,無法從內打破、用心體驗,還是無法做到真正的成長。
所以,不管你是忍不住去控製孩子的父母,還是被父母控製、無法擺脫情感枷鎖的孩子,想要遠離精神控製的負麵影響,都要從重塑自我認知開始。
我們可以從下麵這三個角度做起:
? 自我對話,不讓思想“垃圾”侵占自己的大腦
從小到大,父母是影響我們最深的人,小到喜愛什麽樣的食物,大到做人做事的方式,父母的一舉一動對我們來說,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也正因如此,我們很難擺脫父母的控製,父母的那些思想早已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傳遞給我們。
所以,想要擺脫父母的精神控製,第一步便是學會同自我對話,清除那些不利於自己行動的思想垃圾。
比如,拒絕父母會讓你內疚,因為擔心父母生氣而不敢說出心裏話,甚至僅是抗拒父母控製的想法閃現,自我攻擊便已經開始了。
這個時候我們要明白,我們不必隨時取悅父母,對父母說不,並不代表不孝順。
隻有擺脫內疚,我們才不會成為愚孝的人。
所以,當你的內心忍不住進行自我攻擊時,就在心裏進行一場小小的辯論,去用力反駁那些大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
還可以把父母常常會對你說的那些控製型語言擺出來,放在一定語境中練習反駁,練習越多便越不會害怕。
? 保持主動的心態,堅定地做自己
僅僅是不害怕還不夠,你還要堅定地做自己。
相由心生,要相信你的決心越堅定,所表現出來的自信也越多。
當你主動選擇改變,內心便能感受到強勁的驅動力,這時就能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滿自信。
更重要的是,當你進入這種動力十足的狀態後,關係係統中的潛意識便不會輕易影響到你,父母對你施加的壓力也失去了本來的效果。
? 提高自己的認知,明確相處邊界
當我們擁有了足夠的勇氣和信念,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提高自己的認知。
盡管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有獨立的思維,但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依然不容小覷。
所以,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認知,重塑思維,為自己和父母之間建立一個更好的相處模式。
我們可以通過讀書來感悟,也可以向身邊更有威望的長輩取經,使我們對親子關係的相處模式有更深的了解。
認知的提高也會讓我們找到健康關係的邊界,當親子之間的相處邊界重新被確立,這場多年的控製便會被徹底擊碎。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否定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也許父母曾經傷害過我們,但接納父母、和父母和解,卻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一個步驟。就如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所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
父母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們精神的一部分,正確的相處方式可以讓我們在孝順的基礎上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