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擺脫情緒化處理問題的方式
本課內容開始前,先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有個叫格倫·斯特恩斯的富豪曾經參加某檔綜藝節目,他帶著100美元和一輛卡車隨機來到一座城市,挑戰在90天內創建一家估值100萬美元的企業。實地考察後,他準備開一家燒烤店,並創立自己的啤酒品牌。
燒烤店開業前夕,店裏的廚師卻買了一車冰凍的肉,導致烤肉無法順利醃製,僅有的可食用的肉很快就賣光了。
格倫察覺到這一情況後當即提醒了廚師,沒想到第二天依然出現了類似情況,格倫批評廚師準備工作做得不好,並叮囑他一定要為第三天的營業做足準備。
結果廚師因為覺得當眾丟臉而惱羞成怒,一把摘下麥克風摔到地上扭頭就走,整個節目組的工作人員不得不暫停工作安撫他的情緒,格倫也主動向他道歉,場麵一度緊張又慌亂。
從廚師的身上,你是否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我們身邊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時刻:特別容易生氣,一點就著,對身邊的人沒有壞心,卻總是控製不住發脾氣;容易沮喪,悶悶不樂,一件不順心的小事就能難受好幾天;總是因為別人一句話而胡思亂想,鑽牛角尖;很討厭別人指責自己,情緒容易表現在臉上且失控……
作家佐藤傳說:“人隻要一變得情緒化,原本能夠解決的問題,也變得無法解決了。”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明明可以毫不費力地解決,卻因為性格過度敏感,難以保持情緒的穩定而把事情搞砸,不僅浪費了時間,還傷人又傷己。
因此,如何避免情緒化,妥善處理負麵情緒,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覺察那些容易忽略的敏感情緒
在尋找處理這些負麵情緒的方法之前,不妨先來回想一下,在壞情緒出現之前都發生了什麽。
有位來訪者曾跟我們傾訴,說自己在公司有個非常要好的同事,她們經常同進同出,周末還會約著一起逛街。但這天她來到公司,發現平日和自己關係最好的同事卻和其他人說說笑笑,自己根本插不進去話。
她先是有點吃醋,隨後覺得自己不該這樣想,緊接著又忍不住胡亂猜測起來:“是我做了什麽惹她不開心了?還是她覺得別人比我更適合做朋友?”
最後得不到一個具體答案的她感覺很生氣,甚至想發怒,對著要好的同事說話時就有些刻薄。她很後悔,卻又控製不住自己,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麽總是這樣,敏感多疑不說,隻要心情不好就特別容易發脾氣,非常情緒化,最後工作沒幹勁,對人也沒耐心。
其實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情緒並不是單一的,就像我們所舉的例子那樣,如果你隻感到“吃醋”,就是單一情緒,而感到生氣、憤怒,就是帶有“吃醋+生氣/憤怒”的複雜情緒。
薩特曾針對現象學、心理學與情緒心理學轉向存在論的過程進行研究,在他的著作中,他把這些被我們忽略、壓抑的複雜情緒稱為“無意識能量”。
薩特解釋,無意識能量讓我們從一個有機主體,變成了一個非有機的主體。換句話來說,我們對壞情緒的感知被客觀的複雜情緒掩蓋,壞情緒本身便不再“純粹”。
但是,當我們意識到這些複雜情緒的存在時,就能脫離這種情緒敏感的狀態,最終掌握情緒的主導權。
比如上麵的例子,如果我們因看到要好的同事和別人親密而吃醋生氣的話,看似我們是因對方的行為生氣,但有可能此時的“憤怒”來源於內心的占有欲、自卑感以及懼怕失去。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些,就能從源頭控製自己的壞情緒。
過度敏感型人群的特質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曾把過度敏感的表現概括為:容易受刺激,容易感到疲勞,對光線、聲音、氣味等特別敏感;厭惡人多、嘈雜的環境,需要獨處,喜歡自然和安靜的環境等。
比如別人稍微用力一點關門,你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說話太大聲,或者哪裏做得不好,他摔門是摔給你看的;給朋友評論朋友圈,發現朋友回複了別人,但沒有回複你,你就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麽,你們的關係是不是疏遠,不如從前了;穿了一套新衣服,同事見到你打量了一眼,你心裏就開始亂想,是不是穿著不好看,他們會不會在背地裏議論你……
工作室曾有位來訪者苦惱地說,她自己就是過度敏感的人。
平常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會讓她想半天:我這麽做是不是對的?會給別人造成什麽樣的影響?後續事情會怎麽發展?
一旦周圍的人情緒有些許的變化,她都能明確地感覺出來,尤其是傷心、失望這樣的負麵情緒,她更是能先人一步發現端倪。
這讓她的情緒總是處在不穩定的狀態,她會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情,是不是得罪了別人。
比方說有一次,她給一個朋友發信息想讓朋友幫點忙,但是那個朋友當時有事沒看手機,就沒有第一時間回複她。
於是她就開始胡思亂想,懷疑朋友是不是討厭她,是不是在想著怎麽拒絕她,哪怕後來那個朋友看見信息回複她以後,她還忍不住想是不是朋友在敷衍她。
畢業參加工作後,她又特別害怕自己被同事孤立,哪怕她並沒有做錯什麽。有一次她看到有個同事在朋友圈曬了一張和另一個同事聚餐的照片,就趕緊去挨個翻其他同事的朋友圈,看她們是不是背著自己偷偷聚餐。
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對,可就是控製不住陷在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裏,總是要忍受許多像這樣不是問題的問題。
其實,這也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狀態。
在意他人的眼光,為一些小事而情緒低落,被貼上“玻璃心”和“想太多”的標簽,難以得到周圍人的理解和體貼。
為什麽會出現上述情況?簡單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點來討論。
? 認知和情緒的敏感程度太高
伊萊恩·阿倫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過度敏感的人總是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比如說他人細微的表情變化、不易察覺的氣味等。
而會有這樣的敏銳度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知覺器官反應過度,而是認知和情緒的敏感程度太高。
有研究者曾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人類大腦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高敏感人群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比一般人更有深度、更精密。
但這也導致了他們能敏銳地察覺細節部分變化帶來的感受和情緒不適,從而被誤解為想太多、鑽牛角尖,顯得固執,難以溝通。
? 個體心理邊界不清
心理學中的邊界效應同樣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所謂“心理邊界”,其實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安全區”,區域內是你的愛好、權利、思想觀念等可控的東西,區域外就是別人的思想等一係列不可控的東西。
心理學研究表明,90%的人際關係問題,都是個體心理邊界不清導致的。
因為你一旦試圖越界幹涉別人的行為和思想,就會由此產生許多問題,這也是造成敏感心理的重要因素。
例如自己的好朋友和他人同樣要好,你對此不滿意卻猜不透對方的想法,或者妄圖跨過他人的心理邊界來幹涉對方的行為,這些活動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盡的困擾,影響到彼此的正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
麵對此類問題我們要做的是:控製自己的言行或心理感受,劃定恰當的心理邊界,避免被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行為影響,保持自我的情緒平穩。
抓住情緒中的小細節
知道了情緒化的特征有哪些後,我們再來說說人為什麽會變得“情緒化”。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叫作“情緒定律”,它指的是每個人都是情緒化的,而且我們所做的決定都是被情緒支配的。
那讓我們變得“情緒化”的原因就是情緒本身嗎?並不是。心理學上認為,情緒隻是以個體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本身並不存在任何問題。
情緒化的根源,往往來自我們自身,概括起來有以下兩點:
? 自動化思維
這是認知行為療法之父、心理學家亞倫·貝克在認知治療中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在受到某個刺激後,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在大腦中整合,然後做出相應的反應。
比如今天你的伴侶跟你聊天時有些心不在焉,你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懷疑對方有什麽瞞著自己,但他可能隻是有些累了而已。
你不死心地追問他,得到的回答卻是:“跟你沒關係。”這句話就是一次衝擊,衝擊又轉化為“憤怒”,讓你習慣性地做出反應,比如言語攻擊、驚慌失措等,讓你陷入“情緒化”的狀態中。
? 認知水平
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習慣性反駁”,擁有這種心理的人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接受不了他人客觀的評價,又或者是內心對自我期待極高,卻因為各種外在因素難以實現,所以就將內心的衝突外化,通過發脾氣、指責他人等行為釋放出來。
其實,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認知不同造成的結果。
在心理學上,認知的過程是這樣的:我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等一係列形式獲取信息,並將這些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再由這些心理活動支配我們的行為。
也就是說,認知水平的高低,同樣決定我們情緒化的程度。
假如雨後你正走在大街上,一輛汽車濺起的雨水落了你一身,對一部分人的認知來講,這是小事,不值得一提,心情絲毫不會受到影響,但同樣會有一些人,對這件事的認知是“憤怒”“不可饒恕”,進而有一些激烈的想法,如“這人是不是故意的啊”“我怎麽這麽倒黴”。
於是心裏不痛快的感受馬上就反映在臉上和行動上,繼而很難控製自己的情緒。
不做情緒化的動物,做情緒的主人
到底怎樣才能避免太過情緒化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 關注情緒
學會關注自己的情緒,比如憤怒、孤獨、緊張、焦慮……
當你焦慮的時候,往深處找找,是什麽讓你焦慮?是沒做完的工作嗎?是對自己的不認可嗎?
關注自己的情緒,找到情緒的根源,就能冷靜看待問題,避免情緒化。
? 認可情緒
有來訪者說自己經常控製不住情緒,哪怕一點小事情都能讓她暴跳如雷,她特別討厭這樣情緒不穩定的自己,又不知道怎麽改變。
我們給她的解決方案裏有一點,就是認可自己的情緒。
認可,就是要認識到自己在某種狀態下產生某種情緒是人之常情。注意這並不是為發脾氣找理由,隻有認可自己的情緒,才能將壞情緒轉化。倘若一味地壓抑情緒,時間久了對我們的身心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 多維度思考
學著多維度思考問題,就不能隻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事物。
比如,你在工作中提出了自己的一點見解,遭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反駁,你覺得自尊心被踐踏,又不能當眾發火,所以情緒就壓在心裏,一點就著。
這個時候,你就要學著問問自己:他們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沒有,那問題是出自我本身還是他們?如果有,我能從哪些地方進行優化?
借由這樣的多維度思考模式,就能非常輕易地平複自己的心情,將注意力集中到事情本身,從而擺脫無意義的情緒影響,在壞情緒來臨前解決它,並確保自己一直在做有價值的事情。
當然了,你還可以尋找一些釋放情緒的合理方式,比如跑步、聽音樂、看電影等。
有人說:“一個人如果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欲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情緒反應,永遠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出現負麵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深陷其中,走不出來,無法自我撫平這些失控的情緒。
隻要能夠在當下克製自己,用更理性的心態去處理事情,衡量過度情緒化帶來的後果,慢慢地,你就能夠保持情緒穩定,從容又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