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打開格局,放眼看世界景象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結局。”由此可見,格局,可以決定我們的命運,格局帶來的正麵影響將讓我們受益終身。
那麽什麽是格局呢?
簡單來說,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眼界、精神等要素的內在布局。它體現在一個人所追求目標的高度、眼界的廣度、思維的深度,以及這個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從容大度。
作家李月亮講過一個故事,李月亮有個表嫂,體形寬厚但是氣量很小。有一天早上五點半,她給李月亮打電話,說自己和一個親戚吵架了,對方還在朋友圈指桑罵槐地說她,給她氣得一晚上沒睡著,還讓李月亮幫她想想怎麽罵回去。
和那個親戚的恩怨糾葛概括起來也不複雜,表嫂兒子升學宴,對方包的紅包太小,她有點生氣,後來對方生病她就沒去看望。這下矛盾徹底升級,兩人見麵不是互不理睬就是“當麵對質”,總歸不能愉快收場。
李月亮聽著表嫂的吐槽,也沒聽出有什麽大不了的事,隻是感覺每個環節,其實都可以單方麵停住,各自老老實實過自己的日子,但她倆偏偏都選擇把一件小事複雜化,你爭我鬥整整一年。
李月亮勸表嫂算了吧,不要為了這點小事讓自己的生活過不好。沒想到表嫂卻瞪大眼睛駁斥:“小事?你不知道,她那朋友圈,每個字在我心裏都像鼓那麽大!”緊接著又是一輪咬牙切齒的吐槽。
這件事讓李月亮不無感慨:人啊,還真是格局決定命運,起碼決定生活質量。明明可以一笑了之的事,非要拿一年的時間去爭鬥,去怨惱,多浪費生命啊,多影響心情啊。
格局,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上許多人正是因為打不開自己的格局,反而被自己束縛。
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到底是什麽影響著格局。
認知影響格局高低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台詞:“花半秒鍾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很多時候,我們評估一件事情很容易受表麵因素的影響,然後粗淺地對這件事情下定義。
格局決定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有多大,而我們的行為會受自身認知能力的影響。
假如我們的認知水平很高的話,看問題的角度就會更全麵透徹,生活也會越來越順,相反,假如我們的認知水平極低,就會活在自己狹小的世界裏,固執己見。
舉個例子,十五歲男孩劉學州尋親的事,曾一度引發關注。
這個孩子從三個月大到十五歲,前後五次失去了家。經曆了被親父賣掉,養父母去世,患上抑鬱症等不該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的悲劇。哪怕他找到親生父母,仍然被各自重新組建新家庭的他們拒之門外。
劉學州提出想和父母有一個家,不管買的也好租的也好,隻要是和父母共有的,都行,都是他的家。但是這對父母卻認為這是他在要挾他們,不僅在網上曝光他的“險惡用心”,還給他貼上“白眼狼”和“網絡乞丐”的標簽。
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以為自己被戲耍,被利用了同情心,沒深究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就憤怒不已,紛紛指責劉學州,而經曆反複被拋棄和網暴的劉學州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網友們直到真相大白後才知道,錯的從來不是那個可憐的孩子,而是那對自私的父母。
是非對錯的問題我們暫且不論,為什麽我們總是容易被眼前的“真相”影響思考能力和情緒,做出錯誤的判斷呢?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叫“個人構念理論”,它的意思是每個人的決策,都是基於過去的生活經驗、社會閱曆和自己的價值判斷而做出的。
尤其是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我們會在網上看到大大小小的類似事件,所以當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場景時,我們習慣用以往的經驗做出判斷。
我們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但事實上,我們議論的是別人的事,發泄的卻是自己的情緒。
美國學者桑斯坦把這一現象稱為“信息繭房”,他認為當一個人長期生活在自己所構建的信息繭房中時,久而久之就會被自己的選擇封閉,隻能感受到自己選擇的或者是想要感受到的領域,對該領域之外的東西逐漸失去接觸的機會。
美國社會學家拉紮斯菲爾德等人也發現:“人們原本的選擇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媒介接觸行為,受眾更傾向於接觸那些與自己原有立場、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永遠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折射。格局大的人,從來不會被外界左右,比起表麵看到的,他們更願意去深挖背後的真相。
而格局小的人,總是選擇性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從而忽視了一些事實的真相,困在自己的信息繭房裏,被周圍的人和事操控心情,左右情緒。
眼界決定格局大小
樊登曾經說過一句話:“眼界,是學習撐大的。”知名商業顧問劉潤在這句話的基礎上加以引申:“格局,是眼界撐大的。”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小故事。有一個男生單身很久了,朋友就介紹了一個同樣單身的姑娘給他。朋友把社交軟件上的聯係方式一並給了這個男生後,男生點開姑娘的頭像看了看,頭像照片是姑娘的自拍,脖子上那條白金項鏈很是惹眼,這個男生直接拒絕了朋友的好意,理由是這樣的:
“像這種連頭像都要炫耀首飾的女孩,一般都很虛榮。喜歡在朋友圈裏發九宮格自拍,曬這個曬那個。我不喜歡這種沒見過世麵又虛榮的女孩,跟我肯定合不來。”
男生的朋友聽完這段滿是嘲諷意味的話,隻是平靜地告訴他:“這項鏈是女生的外婆送給她的生日禮物,自從她的外婆過世之後,她就再也沒換過頭像。”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眼界窄格局小的例子。
很多人在生活中總習慣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為標準,來分析和判斷他人,並以為對方也是這樣。
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其稱為“投射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的喜好、觀點、情緒、判斷等,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就是自己認知中的那樣。
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他找來一群被試,並在他們臉上畫了一道疤痕,當被試對著鏡子看到自己臉上的傷疤後,又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擦掉了傷疤。
接下來被試在大街上轉了一圈,等回來後,他們紛紛反映自己總是被路人盯著臉看,而且路人的態度極差。
很明顯,在這個實驗中被試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
成語“疑鄰盜斧”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隻因懷疑鄰居偷了自己的斧頭,就覺得鄰居的一舉一動都像小偷,但是最後卻發現斧頭根本沒丟,這也是典型的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讓我們像一隻井底的青蛙,誤以為自己看到的一角就是整個天空。
就像心理學家麥基所說:“你看見了什麽,才會去擁抱什麽,你擁抱了什麽,最後才能成為什麽。”
世上無難事,隻要心胸寬
說到這裏你應該發現了,格局說起來很大,實際上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麵麵,工作、交友、婚姻、學習等這些與我們密切相關的事情處處彰顯著一個人的格局。
同樣是工作不順利,有的人一蹶不振,不是埋怨老板就是埋怨同事,而有的人卻能從中找到新的契機,再次翻身;同樣因為某件事和朋友有分歧,有的人一笑了之,有的人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始終不能釋懷,甚至失去了一個又一個朋友;同樣是為某件事努力奮鬥,有的人目標明確,一步一個腳印,有的人卻像無頭蒼蠅到處亂撞,一事無成。
當你打開格局後,會發現這些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實際上輕而易舉就能解決。
再來講個故事。
有三個人到工地來打工,他們一邊砌牆一邊聊天。第一個人說:“我真沒用,我居然在砌牆。”第二個人說:“不,我們是在蓋一幢大樓!”第三個人則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說道:“你們說得都不對,我們是在建造一座全新的城市。”多年以後,第一個人還在砌牆,第二個人成了一名工程師,第三個人成了前兩個人的老板。
故事雖然老套,但我們可以嚐試分析這裏麵的道理:為什麽三個人結局不一樣呢?
答案依舊是格局不同。
很顯然,第一個人否定自己的能力,看到麵前的水泥磚瓦,就認為自己這輩子隻能砌牆。第二個人較前者來說好一些,從一磚一瓦中看到的是自己建造一幢大樓的能力。而第三個人的眼光卻從當下看到了整個城市建設,所以他走得更遠。
那麽,怎樣才能像故事中的第三個人一樣打開格局呢?這裏有四點建議也許可以幫到你。
? 培養“破局思維”
在現實生活中,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想攢錢,就節衣縮食地省錢,到頭來還是口袋空空;你想減肥,就忍饑挨餓拚命節食,但還是不斷複胖;你想做出業績,每天加班加點地忙,最後還是比不過別人。這些問題像個死循環,讓你明明付出很多卻看不到回報。
作家馬華興在《思維破局》裏寫道:“隻有沒想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解鎖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鑰匙,就在思維。思維一變,就如同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後邊的行為會跟著變化,最終產生戲劇化的效果。”
所以,要想改變眼下的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破局思維。
何為破局?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用這個層次的思考方式來解決,我們需要靠更高維的思維來“破局”。
通俗來說,破局指的是努力突破現有的局限,嚐試站在更高的思維層麵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
比如你想攢錢,就不要隻想著從雞毛蒜皮中去省,而是在當下的基礎上努力突破,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從而賺到更多的錢。
看清當下的困局,樹立破局思維,凡事跳過眼下往遠處想,見過更廣闊的世界,和層次更高的人交流過,你就會明白眼下的問題或是成績隻組成了你前進路上很小的一部分。
? 讀書
有句話說:“格局,就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人。”
當你沒辦法走很遠,見很多人時,想要增長見識最簡單最高效的方法無疑就是閱讀了。閱讀的類型建議從國內外經典文學名著和心理學、社科書入手。
經典文學所提供的對人對世界的感悟以及哲理,對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不再那麽執拗,不再執著於眼前的雞零狗碎。
心理學書籍同樣是科學而理性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現實問題。比如提升自我認知、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建立科學思維、學會用科學的視角去解讀他人的一言一行,也能幫助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決策,知道自己應該相信什麽和做什麽。
當你真正愛上讀書時,就能不斷拓寬自己的世界,自身的眼界和格局也就形成了。
? 旅行
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出去走一走,因為一個人見過的越多,他眼前的世界就越開闊。
就像那個被婚姻困了半生的五十六歲阿姨蘇敏,原生家庭沒有善待她,進入婚姻後夫妻關係也不和諧。生活看不到一絲希望,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偶然看到一位博主分享自己自駕遊的經曆後,蘇敏才知道原來世界這麽大,人還可以這樣活。
2020年,她不理會丈夫的嘲諷和挖苦,開著汽車出發了。如今,蘇敏走遍了中國,看到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和更美好、自由的生活,不僅思維開闊了,而且擁有了不一樣的氣度和人生格局。
她不再怨恨丈夫,而是站在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婚姻,她說:“一個人這樣挑挑揀揀一輩子,費盡心思讓另一個人不舒服,也挺可悲的。”自此過去的不如意通通放下,蘇敏有了熱烈追求自由生活的底氣。
她想告訴所有被生活困住的人:“如果你真的不堪生活的壓力,喘不過來氣,你也可以借鑒我的這種方式,我指的並不是像我一樣出來這麽久在外麵,而是你也可以用之前從未看到的角度去規劃你的生活。”
想要拓寬視野,增長智慧,不妨出去走走,當你對這個世界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後,自然可以擁有更大的格局。
? 換個圈子
有心理學家提出人類的四大社交需求,即親密依賴、社會融入、價值認同、建議指導。
滿足這些不同社交需求的唯一方法,就是讓我們的社交關係網更加多元化。
人是群居性動物,離不開社交。如果你很難在一個交友圈子裏汲取到這四個社交需要,就意味著必須換一個更優秀的圈子了。
因為跟什麽樣的人在一起,混跡在什麽樣的交友圈,往往影響到你看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
舉個例子,假如你身邊的朋友整日抱怨自己工作不順,遇事隻會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你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他的影響,把自己困在一個負能量的牢籠裏。去接觸更多優秀的人吧,從他們那裏學到的東西會讓你成熟、成長,甚至成就你的格局。
想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其實很簡單,跳出自己一成不變的思維,讀更多的書,走更多的路,遇見更多的人,總有一天你會看到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