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你和同事真的在競爭嗎?
在第一節中,我們講到和領導溝通的方法,這一節我們來聊一聊如何與同事溝通相處。
相信每個經曆職場的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同事到底是敵是友?很多人說“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對頭”,這話有一定道理。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部門,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幾人,幹到最後,往往隻有一兩人能得到晉升,其他人都要“靠邊站”,這當然是一種競爭關係。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換一個角度,在現代職場,有哪個職位能獨立完成一項任務?有幾個人能隻靠自己成交一筆生意呢?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每個人都是‘有限理性’,分工合作可以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大部分公司中,一個簡單的小項目,都要通過領導開會,同事們分工執行,一起得到結果。這就是典型的合作關係。所以,對於同事之間的關係,我們始終要帶著一種辯證的態度。
一、同事的意義:讓不同“角色”實現更好的團隊合作
一方麵,我們要理解同事帶來的競爭壓力。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琳達·多爾提出,人們在向她尋求幫助時,經常抱怨職場的壓力。她原以為這種壓力是來自老板或領導,可事實上,人們的職場壓力更多來自同事。因為同事之間的距離更近,可比性更強,家庭背景、職位、薪酬、能力都可以成為比較的對象,這在無形中帶來了許多壓力。另一方麵,我們還是要回到職場本身。職場是生產和交換價值的地方。團隊,是由一群各不相同的人,為了實現共同價值而組合起來的集體。如果一個人能找到自己的“角色”,給同事帶來專業、專注的感覺,讓人覺得,一起共事能做出更多成果,得到更大的利益,那麽他就是一個優秀的同事。這樣一個價值共創者,才更符合團隊和職場的需要。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團隊角色呢?英國劍橋大學的“團隊角色理論之父”梅雷迪思·貝爾根據職場團隊成員的行為,將團隊成員劃分為九種不同的角色。
(1)創新型角色:有創造力,善於出謀劃策,善於用非傳統的方法解決問題。
(2)資源調查型角色:外向,善於爭取外部資源,和外部機構進行溝通。
(3)協調型角色:像團隊的領導者一樣,專注於其他成員的目標,推進團隊的整體進度。
(4)塑形型角色:有活力的行動派,可以在項目麵對困難時,重新評估訂立方向,推動項目發展。
(5)監督型或評估型角色:能夠站在幕後做出客觀的觀察分析。
(6)合作型角色:擁有很好的合作精神,營造良好氛圍,能為團隊注入和諧感。
(7)執行型角色:值得依靠的高效組織者,根據領導者的要求快速執行。
(8)完成型角色:能夠一絲不苟地按照項目細節要求來完成工作。
(9)專家型角色:站在專業角度,為團隊貢獻專業技術性知識。
一個人在團隊中的價值不是唯一的,角色也並非單一的。舉例來說,一個提供技術的專家,同時也可能是一個創新者,為團隊構思許多新的產品和服務。團隊角色理論,也從團隊分工的角度回答了我們和同事的競爭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當我們覺得同事們在某個方麵的競爭很激烈,給大家帶來壓力的時候,也許是因為我們隻看到了一個方麵或某一個方向。如果能夠轉換思維,根據團隊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也許能實現更好的合作。
二、與同事溝通的基本思維
也許你會感到疑惑,既然同事之間要共創價值,非友非敵,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麽溝通呢?
? 融入:在融入的基礎上尋求夥伴
所謂融入,不單單是工作層麵的分工協作,還包括團隊氛圍和文化的融入。有的互聯網公司,其文化氛圍是開明、開放的,鼓勵員工自由地發表想法,和同事充分交流。處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那就應該多和同事們交流思想,去開發推動一些新項目;也可以幽默一些,製造一些歡聲笑語,活躍工作的氣氛,讓人際關係更緊密。別人遇到困難時,如果不複雜,不妨伸手幫助一下;別人遇到尷尬的事,替他保密,給他一個台階下,多做一些順水推舟的好事……這樣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和諧友好的工作環境。
同樣的,有的體製內單位氣氛比較嚴肅,領導更喜歡大家能夠認真嚴謹,這個時候我們最好是多傾聽、少說話,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和同事分工、落實領導意見、推動執行上。對其他人保持基本的友好態度,對一些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應該更謹慎一些。因為體製內的關係相對複雜,而人員流動很少,如果產生一些問題,其影響力、修複的難度會更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能保守一些,先去了解其他人,再考慮自己的溝通策略。
? 篩選:尋找誌趣相投的夥伴
尋求夥伴,意味著我們要對身邊的人進行選擇。一方麵是選擇認知思維。簡單來說這就類似找對象,要選擇個性跟我們相適應的合作者。比如有的人生性散漫,不習慣盡善盡美地去完成細致的工作,更喜歡去發揮創意、開腦洞;有的人就比較嚴謹,善於把雜亂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我們需要找那些認知思維相近,能力分工互補的人,作為工作中的“夥伴”,這樣會更容易把工作幹成。比如某個人是資源調查型的角色,善於爭取到外部的資源,那麽他最好和有執行力的同事合作,盡快行動起來,才能將那些爭取到的資源用好。
另一方麵是選擇能力水平。經典電視劇《士兵突擊》裏有一句名言:“想到”與“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做到”。一個人野心大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夠把自己的野心一步步實現。那麽,一群特長互補且水平突出的同事聚在一起,就更有可能實現這些想法。
當我們在合作中認真地進行合作與選擇時,往往也就能判斷到底哪些同事能與我們共創價值。當我們想要在職場進步時,這些同事就是極好的助力。
三、如何應對“問題同事”?
職場中有跟我們合拍、共創價值的同事,自然也有與我們關係一般,甚至給我們拆台、搗亂的同事。即使我們是抱著友好合作的態度與人相處,但每個人的經曆、想法不同,在職場中單純競爭的想法還是比較普遍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調整心態,形成一套應對那些“問題同事”的辦法。在這裏,我們介紹幾個針對不同類型同事的溝通思路。
? 巧妙拒絕頤指氣使的同事
很多人都碰到過類似情況。平常關係一般的同事,笑著臉來求助:“我手頭有急事,幫我處理處理這個文件吧,花不了多少時間的。”但隻要我們不小心答應了,就會發現接下了一個費力不討好的活兒;但如果直接拒絕呢,又會顯得生硬,麵子上過不去。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談條件。找各種各樣的條件跟對方“交換”。例如,我們可以這樣回答:“我可以幫助你,但是我手頭也有個任務,可能你得幫我做完,我才有時間幫你。”
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不用直接拒絕同事,還暗地裏表達了一句潛台詞:請我幫忙是有代價的,不會讓你白得好處。對於那些想要占便宜的同事,碰到一兩次這種情況,也就知道我們不好欺負,自然知難而退。
? 用“裝傻”應對八卦的同事
在一個團隊中,總會有那麽一些人,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就像一個“小喇叭”,四處打聽別人的私人信息,又四處散播這些信息。今天說哪個同事出去相親了,明天說哪個管理層和別人鬧矛盾了。當然,從個人角度來看,這些信息是挺有意思,挺吸引人的。但是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即使隻是抱著聽聽而已的想法,也很容易被流言蜚語“誤傷”。所以當碰到這類同事,比較合適的做法是“裝傻”,裝作自己沒聽懂,不感興趣,更不會去傳播,這樣會在無形中給自己省去很多麻煩、誤會。
? 堅決遠離搞“小圈子”的同事
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熟悉的人,有相互認可的合作者。但是有的人競爭意識過強,會把自己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壟斷資源,排斥其他人,甚至對抗領導。如果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最好選擇遠離。因為小圈子一方麵會阻礙我們發展人脈,另一方麵它很可能觸犯領導的利益,所以注定不會長久。如果我們想實現更多價值,最好遠離小圈子,構建更大的人脈網。
好了,說到這裏,本節的內容就差不多了。這一節,我們講到如何理解職場中的同事關係。同事可以是我們共創價值的夥伴,不能用單純的朋友或敵人來區分。為了促進這種關係,與同事溝通時應該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同時注意應對那些頤指氣使的、愛八卦的和搞小圈子的同事。
下一節,我們將介紹,如何尋找團隊外部的合作者,收集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