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你能掌控一場聚會嗎?
2017年12月,一張關於烏鎮互聯網大會的照片傳遍了網絡。照片的內容是一個聚會,參與者有騰訊的馬化騰、京東的劉強東、小米的雷軍等十幾位互聯網頭部企業的創始人。有網友評論戲稱:“這是一場‘價值萬億’的聚會。”多少巨大的商業合作,就在這一個飯局敲定了。
其實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烏鎮互聯網大會的“飯局”,已經舉辦了很多屆。在生活中,許多機會也是在非正式的聚會中出現的。可是對許多人來說,生活中或許經常出門聚會,但要在聚會中主動結交人脈、發現機會還是很有難度的。那麽作為聚會的參加者,應該如何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呢?
一、聚會的心態:尋求價值,積極表現
許多人對聚會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聚會一定要有趣、好玩。如果在聚會中感到無聊,很多人就會掏出手機,刷刷朋友圈,看看短視頻,等到自己感興趣的環節,再參與進來。
事實上,對一個聚會來說,“好玩”隻是次要的,甚至是不重要的。我們想一想,帶著“有趣”思維去進行一場非娛樂聚會,很容易給別人帶來兩個不好的印象。一是“你很隨意”。在一場聚會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麵,但是你表現得太過放鬆,似乎對聚會沒有做任何準備。二是“我不重要”。如果和你聚會的人很重要,你就不會這麽輕鬆隨意,任何行為都由著自己,或隻是在有必要的時候,才和別人客套兩句。在這樣的錯誤思維下,人們很難達到設想的社交目的。
其實我們想想就會發現:現代社會,聚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它將人們聚在一起,不僅僅是共度一段時光,更是互通信息、相互了解、探索相處方式的過程。掌控聚會,需要的不是多麽有魅力的形象、多麽高的職位或多麽豐厚的財產,而是細膩的心思、巧妙的融入,以及不斷嚐試的耐心。
那麽我們具體應該怎麽做呢?一般來說,參加聚會有三個步驟。
? 積極表現
坦率地講,很多時候我們參加聚會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出於部門的要求、朋友的邀請,礙於領導的麵子或是朋友感情才去的。但是不管我們為什麽去,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目標——讓聚會帶來社交意義上的價值。所以應該盡量做一些準備。比如提前整理打扮一下,男性讓自己看起來精神、清爽,女性可以化一些淡妝。
到了聚會現場,要注意適當地融入,主動與別人寒暄。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我跟別人沒有多少話題可聊,尤其是陌生人,交流起來覺得很尷尬。可對溝通高手來說,他們並不會覺得沒有話講,因為他們的話題不是臨時找的,而是自己事先準備的。他們一般會由淺入深地準備3—5個讓人感興趣的、能發表意見的話題,而不僅僅是機械地問答。
比如下麵這幾個。
問:你做什麽工作?
答:我是一個程序員,工作內容是讓大家用手機和電腦的時候更方便快捷,好有更多時間和朋友們聚會!
問:你有什麽興趣愛好?
答:我喜歡長跑,它能調節心情,讓我們精神更好,保持良好的形象!你們有興趣嗎?
問:你是哪裏人?
答:我是XX地方人,如果大家去我們那兒玩,我可以推薦幾個好玩、人又不多的景點……
相信你也發現了,聚會的氣氛雖然很放鬆,但其本質還是一種社交。因此,我們在溝通中最好帶上一些價值,對各種常見的話題保持好奇心,對不同的人和觀點保持開放,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和他人分享。這樣就能表現出正麵積極的形象,在別人看來,你會是一個很不錯的溝通對象。
? 適當包裝
許多人之所以反感社交聚會,就是因為他們覺得人們在社交中總會顯得很“假”,很多人都端著,生硬地說一些禮節性的話,或者吹噓自己,以此顯得很“高大上”。
事實上,這是許多人對社交的誤解。所謂的“假”,說得簡單一點兒,就是包裝自己。比如某個男同事,大家平時都知道他是個神經大條、行事粗糙的人,可是在團建活動中,麵對其他部門的女孩,他卻顯得很紳士,彬彬有禮;或者某個領導,在私下裏對下屬很刻薄,到了飯桌上卻突然顯得溫和起來,還向大家敬酒,請下屬多多支持他的工作,把自己包裝得很隨和。
包裝自己這種行為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包裝,給自己虛構出不存在的人設,這當然會惹人反感。聰明的溝通者,從來都是在“真”的基礎上包裝自己。什麽意思呢?就是突出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長處。
例如某個神經大條的人,在聚會中可以凸顯自己的大方豪爽,主動地帶動大家唱歌、玩遊戲;某個平常嚴苛的領導,可以發揮自己的觀察力,給下屬一些中肯的建議。也就是說,在聚會中包裝自己,應該放大自己原來就有的性格特質。隻有這樣,認識我們的人才會覺得合理,被我們吸引而來的人會覺得收獲了價值。否則的話,就會給人表裏不一,“假”的感覺。
? 主動社交
很多人其實也想在聚會中認識新朋友,但是苦於不知如何開口。如果你做到了我們前麵說的兩點,相信我,你就已經成為那種會讓別人覺得“有興趣”的人。因為和你相處會讓對方感到舒適,同時你自身也展現出了許多價值。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去主動鏈接我們想要結識的人。這一步的關鍵在於找“鏈接點”,也就是我們與別人的共同點。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霍爾的“社會距離”理論,那些具有更多相同點的人,他們的“社會距離”是更近的,內心也會自然而然親近一些。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人喜歡通過老鄉會、同學會社交,實際上就是利用共同點跟別人做鏈接。
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在跟人溝通的過程中,盡量多找一些共同點,可以是工作內容上的,也可以是興趣愛好上的、思維上的,隻要善於引導和挖掘,多少是能找出一些共同點的,這就足夠形成鏈接,為進一步的社交做準備了。
以上就是我們社交聚會的基本心態以及一些基本步驟。下麵我們說說,不同社交場景的一些注意事項。
二、不同社交場景的注意事項
? 同學聚會
同學聚會的特點,是聚會的成員都有一定的感情基礎,有很多共同點,溝通起來不會冷場。但也會存在問題——大部分人都想表達,都想說自己這些年的經曆、想法,容易演化成相互攀比、炫耀,讓其他同學感到落差,這樣一來,社交也就變味了,起不到那種相互促進、提供價值的作用了。
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我們的一項溝通技能:引導話題。比如我們參加某次聚會,酒過三巡,大家也重新熟悉了,也不端著了,有人開始有意無意地打聽一些隱私:“你現在什麽級別啊?”“你現在收入多少啊?”這時候有的人喝了點兒酒,加上一些麵子觀念,就開始胡亂吹噓:“我現在一年幾十萬啊!”當然有些不服氣的同學就會反駁:“就你那公司,怎麽可能有幾十萬,充其量‘二十’出頭!”這個時候話趕話,很容易就會發生衝突。
所以我們要注意,如果話題出現失控的苗頭,就要開始引導話題了。怎麽引導呢?比較合適的方法,叫作“憶苦思甜”。我們可以說:“那麽多錢可不少了!想當年上學的時候,買個零食、玩個遊戲都要掂量掂量呢,現在大家可都‘闊’起來了!”
我們以回憶的方式,及時引導話題,其實也是在提醒同學們,幾十年同學不易,大家要記得當年,不要為一點兒口角影響感情。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運用這些感情加強和同學的聯係,挖掘新的價值。
? 工作應酬
工作中的應酬,可能是規矩最多,也最讓人反感的一種社交方式。但是現實地說,許多應酬確實是必要的,那麽我們應該怎麽去應對呢?一方麵要聚焦主題。既然是工作上的應酬,那麽聚會中的話題,還是應該以工作內容為主。舉例來說,我們參加完某次會議,在合作方的邀請下一起吃一頓晚飯,那麽在飯桌上的話題,還是應該延續會議上的內容。可以是對會議內容的延伸,也可以去探討一些會議上沒涉及的細節,這樣才會給人連貫自然的感受。如果因為覺得這是一場聚會而天馬行空地聊天,反而會讓人感覺不專業。
另一方麵,要善於“略過”不擅長、不喜歡的場合。在工作應酬的時候,可能有些我們不擅長的環節,比如喝酒,這個時候可以通過自己在其他方麵的行動,去“忽視”這些內容。例如給喝酒的領導同事倒酒、夾菜、送他們回家等等。也就是說,即使自己不擅長,也要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事情。這也是職場溝通的一部分,我們應該盡量地掌握主動權。
? 朋友聚會
在朋友聚會的環境中,每個人其實是比較熟悉的,整個氛圍都很放鬆,大家也都有話題可聊。但是這類聚會也有一個問題,容易演變成家長裏短的“茶話會”。就像逢年過節的時候,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著聊著就變成誰家孩子結婚了,誰家又生孩子了,誰又離婚了雲雲,這類話題確實非常無趣,尤其一些年輕人,會感覺特別乏味。
那要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就是避免那些固定套路和套話,去挖掘一些新話題、新形式。比如有的人,絕大部分和朋友的聚會都在吃飯,那就可以換個形式,調整聚會內容:組織一次郊遊,找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徒步;或者進行一次露營,尋找專門的營地去搭帳篷、做飯。如果平常都是朋友之間聚會,還可以帶上家人,帶上其他更多的朋友。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因為朋友之間已經有了足夠的信任,彼此也非常熟悉,這時候就應該創造一些新鮮感、新形式,讓新成員加入,給社交生活帶來更豐富的體驗,讓人更投入、更開心;也可以給溝通帶來更多場景,讓彼此交流更多,關係更緊密,很多新的價值也就蘊含其中了。
本節我們說到,現代意義上的聚會其目標一般是獲取社交價值,而“有趣”“開心”這些情緒上的價值是次要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學會在聚會中積極表現,適當包裝自己,主動鏈接他人;在不同的聚會場景中,以不同的溝通方式與別人增進感情,挖掘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