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溝通表達的綜合技巧
第一節 如何成為組織會議的“意見領袖”?
在上一節中,我們講了如何讓聲音更有質感,從這一課開始,我們聊聊溝通表達的綜合技巧,如何在不同的場合下,靈活運用多種溝通方法,達成目的。這一節的主題是:如何成為組織會議的“意見領袖”。開會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之一,大到公司的領導決策,小到家庭中的矛盾糾紛,都可能涉及開會。但“開會”同時也是很多人反感的溝通方式,因為許多會議看著目標明確,但開著開著就容易跑題,還有許多人發表意見,出現爭論,結果流於形式,問題沒解決,還浪費許多時間。要如何組織一場高效的會議?在會議中,我們要如何保持會議的有序進行?我們這一節要解決這些問題。
一、優秀的會議組織者也是“意見領袖”
首先要明確的是,一個優秀的組織者,往往也是一個“意見領袖”。這不是指我們要去說服別人,讓別人跟著自己的觀點走;而是說,我們要善於協調他人,整合不同人的觀點和意見,求同存異。隻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會議所製定的目標。具體來說,我們要形成以下三個觀念。
? 時間觀念
作為會議主導者,應該是一個“效率控”。因此我們需要對時間加以把握,這也是提高會議效率的關鍵所在。對每次會議,我們都應該限定時間。有的人習慣開長會,總覺得必須討論出一個“最好”的結果,這恰恰是一個誤區。為什麽呢?因為會議的時間越長,隻會讓大家注意力越來越分散,思維越來越緩慢,到後麵人們隻會機械地重複一開始的觀點;而那些對會議不感興趣的人,隻會閉目養神,甚至幹脆拿出手機來玩。這些都是完全沒有必要且沒有意義的。
作為會議的組織者,應該讓會議參加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討論,交換意見,隨後得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或者可以接受的答案。要讓參加者意識到,如果在會議中不思考,不溝通自己的想法,那麽在其他場合,也沒有多少機會去表達。這樣才能讓每個參與者珍惜溝通的機會,也尊重別人的時間。
? 邏輯觀念
在會議上我們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觀點,有不同的思維在碰撞。其中會有許多有意義的創新想法,但也有許多七嘴八舌的、不必要的表達或爭吵。這個時候,就需要會議的主導者能夠始終把握會議主題,明確團隊當前討論的問題焦點。一般來說,一個會議可以有多個步驟、層次,但最好隻有一個主題,並且在會前就應充分明確,並將背景材料發到每個參與者的手中。
舉例來說,我們組織的某次會議的主題是“討論A產品的營銷方案”,那麽整個會議內容,都應該圍繞這個產品的營銷方案進行,我們可以把會議步驟定為:第一,討論方案的可行性;第二,討論方案的成本;第三,討論方案的實施效果。我們不可能在其中討論“A產品的功能規劃”,這顯然不屬於這次會議的主題。所以我們需要時刻有邏輯觀念,具備“主線意識”,在其他人出現偏離的時候,把話題帶回來。
? 協調觀念
在一場會議中,人們免不了會產生爭論。有的人也許覺得,大家都在這兒開會,還是以和為貴,不要發生爭論,應該“各退一步”。其實不然,因為生活中的處事原則,放到職場不一定管用。職場的終極目標是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讓發言的人“欲言又止”,顯然不能達到那個目標。所以作為一個組織者,要注意不能輕易當“和事佬”,而是應該給每個想要表達的人創造條件,讓他們充分表達、溝通。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我們看到有的人固執己見,甚至無理取鬧與他人發生爭吵,這時候才應該適當勸阻。
你也許會說:“我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一個人發言的時候,哪些話是有價值的,哪些話是沒有意義的、情緒化的,我不好分辨啊,這一不小心,還得罪了別人可怎麽辦?”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給出的答案是多觀察,總結經驗。與人交往有時就是這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們得日常多觀察他人的習慣與微表情等,靠自己和人溝通的經驗,去判斷對方是否處在合適的發言狀態。如果超出這個狀態,我們有必要去進行協調。
以上是作為一個高效的會議組織者所需要的觀念,下麵我們說說,安排一場高效會議有哪些關鍵步驟。
二、一場高效會議的四個步驟
? 充分準備
任何會議,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為什麽要開會,開會應該讓哪些人參加,想要達成什麽目的,這都是開會前要考慮清楚的。包括有哪些領導參加,需不需要特別的接待措施,領導是否要單獨講話,等等,隻有經過認真的準備和籌劃,會議的效率才會足夠高。有的時候,如果會議規模較大,參會的人員、單位較多,最好是提前通知,比如一個月、兩個月,好讓對方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在會議召開前,要積極地了解參與方的建議和需求,甚至包括他們在會議上的發言,做到心中有數,這些都能提高會議的效率和穩定性,給參會人員更好的體驗。
? 角色分工
對於會議的組織者,我們需要提前做好分工。哪些人負責通知召集,哪些人負責布置會場,哪些人負責維持秩序,哪些人負責記錄總結……這些都要有明確的安排。有一些比較重要的、繁重的分工,應該安排多人負責,以免一個人出錯,導致整個會議出問題。另外,對整個會議的參加者,我們應該采取“必要性”原則。有的人會覺得,反正人多人少都是開一次會,讓能參加的人都來參加,可以幫助大家統一思想,增進了解。這恰恰是一個誤區。因為對會議來說,它本身有一定的私密性,很多時候無關秘密,但畢竟涉及一個單位的經營行為,應該控製知悉範圍。另外,一個會議開完後,更重要的不是傳達會議精神,而是落實,按照會議決定讓大家行動起來。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會議討論“研究確定B產品的自媒體廣告方案”,我們有必要請研發部門的員工參加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研發部門的員工,接觸的多是產品需求,他們要解決的,是一個個實在的技術問題,跟廣告關係不大,對這個方案也不會太有幫助。我們真正該請的,反而是一線的銷售人員。因為他們直麵產品的受眾,他們知道,是什麽樣的人群在購買產品,這些人有什麽特征,可能喜歡看哪種類型的廣告,這就能為方案提供許多有利的意見。
? 維持進程
一場會議通常包括領導講話、介紹基本情況、交流發言等環節。但我們會發現,多數時候,除了領導之外,一整場會議下來,真正在思考、積極溝通發言的人並不多,大部分人都是拿著筆在記,而且是記關於自己的那部分,回去好按部就班地執行。這其實涉及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隻聽關於自己的信息,而不去了解全局、了解自己的同事與合作者,那在需要合作的時候,他可能會問,為什麽?憑什麽要我配合你呢?
舉個例子。A是設計部門的負責人,B是研發部門的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領導布置:“A、B兩個部門,準備一個新產品的設計研發方案,設計部門要給研發提好需求,下周一把初稿給我。”但是B因為走神,隻記了前半句。後來A找到B,給他發了一張清單,上麵寫著新產品的功能需求,B看了一眼就說:“我這研發不了,哪有不經過商量,隨便亂提需求的啊!做不了!”然後A和B把領導的布置說清楚,以設計部門的需求為主,這時B才明白過來,應該主動配合對方。
所以在會議中,我們也需要注意維持氣氛。對重要的環節,可以提醒大家注意;對需要互動討論的環節,可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組織每個人輪流發言;等等。總的來說,就是要保證每個人的注意力都跟著會議的進程走,而不是被手邊的事情打斷,或是因枯燥而走神。
? 做出決議
會議的最終目標,是要對某件事做出決議,給出一個明確的意見看法。而這個決議,很多時候是以書麵形式存在的,有的是會議總結,有的是會議紀要。不管是何種形式,我們都必須把它固定下來,作為會議的成果,要求每個參會者加以落實。
一般來說,會議總結比較詳細,包括整個會議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和討論過程,都需要被簡單提及,最後還要再加上會議形成的決議。如果是會議紀要則相對簡單,先交代時間、地點、參加人,對會議討論的過程可以簡略一些,直接表達討論的結果即可。在得到決議以後,我們應該將決議送達每個參加人,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的,按照企業一般的辦事習慣即可。
好了,說到這裏,我們這一節的內容就差不多了。本節我們說到如何運用溝通技能組織會議。一個高效的會議組織者,往往也是一個意見領袖,需要有較強的時間觀念、邏輯觀念和協調觀念。要組織一場高效的會議,一般有充分準備、角色分工、維持進程、形成決議等步驟。
下一節,我們介紹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打造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