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聲音質感讓表達更有內涵

上一節我們說到,如何在溝通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好聲音”。這節課我們要談的問題是:如何美化聲音。也許你會疑惑:聽過美容、美發,聲音怎麽還需要美化?事實上,我們聽到的聲音幾乎處處有美化。比如唱歌專門有一個唱法叫“美聲”,這也是曆史最久、最深厚的唱法;我們用到的音響、耳機,都是用大功率的功率放大器、調音係統、專業的程序芯片,最終呈現出我們聽到的各種天籟般的聲音。同樣的,如果我們想讓自己在講話時,聲音聽起來洪亮、圓潤、厚重,就必須改善自己的發聲係統,在源頭上發出有“質感”的聲音。

下麵我們從氣息、聲調、咬字和共鳴四個角度,說說如何讓聲音更有內涵。

一、氣息控製,讓聲音收放自如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被說話的音量困擾。尤其是一些女性,在公開說話的場合,想把音量放大,卻總是說不出來。有時候“扯”著嗓子喊,一下就破音了,氣接不上來,很難受。這就是說話氣息不足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回到”童年,去看看小孩子是怎麽溝通的。你會發現,孩子哭起來的時候,聲音都特別大,氣息很悠長,爸爸媽媽隔著好幾個房間都能聽到。可是人長大後,聲音反而變小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人的呼吸方式改變了。

孩子的呼吸方式,一般是腹式呼吸,感覺氣流順著胸腔到達腹部,這樣的氣息往往比較長、厚,便於控製發聲;而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長時間地工作、學習,多半時間保持弓腰曲背的坐姿狀態,體力勞動大大減少,腹式呼吸就少了,主要運用的是胸式呼吸,這樣的氣息特點是輕、淺、短促,久而久之,我們便失去了腹式呼吸的習慣。相應的,發聲的氣息也越來越弱了。現在我們要給發聲係統裝上“音量”鍵,讓聲音收放自如,就得重新找回腹式呼吸的感覺。

這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想象我們打噴嚏或打哈欠的感覺,一般是口鼻同時吸氣,而且這股氣會通過肺部直達腹部,讓腹部“鼓”起來,這就是腹式呼吸的感覺,也是武俠小說常說的“氣沉丹田”。要細致掌握這個技巧,需要認識到胸腹之間的一塊橫向肌肉——膈肌。在平靜狀態下,我們呼吸的氣體交換,有75%就是靠膈肌運動。腹式呼吸,不是真的讓氣息到了腹部,而是靠膈肌大幅下壓,胸腔內進入大量空氣,對腹部造成擠壓,才會有鼓脹的感覺。

了解原理後,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進行腹式呼吸訓練。保持仰臥或舒適的坐姿,放鬆全身,可以用手在腹部感受呼吸運動,先自然呼吸,然後深吸一口氣,在吸氣時最大限度地向外擴張腹部,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動;當吸氣到達極限,開始呼氣,一開始先讓腹部自然凹陷,然後最大限度地向內收縮腹部,把所有廢氣從肺部呼出去,如此,膈肌將會自然而然地運動,這就完成了一次腹式呼吸。接下來我們可以循環往複,保持每一次呼吸的節奏一致,細心體會腹部的一起一落。在熟練掌握腹式呼吸後,你會發現,平時走路、說話的聲音都自然變得“沉穩有力”了,這就是氣息給聲音帶來的改善。如果在說話時有意調整呼吸,氣息對聲音的加強會更加明顯。

二、喉部控製,輕鬆掌控聲調

在社交時,我們經常會羨慕那些能唱歌、會唱高音的人;許多人因為找不準聲調,在社交中經常淪為“氣氛組”,不敢拿起話筒,隻能為別人鼓掌。但其實,我們的發聲係統是可以輕鬆實現高低音的轉換的,其中的核心器官就是喉嚨。人的喉嚨就像一個小盒子,聲帶就像裏麵拉出兩根琴弦,靠在一起。當我們通過呼吸,控製氣流通過喉嚨,聲帶發生振動,就能進行高低音的切換。

有趣的是,作為調整聲調的喉嚨,需要的不是肌肉收緊,而是放鬆。因為聲帶隻是2厘米左右的小肌肉,如果我們說話或者唱歌時不注意,總是用嗓子去喊,嗓子會動不動就“劈”了,堅持不到1小時。而那些真正掌握發聲技巧的人,不要說1小時了,一整天下來,或許都不會感到疲勞。

那麽,我們要怎樣訓練自己對聲調的控製呢?其中的基礎方法,其實我們前麵已經說過了,就是氣泡音訓練法。它是我們發聲的基礎訓練,需要長時間堅持。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可以進行聲調訓練,在戲劇行業叫作“吊嗓子”。

我們可以先把自己的氣泡音,自然發出的那個音

4定為1(do),接著往上唱12345671,然後循環。在音樂上,我們把這一個循環稱為一個“八度”。當我們練習一段時間,能在一個八度中調整自如的時候,就可以試著上升或下降一個八度,再慢慢熟悉、拓展。對我們一般講話來說,能熟練控製2—3個八度的聲調,就完全足夠使用了。當然,如果想要在社交場上唱歌好聽,這個數量可能要達到3—4個。

不過就像前麵說的,聲調高低,在發聲中隻是一個方麵,唱歌、說話也是如此,不是調子高就一定好聽,要展現整個聲音的個性、質感,才能給人可以接受、信賴的感覺。

三、咬字清晰,給人“圓潤感”

很多人說話時,都會受到口音、咬字的困擾,有時給人一種含混不清的感覺,這就是咬字、發音的問題。它不僅關係到一些發聲技巧,也關係到我們對漢語拚音的理解。

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大部分漢語的發音都有一個完整的動作過程,嘴唇從閉上到打開,然後控製發聲,最後閉上嘴唇,截斷發音。因為我們的字的發音大多都是由聲母、韻母構成的,一般來說,聲母主要是嘴唇和口腔動作,韻母就是喉嚨、胸腔發聲,這就形成一個完整的咬字過程。倘若我們要做到咬字清晰,給人飽滿、圓潤的感覺,就需要掌握這個吐字發音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把握口腔打開這個階段,它的動作要領可以稱為“彈出”。這有點兒像短跑運動員起跑之前,下蹲等待發令槍的姿勢,蓄勢待發。我們可以練習一些拚音聲母d、t、n、l,找一下用舌頭頂住上顎,然後“彈出”的感覺,既不能太用力,給人感覺很勉強,也不能很軟,聽起來很鬆散含混。這個彈出的狀態,就是要釋放張力,給人一種幹淨、清晰的聽感。

其次,我們要抓住開口之後,發音這個階段,它的咬字訣竅是“立起”。什麽意思呢?就是口腔要有足夠的開合度。因為口腔也是我們發聲的器官之一,打得足夠開,聲音從喉嚨發出,才有足夠的振動空間,聽起來才會清晰、立體。相反,如果口腔打開不夠,聲音的大小、清晰度都會受影響,嘴角還會起泡沫,看著很不體麵。要實現這個效果,我們在平常要注意練習一個動作,即打開牙關,咧開嘴,就好像在微笑一樣。你會發現,很多播音主持和歌手,在說話時會有咧嘴這個習慣,這其實也是在打開口腔,讓聲音更加飽滿、清晰。

最後,我們在字尾要注意“弱收”。簡單來說,就是話說完了,要把聲音、聲調慢慢“收”起來,越來越弱,給對方傳達一個意思:我這句話說完了。這樣一來,從字頭“彈起”到字中“立起”,再到字尾“弱收”,就是一個完整的咬字過程。我們可以從單個字開始練習,再是句子、段落、文章,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咬字問題會有很大的改善。

四、強化共鳴,讓聲音更有“情緒”

共鳴在物理中稱為“共振”,它指兩個物體振動頻率相同,互相加強的情況。科學研究表明,人在發聲時,聲帶使用的力氣隻占用總能量的20%,而80%的力氣,都用在控製發聲的器官上,其中主要的就是共鳴器官。通過共鳴訓練,我們可以達到放大音量、美化音色的效果,它可使我們的聲音更有“情緒”。一般來說,人的共鳴器官包括喉、咽、口、胸、鼻,其中主要的是口、胸和鼻。下麵我們介紹這三種共鳴的訓練方法。

口腔共鳴可以讓人的聲音更加明亮、有起伏。在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收緊雙唇,讓它們貼近上下牙齒再發聲,你會發現聲音變得更清晰了。然後我們可以試著控製嘴唇,改變口腔內部的共鳴形狀,這樣會讓聲音變得更有起伏。

鼻腔共鳴會讓人的聲音更豐富,鼻音也特別適合用來傳遞情緒、美感這些難以言說的東西,像很多歌手、演員都是有特殊鼻音的。其中一個比較好的訓練方法,是“鼻音哼唱”,用“鼻輔音+口元音”進行練習。比如咬字m、mi、mu,n、ni、nu,然後用鼻腔中的氣息振動,再試著把這種振動擴大到咽,感受不同振動的聲音。

胸腔共鳴會讓人的聲音更厚重,更有磁性。胸腔共鳴的訓練其實不難,因為我們日常發聲就要用到胸腔,因此隻要去找那種收發自如的感覺即可。我們可以用手放在胸上,由低音發出“哈”的聲音,感覺胸腔振動,再試著調整發音高度,改變音量,盡量讓自己感覺到強烈的共鳴區間。

以上是本節的主要內容。我們從氣息、聲調、咬字和共鳴四個角度,講解了如何讓聲音更有質感,其中包含很多聲音的理論知識,也有一些訓練方法。希望你了解後,能夠把它用到日常的溝通表達中去,讓聲音為溝通“增色”。

下一節,我們將進入第八課,說說溝通表達的綜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