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說話的心法

第一節 你會講段子嗎?

在上一節中,我們介紹了打腹稿的四種方法,從這一節開始,我們進入第七課——說話的心法。什麽方法可以稱為心法呢?其實就是一些經典之外的方法。這些方法對提升溝通表達能力,沒有那麽立竿見影,但是卻能起到很好的輔助和支持作用。這一節,我們就來談談溝通表達中的幽默感。

2012年,演員黃渤作為主持人,參加台灣電影金馬獎典禮。會上一位記者問道:“黃渤先生,你是否覺得,應該由台灣地區主持人來主持金馬獎典禮呢?”這個問題顯然有些敏感,如果回答“是”,黃渤就否定了自己大陸人的身份。而他如果回答“否”,則有可能得罪在場的台灣同胞。誰知黃渤笑著答道:“金馬獎太破費了,怎麽要請那麽貴的?”台下立馬響起了陣陣掌聲。

黃渤用自己的幽默,巧妙化解了刁難,既保全了自己,又抬高了其他台灣同胞。幽默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那些說話有趣的人,往往一開口就能讓人喜歡,產生好感。相反,那些乏味、沉悶的表達,則容易讓人昏昏欲睡。

在很多人看來,幽默是一種天賦。那些樂觀開朗的人,總是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笑料,為大家表達出來。而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人,則很難通過語言為大家帶來歡樂。但其實幽默是一種溝通技能,隻要通過合理練習,每個人都能培養自己的幽默感。那麽,我們要怎麽樣讓自己變得幽默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笑點

所謂幽默感,不是什麽靈光乍現,而是對普通生活片段的幽默化表達。

比如下麵這個笑話。一位女士說:“很多朋友吐槽我不會做飯,其實我不這麽想。朋友做飯,都有自己的‘拿手菜’,擅長很多類型的菜式。其實我也擅長很多類型,比如‘切手菜’‘燙手菜’‘辣手菜’。”這就是把“不會做菜”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從而獲得一種逗趣的效果。

那麽,我們應該怎麽製造笑點呢?其核心在於製造反轉,製造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一般來說,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進行鋪墊,即給出一些必要信息。一般來說,笑話發生在人身上,這就涉及對人物關係、行為、語言等方麵的描述。例如親子聊天、男女朋友約會、買家和賣家討價還價等等。

第二步則是製造反轉,也是專業表演中說的“抖包袱”,根據前麵所給的信息,給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效果,這種反差就很容易讓人發笑了。

比如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吃大閘蟹,一位買家買大閘蟹的時候向店家谘詢:“大閘蟹不能跟什麽東西一起吃?”店家回複:“大閘蟹幾十塊一隻,挺貴的,最好不要和朋友一起吃。”這就是利用買賣的場景,製造反轉笑點。

可以看到,幽默就是一種感覺和意識,隻要我們抱著樂觀的心態,在生活中就能發現許多笑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幽默細胞”。

二、積累原創段子

我們平時上網,還會看到許多高質量的有趣段子。比如一個人對老板說:“你要對我好一點,有三家公司天天都在找我。”老板問:“哪幾個?是競爭對手嗎?”那人回答:“電力公司、電話公司和自來水公司。”

這也是我們培養幽默感的一個重要方式——自己積累段子。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幽默感不足,平常別人開個玩笑,都要反應一下才笑,寫段子這種事,還是留給那些反應快、頭腦聰明的人吧。

可實際上,積累段子並沒有這麽難。就像我們看到的很多脫口秀演員,在生活中並不是很有喜感的人,甚至是不那麽善於表達、有些木訥的人,因為在與人交往上不夠自信,急切地想改變這種狀態,誤打誤撞走進了脫口秀的大門。

但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注意積累,收集和原創屬於自己的段子。當他們的“庫存”到達一定程度,便可以在任何場合、任何狀態下表演這些段子,給人帶來快樂。對那些幽默感不足的人來說,主動積累段子,可以應對各個不同的社交場合,讓大家快樂起來。那麽,我們要如何原創或改寫一些段子呢?具體來說有三個技巧。

第一個技巧,是設置場景,讓人產生關聯感。我們常說“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生活中有許多笑料,來自讓人熟悉的場景,我們可以結合這些場景,引起人的共鳴。

比如職場中這個笑話。上班時間,辦公室小範和小孫溜到樓下的健身中心去遊泳。兩人換好泳衣,跳下泳池,一露頭,迎麵碰見領導光著膀子,站在池中。領導搶先說:“組織上派我來查崗,看看誰在上班期間溜出來遊泳!”小範連忙接話:“您也領到這任務了?我還以為就我一個呢。”剩下的小孫傻了,良久,他淚流滿麵地說道:“我都義務查崗很多年了,今天總算找到組織了。”

這個段子看起來很簡單,有員工在上班時“溜號”,結果碰見了領導。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它很好地抓住了職場的典型場景:員工“摸魚”。既然有員工摸魚,領導又何嚐不會摸魚呢?所以職場“摸魚”這個場景,就很好地起到了“抖包袱”的作用,產生了不少笑料。

第二個技巧,是注入特別觀點,讓人印象深刻。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段子中對一些人和事,提出一個意料之外,但又符合邏輯、別人想不到的觀點。

比如這個段子:我在上海地鐵乘車的地方看到了一句話:“寧讓一輛車,不搶一扇門”。我就納悶兒了,上海的民風什麽時候這麽剽悍了,光天化日連門都敢搶。相比之下,還是讓車更隨和一點兒。這是利用了一個理解偏差,聽眾都知道,所謂“搶門”是搶著上地鐵的意思,而這個段子巧妙地利用了“搶門”的字麵意思。

又比如下麵這個段子:作為一個宅男/宅女,很久沒在外麵吃飯了,於是中午我特地穿戴整齊,去食堂打了份飯菜,蹲在門外把飯吃完了才回家。這也是運用了一個理解偏差,聽眾理解的“在外麵吃飯”是下館子吃飯,而段子中把“在外麵吃飯”理解成在家門外吃飯,巧妙地輸出了一個特別的觀點,讓人忍俊不禁。

第三個技巧,是盡可能加入“表演元素”。我們要有一個基本觀念:段子是“演”出來的,而不是“講”出來的。就像我們說,幽默是一種感覺,一種意識,它是由內而外的。如果一個讓人爆笑的段子,被我們像念課文一樣,平鋪直敘地說出來,即使再有趣,也無法感染到別人。相反,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經過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加工,就足夠讓人感到有趣。因此,我們在構思一些段子的時候,不妨在腦海裏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來演這個段子,會是在什麽場合,對什麽人說,應該用何種表情,什麽聲音、語氣和肢體動作,才能夠更形象地展示段子的內容。

這就是一個塑造“氛圍”的過程。 我們先讓人家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樂觀有趣的人,用那種積極的態度去感染別人,自然也就會給別人帶去好心情。

說到這裏,我們這一節的內容也差不多了。我們說到,幽默感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笑點,製造反轉來實現,其中有兩個步驟:分別是做鋪墊和抖包袱。對於那些幽默感不足的人,可以去積累一些原創段子,應用於不同的社交場合。這主要有三個技巧,分別是設置場景、注入觀點和加入表演元素。總之,形成幽默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自己要先成為樂觀積極的人,才能在溝通中把快樂傳遞給他人。

下一節,我們聊聊用什麽樣的聲音溝通能夠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