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如何讓書麵表達規範高效?

在第一節中,我們說到語言表達的特征和技巧,這一節,我們來討論一下書麵表達。

往遠了說,古人知識和智慧的傳承,大多靠的是書文記載;往近了說,我們生活中寫報告、簽合同、發郵件等等,這些正式的溝通,都屬於書麵表達。書麵表達在眾多表達形式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這一節,我們就來討論書麵表達的特征和技巧。

一、書麵表達的不可替代性

要理解書麵表達的不可替代性,首先要理解,它相比於一般口語表達的幾個特點。

? 思想性

我們平常說話,很多時候是非常輕鬆、簡明,沒有一定主題的。但如果拿起筆寫字,就往往無法 “信馬由韁”了,書麵表達常常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有相應的選材、立意,以及大致的內容。而寫作的人,也會按照自己的思想標準去安排文章的風格、形式、技巧等要素。文章背後,往往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思想。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如果一個人思維清晰,思考深入,那麽他所寫的文章往往也是簡單易懂、觀點深刻的;相反,如果一個人平常做事就不甚靠譜、優柔寡斷,對很多事物一知半解,那寫出來的東西多半也結構殘缺、拖遝重複,令人不知所雲。

因此在很多時候,書麵表達是判斷一個人思維能力的直觀工具。一個人可以通過死記硬背掌握許多語言表達的套路,在簡短的口語表述中還像那麽回事,一旦落實到紙麵上,便顯現出真實水平了。古人也會感歎“文以載道”,即文章是用來傳播聖賢之道的,可見書麵表達有多重要。

? 單向性

絕大部分書麵表達,都是單純地由作者麵向讀者,單方麵進行信息輸出的。這也就決定了比起口語交談,書麵表達的互動性較弱。作為作者,短時間內隻有一次向讀者輸出的機會,而作為讀者,也隻能選擇被動地接受或不接受,難以及時反駁。隻有極少數的書麵表達,比如信件、電報等,可以實現簡短的溝通,但這種溝通的內容受到了篇幅的限製。

在進行書麵表達的時候,作者經常需要反複地思考、琢磨,最大限度地表達自己心中所想,論證觀點,避免產生歧義。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作家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會對文字反複增刪、修改。

關於這一點,有許多很出名的例子,比如海明威的經典作品《老人與海》,它全篇隻有2萬多字,但其實這本書的初稿有十幾萬字,隻是海明威在修改過程中,幾易其稿,這才把小說壓縮到短短的2萬字。對此,海明威還有句名言: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話糙理不糙,我們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對書麵這種單向的表達形式,很多作者都持謹慎、認真的態度。

? 規範性

書麵表達材料,經常會被用於正式的場合。像我們寫證明、簽合同等等,到最後都要訴諸紙麵。這就要求我們的書麵表達必須規範。一方麵是格式上的規範。我們常說的報告、證明、各類公文等書麵材料,都會有相對明確的格式,一般情況下要按格式書寫,不能隨意創作。另一方麵是內容上的規範。我們的遣詞造句要符合一定的文法、句法。

比如一個句子有“主謂賓”,我們必須把這三個要素湊齊,不能少了任何一個。又比如一些生僻字、網絡用詞,這些不規範的表達,也不能輕易寫到書麵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守那些書麵規則。

二、提高書麵表達技巧,幫你寫出嚴謹高質量的文章

? 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源自著名的“金字塔原理”,簡而言之,就是聚焦事物的不同維度所形成的係統思考方法。

舉例來說,人們在麵對形形色色的問題時,更多時候是對熟悉的話題才有話說,樂於分享觀點,就像醫生談健康、“碼農”聊IT技術,對自己不太了解的話題,人們更傾向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也是我們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美德。

但從結構化思維來看,解決問題不僅靠專業度,即一個人對細節的了解,也要看“結構”,即對宏觀框架的掌握。其實針對這種思維,我們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學習。例如講寫作的時候,老師會告訴我們,寫記敘文,一般是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個維度來寫;寫議論文,一般寫論點、論據、論證方法。按照類似的邏輯,這種結構可以繼續細分,比如“時間”可以分為“事前”“事中”“事後”,“論據”可以分為“直接論據”“間接論據”。

這樣一來,我們會發現,許多看似高深的書麵表達,其實都可被拆解出充滿細節的骨架,從而為我們行文提供許多表達思路。

我們自己要寫的文章,經常有我們自己的選題、立意、觀點和素材等等,很多人習慣於“借鑒”他人的文章,但許多寫作,尤其是職場中的寫作,展現差異化才能讓自己的文章在眾多同類內容中脫穎而出。所以相對合理的做法,並不是借鑒他人內容來“洗稿”,而是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文章框架。

具體來說,一方麵是進行拆解。在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優秀文章時,運用結構化思維,從核心觀點出發,將分論點、素材進行編排對應。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

另一方麵則是改進。針對我們得到的框架,按照實際需求進行完善。例如有的文章偏重分析,我們更需要解決辦法,那就可以適當調整結構框架,讓其符合不同的應用場景。在動筆時,再根據框架納入文字素材,一篇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當然,形成結構框架隻是書麵表達的基礎,對寫作來說,還有許多技巧。下麵我們從結構化思維的角度,介紹兩個技巧,用於完善書麵表達。

? 多級標題法

這個技巧我們應該比較熟悉。我們在看書時,注意到許多書都有目錄,裏麵是書籍的章節;在不同章節內,還會看到許多小標題,用來提示這部分的內容。我們寫文章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用不同層級的標題展示文章的整體結構,引領讀者的思路,幫助他們進行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標題不是“打啞謎”。我們不要像很多小說那樣,簡單寫兩個字就算一級標題了,畢竟結構化的文章和小說不同;小說也許要留下懸念,但結構化思維則是為了讓別人看得懂,聽得明白。

因此,通過結構化思維得出的標題,應該像我們前麵說到的“核心觀點”一樣,充分概括這部分文章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們設置標題要符合“SAP”原則,即簡單(simple)、精確(accurate),而且有利益(profit)。

例如下麵這個標題,物價上漲,導致生活水平下降。看起來很簡單,而且與讀者的切身利益有關,但卻不夠精確。什麽物品價格上漲,對生活水平有多大影響呢?這時候我們可以稍微改一下,讓標題更加精確,比如:豬肉價格上漲,導致許多家庭桌上的肉菜消失。如此形容就更形象生動。這樣寫小標題,可以讓讀者覺得,看我們的文章,好似讀一篇篇吸引人的“小文章”。小文章合起來,最後論證一個大觀點,閱讀的係統感會更強。

我們自己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標題,檢查整個文章的體係是否完整,邏輯是否形成閉環,觀點是否站得住腳,等等。

? 銜接法

銜接法指的是加強文字間的過渡,從而連接文章的不同部分。一般來說,我們寫文章,各個部分有一定的邏輯關聯,但內容往往相互獨立。這就需要我們在不同部分間製造一個“過渡”,引導讀者的思路,並且提示他們:我們要離開這個部分,進入另一個章節了。

這就好比影視劇的一個拍攝手法——“轉場”。它會在人物對白或是場景的“空隙”,告訴觀眾主人公下麵要到哪個地方去,處理某件事情。有時是一個畫麵,有時是一句話、一段字幕。觀眾看了以後就不會覺得內容轉換太過突兀。

那麽,要在文章中加強銜接,具體應該怎麽做呢?最常用的技巧是小結和啟示。所謂小結,就是把前一部分文章的內容做總結,為讀者梳理思路;而啟示呢,就是按照章節之間的邏輯結構,引出下一部分要說的內容。

比如我們現在寫文章向客戶介紹一款產品,那麽在介紹結束時,就可以“小結”一下,把產品的特點寫出來:質量好、設計時尚、便攜好用等等。然後再啟示一下:“這麽好的商品,其實我們賣得並不貴。”引出讀者的懸念,接下來就可以繼續介紹產品的成本、價格、利潤等內容,並引導消費者購買。

通過小結,我們可以很好地為讀者做總結,增強他們對文章的記憶與獲得感;通過啟示,可以引起讀者閱讀下一部分的興趣。如果能把這兩種過渡的方法用好,讀者甚至感覺不到內容和主題的變化,在不知不覺間,就把文章讀完了,這就屬於相對高級的表達。

說到這裏,我們這節的內容就差不多了。這一節我們講到,書麵表達的特點,以及用結構化思維提高書麵表達的技巧。

下一節我們將討論“怎樣發揮肢體語言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