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原生家庭該如何相處?
在第二節中,我們講到如何與愛人溝通,這一節我們要說一個令許多人頭疼的問題: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後,與原生家庭如何相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大部分人也會組成自己的家庭,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問題,比較典型的有彩禮問題、養育孩子的問題、養老問題等等。有道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如何在“大家庭”中,維護小家庭的邊界;當矛盾發生時,要如何溝通……都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小心處理的事項。那麽我們應該怎麽做呢?
一、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很多人在組建家庭時,都發過這樣的“宏願”:不想活成父母的樣子,要走自己的路。但等過一段時間以後卻會發現,與愛人的溝通模式,不知不覺就走到父母的老路上去了。夫妻間的分工,管理孩子的辦法,甚至吵架的原因,都和父母差不多。其實夫妻間很多問題也源於此,許多人不想被原生家庭影響太多,但不可避免地,父母身上的故事或多或少在自己身上重演。這是為什麽呢?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繼承父母對家庭的態度。心理學家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那些成長於父母關係較好的家庭的孩子,對自己組建的家庭往往也會充滿信心,帶著很積極的心態與家庭成員溝通。因為他的內心對家庭是信任、依賴的,把家庭放在內心很重要的位置,願意為家庭付出。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家庭矛盾重重,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懷疑、不安的環境中,那麽他長大以後,也會本能地對家庭關係抱有疑慮,並不認為家庭能給自己帶來想要的生活,也不會輕易投入到親密關係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對家庭關係缺乏安全感,情感表現上會有些淡漠。即使是愛人和孩子,主動地想和他溝通親近,他也會不由自主地逃開。因為年幼時的經驗告訴他:即使溝通再多,最終還是可能受到傷害。這種磨刻在心上的對家庭關係反映出的悲觀是很難磨滅的。
第二種情況,是模仿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把自己父母原來的溝通方式,帶到新家庭。舉個例子,一個女孩成長在一個女強男弱的家庭,母親善於賺錢,母親的收入是家裏主要的經濟來源,家裏有什麽決定,大多是母親說了算,有時候母親也會嫌棄父親。而父親呢,很多時候隻能沉默麵對,在家庭中扮演一個“受氣”的角色。盡管他會和母親爭吵,但還是把更多的時間用來保障母女倆的生活。那麽這個女孩長大後,也很可能不自覺地模仿母親,在和異性的溝通中變得強勢。在組建家庭以後,變成那個“做主”的角色。
我們在這分析的,隻是作為夫妻中的一方。家庭溝通模式的形成也與對方的原生家庭有關,兩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這就很容易有碰撞和摩擦。所以在家庭的溝通中,我們要盡量避免原生家庭中的問題。
二、避免成為原生家庭的代表
對於一個家庭的發展,我們其實可以找到一條重要的心理線索,那就是人的忠誠。在一個人的幼年和青少年階段,他的忠誠屬性大多展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這時候人往往會聽從父母,把他們的意見作為生活的主要指導。但是當人們步入中年,開始組建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他忠誠中的大部分會從原生家庭慢慢轉移到自己組建的“新家庭”。我們的生活也在這個轉移過程中不斷地變換重心。
如果這個過程很順利,人們會形成既有重心又有邊界的新家庭關係。反過來看,如果有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仍然把許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原生家庭上,就很容易和新家庭造成矛盾。
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結婚時溝通彩禮。比如一對情侶,現在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這時女孩對男孩說:“我家裏人說,結了婚以後,我就是你們家的人了,他們養育我這麽多年不容易,想要20萬作為補償,這不過分吧?”
於是男孩也和家裏商量,能不能出這20萬彩禮。男方父母給出的意見:“20萬太多了,能不能少一點兒,10萬元?”誰知女孩父母聽了很生氣,自己辛苦養育女兒多年,親家卻連20萬彩禮都不願給,顯然是沒有誠意,一對情侶因此鬧得不歡而散。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是自己遇到類似的事情,會怎樣去溝通?對於彩禮本身的意義,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我們不用強求。但這有一個基本問題,彩禮本來是屬於“新家庭”的,而不是從一方的原生家庭轉移到另一方的原生家庭,所以在溝通時應該以兩個新人的婚姻生活為主導,而不是代表各自的原生家庭討價還價。如果在一段婚姻中,每個人都代表原生家庭發聲,那就很難形成有效溝通。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兩個人目標一致,都代表“新家庭”去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溝通,這樣才會取得利於雙方的結果。
三、改變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我們要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就需要改變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把這理解成一個追根溯源的方法。
例如有這樣一位妻子,學曆較高,家庭收入也不錯,但是對於家庭總有一種特別的焦慮,認為丈夫不夠上進,孩子也不努力,經常性地給丈夫孩子“打雞血”,弄得一家人疲憊不堪。為什麽她會這樣焦慮呢?問題就來自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父親學習成績非常好,但由於家裏經濟困難,沒有完成大學夢。於是這種期待被轉移到女兒身上,從小父親對她要求非常嚴格,而且實行“打擊式”教育。父親經常會說“這麽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我的女兒怎麽這麽笨”,諸如此類的話。對這位妻子來說,理智上她無法認同父親的溝通方式,但潛意識中她還是會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同,並在父親帶給她的壓迫感中焦慮地努力著。等到她成立自己的家庭時,父親的教育方式和那種緊張感已經在她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使她在麵對自己的家庭時也無法放鬆下來,又不自覺地拿出父親的教育方式,通過不斷督促自己的家人來消除內心的焦慮。
這隻是原生家庭對後代家庭關係中的一種影響。總的來說,原生家庭對後代心理層麵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麵原因,一方麵是基因上的傳承,比如父母的脾氣很急躁,孩子的性格也比較容易暴躁。另一種則是父母自身素質和家庭氛圍的潛移默化,包括行為習慣、思想觀念等等。如果父母看問題非常細致,對孩子的教育很嚴苛,那麽孩子對自己的後代往往也會變得嚴苛。
我們也可以想一下,自己有哪些溝通方式是從父母那“繼承”來的。一般來說,這些情況就像生活中的“火花”,時不時會迸發出來。然後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當年自己是如何與父母溝通,又是如何應對的。這個回憶可能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痛苦的經曆,但這是一個必要的省察過程。最後,我們需要假設,如果當時的情境現在發生,自己會怎樣去應對父母。
顯然,這個結果和當年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我們曾經是原生家庭的一員,對父母屬於從屬的關係,但現在我們獨立了,有自己的家庭和立場,那麽溝通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這樣的轉變過程也是在提醒我們:因為家庭關係的變化,應該去審視那些父母曾經給予我們的影響,然後選擇應該留下哪些,放下哪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父母的態度、行動會自然而然發生改變。
四、如何理解子女的“背叛”?
我們之前說到子女都要經曆一個“忠誠轉移”的過程,這就不可避免會給父母帶來“背叛”的感覺。而且這種轉移,往往有一個很複雜、艱難的階段,在親子之間很容易引發矛盾。
我們舉個例子,一對夫妻經營一家公司,不算大富大貴,但日子也算紅火。他們有一個女兒在上大學,選的也是經濟類專業,一家人都等著她學成歸來,繼承家裏的生意。誰知臨近畢業了,女兒突然帶了個學設計的男友回家,已經有了不錯的感情基礎。父母覺得有些意外,但也接受了這個男生,建議他和女兒一起到公司上班。誰知男友堅持要到大城市工作,這樣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女孩的父母很不理解,夫妻倆已經做出了讓步,對方卻還要得寸進尺,於是要求女兒和男友分手,女孩兒陷入了糾結。女孩糾結的是如何“選擇”,究竟是選擇自己的新家庭、新生活,還是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維護父母的感受。
然而這個問題,本質上在於“溝通”,而不是“選擇”。其實追求新生活和照顧父母的感受兩者並不矛盾。女孩當然可以憑著獨立意誌,選擇自己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就脫離了原生家庭,她選擇跟男友去大城市工作,依然可以關心父母,有時間就回去看望、陪伴父母。這裏麵真正的問題是女孩與父母之間存在觀念衝突,而前期雙方又缺乏溝通。女兒沒有提前告知父母自己的戀愛情況,而是突然將人帶回來,使得父母缺少緩衝的時間,隻得勉強接受突**況;而父母這一方也沒有及時跟進女兒的想法,想當然地為她計劃了畢業後的安排,沒有充分考慮女兒的意願。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知道在衝突發生後,女孩在和父母進行溝通時,應該持有一種溫柔但堅決的態度,盡量維護他們的感受,照顧他們的感情;但同時也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走好自己的路。因為父母之所以覺得孩子“背叛”,出發點是怕孩子做錯選擇。所以當他們看見孩子獨立了、懂事了,過得越來越好,很多溝通上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好了,說到這裏,我們這一節的內容也差不多了。我們說到原生家庭會影響子女對家庭的態度和溝通方式,這可能會引發新家庭的矛盾。因此在自己的家庭中,我們要避免成為原生家庭的代言人,改變同父母的關係,並理解子女對父母的“背叛”。
以上是第四課的全部內容,從下一課開始,我們說說在溝通中如何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