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溝通是家庭的潤滑劑

第一節 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在第三課,我們講到職場中的溝通技巧,在第四課,我們要開始聊一個完全不同的話題:家庭中的溝通。相信很多人在家庭的溝通中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們明明已經處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身邊都是自己愛的人,但是我們依然會感到孤獨,感到不被理解。很多時候,我們想說的話,其他的家庭成員並不想聽,也聽不懂。這是為什麽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一、家庭溝通的常見問題

國內有名的心理治療師陳海賢曾經提出,家庭中的溝通問題主要有兩類。第一類問題,是以本能和過去的經驗溝通。人們憑借本能的衝動,想當然地認為,我愛我的家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是為他們好的,那麽我說的話對方應該接受。比如有的母親要求孩子去學鋼琴,是這樣說的:“媽媽讓你學鋼琴,是為了讓你有一技之長,以後你長大了,到大學、到社會裏麵,就會比別人多一個才藝。”孩子說:“媽媽,我不喜歡鋼琴,我覺得學鋼琴很累。”母親問:“那你喜歡什麽?我們可以換個才藝。”孩子回答:“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學什麽藝術。”母親馬上生氣了:“小孩子懂什麽!媽媽讓你學你去學就是,以後你會感謝我的!”我們思考一下,會發現類似的溝通模式在家長和孩子之間比較常見。很多人覺得孩子不懂事,對很多事情判斷力不足。雖是如此,但是作為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其實可以給予更多尊重,有時候換一個角度,孩子或許更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還有的人,與愛人溝通的時候,喜歡用過去的經驗。確切地說,就是自己原生家庭的經驗。但這存在一個問題,一個人在原生家庭的溝通經驗,是否能無障礙地遷移到新家庭?如果說他的原生家庭比較完整,家庭成員的感情融洽,這種遷移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但如果原生家庭本就存在許多問題,那他在沿用過去經驗的同時,很可能也會把原有的問題“帶”過來。類似的情況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有過探討。有的孩子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下長大,自己也認識到了這種環境的壞處,但等到他們成家立業了,依然會家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會重複原生家庭的溝通模式。

第二類問題,是單純以理性和邏輯溝通。有的人可能會有疑問,我講道理講邏輯,怎麽還有錯了呢?其實嚴格來說不是有錯,隻是容易引發矛盾。舉例來說,妻子感冒了,她對丈夫說:“我頭疼,身體很不舒服。”丈夫回答:“你應該多喝熱水,加強代謝,同時吃兩片止疼片緩解頭痛。”妻子突然氣鼓鼓說道:“我看你根本就不關心我!”丈夫很莫名其妙,自己明明給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妻子為什麽說他不關心自己呢?

因為溝通,尤其是家人間的溝通,不僅僅是在邏輯上的,也是在心靈和情感上的。家人生活在一起,首先是心靈上的契合,其後才是生活上的互幫互助。可是有的人沒有注重這一點,尤其是在和愛人相處一段時間後,**減退。當人們更多地從理性、邏輯的角度去溝通時,這就少了一些溫情,容易引發問題。那麽,我們應該怎麽理解家庭中的溝通呢?

二、家庭的溝通基礎是親密關係

我們首先要理解,家庭的溝通基礎是親密關係。

它是諸多人際關係中的一種,但又是相對特殊的一種。它指個體在情感或身體上體驗到親近感的人際關係。這種親近的主觀體驗可以是情感和認知上的,包括但不限於心意互通、情感流動以及相互的特殊感;也可以是物理和身體上的親近。當一個人組建家庭,意味著從“我”變成了“我們”,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即使是“我們”,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個體。兩個人需要去理解彼此、經營關係,這才會給人心意相通、心在一起的感覺。現在許多年輕人更願意選擇單身,而不是較早地進入親密關係,為什麽呢?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溝通確實有難度。如果一個人需要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別人,去滿足對方的喜好,遷就他的脾氣,還有那麽多瑣事要應付,的確有時會覺得一個人也挺好。

在另一方麵,我們也要看到親密關係對人的發展作用。在高質量的親密關係中,人們能夠更多地完善自己,提升自我的價值感、歸屬感,變得更自信。比如有的人,一個人生活的時候沒有太多限製,但是在戀愛、結婚之後,不能像之前那樣隨心所欲了,很多時候需要先為對方考慮,顧及其他的家庭成員、生活的方方麵麵,這就是忠誠與責任的體現。

家庭中的溝通,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成員的親密關係。如果每個人彼此尊重,相互理解,願意奉獻自己,那家庭氛圍自然會變得和諧融洽,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溝通。相反,如果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堅持己見,不願為他人去改變、忍讓,那即使一點小摩擦,也能在家裏引起很大矛盾。

那我們具體應該怎麽做呢?

三、構建積極的溝通模式

關鍵在於找到自己的溝通模式。當我們學會用家人的眼光看待關係,就會發現,家庭成員間的每一個互動、每一句話,背後都有著“愛”的含義。而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也會隨著家庭的各種交流、摩擦、碰撞,慢慢形成不同的關係模式。它是由家庭成員相互配合形成的、具有一定默契的相處方式。

對大部分的家庭來說,我們可以把溝通模式做一個簡單分類,一類是積極的溝通模式,而另一類則是消極的溝通模式,兩種模式各有不同的表現。下麵我們介紹幾種典型表現,你也可以判斷自己的家庭擁有的是怎樣一種溝通模式。

在積極的溝通模式中,家庭成員都會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分享自己的情緒,營造家庭的和諧氛圍。舉例來說,妻子要過生日了,丈夫卻忙於工作,不小心忘了這件事。妻子本來還想等等看,看丈夫會不會想起來。後來見丈夫沒有表示,幹脆跟丈夫說:“我要過生日了,還缺一個手表,你是不是得表示一下啊?要不我可生氣了!”丈夫聽了妻子的話,不好意思地笑了,第二天就跑去買好了手表,在生日當天還準備了蛋糕和玫瑰花,帶孩子一起吃了個飯,一家人都很高興。

有話直說,這就是作為妻子的一種智慧。但也有很多人,在家庭中不太願意直接說想法,而是讓別人去“猜”,認為這些事情別人應該會明白。如果對方猜不到,就會感到失望、生氣。這就是一種相對消極的溝通模式。

在消極的溝通模式中,家庭成員往往隻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抱怨別人,而不願改變自己。例如有的丈夫工作比較忙,時不時還要應酬,又有很多朋友需要社交,每天晚上很晚才回到家。妻子看不過去了,便和丈夫說:“你看看你,老在外麵不著家,每天都是一身煙酒氣,深夜回來,像什麽樣子。”丈夫馬上不高興了:“我這麽累,還不是為了我們這個家!你看我每天都這個樣子,也沒見你怎麽照顧過我啊!”夫妻倆就這樣吵了起來。

事實上,他們隻要稍微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丈夫多想想妻子需要陪伴,交流感情,妻子也多考慮丈夫在職場上、社交上有自己的難處,他們的溝通就會變得更加順利。

所以說,溝通模式就是一個家相處的基本氛圍,它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員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識地磨合、改進,相互配合,找到一個大家都舒適的辦法。

好了,說到這裏,這一節的內容就差不多了。我們說到有的人在家庭中喜歡以理性和過去的經驗溝通,或者單純靠理性溝通,這些都很可能引發問題。要理解家庭中的溝通,我們就要意識到,家庭溝通的基礎是愛,它對我們既有限製,也有發展,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在日常相處中探尋適合的溝通模式,讓家庭更加和睦。

下一節,我們將討論如何與愛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