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放下對虛構問題的擔憂

很多時候,我們所擔心的事情,實際上有很大的可能不會真正發生。而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焦慮和擔憂,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想象事情的時候,不自覺地給它們帶上了一些負麵的情緒,這些消極悲觀的想法會不斷地在我們的腦海中打轉,導致我們越來越焦慮和緊張。而杞人憂天的心態,隻會讓我們更加消極和沮喪,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和生活質量。

不要擔心多餘的事情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在《五三班的壞小子》裏麵講到一個叫任思思的女孩,她總是喜歡把未發生的事情往壞處想。全班組織春遊,她擔心出行的日子會下雨;坐在大巴車上,她又擔心出車禍了怎麽辦;在公園野餐的時候,更是害怕會有壞人突然竄出來擄走她;到最後,她甚至開始擔心天會塌下來。

雖然這隻是書中虛構的一個人物,卻也是生活中許多人的一個縮影:事情還未發生,他們就開始臆想最壞的結局嚇唬自己,導致自己一整天都處在焦慮不安的情緒之中。

人類具有超前思維的能力,可以預見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並及時采取措施應對。這種能力在追求目標和應對不確定性時尤為重要。例如,優秀的企業家可以通過預測市場趨勢和消費行為獲得競爭優勢。超前思維在麵對挑戰和不確定性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人類前進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當超前思維帶給我們無休止的焦慮和不安時,它就變成了一種擔憂。過度擔憂會導致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最壞的結果,滋生無助感,同時還會對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嚴重的焦慮反應。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擔憂,但當擔憂開始影響自己的積極狀態,讓自己感到低落、疲乏的時候,這就變成了一個情緒問題。為了緩解焦慮情緒,我們可以嚐試製作一個焦慮箱。

當你感到未來可能會焦慮時,可以將問題詳細描述下來,並寫下自己的擔憂以及可能導致的最糟糕的結果,隨後將這些字條放進焦慮箱裏,並記錄下時間。過一段時間後,打開焦慮箱,回顧這些記錄,你可能會發現其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沒有出現。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事實:焦慮和恐懼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隻會消耗我們的精力和意誌力。真正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是我們自身擁有的資源、能力、經驗和心理素質。

曾國藩曾經說過:“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我們不必過度擔心大部分人所擔心的事情,隻需要專注於手頭的任務,學會對自己說:“這件事隻值得我輕微擔憂,我沒有必要過度擔心。”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我們心理上的平靜最大化。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而問題往往在於我們過度思慮、胡思亂想。我們往往會杞人憂天,把太多不必要的擔憂提前塞進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中。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使我們越陷越深,很難輕易走出來。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擺脫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正視並解決我們真正麵對的問題。我們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設法讓自己更加自信和堅定,從而更有效地應對困難和挑戰。就像維尼夏·斯坦利-史密斯在《京都山居生活》中說的:“忠於自己。享受你的選擇,過好每一天。人生就是當下活著的這一刻。”專注現在,腳踏實地,我們才能夠不斷前進,不斷成長,創造自己想要的美好未來。

拒絕進入絕對思考的誤區

有個網友分享了她的一個經曆。高考結束後,她和幾個好朋友一起去采摘楊梅。在路上,她的其中一個朋友心情低落,一直在計算自己高考可能得到的分數以及是否能夠進入心儀的大學,還擔心自己如果沒有考上想去的大學,該何去何從。盡管窗外的風景很美麗,但她全神貫注於得失的計算,情緒非常低落,這種情緒感染了其他朋友。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高考成績,然後開始擔心如果自己考得不好會怎麽辦。這種情緒開始慢慢地失控。

這次采摘楊梅的旅行,沒有任何人玩得盡興。那個女孩心情沮喪,因為她非常擔心自己高考失敗,並且無法接受自己沒有達到目標的結果。其實,這是因為她采取了絕對思考的方式,導致內心充滿了焦慮和不安。

絕對思考會讓人用不合乎現實的標準要求自己。一旦現實與預想的結果落差太大,就會遭受衝擊,誘發出許多負麵情緒,從而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對未來產生絕望的心理;絕對思考還會觸發擔憂的情緒。

在這種過度憂思之下,即便勉強思考出應對方法,也隻是徒增壓力。於是我們陷入了每日的低氣壓中,不僅影響自己的身心,也讓身邊的人不得不接收自己的負麵情緒。

這些絕對思考的觀念常常會產生過多的焦慮和自責。一個人一旦失眠多次後,往往就會陷入焦慮之中,生怕失眠會逐漸嚴重,導致學習效率下降,甚至身體出現問題。這種消極情緒會讓我們長時間處於焦慮狀態,即使嚐試擺脫這種情緒,但很快又會陷入其中。慢慢地,這種失眠狀況會越來越嚴重,失眠的天數也會成倍增加。究其原因,我們更關注的是尋找一勞永逸的方法來解決失眠問題,但實際上這種心態隻會增加我們的心理壓力。失眠對我們的意義也不再是失眠本身帶來的疲勞和健忘,而是對自己整個人的失敗感。這種不良情緒會讓我們感到沮喪、失望、自責和焦慮,進一步加深失眠問題的嚴重程度。

負麵的小問題造成了負麵的情緒,而負麵的情緒又進一步放大了問題,最後導致一點小事就足以演變成一場災難。

那麽我們如何避免陷入這種不良情緒的循環中呢?

首先,需要減輕壓力。即使無法在第一次嚐試中達成目標,我們仍然可以在承受壓力的情況下不斷接受挑戰,並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為了緩解負麵情緒,我們可以嚐試每天刻意留出一段時間去憂慮。例如,將每天睡覺前的30分鍾作為專門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這樣在一天的其他時間裏,我們就可以更加專注自己手頭的任務而不被擔憂困擾。

其次,要從樂觀的人身上學習他們的優點。在生活中可以發現,樂觀的人總是以一種從容和充滿希望的態度度過人生。即使一次嚐試未能成功,他們依然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會被負麵情緒左右而改變自己的現狀。相反,消極的人則往往陷入失敗和困惑的陰影中。

最後,不管麵臨再大的壓力和挑戰,我們都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不要因為負麵情緒而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要保持微笑,看淡“目標和結果”,並欣賞自己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的付出和進步。隻有這樣,好的心情才會與我們不期而遇,讓我們更加自信、堅定地向前邁進。

辯證思考是降低焦慮的最佳方法

我們有時候不敢麵對問題,並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因為害怕最壞的結果。這時候我們就不能用過去那種消極、抗拒失敗和困難的心態,而應該從失敗和困難中學習經驗,並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麵對未來的挑戰。這樣做有利於我們的個人成長和成功。此外,如果經常讓恐懼和逃避心理支配我們的思維,就會浪費心理資源,妨礙我們專注解決問題。因此,應該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以充分發揮我們的實力和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成長。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卡瑞爾公式。其內容是說,我們必須強迫自己去麵對最壞的情況,在精神上先接受它,才能使我們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上。

這個公式源自工程師威利·卡瑞爾。在安裝清潔機的過程中,他雖勉力將機器安裝完成,但無法滿足公司的質量要求,心中十分懊惱,徹夜無眠。後來,他意識到過度的自我反省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想出了這個方法。

卡瑞爾公式讓我們在麵對問題時有了明晰的操作步驟:

第一,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的情況是什麽。

第二,使自己能夠接受這個最壞的情況。

第三,想辦法改善這個最壞的情況。

這個公式使我們不再懼怕最壞的結果,減輕了我們內心的壓力以及擔憂,讓我們能夠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其實,這個公式不僅適用於各種工程,也適用於生活中的各種情境。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困擾,擔心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但是隻有敢於直麵最壞的情況,才能積極地去解決它。

如果人們能夠接受最壞的結果,就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解決的辦法。即便最後無法獲得可靠的方案,我們也做好了麵對最壞結果的心理準備,因此不會感到焦慮和害怕,心態也會趨於穩定。

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說:“辯證思想和既定現實之間是矛盾的而不是一致的;真正的判斷不是從現實自己的角度,而是從展望現實覆滅的角度來判斷這種現實的。”在事態變得不可控之前,我們需要辯證思考未來某件事發生的可能性,然後做好萬全之策,不斷完善自我,在每天的進步中為自己積蓄能量,以此來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活在當下,在試錯中成長,準備好應對未來最壞的可能性,才能將現實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