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鞠躬盡瘁
司馬懿素來害怕諸葛亮,就隻守不戰。他對將士們說:“讓蜀兵多消耗糧食,日子一長,他們打又打不過來,運來的一些糧食越吃越少,木牛流馬也不能大量地供(gōng)應(yìng)糧食。咱們隻要堅持三四個月,他們必然退去。趕到他們退兵,咱們用全力追擊,一定能打勝仗。”
語文活學活用
●供應
解釋:提供物資以滿足需要。
造句:保證糧草順利供應是勝利的前提條件。
近義詞:供給。
諸葛亮這一回已經料到司馬懿有這一招兒,早在斜穀口積聚了糧食,還不斷地繼續運送。蜀兵有了這麽多糧食,一年半載絕不會餓肚子。不光這樣,諸葛亮又做了長期打算,他下了決心,北伐不成功,就永遠不回去。他分出一部分的士兵在渭河南岸開了不少荒地,開始耕種。這些士兵跟附近的農民雜居在一起。蜀兵紀律嚴明,和老百姓相安無事。軍隊屯田種地,生產糧食,諸葛亮就可以跟司馬懿相持下去,要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非跟他拚個上下高低不行。
語文活學活用
●一年半載
解釋:一年左右的時間,可表示時間長,也可以表示時間短。
造句:此次分別,一年半載也不能相見。
諸葛亮派人向司馬懿下戰書,還說,不出來交戰的不是好漢。司馬懿硬是不出來,不是好漢就不是好漢。蜀兵天天到司馬懿的營門口叫戰,什麽難聽的詞兒都用上了。魏兵的耳朵起了繭子,將軍們更加受不了,屢次要求出去打。司馬懿好像沒事似的就是不答應。就這麽兩軍對峙了一百來天。要是在往年,蜀兵早已吃完糧食回去了,可是這一回,別說一百天,就是一年兩年也能堅持下去,非把司馬懿引出來不可。
曆史追根究底
●戰書
舊時敵對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交戰的文書。一般開戰前要下戰書,表明開戰的理由,才算名正言順。
有人向諸葛亮獻計,拿那時候輕視婦女的風俗習慣去嘲笑司馬懿。諸葛亮笑了笑,說:“不妨試試,也好讓他們知道害臊。”他們就打發使者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婦女的衣服,外加發釵、耳環,還有胭脂、花粉什麽的,叫他“好好打扮打扮,趕快回到千金小姐的閨房裏去,別再在這兒帶著兵馬丟人現眼啦”!
曆史追根究底
●發釵
中國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合在一起,插在頭發上做裝飾。
司馬懿和他的將軍們見到了諸葛亮送去的這份禮物,聽了使者傳達的這種諷刺話,這一氣呀,真不得了啦。有的吹胡子、瞪眼睛、鼓腮幫子,有的氣了個倒仰。司馬懿本來想故意笑一笑,把這口大氣硬咽下去,可是他一見將軍們氣得鼻子眼兒都噴了火,他也隻好跟著他們繃著臉,翻了翻眼皮子。將軍們嚷著說:“我們也算是上過陣的將軍,怎麽受得了這號侮辱?請下命令,我們情願決一死戰!贏不了蜀兵,甘心受軍法處分!”司馬懿說:“誰願意受氣?我也不是不敢出戰,就因為皇上囑咐我們隻守不戰,我才千忍受萬忍受,怎麽也不敢違抗皇上的命令。”他說了這話,瞧了瞧各人的臉,還是豎著眉毛,嘟著嘴。他怕不能把他們的火兒硬壓下去,就說:“你們既然都要出戰,我就立刻上個奏章,要求皇上答應我們大戰一場。你們看怎麽樣?”大夥兒隻好同意他先上奏章。
語文活學活用
●決一死戰
解釋:不顧後果,拚上一切地戰鬥。
造句:我們打算在山裏與賊人決一死戰。
近義詞:破釜沉舟。
曆史追根究底
●軍法
軍隊中治軍的法律。古代軍法是非常嚴格的,即使是位高權重者違反了軍法,也要受到懲罰。
司馬懿真有兩下子,他一麵把將士們的火兒壓下去,一麵還想探聽探聽諸葛亮的近況,就很有禮貌地招待著送女衣和胭脂花粉的使者。他一點也不問打仗的事,隻是像聊家常似的說:“孔明先生身體可好?事情一定很忙吧。睡覺好嗎?胃口不壞吧!”使者還以為這些都是客套話,又不是什麽軍事秘密,就很天真地回答說:“諸葛公起得早,睡得晚,打二十板屁股的刑罰也得他親自批準。胃口不算好,一天也就是吃幾升口糧。”司馬懿後來對將士們說:“諸葛孔明吃得少,事務煩,能長得了嗎?”
曆史追根究底
●胭脂
作為顏料,胭脂包括麵脂和口脂,塗敷於麵頰、嘴唇,主要由紅藍花加上動物油脂製作而成,相當於現在的腮紅和口紅。
諸葛亮確實又忙又煩,一向如此,可是吃得少還是近來的現象。他一向閑不著,文件都得親自批閱。主簿楊顒(yóng)在八九年前曾經勸過他,說:“我每回看到丞相自己校閱文件,總覺得您太累了。治國治家都需要有個體製,上上下下各有專職,不可互相侵犯。就拿治家來說,做主人的必須把工作分配好:誰下地,誰做飯;公雞打鳴兒,狗管門,牛馱東西,馬跑遠路。各種各類的工作都要按照專責完成,主人自己就不會老忙不過來。如果他什麽事情都要親自動手,那麽,他為了這些瑣碎的事,弄得筋疲力盡,結果,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難道他的智慧能力還不如他手下的人嗎?難道他還不如雞、狗、牛、馬嗎?不是的。毛病在於他失了做主人的法度嘍。所以古人說:‘坐著談論大道理的叫王公,起來實幹的叫士大夫。’現在丞相親自辦理這些煩瑣的細事,一天到晚流著汗,您不覺得太辛苦嗎?”
讀史學古文
●出自《襄陽記》
“為治有區分,則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家主喻之:今有人於此,使奴執耕種,婢主炊爨(cuàn),雞主司晨,犬主吠盜,牛負重載,馬涉遠路……”
曆史追根究底
●法度
規矩;製度。《尚書·大禹謨》:“儆戒無虞,罔失法度。”法度,引申指法或法律製度。“法度”也指行為的準則。
語文活學活用
●煩瑣
解釋:多而雜亂,瑣碎。
造句:這裏程序煩瑣,估計短時間很難處理好。
反義詞:簡便、簡潔。
諸葛亮不能同意他的說法,認為分工負責固然需要,親自動手也少不了。再說他自己也有內心的痛苦,那就是合適的幫手太少,這話他可說不出口。但是他知道楊主簿講這番話是出於好心。他很感激地謝了謝他的勸告,然後說:“我不是不知道,但是受了先帝托孤的重任,唯恐自己盡力不夠,辜負了先帝。”
諸葛亮這麽鞠躬盡瘁地幹下去,人家還不諒解他,甚至連後主阿鬥也覺得自己沒掌握著大權,他說:“朝政由葛氏去辦,祭祀我來。”這也許是實話,因為先主曾經囑咐他要像伺候父親那樣伺候丞相,可是把應當像父親那樣受尊敬的丞相稱為“葛氏(葛家人)”,分明是在發牢騷。也可能由於諸葛亮過分地自己負責,不輕易信任別人,以致蜀中的人才越來越少,而他自己累得吃不下飯去。這會兒使者向司馬懿透露出這一個緊要的情報,司馬懿一麵給魏明帝上個奏章,一麵鼓勵將士們,說:“諸葛亮活不了多久啦!”
語文活學活用
●牢騷
解釋:煩悶不滿的情緒;說抱怨的話。文中取義第一種。
造句:他不停地發牢騷,令人心煩。近義詞:抱怨。
魏明帝接到了奏章,對大臣們說:“司馬懿同意我堅守不戰的計策,怎麽這會兒又要求打了呢?”衛尉辛毗(pí)說:“司馬懿本來不要打,那一定是因為將士們受不了諸葛亮的侮辱,他才上了這道奏章,請皇上幫他一下,才可以壓服他們。”魏明帝拜辛毗為大將軍軍師,拿著節杖到渭河去傳達命令。
曆史追根究底
●辛毗
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最初為袁紹及其兒子袁譚效力,後歸順曹操,曆經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受封潁鄉侯,官至衛尉,諡號為肅。
皇上派一位老大臣到軍營裏來,做了大將軍軍師,這個職位多高哇。他還拿著皇上的節杖來傳達命令,這是一件十分鄭重的大事。全軍的將士們又是害怕又是興奮地想早些知道皇上的詔書。司馬懿和幾個主要的將軍把辛毗迎接進去。辛毗奉著節杖宣布:“誰敢再要求出戰,就是違抗天子的命令!”將士們隻好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誰也不敢再吭聲了。
蜀營裏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報告上去。諸葛亮說:“如果司馬懿能夠打得過我們的話,他早就動手了,哪有跑了一千裏地去請求作戰的道理?”
諸葛亮退又不願意退,打又打不進去,有力沒處用,這麽耗了一百多天,急得心裏悶悶不樂,到了八月裏,害起病了。他還想堅持一下,哪兒知道病情越來越嚴重,隻好向後主上個奏章,報告害病的情況。後主急得什麽似的,馬上派尚書仆射李福趕到五丈原去慰問。
李福見了諸葛亮,傳達後主的命令,代他問安。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不幸半途而廢,沒完成北伐大事,辜負了先帝的囑咐。我死之後,諸公千萬要忠心輔助皇上,為國家出力,勸皇上清心寡欲、愛護人民,以後我還要再給皇上上個奏章。”李福一一記在心頭,就動身回報後主去了。
語文活學活用
●半途而廢
解釋:做事情沒有完成而終止。
造句: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清心寡欲
解釋:清除心中的雜念,保持心地寧靜或保持心地清淨,少生欲念。
造句:老教授幾十年來清心寡欲,大半心思都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
諸葛亮勉強起來,叫左右把他扶上小車,還想再一次到各營去看一遍。沒想到他才看了幾個軍營,已經頭暈眼花,再也支撐不住了。他對著軍營深深地歎了口氣,說:“唉!我再也不能臨陣討賊了!國家沒能統一,人民吃盡苦頭,天哪,天哪!這叫我太難受了!”他回到內帳,閉著眼睛休息了一會兒,就叫長史楊儀、護軍薑維、尚書費禕他們進去,囑咐後事,告訴他們怎麽退兵、怎麽斷後、怎麽對付可能發生的變化等。他們偷偷地擦著眼淚,隻能勸他安心休養。諸葛亮囑咐完了,寬了寬心,病好像輕點了,安安靜靜地睡著了。
曆史追根究底
●後事
指死亡之後的事情,也代表死亡後的殯葬禮儀。古人非常重視身後之事。
過了幾天,丞相的病突然又嚴重起來。大夥兒正在慌亂的時候,尚書仆射李福又來了。他見到諸葛亮閉著眼睛,已經奄(yǎn)奄一息了,就輕輕地哭著說:“唉,我耽誤了國家大事!前幾天我不敢問,這會兒又來不及問了。”諸葛亮聽到李福說話,慢慢地睜開了眼睛,對他說:“我知道你要問的是什麽。國家大事一時哪兒說得完,以後你們可以去問蔣公琰(蔣琬)。”李福點了點頭,說:“公琰之後,誰可以繼任他呢?”諸葛亮閉上了眼睛,又說了句:“費……費文偉(費禕)可以……接著他。”李福又問:“費文偉之後呢?”沒有回答的聲音。大夥兒圍著他,叫:“丞相!丞相!”他可已經睡著了,從此不再醒來。那一年,這位三國時代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才五十四歲。
語文活學活用
●奄奄一息
解釋:形容呼吸微弱,隻剩下一口氣。造句:等我趕到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了。
楊儀、薑維他們按照諸葛亮的遺囑,不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隻是把屍體裹著裝在車裏,叫各軍營按前後次序不慌不忙地退去,由大將魏延斷後。魏延可不願意壓隊,他就單獨行動,率領著自己的一隊兵馬向南穀口退去。大軍就由薑維壓隊了。
語文活學活用
●不慌不忙
解釋:絲毫不慌亂的樣子。
造句:大敵當前,他卻不慌不忙。
反義詞:六神無主。
地理小課堂底
●南穀
也叫褒(bāo)穀,在陝西省漢中市西北,北穀也叫斜穀,在今寶雞市,是一條山穀,長四百七十裏,總稱褒斜穀,在陝西省秦嶺山區。
司馬懿的探子火速回去報告,說蜀兵拔營走了,聽說諸葛亮已經死了。將士們都主張快追上去。司馬懿說:“諸葛亮詭計多端,這很可能是個誘兵之計,不能追。”他馬上又派幾個將士到五丈原去察看一番。過了一個時辰,派出去的人回來,說:“五丈原沒有一個營寨,蜀兵都走光了!”司馬懿跺著腳說:“哎呀,真讓他們逃了!快追,快追!孔明真死了!”他立刻親自上馬,帶領大軍追趕。
典故大講堂
蘇武牧羊
魏明帝派人手持節杖給司馬懿傳達聖旨,你知道節杖是什麽嗎?節杖也叫符節,用竹子或木頭製成,形似手杖。古時,臣子們代皇帝行事時都會有一定的信物。節杖就是一種代表皇帝身份的信物。凡是持有節杖的使臣,其身份就象征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皇帝的權力。因此,節杖對使臣來說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國家尊嚴的象征。
漢武帝時期,蘇武作為使臣出使匈奴,沒想到匈奴單於將他扣下,使盡各種手段,逼他投降匈奴。蘇武始終秉持著漢使的氣節,寧死不降。
單於見無法改變蘇武的心誌,就把他發配到北海邊牧羊,說隻有等公羊生了羊羔,才能放他回漢朝。蘇武隻好在荒無人煙的北海邊放起羊來,其間,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節杖都不離他身邊片刻。對蘇武來說,節杖即代表皇帝,代表大漢,他將它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不放下節杖,也就代表著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身為大漢子民的身份,也沒有忘記大漢天子交給他的任務,而且他多年滯留匈奴,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看著節杖也能聊以安慰思鄉之情。就這樣直到十九年後,蘇武才被另一批漢朝使者解救,終於得以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