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搶野菜
日子不好過也得過。轉過了年,漢獻帝希望以後不再像過去那麽倒黴,老是兵荒馬亂的,不得安寧,就改了個年號,把那年叫建安元年。可是,別說全國不得安寧,連流落在安邑的這些文武百官還老吵架哪。楊奉、韓暹、李樂、胡才,這些人本來都是黃巾軍一派的,不願意離開原來起義的地區再去受那些士族豪強的欺負,因此,主張留在安邑。董承、張楊、楊彪他們一心想回到洛陽去,尤其是董承最露骨地反對楊奉。楊奉就派韓暹去襲擊董承。董承隻好逃到野王,投奔了張楊。
曆史追根究底
●建安
建安是漢獻帝的第三個年號,也是用時最久的一個,自公元196年至219年。
語文活學活用
●露骨
解釋:比喻用意十分顯露,毫不含蓄或掩飾。
造句:他的話那麽露骨,我不相信你聽不明白。
張楊決定調兵遣將去跟楊奉評理。他先打發董承到洛陽去修理宮殿,並寫信給荊州州牧劉表請他協助遷都的事。劉表總算沒忘了姓劉的皇室,派了些人馬運糧運料幫助董承修蓋房屋。楊奉、韓暹他們知道張楊、董承決定要遷都,還想反對,由於張楊發動了兵馬,再說漢獻帝做了和事佬,勸他們顧全大局,還答應他們回到洛陽一定有封有賞,他們才同意保衛著皇上再往東去。李樂、胡才不願意跟著去,就讓他們留在河東。
這一年的七月上旬,漢獻帝在張楊、楊奉保護之下回到洛陽。可是洛陽宮殿一時不能蓋起來,還是從前中常侍趙忠的住宅比較像樣,漢獻帝就臨時把趙家樓作為皇宮。同時,張楊自己出人意料,僅僅費了半個月工夫,就把以前的南宮重修了一下,改名為楊安殿。
曆史追根究底
●楊安殿
《後漢書·董卓列傳》:“建安元年春……承奔張楊,楊乃使承先繕修洛宮。七月,帝還至洛陽,幸楊安殿。張楊以為己功,故因以‘楊’名殿。”
八月,漢獻帝在楊安殿臨朝。他拜張楊為大司馬兼任安國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兼任司隸校尉,董承為衛將軍。別看張楊有點武夫的勁兒,他可不主張武人幹預政權。他說:“天子是天下人的天子,朝廷自有公卿大臣,用不著我們帶兵的將軍住在京師。我們的本分是守衛邊界,抵禦外敵。”他就回到野王去了。楊奉也帶著兵馬往大梁去,就在那邊駐紮下來。韓暹和董承帶領羽林軍保護宮殿。韓暹不但做了漢獻帝的衛士,而且還是司隸校尉,洛陽的治安也由他負責。可是洛陽全城隻有幾百戶居民,實際上跟廢墟差不了多少,還亂得很,他這個司隸校尉連日常的秩序也維持不了。
語文活學活用
●幹預
解釋:過問、參與本未參與的事情,達到幹擾別人的效果。
造句:不要幹預他國內政。
近義詞:幹涉。
曆史追根究底
●羽林軍
皇帝禁衛軍。西漢漢武帝選六郡良家子弟守衛建章宮,稱其為“建章營騎”,後來改名為“羽林騎”。後來曆代禁衛軍常用“羽林”之名。
洛陽的宮殿、大宅,早被董卓燒了不少,以前的皇宮除了新修的楊安殿以外,處處是碎磚和髒土,滿地長著荊棘、野草。文武百官沒處安身,他們隻能利用那些還沒完全倒塌的破牆頭搭一些草棚或者支個帳篷什麽的,湊合著遮遮太陽,避避風雨。這還不算,最大的難處是沒有糧食。漢獻帝派人到各州郡去征糧。除了張楊以外,沒聽說有誰送過救濟糧。朝廷大臣從尚書郎以下,都得自己去挖野菜。早上起來不一定能活到晚上。大臣、官吏倒在破牆底下餓死的已經不怎麽稀罕了。有時候,大臣、官吏親自挖到了一些野菜,沿路碰到了士兵,就連筐子都奪了去。要是不乖乖地把野菜交出去,那隻好把性命交出去了。餓死也好,打死也好,反正早晚是個死,誰也顧不了誰,壓根兒就無所謂王法這一說。
語文活學活用
●荊棘
解釋:泛指山野間叢生的多刺植物;荊棘易阻塞道路,也指惡劣的處境。
造句:雖然前路充滿荊棘,我們依然義無反顧。
這種為了搶野菜而打死人的新聞傳到了許城,兗州州牧曹操就打算把漢獻帝接到許城去。當時有不少人反對。他們認為:一來,山東還沒安定,自己的地位不鞏固;二來,韓暹、楊奉他們自以為功高,傲慢得很,怎麽肯聽節製呢?他們也像袁紹一樣,主張首先擴張自己的勢力,多占領地盤,勤王不勤王並不重要。
謀士荀彧拿過去曆史事實作為例子,勸曹操趕快發兵去保駕。他說:“從前晉文公發兵把周襄王護送到京師去,諸侯響應,尊他為霸主;漢高祖為義帝穿孝發喪,天下都向著他。到了我們這一代,董卓作亂,天子受難,將軍首先起兵勤王,由於諸侯不能同心協力,反而擾亂了山東。那時候,將軍無法遙遠地跑到西邊去輔助朝廷,但是還冒著危險派使者經過很多困難上長安去朝見天子,足見將軍忠於漢室。這是誰都知道的。現在天子已經到了洛陽,困苦不堪,將軍能注重大義輔助天子,正是順從人民的願望。即使韓暹、楊奉不顧大局出來反對,也無能為力。將軍可以不必顧慮。要是現在不去,一旦讓別人搶了先,以後再要出力也就晚了。”
曆史追根究底
●義帝
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秦朝末年,項梁、項羽叔侄起兵反秦,扶立熊心為楚懷王,被天下反秦義軍尊為首領,號稱“義帝”。
●發喪
辦理喪事。秦朝末年,項羽殺了義帝,喪失道義。漢王劉邦得知義帝的死訊,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並通告全國,得到各路大軍的響應。
語文活學活用
●無能為力
解釋:使不上力量,幫不上忙,指沒有能力做到。
造句:他經過幾年的治療,病情仍舊在惡化,醫生已經無能為力。
曹操聽了,認為奪地不如勤王,當時就派他的堂兄弟中郎將曹洪帶領一隊兵馬往西去迎接漢獻帝。果然,董承他們馬上守住險要的交通要道,不讓曹洪的兵馬過去。曹洪覺得自己力量不夠,就派人向曹操報告,請他再派些人馬來。可是曹操為了對付黃巾軍,過了好一陣子才騰出手來去支援曹洪。沒想到漢獻帝已經下詔書到了許城,拜他為鎮東將軍,還讓他繼承他父親曹嵩的爵位為費亭侯。俗語說:“朝中無人莫做官。”曹操這個封賞是怎麽來的呢?
原來定陶人董昭一心要結交曹操,上回在河內已經幫過他,勸張楊讓曹操的使者上長安去,這回他又替曹操想了個辦法。他認為車騎將軍楊奉的兵馬最強,但是楊奉一個人在大梁,沒有得力的幫手,他就冒著曹操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楊奉,說了許多恭維的話。主要是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頭腦,但是也少不了心腹和手足。這是說曹操尊楊奉為頭腦,自己願意聽他的指揮。末了,針對楊奉糧食困難的情況,信裏很動人地說:“我有的是糧食,將軍有的是兵馬,我們有無相通,同甘共苦,這是國家的希望,也是我的造化。”楊奉收到這封信,十分高興,就把曹操作為他的“心腹手足”,立刻上個奏章,推舉曹操為鎮東將軍,封為費亭侯。
語文活學活用
●恭維
解釋:刻意用讚揚的話討好他人。
造句:這個人喜歡阿諛奉承、恭維別人,不可深交。
反義詞:奚落、挖苦、諷刺。
讀史學古文
●出自《三國誌·魏書·董昭傳》
作太祖書與奉曰:“……今吾有糧,將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
曹操準備親自上洛陽去謝恩。如果上洛陽是為了朝見皇上,那就不好意思多帶兵馬,但是如果不多帶兵馬,那怎麽能跟董承、楊奉他們並肩說話呢?他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董承突然派使者送信來請他帶著軍隊上洛陽去勤王。這就怪了,董承不是正抵抗著曹洪嗎?他怎麽能邀請曹操呢?
董承原來跟韓暹一起反對曹操到洛陽來跟他們爭權奪利,誰知道後來兩個人鬧了意見。韓暹做了大將軍兼任司隸校尉,地位比衛將軍董承高,眼睛也跟著移到腦門子上去了,什麽事情都得由他做主,董承隻能聽他的。在董承看來,自己至少跟韓暹同樣保駕有功,再說他還是皇親國戚哪,韓暹這小子算老幾?董承怎麽也不能受這份窩囊氣,因此,他就偷偷地派使者去召曹操到宮裏來做他的助手。曹操這回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兵了。他很快地到了洛陽,把大隊人馬駐紮在城外。他跟董承他們見了麵,然後去朝見漢獻帝。
語文活學活用
●爭權奪利
解釋:爭奪權力和利益。
造句:蘇軾一生多次被卷入朝堂爭權奪利的旋渦。
近義詞:爭名奪利。
漢獻帝才十七歲。他十四五歲的時候就被董卓挾在胳肢窩裏,後來又被李傕、郭汜捏在手裏,最近又受著韓暹的氣。他見了曹操,就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曹操到了洛陽,首先決定注重法度,整頓紀律。他上個奏章,說韓暹獨斷獨行,藐(miǎo)視皇上,應當辦罪。韓暹一聽到這個信兒,連夜逃到大梁,投奔楊奉去了。漢獻帝下道詔書,說他保駕有功,後來有些錯誤,既往不咎(jiù),又任命曹操為錄尚書事,並且接著韓暹兼任司隸校尉。
語文活學活用
●獨斷獨行
解釋:隻憑個人的意誌行事,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形容作風不民主。
造句:獨斷獨行的人很容易栽跟頭。近義詞:獨斷專行、一意孤行。
●藐視
解釋:小看,看不起他人。
造句:他雖然被俘虜了,仍用藐視的眼光看著敵人。
近義詞:輕視、蔑視。
●既往不咎
解釋: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責備。“咎”在這裏意為責備。
造句:如果你現在投降,我可以既往不咎。
曆史追根究底
●錄尚書事
東漢開始設置的官職,太傅、太尉、大將軍等加此名義就可以總知國事,綜理政務,位同宰相。東漢末年,位高權重的大臣大多有這一官職。
漢獻帝按照曹操有功請賞、有罪請罰的話,又下了一道賞罰的詔書。當時檢查下來,大家認為有罪該罰的有兩三個人,有功該賞的倒有十多個。這些受賞的人當中,第一個就是衛將軍董承,升為車騎將軍,第二個是輔國將軍伏完,其餘都有不同的封賞。曹操是董承請進來的,所以董承的功勞最大。輔國將軍伏完是伏皇後的父親,是正式的國丈。伏家和董家都是外戚,漢獻帝當然要多多依靠他們,別人對他們都很尊敬,曹操也落得做個好人。可是他覺得人多嘴雜,自己的人又不在朝廷裏,許多事情做不了主,總有點不得勁兒。他得想個辦法改變這種情況。跟誰去商量商量呢?他就想起屢次幫助過他的董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