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中國最西部的城市

喀什(或者說喀什噶爾)是中國最西部的城市,也是絲綢之路上多條線路的樞紐。印度北線從喀什向南折拐,通過喀喇昆侖峽穀抵達現今的巴基斯坦境內,隨後穿越旁遮普進入恒河平原,到達那個作為大地中心的地方,也就是釋迦牟尼的生活地。從喀什向西有兩條路,翻越伊爾克什坦山口和吐爾尕特山口進入現今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到達中亞。喀什約有350萬人口,其中90%是維吾爾族,漢族隻有9%,還有其他的少數民族,譬如塔吉克族、吉爾吉斯族和烏孜別克族。

馬可·波羅這樣記述這個城市:“喀什噶爾曾是一個王國,然而它現在是(蒙古)大可汗的附屬。這裏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在為數眾多的城市中,喀什噶爾當屬最大最美的城市。當地居民靠貿易和紡織維持生活。他們有漂亮的院子,他們種植葡萄,而且收獲甚豐。這裏種植棉花,也種植亞麻和大麻。來自喀什城的商人們走遍世界。這裏的人們講的是一種特別的語言。要走過這一帶,大約需要五天的時間。”

喀什城區平均海拔1289米,是中國最大的綠洲。豐富的淡水資源使得這裏的人們足以種植糧食和水果。當然,正像馬可·波羅已經注意到的那樣,這裏的居民也種植棉花,這是一種需要大量淡水的農作物。絲綢之路上的所有駝隊都途經喀什,這裏也因此經曆了一個多變的曆史,月氏統治過,漢族也統治過。絲綢之路上的所有宗教都對這片綠洲的居民產生過影響,然而現在的喀什,更多的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城市,一座帶著中亞烙印的城市。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座城市的兩個主要旅遊景點——艾提尕爾清真寺和阿巴和加麻紮——都是伊斯蘭教的。艾提尕爾清真寺是中國四大清真寺之一,幾乎可以容納一萬人。現存的建築建於15世紀,兩座額敏塔坐落在主體建築兩側,清真寺的屋頂由140米高的木柱托起。這座初建成於17世紀的阿巴和加麻紮所尊崇的是當時的一位穆斯林統治者阿巴和加(7),他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白山派的首領,並且被敬奉為聖人。

在喀什著名的還有周末市場,參加周末市場的人經常有10餘萬之多。以綿羊、山羊、駱駝和毛驢為主要商品的家畜市場呈現出一幅富有詩意的畫麵。市場上出售的還有水果、蔬菜、服裝,當然還有其他日常生活必需品。

(1).吳哥:高棉語意即“城市”,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曾為高棉王國之都。現為古跡群,分布在4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其中有高棉王國從9世紀到15世紀的曆代都城和寺廟,如吳哥窟、吳哥城、巴戎寺、女王宮等遺址。

(2).麥積山石窟:中國佛教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麥積山(因形似麥垛而得名),在天水市中心東南45千米處,窟鑿於山體西南、南、東南三側的峭壁上,洞窟之間以層層相疊的棧道相連。它以泥塑佛像而著名。

(3).因其造型形象,有“銅奔馬”“馬踏飛燕”等多個名稱,此處為尊重作者原意,翻譯為“飛馬”。

(4).時輪(Kalachakra):源於密宗大乘佛教,用於表示時間和輪回的符號,常用木結構或彩砂搭建而成。其概念源於無上瑜伽部的最高教法“時輪密續”,是西藏黃教主要教學內容之一。

(5).鳩摩羅什(344—413或350—409):也有譯為“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東晉十六國時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

(6).佉盧文:又名犍陀羅文,一種古代文字,通用於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最早發現的佉盧文可追溯到公元前251年,但是到公元3世紀時就已逐漸消失。然而,這種文字在絲綢之路的其他地方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紀才徹底被遺棄。

(7).阿巴和加(約1626—1695):又譯為阿巴克霍加、阿巴霍加、阿帕克和卓,是當地昔日回部伊斯蘭教著名的政教合一領袖。“霍加”意為“聖裔”,是南亞、中亞、新疆等地伊斯蘭教派領袖的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