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和塔克拉瑪幹沙漠

在礫石的戈壁灘和荒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之間,有這樣一座小城,一座位於海拔1100米處的綠洲小城,它的名字就是:敦煌。這片綠洲對於絲綢之路上的旅行者非常非常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麽這座城池早在公元前120年,也就是漢代就已經出現。隻是這座城池當年名為沙洲。在絲綢之路的蒙古繁榮時期,敦煌就已經發展成為一座擁有10萬人口的大型且富裕的商業城市。如今,這座城市的老市區內僅有2萬人口。在整個敦煌地區這2.7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著大約20萬人。在這塊綠洲上,現在的主要農作物是棉花。這個城市自身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一個市博物館展出著挖掘出來的漢代瓷器和其他文物。此外,還有一座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位來自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部龜茲國的佛教僧人鳩摩羅什(5)大師的“白馬塔”。在這位佛教大師從龜茲國前往中國傳教的途中,必須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正是這匹白馬保護他走過了這條危險的路。基於這匹白馬的幫助,他得以在中國實現傳播佛教福音的使命。這座白馬塔就是鳩摩羅什親自修建的。

敦煌直接與塔克拉瑪幹沙漠接壤,蜂擁而至的細沙在這座城池的後院堆起高高的沙山。細沙中的微粒隨風而動,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聲音,因此敦煌後麵的沙山便有“鳴沙山”之稱。敦煌附近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中還有一塊帶有月牙形湖泊的小綠洲,它的名字就叫月牙泉。如今,這塊富有魔力的地方已經成為一處旅遊勝地。

敦煌之西,絲綢之路分成了兩條: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線和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線。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麵積約為160萬平方千米。高達300米的細沙丘覆蓋了大約34萬平方千米的麵積。這可是一塊相當於德國全國麵積(35.7萬平方千米)的地界。這種細沙的流動速度特別快,因此也使得這裏的地表圖像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就連穿越這一帶的駝隊所走的路徑也處在不斷變化中。這種變化也是那個幹涸的鹽湖——羅布泊——不斷變換地址的緣故。盡管羅布泊自1960年就已經幹涸,然而它依然是一個滾動著的湖。斯文·赫定早在1901年就解開了這個消失了的鹽湖之謎。以前,有許多源於天山的河流流入塔克拉瑪幹沙漠,從而形成了一些綠洲城市,盡管這些城市現在隻剩下荒蕪的遺跡,可正是這些天山來的雪水,曾幫助絲綢之路上的那些駝隊穿越2200千米長的路,一直走到喀什這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