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的清真寺和夏河的窣覩波

從蘭州出發,沿著崎嶇不平的山間公路向西南行駛大約160千米,就可以抵達臨夏。如果再繼續前行120千米,就可以到達夏河縣。這兩座可以稱為近鄰的城池,其居民的差異卻異常明顯:臨夏帶有強烈的伊斯蘭特征,甚至以其擁有20座清真寺而享有“小麥加”之稱。夏河正好相反,可以看到許多帶有神龕的窣覩波(又譯為塔婆)和祈禱、祝願的彩旗,當然還有喇嘛。

臨夏市作為臨夏回族自治州的中心,有200多萬人口。這座城市的看點無疑是清真寺,那是以帶有濃鬱的中國與中亞文化混合特色修建而成的清真寺。這些建築物的一部分,譬如大清真寺,就是以多層階梯建構、高翹的屋頂造型、綠色的瓷瓦和紅黃色的木柱相間搭配,從而無論是與佛教的寺院還是與道教的道觀,都有的一比。還有那在中亞隨處可見的綠色穹頂。臨夏伊斯蘭教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當年經過絲綢之路而來到東方的穆斯林傳教士就落腳於此。當然,現在我們所看見的清真寺絕大部分都是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修建的。

如果繼續前行並且登上阿尼瑪卿山,展現在您眼前的則是完全另外的一幅圖景。在它的東北方向是夏河,從那裏開始的就是藏傳佛教區,而這一地區的主要看點就是拉卜楞寺。其實,在此之前就有一些小的寺院,身披深紅色袍子的佛教喇嘛點綴著街麵的圖景。在街道兩旁,在高處的山頂上以及隘口,到處都飄揚著祈禱用的五彩經幡。如同繼續向前進入青海省西南地區所看到的一樣,這裏的山民主要是藏民的後代。這一地區的佛教傳承同樣始於公元7世紀,大唐和尚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時,這位帶著沉甸甸的佛教經典的大師,曾經把這裏作為一個休息站。路邊這座彩色的窣覩波就是人們對玄奘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