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絲綢之路
隨著鄧小平經濟改革的深化發展,中國已成為亞洲舉足輕重的經濟強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而且據預計,將很快超越現今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然而,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僅次於中國)以此所贏得的,是它早在絲綢之路早期就已經擁有的地位和勢能,隻是由於歐洲的工業革命以及中國在歐洲新時代開始時把自己封閉起來,才走上了失勢之路。顯而易見,今天的中國把確保貿易和經濟關係安全與繼續增長列為重中之重,也正因如此,它的政治影響力絕不僅在亞洲,而是在全球。
與此相關的是這個名為“新絲綢之路”的項目,這就是中國所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在中亞地區要追求的目標。1996年,上海五國會晤機製建立,它包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隨後在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在此基礎上建立。屬於這個合作組織的國家除了上述五國,又新增了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2011年,30個亞洲國家共同發起了“新絲綢之路”動議,旨在如同古代絲綢之路那樣,促進東西方的貿易往來。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倡導下,這個項目被冠以“一帶一路”(全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進行宣傳和實施。
“一帶一路”一方麵是要在東西方之間、在中國與歐洲之間建造一張現代化的公路和鐵路交通網絡;另外,也要形成一個包括亞、歐兩洲所有國家的聯合。此舉是為貿易通商,但也如同古代時期的絲綢之路一樣,為的是影響力、價值觀、思想觀念以及其他方方麵麵。
那些貌似大膽的設想,正在逐步被係統化地實施。中國要在未來肩負起推動沿線亞歐各國經濟合作的角色的重擔,而且要通過這新的絲綢之路為此創造相應的可能性。在過去的幾年裏,一條高速鐵路已經在中國國內建成,就是北京到上海的高鐵。它使得北京—上海(大約1200千米)之間的交通從原來的14小時一下子縮短到4小時。如今,中國已經把這種高速鐵路係統技術向全世界推廣,而在這個領域內的歐美企業在市場中被逼得節節敗退。伊朗禁運令剛剛解除,就在首都與中國簽署了一份修建從馬什哈德到德黑蘭的高速鐵路的合同。類似的高鐵合同還有與泰國的(通往新加坡的鐵路),以及與印度北部地區的。
這條泛亞鐵路究竟怎樣從伊朗出發,並延伸到歐洲,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且它要取決於政治局勢的發展變化。一個另外的建議就是,再修一條與現有的西伯利亞鐵路線並行的中—歐(不是俄)式快速鐵路寬線。大約在2025年,中國將建成這樣的一條鐵路連線,一條使中國與歐洲之間在48小時之內聯通的鐵路線。這條新的絲綢之路將不再靠駱駝背,而是用快速火車來實現運輸。
(1).香料之路是從阿拉伯南部到地中海的一條商業運輸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貿線路之一。
(2).斯文·赫定(1865—1952):瑞典地理學家、地形學家、探險家、攝影家、旅行作家。他在中亞的四次探險考察中,發現了喜馬拉雅山脈、雅魯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發源地,羅布泊及塔裏木盆地沙漠中的樓蘭城市遺跡、墓穴和長城。他死後出版的中亞地圖集是他畢生工作的結晶。
(3).阿爾貝特·戈倫威德勒(1856—1935):德國印度學家、藏學家、考古學家。德國的四次吐魯番探險考察中,有兩次是他組織的。
(4).阿爾貝特·馮·勒柯克(1860—1930):德國探險家。
(5).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考古學家、藝術史家、語言學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原籍匈牙利。曾經先後於1900—1901、1906—1908、1913—1916、1930—1931進行了四次中亞考察,其考察的重點地區是中國的新疆和甘肅,期間盜取了大量佛教文物。
(6).加利利海:又譯為太巴列湖,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長53千米(長約21千米,寬約13千米),總麵積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低於海平麵21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海拔第二低的湖泊(僅高於其南部的鹽水湖死海)。實際上,加利利海並非是一個海,而是一個湖,隻是習慣於稱海而已。
(7).卡拉庫姆沙漠:中亞地區的一片沙漠。位於裏海東岸的土庫曼斯坦境內,阿姆河以西。麵積35萬平方千米,約占土庫曼斯坦70%的麵積。屬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河流、湖泊稀少。沿阿姆河、捷詹河、穆爾加布河等有綠洲分布。大部地區可供放牧。有硫黃、石油、天然氣等礦藏。南部建有卡拉庫姆運河。
(8).克孜勒庫姆沙漠:也譯為“克孜爾庫姆沙漠”,在中亞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境內。麵積約30萬平方千米。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年降水量100~200毫米。
(9).卡維爾鹽漠:也稱卡維爾沙漠或大鹽漠,是伊朗高原中部的一處大荒漠。東西長450千米以上,南北寬100~200千米,總麵積達77600 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約800米。沙漠內部鹽沼廣布,“卡維爾”在波斯語裏意即“鹽沼”。
(10).盧特沙漠:伊朗西南處的大型鹽化沙漠,名列全球第25大荒漠。該沙漠表麵最高溫度曾達到70.7攝氏度,是全球最幹燥和最熱的地方。
(11).奧古斯都:全名為蓋烏斯·屋大維·圖裏努斯(前63—公元14),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史學界通常以他的頭銜“奧古斯都”(神聖、至尊的意思)來稱呼他,這個稱號是他在公元前27年獲得的,時年36歲。在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神”的行列,並且將8月稱為“奧古斯都”月,這也是歐洲語言中8月的來曆。
(12).奧斯蒂亞港口:一處位於意大利中部的,古羅馬時期的港灣城市遺跡。據神話記載,公元前7世紀這裏已有城市。考古證明,這座城市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初葉,公元前3世紀此處是古羅馬海軍的重鎮。後由於沙石堆積,導致港口淤塞,加上城市人口逐漸減少,到羅馬帝國末期,這個港口被廢棄。
(13).布林迪西:早年為希臘統治區,羅馬人在公元前267年征服了此地。古羅馬時期,此城是一個貿易港口。
(14).奧塔科伊清真寺:正式名稱為邁吉德大清真寺,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貝西克塔什區的奧塔科伊碼頭廣場海濱,始建於18世紀。
(15).布爾薩:今土耳其西部城市,也是布爾薩省首府,土耳其第四大城市。
(16).普林尼:全名蓋烏斯·普林尼·塞孔杜斯(23—79),多稱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騎士、元老院議員,作家、政治家,曾任西班牙代總督。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自然史》一書尤為著名。
(17).安達魯西亞:西班牙的十七個自治區之一,位於西班牙南部。
(18).高麗大藏經:又稱八萬大藏經,是公元13世紀高麗王朝高宗時期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麵的大藏經之一。其內容全麵,準確無誤,做工精美,為韓國第32號國寶。現保存在韓國海印寺,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
(19).琅勃拉邦:又譯為隆勃拉邦、龍帕邦、龍坡邦等,是老撾上寮重鎮,琅勃拉邦省省會,也是該國1975年君主製王國被推翻前的王室所在地,位於上寮湄公河畔,南堪河口。已有千餘年的曆史,為世界文化遺產。
(20).巴哈伊教(舊譯“大同教”):1863年由巴哈歐拉創立於伊朗,並在中東地區開始傳播。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該教現在擁有500~700萬信徒,遍布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在印度和伊朗的集中度最高。
(21).耆那教:筏馱摩那(又稱大雄,前599—前527)所創立的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耆那教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佛教,甘地就深受耆那教的影響。
(22).錫克教:古魯·那納克(1469—1539)所創立的印度近代宗教(公元15世紀),主要流傳於印度境內。
(23).高台教:20世紀起源於越南的一個新興宗教,其與和好教是越南特有的兩種宗教之一,也是這個國家的第三大宗教。
(24).阿娜希塔: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水神和植物神的名字。
(25).摩尼(216—約277):摩尼教的創始人。出生於波斯帝國安息王朝巴比倫北部的瑪第奴(今伊拉克境內的底格裏斯河畔),即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其死亡日期有274年、276年和277年等幾種說法。
(26).塔克西拉: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個遺址。此地曾是古代學習佛教的中心,古漢文佛經翻譯中稱之為“呾叉始羅”,如今人們習慣稱“塔克西拉”。此地於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27).阿巴和加麻劄:伊達雅圖勒拉之墓(麻紮),屬於新疆喀什的一座伊斯蘭式王室家族陵墓,位於喀什市東北5千米處的艾孜熱特村。“麻劄”是維吾爾語“陵墓”的意思。始建於1640年,後世因為香妃傳說的緣故,把這裏誤傳為香妃墓。
(28).花剌子模:一個位於中亞西部阿姆河三角洲地區的大型綠洲。它的南部為卡拉庫姆沙漠,北部是曾經的鹹海,西部為烏斯秋爾特高原,東部是克孜勒庫姆沙漠。這裏在中世紀曾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帝國——花剌子模帝國,現為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一部分。
(29).全名帖木兒·別克(1336—1405):帖木兒帝國的奠基人。他出身於蒙古巴魯剌思氏部落,率領蒙古大軍打敗了西亞、南亞和中亞的其他國家,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30).帕提亞帝國: 又稱安息帝國、阿薩息斯王朝、波斯第二帝國。一名出自帕尼部落的領袖(阿爾沙克一世)借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國之機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隨即於公元前3世紀中葉建立了帝國。其疆域在全盛時期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這個帝國坐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的商貿路線絲綢之路上,從而成了貿易的中心。
(31).粟特:又譯為窣利、索格特,是中亞的古代民族,他們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國人稱之為昭武九姓、九姓胡。該民族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通稱索格底亞那,如今屬於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
(32).塞族:又稱塞迦人、塞克人,源自伊朗的斯基泰人部落。古代著名的遊牧戰士,在大草原中漫遊,其領土約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地區。
(33).月氏: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世紀的一個民族,始見於先秦史籍。其早期以遊牧為主,從事玉器貿易,住在今天中國的甘肅西部和新疆東部一帶,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後來一分為二:西部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甘肅及青海的祁連山西北麓一帶的為小月氏。
(34).倭馬亞王朝(661—750),又譯為伍美亞王朝、奧瑪耶王朝等,是一個由倭馬亞家族統治的哈裏發國,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在伊斯蘭教最初的四位哈裏發(即所謂“純潔的哈裏發”或“正統哈裏發”)的執政結束之後,由阿拉伯帝國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建立。
(35).阿拔斯王朝(750—1258),哈裏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於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裏卜的後裔。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的伊斯蘭教世界達到了極盛,在哈倫哈·拉希德和馬蒙統治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國(新舊唐書)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36).塞爾柱帝國(1037—1194),也稱塞爾柱王朝,是公元11世紀塞爾柱突厥遜尼派穆斯林在中亞、西亞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帝國極盛時占有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亞細亞大部及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等地。
(37).突厥語係:阿爾泰語係中最大的一個分支,可細分為40種語言。
(38).伊朗語族:印歐語係的一個分支,分布在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中國新疆、高加索、土耳其、伊拉克等地。它包括波斯語、俾路支語、普什圖語、塔吉克語、奧塞梯語、庫爾德語等語言。
(39).斯基泰人:也譯為西古提人、叔提雅人、西徐亞人等,古希臘時期生活、流動在歐洲東北部及東歐大草原到中亞一帶的遊牧民族。他們的領土被稱為斯基提亞,古代波斯人稱之為塞克人。他們屬於哈薩克草原上印歐語係東伊朗語族的遊牧民族,也是史載最早的遊牧民族。
(40).亞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又稱馬其頓的亞曆山大三世,其名亞曆山大意為“人類的守護者”。亞裏士多德的學生。公元前336年繼承其父腓力二世位而任馬其頓國王。公元前334年率大軍向波斯帝國統治下的小亞細亞地區發動進攻,開始了長達10年的東征。30歲時他已經創立了曆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到印度河流域。一生未嚐敗績,被認為是曆史上最成功的軍事統帥之一。公元前323年,未實現其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就死於巴比倫。由於沒有繼承人,他死後,他的將領們彼此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曆山大帝國隨之瓦解,形成了四個國家。
(41).托勒密王朝:亞曆山大大帝死後,其將軍托勒密一世所開創的王朝,托勒密王朝主要統治埃及,是埃及的一個朝代。首都在亞曆山大港。托勒密一世是第一代君主,最後的君主是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和其子托勒密十五世。該王朝的曆任君主在埃及曆史上都被認作法老。
(42).塞琉古王朝:又稱塞琉古帝國或者塞流卡斯王朝,一個由亞曆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的希臘化國家,以敘利亞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內(初期還包括印度的一部分)。
(43).巴爾赫:又稱八剌黑、薄提、縛喝、薄知、薄渴羅、巴爾黑、白勒黑、巴裏黑等,是阿富汗巴爾赫省內的一個小鎮,在首府馬紮裏沙裏夫西北20千米處。巴爾赫古城乃是阿富汗最古老的一處遺址,臨巴爾赫河的河口,海拔約365米。古時巴爾赫城曾是波斯東部呼羅珊省內的一個城市,是祆教的中心,傳說祆教的創立者瑣羅亞斯德死於巴爾赫城。這裏也是阿富汗的佛教中心。
(44).藍突厥:中世紀亞洲內陸的一個遊牧部族。在土門的領導下,該部落建立了強大的突厥汗國。
(45).庫尼亞-烏爾根奇:土庫曼斯坦的一個城鎮,由達紹古茲州管轄,位於該國北部、與烏茲別克斯坦接壤的邊境。
(46).那爛陀:又稱拿羅,古印度地名,是釋迦牟尼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千米。在此地曾建有佛教寺院,名為那爛陀寺,為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900萬卷的藏書,曆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名僧人學者聚集於此。201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
(47).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簡稱哈薩克斯坦或哈薩克,一個主要位於中亞北部,地跨亞、歐兩洲的多民族國家。其領土在曆史上為遊牧民活動區,13世紀為成吉思汗大軍所占領。19世紀中葉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蘇聯解體後獨立。
(48).塔拉斯河:一條位於中亞的跨國河流,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塔拉斯州向西北流入哈薩克斯坦。塔拉斯河上遊由卡拉科爾河和烏奇柯紹依河匯合而成。唐玄宗時,唐帝國勢力與來自阿拉伯的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的勢力(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中亞諸國)在此決戰,史稱怛羅斯戰役。
(49).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又被稱為征服者之父、征服者穆罕默德,奧斯曼帝國的第7位蘇丹。一生征戰無數,尤其是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埋葬了長達1000多年的古羅馬帝國。他的征戰及其輝煌的戰果,為奧斯曼帝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0).旭烈兀(1218—1256):蒙古人,伊爾汗國的建立者,西南亞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裏不哥之兄。旭烈兀的軍隊大大拓展了蒙古帝國的西南疆界。在他的領導下,蒙古人摧毀了伊斯蘭文明的兩大中心——巴格達和大馬士革,使伊斯蘭世界的中心轉移到了開羅的馬木留克王朝。
(51).布哈拉汗國:15世紀到20世紀位於中亞河中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國家。布哈拉汗國共分為三個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1599)、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稱劄尼王朝,1599—1785)和曼吉特王朝(又稱海達爾王朝、布哈拉酋長國,1785—1920)。1920年成為布哈拉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後並入蘇聯。
(52).關於四大汗國有兩種說法:一是元朝(又稱大汗汗國)、察合台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所構成的四大汗國;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它們分別為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爾汗國。
(53).哈拉和林:又稱哈剌和林,簡稱和林,位於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曾為蒙古首都。
(54).帖木兒帝國(1370—1507):中亞河中地區的烏茲別克族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帝國。首都為撒馬爾罕,後遷都赫拉特(又譯哈烈、黑拉特)。鼎盛時期,其疆域以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為核心,從今格魯吉亞一直到印度,囊括了中、西亞各一部分和南亞的一小部分。帖木兒去世後其子孫相互爭奪王位,最終被突厥烏茲別克汗國的昔班尼在1507年所滅。
(55).若望·勃朗嘉賓( Johannes de Plano Carpini,1185—1252):又譯為普蘭伽賓(維基百科),意大利人,天主教方濟各會傳教士。1246年,他受教皇英諾森四世派遣,前往蒙古帝國,在蒙古帝國的上都哈拉和林晉見了大汗貴由(窩闊台之子),成為第一個到達蒙古宮廷的歐洲人,並在蒙古行紀中留下了西方對蒙古帝國統治下的中亞、俄羅斯等地的最早記錄。
(56).多明我會:又譯為道明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的主要派別之一。會士均披黑色鬥篷,因此被稱為“黑衣修士”,以區別於方濟會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
(57).魯布魯克(1215—1270):法國方濟各會教士,受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派遣,於1252年出使蒙古帝國,抵達帝國首都哈拉和林,見到蒙古大汗蒙哥。著有《魯不魯乞東遊記》。他的遊記和馬可波羅的遊記,啟發了英國人曼德維爾創作《約翰·曼德維爾爵士航海及旅行記》,喚起了西方人對東方的向往。有“第一位東方研究者”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