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曆史:蒙古時期

在最後的幾百年間,絲綢之路被打上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繁榮烙印。先是成吉思汗統治下的蒙古帝國,隨後是劃分為四個相互獨立的可汗國疆域(蒙古帝國的發祥地、中國、西亞以及俄羅斯南部),這使得絲綢之路的路況以及絲綢之路分支的安全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其中也包括許多的關稅站口被解除,從而使從東到西的貿易條件在諸多方麵得到了改善。絲綢之路上的這種改變是“大環境氣候”所帶來的,就是人們以“蒙古盛世”來標誌的時期。對於商人來說,此時有著遵循統一規則的安全、和平、穩定的海關,有比較迅速的並且受到保護的書信聯絡和交通係統,以及其他許多的優勢和便利之處。有這樣一個形象的說法,“在蒙古人統治區,一位姑娘拎著一包金子從中國到歐洲去,都不會遇到什麽(搶劫的)危險。”這句話也許有些誇張,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假如沒有這個統一的(蒙古)帝國,那來自威尼斯的波羅子弟們的兩次東方之旅就恐難實現。即便如此,人們仍需看到,由於自然地理和氣候環境的條件,絲綢之路途中的艱難險阻依然存在,確切地說,絲綢之路依然是一條漫長而艱險的道路。

相對於過去的歲月以及唐代的繁榮時期而言,在絲綢之路的這個活躍時期(12世紀到15世紀),有這樣一些變化:拜占庭帝國在持續不斷地萎縮,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到1453年,奧斯曼的霸主穆罕默德二世(49)的大軍洪流,使得拜占庭帝國終於壽終正寢。蒙古大軍的鐵騎踐踏之處,阿拉伯人也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節節敗退。阿拔斯王朝瓦解,阿拔斯於762年建於巴格達的帝國之都也在1258年被蒙古將軍旭烈兀(50)攻陷,蒙古大軍血洗了這座城市。

蒙古帝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約1165—1227)。他於1207年統一了蒙古部落及其民族,並且以他新創的旋風般草原騎兵部隊很快攻占了亞洲的許多地區,1218年攻占了花剌子模國,1220年攻陷撒馬爾罕和布哈拉汗國(51)。成吉思汗百年之後,他的帝國分為四個汗國(52)。在隨後的歲月中,這四個汗國既在某種程度上相互聯合,又彼此爭鬥。它們分別是:“白金汗國”(在窩闊台作為全蒙古大汗的大旗下)以哈拉和林(53)為首都,擁有蒙古草原的核心地區;中國境內,在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可汗統治下的元帝國(1279—1368);在中亞、波斯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伊爾汗國,這個汗國起初是由旭烈兀統治,1365年被帖木兒·楞克統治的撒馬爾罕的帖木兒帝國(54)所滅;以及俄羅斯南部地區,在巴圖可汗的統領下誕生的金帳汗國,它在高加索山一帶與伊爾汗為了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展開爭奪。一言以蔽之,這個蒙古帝國當屬曆史上最大的帝國。